如果說在小學的學習是連玩帶學,十分輕松的話,那么進入初中以后不久,就感覺有了壓力,這種壓力不是來自課程,而是來自環境,周圍的學習環境。<br> 當然,周圍那種積極的學習環境,也給我帶來奮發的動力與無限的快樂。 剛進入昆六中的時侯一切都很新鮮,貪玩,再加上我們85班有十幾個一起從鐵路南站小學升到初中來的同學,自然而然就比較親近,就抱成團一起玩。<div> 我們最多的就是喜歡打乒乓球,在學校里和同學們爭球桌,爭輸了,就去鐵路局玩,去少年宮玩,玩性十足。</div> <h5>前排左起:納鐘祿、耿德林、李善文</h5><h5>后排左起:孟兆華、楊琪、袁迪新</h5> 這樣一來,和班上的同學的來往就少了,在學習上花的時間就少了。<br> 一次代數測驗,我一頭霧水,結果是不及格! 代數老師周寶蓮嚴厲地訓斥我:你以為你是100分考進昆六中的就驕傲了是吧?現在你的成績還不如其他同學!真為你害燥!<br> 班主任沈婉麗老師也進行了家訪,說我在班上拉小集團,起壞作用,學習成績一落千丈,......。<div> 在父母面前、在昆三中讀高中的哥哥面前、在郵電學校讀書的姐姐面前,我抬不起頭來,……,</div> 知錯了,那就改吧,落后了,那就追吧。<br> 后來,我發現,班上同學們學習都很用功,上課專心聽講不走神,放學后大部分人做完作業才出去玩,晚自習也是靜靜地看書不分心。<div> 我還看到,課外活動,派來輔導我們的初三年級的學長帶領著大家開展少先隊活動有聲有色,還有的同學追求上進,參加了共青團的團課學習,聽說,王祖植還第一批入團了。</div> 學習,我不笨,稍微認真點就上去了,課外活動,我也積極參加,和班上的同學來往也多了,慢慢的融進了85班大集體。<div> 班上有很多學習尖子,用現在的說法叫“學霸”,他們各具特點,我就向他們學習,取長補短。</div> 耿德林勤奮、記憶超常;陳明杰聰明、活潑幽默;易敏用功、多才多藝;趙曉明刻苦、樂于助人;李揚碧聰明、熱情活潑;李禮認真、負責熱心;莫文靈聰明,文藝骨干;袁迪新聰明、思維活潑;……; <h5>前排左起:易敏、耿德林、陳明杰、納鐘祿</h5><h5>后排左起:王祖植、王繼華、李善文、帥留德</h5> <h5>前排左起:納鐘祿、易敏</h5><h5>后排左起:李禮、耿德林</h5> 整個初中三年的學習生活,同學們是各顯神通,你追我趕,充滿著積極、勤奮、向上的氛圍,也充滿快樂。<br> 這與昆六中的自學有方,學風嚴謹分不開。 在我的記憶里,昆六中的各種測驗、考試名目繁多,應接不暇,當然,這些測驗與考試,加強了復習功課的力度,同時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div> 昆六中的早讀與晚自習,出奇的嚴格,不許遲到,校長與教導主任親自巡查督導,那個時候電力供應不足,每個同學一盞小油燈,同學們也很自覺。<br> 生物老師馬繼祖的課前提問令人膽寒,數學老師要求一題多解使人絞盡腦汁,俄語老師的背單詞令舌頭打轉、物理老師的針孔相機與暗室使人興奮、歷史地理老師的故事令人眼界大開、語文老師田維芬的普通話印象深刻……。</div> 我記得每次期中考、期末考之后,昆六中各個教研組都要把各班的優秀試卷貼出來做成專刊展示。<br> 印象最深的是,展示的那些優秀試卷中,有的數學試卷一題多解,那些幾何圖形、那些數學公式,令人稱杰,幾乎大紅勾滿分100的試卷,令人羨慕;<br> 還有作文,更是引起多人圍觀,甚至有人現場摘抄,其中初三年級的一位學長姓名張文的試卷作文是我最愛,文章寫得好,一手漂亮的鋼筆字,令人羨慕不已。 一般來說那些優秀試卷專刊展出多日后,有些試卷或文章就會被鐘愛者偷偷地揭走撕去,我也嘗試著去揭榜來收藏模仿,但總是晚了一步,留下許多遺憾。 另外,每逢國慶、五一、元旦,各個班級都要出專刊,放置于教室走廊上,供全校師生觀摩。<br> 那是一場班級的才藝展示,也是年級、班級間的一場“比武”,所以每一期專刊班委們不敢掉以輕心,使出渾身解數,一是稿件,二是版面,標新立異,同學們都很熱心參與。<br> 那時候沒有電腦與打印機,都是靠手寫、手繪,我記得為了使專刊漂亮一些,我們班女生找來水彩原料用刷子在梳子上摩擦產生霧狀粒子散落在版面上,形成五彩繽紛的星星、花朵、樹木等形狀,有時候,我們還將《中國青年》的封面剪下來貼在版面穿插其中。 還有,教室背面墻上有一塊大黑板,這是班上的不定期刊物——“黑板報”,記憶中大約是一周出版一期吧,詩歌、散文、讀書體會……,內容就靈活多了。<br> 易敏是總編,漂亮的毛筆字標題與版面美觀大氣,李善文的漂亮板書令人稱贊,趙曉明用彩色粉筆畫一些圖案裝飾……,每次黑板報更新,我都舍不得把它們擦掉。<br> 為了把黑板報辦得更好,我還專門去新華書店購買了一些黑板報的圖案及排版方面的書來參考。 多年以后我去昆六中辦事順便走進當年的教室,一眼看見那塊黑板報,心頭一熱,似曾相識,又是多么熟悉啊,“弘揚雷鋒精神”,伴隨著我們一路走來。 當時昆六中的外語課程是學習俄語,大家感覺新鮮,班上同學積極性很高,陳明杰被選送參加全市中學生外語單詞比賽拔得頭籌載譽而歸,成為我們的偶像和追趕目標。<br> 為了學用結合開拓視野,俄語老師還鼓勵同學們與蘇聯同學通信交朋友,還介紹了昆六中前幾屆同學與蘇聯同學通信建立友誼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班被命名為“保爾班”,1957年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因此還訪問了昆六中。 我們85班的曹立新同學是最早與蘇聯同學通信的,因此提高了學習俄語的興趣和成績。<br> 我們還去陳明杰同學家里,了解陳明杰的姐姐與蘇聯同學通信的情況,那些來自異國的信件、照片和禮物,讓大家浮想聯翩羨慕不已,保爾柯察金,卓婭和舒拉,莫斯科……,令人向往。 遺憾的是,正當我們積極準備與蘇聯同學通信時,收音機傳來《人民日報》、《紅旗》雜志“九評蘇共公開信”的文章,隨著中蘇關系的變化,這項事情就冷落下來了。 當時我還工工整整地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那段名言用中文與俄文對照抄寫在筆記本上鞭策自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Самое дорогое у человека – это жизнь. Она даётся ему один раз, и прожить её надо так, чтобы не было мучительно больно за бесцельно прожитые годы, чтобы не жег позор за подленькое и мелочное прошлое, чтобы, умирая, смог сказать: вся жизнь и все силы были отданы самому прекрасному в мире – борьбе з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