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歐陽修(1007一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宋吉州(今江西吉安)永豐人。官至參知政事,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歐陽文忠公集》《新唐書》《新五代史》《詩本義》等著述傳世。</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四歲喪父,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幼年家貧無資,母親鄭氏以荻畫地,教以識字。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十歲時,歐陽修從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平生喜好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稱譽。他于文學、史學俱卓有成就。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得以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有“千古文章四大家”之稱。</p> <p class="ql-block"> 《與高司諫書》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書信體政論文,先從時間的縱向角度敘事,虛寫高司諫正直秉睦,卻以實寫來揭穿其虛偽本性;后以橫向對比凸顯范仲淹與高司諫人格的高下;最后依情循理,對高司諫的丑陋與卑劣行徑予以痛擊。在信中,作者駁斥高若訥對革新派范仲淹的詆毀誣蔑,鞭撻了高若訥趨炎附勢的卑劣行徑,斥責他的所作所為是“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并表示如果高若訥執迷不悟,堅持認為范仲淹當貶,那么就希望他“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一股浩然正氣充溢于字里行間,表現了作者不計利害、維護改革、敢于直言的可貴精神。</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為官清正,一直帶著家人借住在衙門大院,為避免變相賄賂,連轄區特產都不買,侄子要來看望他,他在家書中特地囑托:“昨書中言欲買朱砂來,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買官下午物。吾在官所,除飲食物外,不曾買一物,汝可安此為戒也。”</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除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外,在為官從政上始終淡視名利、清廉自守、堅守大節,保持人格尊嚴,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對習慣勢力和庸俗無聊的生存狀態進行抵拒,對社會責任自覺地擔當。歐陽修在《廉恥說》中云:“廉恥,士君子之大節”;若士君子“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況為 大臣而無所不取不為,則天下豈有不亂,國家豈有不亡者乎。”這是歐陽修為匡正時弊所發出的心聲,也是他為人處世的準則。</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為政寬簡愛民,居安思危,反因循,革時弊,恪守儒家仁禮,注重實效,不務虛名,是宋代學者型政治家的杰出代表,學術研究宗經明道,辟佛斥老,辯偽疑古,實事求是,經世致用,推陳出新,是宋型文化的先行者與開拓者。</p> <p class="ql-block"> 歐陽修在《乞出表》中說:“大仁博愛而無私,未嘗違物。”他對政務實行“寬簡”(寬容和簡化)的政策,辦事遵循人情事理,不求博取聲譽,只求把事情辦好,因而頗受百姓稱道。這也是歐陽修從政的風格。有人讀他的《醉翁亭記》,從他悠游山水、飲酒作樂的表 現,以為他因受貶守滁,處于不問政事的狀態。其實不然,歐陽修的“太守之樂”是在“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 中,感受到百姓安居樂業和“與民同樂”的滿足。</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十堰市|
宁明县|
金沙县|
盖州市|
汤原县|
大渡口区|
莫力|
安岳县|
前郭尔|
高清|
东方市|
鸡泽县|
杭州市|
会东县|
临夏县|
临城县|
青铜峡市|
宁海县|
比如县|
通渭县|
萨嘎县|
广汉市|
冕宁县|
长岛县|
石门县|
神农架林区|
东台市|
包头市|
容城县|
托里县|
镇原县|
德令哈市|
陇西县|
潜江市|
万年县|
鹤峰县|
西青区|
巍山|
留坝县|
大竹县|
始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