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 <h1><b> (二十四)"滇楚鎖鑰 黔東門戶"<br> 山雄水美 鎮遠古鎮<br> </b></h1><h1><b> 從西江千戶苗寨到鎮遠古城大約130公里左右,我們進古城景區接近10點。除了匯到幾撥旅游團,沒有繁華市景的感覺,算作清靜。</b></h1> <h1><b> 鎮遠自漢高祖五年設縣開始,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云貴高原上歷史最悠久的名城。從元代至1949年的700多年間這里一直為州府所在地,現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下轄鎮。</b></h1> <h3><b> 古城門 、古城墻</b></h3> <h1><b>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自古以來就以湘黔門戶,“黔東重鎮”、“欲通云貴,先守鎮遠”的政治、軍事要地著稱于世,是貴州的東大門。<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h1> <h1><b> 遠觀古鎮,一半在山坡,一半入水中,四周皆山,河水蜿蜒,舞陽河以"S"形穿城而過。</b></h1> <h1><b> 鎮遠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墻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筑、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鎮遠還是一個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漢民族與侗族等20 多個少數民族和睦相處,文化的融匯,使鎮遠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會的博物館,被專家稱為"世界文化保護圈"。</b></h1> <h1><b> 我們從祝圣橋景點開始了鎮遠古鎮的游歷。<br> 鎮遠的舞陽河上有一非常壯觀的古橋叫祝圣橋,原名"溪橋",后因為康熙大帝祝壽,改為"祝圣橋"。它不僅在貴州,甚至在西南地區都是比較長的一座橋, 整座橋都是青石建造而成。它始建于明初洪武二年,橋墩是明代的,而橋身卻是清代的,據說當時因為爆發山洪,該橋數次被沖毀,因此直至雍正元年即1723年才修建完成。一座歷經600多年的歷史滄桑,修建的年代長達250年的古橋,成為中國西南的交通要道,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b></h1> <h1><b> 祝圣橋為七孔青石拱橋。橋中央有一個三層三檐八角攢尖頂樓閣建筑,被稱為"狀元樓"、"魁星閣"(修于清光緒4年1878年)。魁星閣柱子上有一副對聯:“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斗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象過橋來。”對聯內容提供了:在這條古驛道上,曾經有緬甸的象隊馱著貨物從橋上進入湖南。說明古鎮歷史上在湘黔滇與西南各國的通商中起著重要的作用。</b></h1> <h1><b> 這座橋的存在反映出了當時鎮遠經濟發展比較好,現存的一些古遺址也佐證了這點。如厘金局、碼頭、水關和鏢局等。</b></h1> <h1><b> 有人說,鎮遠之所以人才輩出,就得了祝圣橋上魁星閣的風水。修建魁星閣后沒幾年,貴州果然破天荒地出了兩個狀元。一個是我們前面去過的青巖古鎮狀元府的趙以炯,一個叫夏同和。</b></h1> <h1><b> 古民居知名的"周公館"亦稱周達文故居。原系周達文祖父周炳元于光緒初年修建的住宅,其父周瑛繼承祖業,周瑛1905年留學日本。回國后,任國民政府駐日參贊、領事。后為外交官。周達文早期曾領隊王稼祥、蔣經國等國共兩黨的優秀學員赴蘇留學,故居也是中共鎮遠地下支部舊址。前廳大門掛有伍修權同志書寫的"周達文故居"金字匾,正堂中央安放著周達文大理石塑像。</b></h1> <h1><b> 鎮遠古鎮還被稱為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筑文化博物館。青龍洞就是建在懸崖陡壁之上、我國古建筑洞窟群落中距離城市最近、同時又保持了山水園林本色的一處古建筑群。與甘肅麥積山、山西懸空寺并稱中國古代三大"空中古建筑",還有"貴州古建筑博物館"之稱。</b></h1> <h1><b> 青龍洞始建于明代,古建筑群位于鎮遠古鎮城東中河山,是鎮遠極具旅游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也是貴州古建筑規模最大、構造最精巧、融佛教經殿、道教廟堂、儒家書院、會館為一體的佛、道、儒、俗古建筑群落。</b></h1> <h1><b> 青龍洞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景區內 中原的建筑形制與苗村侗寨的吊腳樓干欄式建筑在這里巧妙結合在一起,并且與周圍的石崖、古木、青藤相互映襯,顯得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整個建筑群美不勝收。</b></h1> <h1><b> 徒步在中國山地貼崖建筑文化博物館的鎮遠古鎮,走過祝圣橋、中元禪院、紫陽洞、青龍洞、萬壽宮、香爐巖等觀賞價值與科考價值俱高古建筑群落,置身曲徑通幽的古街古巷,錯落有致的城垣民居,古鎮的每一處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每一塊青石板、每一面青磚墻都沉淀著歷史的痕跡,展示人文色彩,傾訴著千年古鎮的滄桑。</b></h1> <h1><b> 鎮遠之遠,遠在歷史。追本溯源,古代的鎮遠,地處歷史上“五溪蠻”和“百越人”聚居的結合部。宋紹定元年,公元1226年,賜名鎮遠州,“鎮遠”這一名稱從此沿用至今。<br> </b></h1><h1><b> 人們將行萬里路置于讀萬卷書之上,知之不若行之,很多事物只有我們自己到過,走過,看過,感受過,才能領略、體會到它那獨有的韻味</b></h1> <h1><b> </b></h1><h1><b> (二十五)美麗鳳凰城 人杰地亦靈<br> 梵凈山的尋票不著,讓我們提前踏上了北歸的路程。出貴入湘,路過鳳凰古城。為了更方便觀古城和沱江夜景,我們費盡周折住在了沱江邊上繁華</b>區域。</h1> <h1><b> 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鳳凰縣,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 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滄桑,古貌猶存。當地多年來以青山抱江的山水格局為基礎,以史跡薈萃的人文古城為核心,以濃郁湘西民族風情為特色,打造成由鳳凰古城和南華山兩個區域組成的總面積4.39平方公里的旅游勝地。</b></h1> <h1><b> 用過晚餐已經20點過了,但我們還是頗有興致地去了沱江岸邊看夜景。鳳凰夜的美與西江不同,山水相依秀巧玲瓏。站在沱江邊上,眼前儼然是一幅如夢如幻的迷人畫卷。——沱江水緩緩流淌,穿過古橋,流過跳石,江岸上已有百年歷史的古樸含蓄的吊腳樓在夜色中顯得流光溢彩。橋與樓的靚影倒映在江面上,游船也在江面上悠悠蕩著,在五光十色的燈光照射下,景觀動靜相融,層次分明,好一座秀麗的鳳凰之城。</b></h1> <h1><b> 南華門,是古城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建這個門有一個傳說:因時代發展,這個地方需修一座跨江大橋,這邊有山,據說是龍脈之處,為了保護鳳凰的風水,在已挖斷的山脈,重新架一座沒有什么通行功能的橋,故名南華門。</b></h1> <h1><b> 但發達的商業卻沒有給景色加分,一些門店的商品倒是反映了地域特色,但歌舞吧的喧囂震耳欲聾,使走在河邊小道上的游客心緒難平。</b></h1> <h1><b> </b></h1><h1><b> 由于我們起得早,日出后的古城還算安靜。岸邊商鋪的門都關著,偶有幾家早開的,提示著人們:昨晚這里很繁華。我們走過便橋到江對岸去參觀古城。</b></h1> <h1><b> 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墻,用紫紅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偉。城墻有東、北兩座城樓,久經滄桑,依然壯觀。我們從北城樓進入古鎮,城內皆為青石板街道,街巷自由舒展,空間靈活多變。</b></h1> <h1><b> 江邊和古城里木結構的吊腳樓,古城里的楊家祠堂、各座廟宇、古建筑改建的古城博物館和名人故居等等,無不向人們昭示著古城的人杰地靈。</b></h1> <b> 楊家祠堂 太子少保、果勇侯、鎮竿總兵楊芳捐資修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整體建筑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很高的建筑藝術價值。 楊家祠堂屬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b> <h1><b> 鳳凰百年竿軍文化展覽館 在鳳凰,只要涉及它的歷史,本城居民對他們先輩的榮譽最為經典的表述:無湘不成軍,無竿不成湘。竿軍在鎮壓太平天國時被曾國藩命名為"虎威常勝軍";1937 年11月以鳳凰籍官兵為主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第128師,由師長顧家齊率領狙擊侵華日軍第六、第八兩個軍團,出演了竿軍歷史上最為驚天地泣鬼神的大劇。<br> 沈從文家族原來世代行伍,他十四歲就在竿軍中作陸軍中士,而且還是竿軍中的"副爺",他退而從文,是離開軍旅以后的事情。</b></h1> <h1><b> 古城文化底蘊厚重。沱江水養育著一代代鳳凰人,哺育出一批批文人雅士和將相提督,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熊希齡、一代文豪沈從文、著名畫壇鬼才黃永玉等都出生在這里。上世紀著名鄉土文學之父沈從文用最淳樸的文字推出他的《邊城》,讓鳳凰古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并打開了國際視覺。(他曾兩度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只因早去世幾個月而未能獲獎)</b></h1> <h3><b> 萬壽宮黃永玉藝術館</b></h3> <h1><b> 臨東城門下,東門城樓緊靠沱江,原名“升恒門”,為鳳凰古城四大城門之一。城門下部由紫紅砂巖砌成,上部城樓則用古磚砌筑。登上城樓,撫摸著凹凸不平的城墻,依稀看到了古湘西的血性男兒,守護著沱江兩岸的場景......</b></h1> <h1><b> 過了東城門,風到一座宏偉高大的虹橋。虹橋又名“臥虹橋”或“風雨橋”,位于城東門外迴龍閣沱江河之上。建于明洪武年間,后來多次加固維修;民國三年由湘西鎮守使田應詔首倡集資重加修葺,更名為“虹橋”。1955年修建成公路,2000年修復為虹橋風雨樓,虹橋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商鋪和雜貨店,二層是民俗文化樓,里面藏有從古到今所有關于虹橋風雨樓的書畫作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b></h1> <h1><b> 時近中午,可我們還是有沒看完的感覺,便在鳳凰廣場這與鳳凰親近。鳳凰的造型非常靈動,儼然是有生命一樣,只能悄悄地端詳著她,生怕驚擾她飛走了。</b></h1> <h1><b> 走到橋附近,看到了一尊雕像,原來是一位見義勇為青年奮不顧身下水救人犧牲在這沱江里了,鳳凰人民為了紀念他,在江邊為了他塑了一尊雕像。</b></h1> <h1><b> 這座橋很漂亮,尤其是晚上。層疊的雙層橋身,一直,一拱,遠看,如美人的眼,眉目如畫。古城段的沱江上有幾座橋,每座都不一樣,我以為這一座當屬最漂亮的。這座橋的名字叫雪橋,是畫家黃永玉先生捐了1100多萬為家鄉建的。大家爭先恐后的與橋合影留念。</b></h1> <h1><b> 站在橋上的時候,我忽然想起了卞之琳的《斷章》:<br>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b></h1><h1><b>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br>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br>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b></h1> <h1><b> 想回味往昔,就去你熟悉的老巷子里走一走;想忘記時光,就到一座美麗的橋上站 一站......在這美好的人間四月天,我站到了湘西鳳凰古城的“雪”橋上......</b></h1> <h1><b> 雖是第二次來鳳凰古城,但還是意猶未盡。</b></h1> <h1><b> (二十六)昔人已乘黃鶴去<br> 此地又建黃鶴樓<br> </b></h1> <h1><b> 歸途中過武漢,但見黃鶴樓。</b></h1> <h1><b> 今黃鶴樓建在武漢市長江南岸武昌蛇山峰嶺之上,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b></h1> <h1><b> 古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原址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黃鶴磯頭,據古志記載是為了軍事目地而建。至唐永泰元年(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唐代著名詩人崔顥在此題下《黃鶴樓》一詩,更使它聞名遐邇,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歷代名士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留下了大量的詩歌、詞作、楹聯、碑記、文章。</b></h1> <h1><b> 然而由于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毀于光緒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遺址上只剩下清代黃鶴樓毀滅后唯一遺留下來的一個黃鶴樓銅鑄樓頂。</b></h1> <b> 今人詩中所謂黃鶴樓皆為武漢奧略樓,此樓被做了47年黃鶴樓替身</b> <h1><b> 關于黃鶴樓的得名,有“因山”、“因仙”兩種說法。“因仙”一說曾有仙人駕鶴經此,遂以得名。這些神話傳說很有趣,也很動人,但都不是黃鶴樓樓名真正的由來。歷代的考證認為,黃鶴樓的名字是因為它建在黃鵠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鵠”與“鶴”二字一音之轉,互為通用,故名為“黃鶴樓”。</b></h1> <h1><b> 現在的黃鶴樓于1981年10月破土開工重修,1985年6月落成,主樓是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因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所以在重建黃鶴樓時,選址放在了距舊址約1000米的蛇山峰嶺上。現今的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b></h1> <h3><b>清同治時期的黃鶴樓</b></h3> <h1><b> 而今的黃鶴樓,樓高5層,總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b></h1> <h1><b> 黃鶴樓主樓外還配建了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碑廊、山門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使整個建筑群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登樓遠眺,武漢三鎮的風光盡收眼底。</b></h1> <h1><b> 黃鶴歸來銅像</b></h1><h1><b> 銅像由龜、蛇、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龜、蛇馱著雙鶴奮力向上,而兩只亭亭玉立的黃鶴則腳踏龜、蛇俯瞰人間。</b></h1><h1><b> 相傳古時大禹治水,玉帝派龜、蛇二將協助,為鎮江患,龜、蛇隔江對峙變為兩座大山,形成“龜蛇鎖大江”之勢。兩只仙鶴俯瞰人間,非常感動,便脫胎下凡,以昭普天同慶。</b></h1> <h1><b> 勝像寶塔</b><div><b> 歷史上黃鶴樓屢毀屢建,唯一保存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就是黃鶴樓公園西大門不遠處勝像寶塔。勝像寶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塔身色澤白潤,古樸雅致,是武漢市現存唯一一座喇嘛式白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br></div></h1> <p class="ql-block"><b> 下圖框圈處為寶塔</b></p> <h1> <b>下圖正中是西門處莊重富麗的牌坊,牌坊正面是“三楚一樓”四字,反面是“江山入畫”四字。</b></h1> <h1><b> 寶銅頂<br> 光緒十年,黃鶴樓遭火災,銅鑄樓頂為唯一遺存。從那時起,這個銅頂便長期被遺棄在蛇山上。后來經過修復,兩度損毀的“銅頂”終于恢復了本來面目,得以在黃鶴樓公園述說歷史滄桑。</b></h1> <h1><b> 崔顥題詩圖<br> 黃鶴樓以東118米處,與擱筆亭相對,有一座石照壁形式的浮雕——《崔顥題詩圖》。浮雕上雕繪著唐代詩人崔顥在云霞繚繞間,長袖飄逸、運筆賦詩的形象,浮雕中央雕刻著他的千古名詩《黃鶴樓》。整個雕塑顯得古樸典雅、莊重大方。</b></h1> <h1> <b> 王羲之鵝字碑</b><div><b> 世傳王羲之在黃鶴樓下放過鵝。有一天他和一位書生聊天論鵝,說鵝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潔如玉,一塵不染”。他越說越興奮,情不自禁地在地上寫出一個鵝字。書生愛之,遂臨摹藏之。為紀念這一佳話,后人立碑建池。<br> 1986年,黃鶴樓公園將依舊拓本重新刻制的“鵝字碑”立于鵝池東端。“鵝”字筆力遒勁、氣勢磅礴。</b><br></div></h1> <h1><b> 米芾拜石</b></h1> <h1><b> 詩碑廊<br> 黃鶴樓東南210米,共嵌有石碑124方,環繞景區鵝池四周,碑刻內容為當代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b></h1> <h1><b> 九九歸鶴圖介紹 </b></h1><h1><b> 在黃鶴樓東南240米處,位于景區白龍池邊,是國內最大的室外花崗巖浮雕。整個雕塑呈紅色,99只仙鶴呈現種種不同的舞姿,或棲,或舞,或鳴,或戲,或翔,無一重復。據說加上當年神仙駕馭的黃鶴,就湊成了100只;而現代黃鶴樓的建成,距清代同治樓被毀的時間,恰好100年,兩個100,反映了好事成雙的傳統思維定式,包含著“黃鶴百年歸”的寓意。</b></h1> <h1><b> 擱 筆 亭<br> 位于公園南區,于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崔顥,唐玄宗天寶年間為司勛員外郎,人稱崔司勛。他從邊地歸來游武昌時,在黃鶴樓上寫下了七律《黃鶴樓》。號冠“斗酒詩無敵”的詩仙李白不久也登上黃鶴樓,被壯觀的景色所陶醉,詩興大發正欲題詩,見到壁上崔顥的題詩,遂擱筆,并發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慨嘆。崔顥《黃鶴樓》—詩竟令李白折服擱筆,很快為人傳涌,一時注家蜂起,黃鶴樓的聲名傳揚得更為久遠。此后,各代文人以詩傳誦者眾多,擱筆亭亦收獲多副亭聯。<br> 1984年在規劃黃鶴樓園林文化景區時,設計者很自然想起“擱筆”這件體現“文人相親”的美談,遂確定重建擱筆亭。新亭建成后,以嘉慶年間江夏縣令曾衍東為太白堂所擬的舊聯“樓未起時原有鶴;筆從擱后更無詩”為亭柱上的楹聯,由湖北潛江籍戲劇家、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曹禺所書。亭名行體字由詩人臧克家重新書寫。</b><br></h1> <h1><b> 本次行程到此結束,出乎意料的是沒想到黔桂古鎮這么多,且歷史的積淀這么厚,走過之后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br> </b></h1><h1><b> 想起著名學者余秋雨這樣形容自己的文化之旅,"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像傻瓜一 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br> 普通人未必能達到學者們那樣的領悟境界,但只要是對歷史稍有興趣的人,佇立于一個歷史遺址之上,追古思今,恐怕也很難做到無動于衷。這,也正是歷史景觀建筑的價值所在。<br> 歷史景觀建筑可以重建完整,歷史的真實當然很難復制,但對歷史遺址的還原,喚醒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所激發出來的民族感和文化價值將是推動民族進步的一股強大動力。</b></h1><div><b><br></b></div><h1><b> </b></h1> <h1> <b> 再 見!</b></h1> <h1> <b><br><br> <br>(上述五集是全部旅行記錄,關注的朋友們辛苦了,旅行花絮集后補)</b><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定襄县|
哈密市|
泗水县|
栾城县|
磐安县|
舞钢市|
秀山|
镇赉县|
阳东县|
府谷县|
太湖县|
当阳市|
安化县|
临夏市|
台中县|
阳谷县|
周口市|
嵊州市|
长宁区|
集安市|
高州市|
岐山县|
太康县|
汝城县|
白河县|
漾濞|
蒙阴县|
礼泉县|
隆尧县|
客服|
扬州市|
金湖县|
旅游|
龙陵县|
都江堰市|
团风县|
尉氏县|
阳江市|
娱乐|
积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