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始建于1927年,30年代成為繼故宮博物院之外,中國最大的綜合博物館院,院藏文物17萬余件。1961年該館由開封遷至鄭州。</p> <p class="ql-block">有研究學者認為豫州(中國古代地理區域名,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以產象而得名;地理學家竺可楨也認為“豫”是一個人牽著大象的形象。豫州和大象這樣長久且深厚的淵源,如今仍然保留在河南省的簡稱中。</p> <p class="ql-block">黃河九曲,在中條山和崤山之間,沖開三門,一瀉千里。中原在黃河的襟抱中,北峙太行,南接漢準,西踞伏牛,東引齊魯。禹治洪水,劃分九州,這里稱為“豫州”,因處九州之中,又稱“中州”。</p> <p class="ql-block">陶排水管</p> <p class="ql-block">丹頂鶴翅骨制成的賈湖骨笛, 九大鎮館之寶之一,國寶級文物,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改寫了中國音樂史。</p> <p class="ql-block">四大世界古代文明中,唯有華夏文明一脈相承,綿延至今,中原是這一文明譜系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域。</p> <p class="ql-block">這里沃壤無垠,是遠古先民賴以生存的樂土,是炎黃子孫繁衍生息的居所,是華夏民族形成發展的策源地。這里最早被稱為“中國”,早期國家建立之時,處王朝中心,八方輻犢, 四方入貢道里均;這里是統一中央王朝的核心區,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斯文在茲文教盛。</p> <p class="ql-block">卜骨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禹州市瓦店出土</p> <p class="ql-block">中國的文字源在甲骨,出于殷墟;中國的哲學源在周易,成于老子; 中國的姓氏源在炎黃,根在中原; 中國的王朝源在夏代,都于河洛。</p> <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藏品里,商周青銅器最為著名,其次有玉器、陶瓷、石雕。1930年代故宮文物南遷的時候,河南博物院也曾精選出68箱近6000件文物轉運重慶。這些文物中的大部分在1949年11月被國民政府運往臺灣。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很多藏品,都是當年從河南博物院轉移出去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玉柄鐵劍,九大鎮館之寶之一,是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由鐵質劍身、銅質柄芯和玉質劍柄嵌接組合而成。仔細看,能看到白中泛著晶瑩綠意的圓柱狀玉質劍柄與劍身相連,長約10厘米,玉柄則是上好的和田玉制成,上面精雕竹節飾紋。玉柄鐵劍被稱為“中華第一劍”,把中國冶鐵向前推進200年,對中國文明的意義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婦好鸮尊,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鎮館之寶之一,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鳥形酒尊。它造型實用、紋飾精巧,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這件鸮尊,英姿颯爽、雄壯威武,細細觀察它身上的紋飾,主紋高出器物表面,陰線的刻紋相輔,整件鸮尊的紋飾主次分明,有著鮮明的層次變化,具有商代銅器的大氣肅穆和獨特的神韻。還因為這件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有的專家甚至說,青銅鸮尊就是婦好的“代言人”,見證著中國這位傳奇女性的一生。婦好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鸮尊正好代表了他卓越的功勛和戎裝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杜嶺方鼎 是中國商代早期的青銅器。1974年由一位環衛工在挖土過程中一鎬挖出,地點為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杜嶺張砦南街。出土的方鼎共兩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雙耳,四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及下部飾乳釘紋,形體質樸莊重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現藏于河南博物院,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蓮鶴方壺 九大鎮館之寶之一,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共出士一對,學者郭沫若為其定名“蓮鶴方壺”,一件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系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也是全國已出土青銅器的稀世珍品,禁止境外展出。</p> <p class="ql-block">云紋銅禁,九大鎮館之寶之一,整體由三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相互套結,纖細精致,似焊無焊縫,似鉚無鉚痕,通體鏤空透雕云紋。云紋銅禁整體用失蠟法〔熔模工藝)鑄就,工藝精湛復雜,令人嘆為觀止,堪稱禁類青銅器中的精品。此外,云紋銅禁的出土將中國失蠟法鑄造工藝的歷史向前推進1100年,是我國迄今發現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p> <p class="ql-block">中原孕育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文明的主線,開啟了中華民族文明之源。數千年來,有20余個王朝在此建都,洛陽、開封、鄭州、安陽,名都相望,城垣相疊,文化厚積。絲綢之路從洛陽延伸,中原文化廣納百川,輻射四海,演繹中華民族煌煌生機。</p> <p class="ql-block">錯紅銅龍紋銅方豆(盛食器)</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1978年固始縣侯古堆出土</p> <p class="ql-block">金縷玉衣(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p><p class="ql-block">1986年在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僖山漢墓出土的西漢金縷玉衣,長為1.76米,分別由2008塊玉片用金絲編綴而成,為西漢梁國國王梁孝王之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騎馬陶俑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漢俑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創作意識的雕塑藝術形式,既宣場了墓主生前的富貴,又營造了死后的衰榮。這組騎馬俑造型優美,色澤鮮艷,體現了漢代匠師的藝術個性及創造水平。</p> <p class="ql-block">盤龍石座</p> <p class="ql-block">褐綠釉桃都樹 東漢(25-220年)</p><p class="ql-block">《玄中記》云:“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樹,枝相去三開里,上有一天雞,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雞則鳴,群雞逐之鳴。”硫都利的出士說明此時已有關于桃都樹和天雞的傳說。</p> <p class="ql-block">白陶胡傭</p> <p class="ql-block">青玉獸面紋蓋爐</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1911年)征集</p> <p class="ql-block">青銅神獸,春秋晚期楚國器物,通高48厘米,河南省淅川縣徐家嶺出土,現藏于河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精美象牙工藝品</p> <p class="ql-block">1978年,河南省南陽市浙川縣下寺楚墓中出土一套7件用失蠟法鑄造的列鼎,造型裝飾藝術相同,大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一件是王子午鼎。鼎通高76厘米,口徑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兩外侈的長方形耳,旁邊攀附6條龍形獸,腹部滿浮雕的攀龍和竊曲、弦紋。內腹及底和蓋內均鑄有相同的銘文。王子午鼎是楚莊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國令伊(宰相)之職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確切的人名與地名。王子午鼎成為研究楚文化的標準器。</p> <p class="ql-block">鴛鴦臥蓮紋銅鏡</p><p class="ql-block">唐代(618-907年)1985年元山縣出士</p> <p class="ql-block">鈞窯天藍釉荷葉花口瓷瓶 元代(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1976年臨次縣采集</p> <p class="ql-block">汝官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九大鎮館之寶之一。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此瓶敞口細頸鼓腹圈足,器身輪廓呈流暢的“S”形曲線。天藍釉面光亮如玉,釉層勻凈瑩潤,開片疏密有致頸部及腹部剔刻折枝蓮花紋。器表滿施天藍釉,釉層勻凈瑩潤,開片疏密有致。瓶的圈足底部露胎,并沾有細小砂粒,纖細墊燒而成,汝窯天藍釉刻花鵝頸瓶不重裝飾,以釉色取勝。該瓶造型秀麗,釉面光亮,器表配以若隱若現的刻花裝飾,是汝窯傳世品中唯一的一件,從而豐富了人們對汝窯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氣圖壁畫(網絡下載)九大鎮館之寶之一。長5.14米,寬3.27米,壁畫上青龍、朱雀、白虎、怪獸四神,同在云氣勾勒的頗富裝飾感的“畫框”中,遨游云天;相伴它們的,是祥云、荷花、靈芝等,充當四神升仙的媒介。云氣構成的開放式“畫框”之外,還有一個裝飾感更強的封閉式“畫框”,璧似銅錢,但非“孔方”,其圓形孔道,似為“天門”,預示著墓主人登臨仙界,須先穿過玉璧之孔道。四神云氣圖壁畫被譽為“敦煌之前的敦煌“,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格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畫。</p> <p class="ql-block">龍耳虎足方壺(酒器)</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看華夏,華夏文化看中原。上下五千年,輝煌也罷,慘淡也罷,歷史早已過往,古今多少事,均付談笑中,向前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和县|
福州市|
开平市|
黑水县|
隆安县|
武鸣县|
枣强县|
临颍县|
冀州市|
十堰市|
海晏县|
化德县|
苏尼特左旗|
安塞县|
黄骅市|
青阳县|
广水市|
当雄县|
拜城县|
涞源县|
无极县|
拜泉县|
樟树市|
平江县|
金堂县|
左贡县|
海口市|
安龙县|
丹寨县|
新宁县|
孙吴县|
广丰县|
浮梁县|
东山县|
赞皇县|
晴隆县|
漳平市|
环江|
临沧市|
江孜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