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作者:海西</strong></h3></br><h3>? ? 在西北甘肅南部回族反革命叛亂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956年初,甘、青交界的少數民族中的反動分子組織武裝開始叛亂。3月下旬,四川康定地區武裝叛亂平定后,甘南地區形勢開始緊張,步兵第11師33團兩個營、一個山炮連會同師偵察連,奉蘭州軍區命令于6月11日從臨夏進入甘南,與騎兵第一團,73團一同平叛。33團在戰斗中,擊斃回民暴徒298人,繳獲槍支71支。</h3></br><h3>? ? 1958年,甘南再度發生大規模武裝叛亂,這次規模更大,參加叛亂的回族暴徒人數一度高達數萬人。步兵第11師除炮兵305團外,全部進入甘南平叛。此時步兵第11師還指揮內衛第二團,成都軍區145團,組成了第一指揮部,于1958年3月18日進入甘南,與第二指揮部的獨立騎兵第一團和第三團一同平叛。至同年11月,基本平定叛亂.斃傷俘回族匪徒萬余人。</h3></br><h3>? ? 1958年8月,正當11師在甘南平叛時,臨夏地區的回族反革命分子,乘臨夏地區空虛,號召:“回族團結起來,打到**黨”,于8月15日策動臨夏、永靖、和政等96個鄉叛亂,參加叛亂的人數相當多,僅東鄉汪家集就有6129人。留守臨夏的11師炮兵第305團,與師直屬隊和各團留守部隊,在副師長王根發指揮下,分路出擊,擊退回族叛匪多次進攻。25日,步兵第134師奉命增援11師,兩師組成臨夏地區平叛臨時指揮部,統一指揮11師305炮兵團、134師401團2個營、134師高炮營和臨夏軍區教導營、鐵路公安第九團兩個團以及臨夏地區各縣民兵大隊,以汪家集為中心進行全面清剿。經過兩個半月積極作戰,部隊迅速平息了叛亂,殲滅回敵10034人,其中擊斃回族暴徒3268人,擊傷2302人,俘虜1618人,捕獲2846人.對于這些殺害共產黨干部和人民,犯下累累反中國罪行的暴民,許多人被立即綁起來處決.這些殺害干部的匪徒終于得到應有下場.發生在西北甘肅等地的反革命暴亂被擊潰和消滅!</h3></br><h3><strong>一、甘南青海叛亂</strong></h3></br><h3>? ? 1958年的叛亂首先從甘南臨潭縣藏族中開始。據中國雙擁網題為《平定青海及甘肅藏(回)區叛亂》一文中說:“在原西藏地方政府上層反動集團的策劃下,與特務分子相勾結,向藏區派出代表煽動叛亂。叛亂首先發生于甘肅南部的臨潭縣。1958年3月18日,一小撮反動分子在車巴溝、扎尕那糾集在一起,組成反動武裝,狂叫要“趕走共產黨,消滅解放軍,不要人民政府,不走社會主義道路”。以反動分子為骨干,很快裹脅不少群眾參加,發展到29000余人,槍17000余枝。4月18日,在青海省以黃南州原州長夏日倉、海南州原政協副主席占德爾為首的煽動策劃下,也發動叛亂。至6月上旬,已波及到循化、同仁、尖扎、澤庫、蒙旗、共和、忠德、貴南、同德、興海等10個縣,形成解放以后人數最多,活動最猖獗的一次叛亂。公然提出要建立“大藏旗王國”。叛匪活動十分瘋狂殘暴,大肆屠殺我各族干部、積極分子和不愿意參加叛亂的群眾。搶劫貿易公司,燒毀房屋,破壞交通,圍攻州、縣政府,攻擊機關守點分隊。叛亂分子是落后的(武器裝備、斗爭藝術、文化素養等各方面)部落武裝,可是它有長期武裝斗爭的經驗,有美、蔣特務的支持,經過了長期準備,具有一定的頑固性和極大的殘暴性。該區域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又有其生存和活動能力,使叛匪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所以我難以集中兵力聚殲,導致了平叛斗爭的反復性和長期性。叛亂分子利用一切可以欺騙群眾的口號,打著“保族”、“保教”的幌子進行欺騙宣傳,達到反革命叛亂的目的。導致了平叛斗爭既是階級斗爭,又要執行民族政策;既要堅持軍事打擊,又要做好爭取群眾的工作。</h3></br><h3>? ? 蘭州軍區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先后出動了28個步兵團和騎兵團,29個民兵連,工兵團,3個汽車團及其他特種兵和保障分隊,在空軍配合下,投入平叛作戰。</h3></br><h3>? ? 對甘南地區的叛匪的作戰,以甘肅省軍區、甘南軍分區為主,先后調集騎1師,步兵第11師、62師,獨立步兵1團、2團,騎兵1、3團,甘南、臨夏、岷縣民兵,及32個地方武裝民兵連參戰。</h3></br><h3>? ? 在1958年3月至8月的初期平叛作戰階段,首先選擇氣焰囂張,最反動而破壞性又最大的大股叛匪,給以堅決的軍事打擊。甘南軍分區于4月2日集中騎兵1、3團(欠1個連)又1個步兵連,選準阿木去乎叛匪作為合圍攻擊目標。攻擊前,大力開展政治攻勢,張貼布告,散發宣傳品,揭露事實真相,教育群眾,并向匪首去信勸降。當其拒絕后發起攻擊,一舉殲敵1500余人。隨即轉用兵力,給買務地區叛匪以猛烈一擊。附近札油、卜拉、卡家等叛亂武裝畏殲,各自散逃回本部落。在武裝打擊的同時,釋放經過教育的俘虜,去揭露叛匪真相,宣傳黨和我軍的政策,促其叛眾繳械投降。卡拉加木關頭人尕日藏被釋放后,先后爭取180余人投降。上述地區的叛亂武裝遭我打擊后,5天內有44個村子的叛眾全部歸降。經過札尕那、那木去乎、買務、卡賽溝、結買龍卡、南木他、可生托落灘等戰斗,基本上殲滅了甘南地區的大股叛亂武裝。</h3></br><h3>? ? 在青海地區,以青海省軍區、55師為主,組成青南前線指揮 部、果洛指揮部、玉樹指揮部等。以163師3個團,134師401、402團,果西騎兵1、2、3團,果洛指揮所步騎大隊,騎1師3團,黃南支隊及地方武裝、民兵、民警等參加作戰。</h3></br><h3>? ? 1958年4月25日,集中163團(欠第3營),165團、炮兵306團混合炮兵營,首戰循化,將這股叛亂武裝3000余人全部殲滅,使黃南叛亂武裝受到震驚。隨即乘勝進軍同仁,將策劃叛亂的中心據點棗隆務寺包圍,迫使匪首夏日倉繳械投降。兩戰勝利,已叛或未叛之小股武裝,有的龜縮動搖,有的潛逃潰散。平叛部隊乘勝進到澤庫、蒙旗、尖札等縣,發動群眾,收繳槍械,捕捉反、壞分子。3個月的連續斗爭,平息了黃南叛亂武裝集團。從7月11日開始轉兵同德。股匪懼殲,逃向居布林,聚眾5000余人。青南前指令步騎大隊機動誘敵,以163團(欠3營)待機合圍,于7月31日全殲該敵,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使同德、貴南集股叛亂武裝被基本消滅。7月31日,集中主力6個團,采用分進合圍,多路合圍的戰法,殲滅了興海東南部的集股叛亂武裝7000余人。</h3></br><h3>? ? 人民空軍也出動了航空兵參戰,擔任偵察敵情,運輸補給,和必要的轟炸掃射,到1958年底,共出動飛機486架次,有效地支援了地面作戰。</h3></br><h3>? ? 1958年9月至1959年6月,是平叛作戰的中期階段。叛亂武裝遭受連續打擊以后,迅速改變策略。由集中化分散,變大股為小股,轉區域據守為到處流竄。冬季趁平叛部隊休整,又回竄集中,煽眾再叛,以擴大勢力。鑒于我軍聲威,群眾覺悟日益提高,頑固的叛匪處于孤立、恐慌、動搖狀態。投降又顧慮罪惡大、血債大、怕殺、斗和勞改。</h3></br><h3>? ? 蘭州軍區及時指示各部隊,由集中打擊改為分區反復清剿。以師或軍分區為基礎,組成地區指揮部,分區劃片,包干負責。入冬前,青海和甘南地區繼續打擊成股之敵,僅青南前指所屬部隊,又作戰百余次,殲敵7755名。同時又大力開展政治爭取,發動群眾。宣傳"四不"(不殺、不關、不判、不斗)政策,執行"四不"政策,對叛亂武裝造成軍事打擊和群眾運動兩面夾擊,造成"戰必死,降有生"的局面。</h3></br><h3>? ? 1959年開春后,對重新集股和漏網之敵進行打擊。甘南地區集中兵力,對憑借光蓋山有利地形垂死掙扎的大蘇奴、桑周為首的400余人,進行合圍和清剿。持續2個多月,戰斗17次,殲敵175名。由于群眾發動起來了,叛匪生活資料、情報來源斷絕。遂以煮皮襖、牛皮充饑。在此有利時機,平叛部隊便發動群眾去招降。群眾中形成親招親、鄰招鄰,父母招兒子、妻子招丈夫的局面。20天內有550余人次上山,招回90余人,對勸降者一律按"四不"政策辦事。兩面夾擊使叛匪陷入絕境,最后以大、小蘇奴,桑周為首的200余叛亂武裝全部投降。在青海重點清剿青南地區的同時,第134師400團、工兵營、通信營及炮兵541團抽組之混合炮營,于7月3日開始,對玉樹地區集股叛亂武裝進行清剿,至12月6日止,戰斗148次,殲敵9556人。勝利后,除留少數連隊常駐清剿外,其余部隊撤回休整。……在青海和甘南地區平叛作戰中,至1961年底統計,共殲滅叛匪160189名,斃、俘美蔣空投特務18名。繳獲各種槍81345枝(挺),炮4門,電臺8部,徹底平息了甘南、臨夏、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32個縣的叛亂,并達到了凈化要求(無10人以上的股匪)。”</h3></br><h3>? ? 甘南、青海的叛亂發生后,步兵第11師還指揮內衛第二團和成都軍區145團,組成了第一指揮部。成都軍區145團,于1958年3月18日進入甘南,與第二指揮部的獨立騎兵第一團和第三團一同平叛。1958年6月11日,步兵第11師33團兩個營、一個山炮連會同師偵察連,奉蘭州軍區命令從臨夏進入甘南,與騎兵第一團,73團一同平叛。</h3></br><h3><strong>二、平叛和綏靖</strong></h3></br><h3>? ? 1958年8月,甘肅省伊斯蘭教協會召開第二次擴大會議,專題討論反封建特權問題。期間臨夏地區廣河、東鄉縣部分鄉村發生叛亂,會上將臨夏宗教上層人士馬紹文、馬進成、馬孝、馬國忠、馬國倉、馬國成、卡明才、馬國斌、馬福功等24人,以策動反革命叛亂罪名被逮捕、判刑。</h3></br><h3>? ? 從9月1日開始,各縣召開‘阿訇會’,會議持續一月之久,主要內容是宗教改革和反封建特權,實際上是批判宗教制度和宗教信仰。采用‘揭蓋子’、‘挖根子’等辦法,揭發出一批有‘反革命罪行’的宗教人士,進行批判斗爭,并逮捕了一批。這時候,所有清真寺、拱北已被強行關閉。阿訇絕大多數被逮捕法辦,滿拉被遣散,房屋被大隊、生產隊占用,作為辦公室、保管室或庫房等,有的作為牲口飼養圈。</h3></br><h3>? ? 關于平叛和反封建斗爭擴大化的問題,《廣河縣志》記載:“8月31日,全縣共捕獲、打死打傷885名,投降者133名。9月1日,縣委召開有460多人參加的‘阿訇會’,會議持續一月之久,采用‘揭蓋子’、‘挖根子’等辦法,揭發出一批有‘反革命罪行’的宗教人士,進行批判斗爭,并逮捕了一批。……10月4日,平叛工作基本結束。平叛有嚴重擴大化,自9月12日至10月4日,全縣共捕辦‘反革命犯’2413人。縣委成立‘反革命財產沒收處理委員會’,負責沒收和處理‘反革命分子’個人財產和有關拱北、清真寺的財產。10月7日,在全縣城鄉深入開展以反封建特權和反封建剝削為中心的‘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累計出現大字報90142張,斗爭嚴重擴大化,大批宗教界人士受到沖擊迫害,清真寺被關閉、拆毀。……10月22日,經州委批準,廣河縣人民委員會以‘反革命匪首’撤銷原縣長馬國忠的一切職務。”[①]</h3></br><h3>? ? 《東鄉族自治縣志》記載:“1958年8月東鄉縣部分地區發生反革命武裝叛亂,9月叛亂平息。11月7日至月底,管押叛亂人員2456名,經審查,釋放702名,判刑954名,依法管制271名,勞動教養45名,死亡8名,管押76名。因平叛擴大化影響,審判工作也存在擴大化問題。”“1959年對1958年叛亂問題進行復查,錯捕的有309名,可捕與不可捕的1134名,復查后釋放2252名(包括集訓后釋的1413名)。……1983年全面復查1958年平叛、反封建斗爭擴大化遺留問題。經過復查,依法裁定宣告無罪的3737人,維持原判的225人。”[②]</h3></br><h3>? ? ?《臨夏回族自治州志》記載:“1958年8月,召開甘肅省伊斯蘭教協會第二次擴大會議期間,臨夏地區廣河、東鄉縣部分鄉村發生反革命武裝叛亂,對與會的臨夏宗教上層人士馬紹文、馬進成、馬孝等24人策動反革命叛亂被逮捕、判刑。1972年,根據中央文件精神,臨夏州組織力量專案復查。1978年9月7日,甘肅省革命委員會對1958年反革命叛亂問題復查處理意見的批復認定:馬國忠、馬國倉、馬國成、卡明才、馬國斌、馬福功六人為廣河、東鄉地區反革命武裝叛亂的主謀策劃者,定為反革命分子;趙子文等六人參與叛亂問題予以否定,恢復其名譽。1979年,省革命委員會批復馬紹文、馬進成、馬孝等12人參加叛亂問題予以否定,恢復其名譽,均按有關規定落實政策。對涉及平叛擴大化問題,于1959年底至1972年,集中進行了三次復查清理。1982年,根據中共甘肅省委文件精神,再次全面進行清理,除對馬國斌、馬國珍等27人維持原判外,其余涉及人員一律予以否定或宣布平反。</h3></br><h3>? ? ?1958年8月,叛亂平息后,接著開展的以宗教封建特權與壓迫剝削制度為內容的反封建斗爭取得勝利。但是1959至1962年,根據省委統一部署,對平叛、反封建斗爭擴大化中捕判的案件進行復查、清理、改判、釋放16849人,但對釋放人員中的大部分按‘叛匪釋放犯’對待,其家屬仍蒙受‘叛屬’、‘反屬’待遇。1972年11月依據中央部署精神,分期分批,歷時15個月,清理涉及參叛的20830人的案件,其中平反19112人,占清理總數的91.7%。1982年,又一次認真復查,除維持原判181人外,對戰場打死的1074人、下落不明21人分別作了處理,其余均頒發平反證明書、裁定書,并發放冤獄補助費22萬元。</h3></br><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里县|
库尔勒市|
乳山市|
固始县|
乌海市|
屏南县|
南江县|
郴州市|
磐石市|
杨浦区|
当雄县|
梅河口市|
哈密市|
无棣县|
洛扎县|
保康县|
克山县|
茂名市|
武功县|
塘沽区|
泗洪县|
义乌市|
阜南县|
綦江县|
阳朔县|
泗水县|
南陵县|
徐汇区|
卓资县|
图木舒克市|
玉溪市|
汉寿县|
望城县|
兰溪市|
洛浦县|
宜都市|
葫芦岛市|
容城县|
班戈县|
汉寿县|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