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甘肅知青???lt;/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甘肅知青之家主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本期導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歲月如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散文詩 知青與戰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記敘文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知青情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傳奇人物——王東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溯淵源 敬先輩 王建中義捐藏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品與欣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紀實文學 文匯山翠伴君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讀后感 情懷厚重 韻味悠然</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藝苑薈萃</b></p><p class="ql-block">聶建生寫意國畫欣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閑暇時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京劇唱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舞蹈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心靈之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說說知青馬鳳蘭</span></p> <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文章,其中引用毛澤東發出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最新指示,至此,十年內先后有約二千萬高、初中畢業生奔赴廣闊天地,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推向高潮。五十五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的我們,已近耋耋之齡,步入人生的暮年。知青歲月,是一條年輕的河流,它流淌著純真,流淌著熱血,流淌著一代人無怨無悔的青春之歌?。ū究庉嫞?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知青與戰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 駱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知青、它是沉睡在</p><p class="ql-block">人們記憶中,</p><p class="ql-block">久遠的稱呼。</p><p class="ql-block">記得!</p><p class="ql-block">那年,十六七的我們。</p><p class="ql-block">響應偉大領袖的號召:</p><p class="ql-block">在鑼鼓聲的簇擁下,</p><p class="ql-block">登上 那駛向、那駛向新征途的列車。</p><p class="ql-block">列車在汽笛的催促下,</p><p class="ql-block">緩緩的、緩緩的離開我們的故鄉。</p> <p class="ql-block">姑娘們</p><p class="ql-block">揮別的泣聲</p><p class="ql-block">卻留在、卻留在那送別的站臺上。</p><p class="ql-block">狂奔的列車</p><p class="ql-block">所帶出的奏鳴,</p><p class="ql-block">似乎、似乎在敘述著</p><p class="ql-block">那離別的感傷。</p><p class="ql-block">一段寂靜的隨后,</p><p class="ql-block">車廂深處</p><p class="ql-block">傳出悠揚的口琴聲,</p><p class="ql-block">它喚醒,</p><p class="ql-block">那寂寞而難耐的心。</p> <p class="ql-block">小伙和姑娘們</p><p class="ql-block">隨著口琴的曲調,</p><p class="ql-block">一同、一同唱著散發</p><p class="ql-block">青春氣息的歌。</p><p class="ql-block">列車</p><p class="ql-block">經過一晝夜的行駛,</p><p class="ql-block">終于到了,</p><p class="ql-block">那屬于知青的第二故鄉。</p><p class="ql-block">那曾經的學生與同學,</p><p class="ql-block">已轉稱為知青與戰友。</p><p class="ql-block">那不同的四季,</p><p class="ql-block">在我們的</p><p class="ql-block">想像中展開。</p> <p class="ql-block">春播、春灌、夏收、</p><p class="ql-block">秋播、秋灌、秋收,</p><p class="ql-block">也曾留有我們</p><p class="ql-block">矯健的身影。</p><p class="ql-block">冬季的調田整地,</p><p class="ql-block">也滲透著、也滲透著我們狂熱的汗水。</p><p class="ql-block">那閃亮的青春,</p><p class="ql-block">也只屬于、也只屬于我們</p><p class="ql-block">遙遠的過去,</p><p class="ql-block">它在漫游的記憶中,</p><p class="ql-block">也曾、也曾碾過</p><p class="ql-block">一道深深的痕跡。</p><p class="ql-block">當我們迎著夕陽的余輝前行,</p><p class="ql-block">年輪的縱痕,</p><p class="ql-block">也漸漸浸入</p><p class="ql-block">那曾經、那曾經屬于</p><p class="ql-block">耀眼的容顏。</p><p class="ql-block">時光的漂流,</p><p class="ql-block">也悄悄抹去</p><p class="ql-block">那曾經、那曾經屬于</p><p class="ql-block">矯健的步幅。</p> <p class="ql-block">知青戰友們!</p><p class="ql-block">等我們老了,</p><p class="ql-block">一定、一定再度重返故里,</p><p class="ql-block">去重溫那年輕時,</p><p class="ql-block">有過淚流、有過拼搏的路。</p><p class="ql-block">知青戰友們!</p><p class="ql-block">讓在閑暇余光里歡聚的我們,</p><p class="ql-block">舉起、舉起我們手中的酒杯。</p><p class="ql-block">用那酒的香醇,</p><p class="ql-block">來描摹、來描摹今生</p><p class="ql-block">旅程中,你我的心境。</p><p class="ql-block">讓醉怡的我們,</p><p class="ql-block">再一同、再一同去傾聽一首</p><p class="ql-block">那、那遠久的老歌!</p> 作者簡介 <p class="ql-block">謝晶,男,筆名:伍字茗,網名:駱鴕、大專學歷。1959年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市。1976年在蘭州高中畢業,同年三月去甘肅省敦煌縣插隊落戶。1978年底招工回城,現已退休,居住在甘肅省蘭州市。其少年時代酷愛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詩歌,對后來創作的現代抒情詩歌有很大的影響力。作品在國內詩刊上有過發表,其風格是淡淡的憂傷加淡淡的浪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時光荏苒 歲月如歌(節選)</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者 阿亮</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麥喜胎里肥”“寸麥不怕尺水,尺麥卻怕寸水”?!胞溑绿ダ锖怠薄K惴首?,是小麥得以深深扎根的主要條件。不久,我們遷入自己的新居。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生活!知青辦給我們籌措資金用以添置鍋碗瓢盆等生活用具。村里給我們配備了用以自留地的種子,化肥及勞動用的鐵锨,榔頭,鏟子和鐮刀。我們除了家里帶來衣服被褥之外,也準備了一些常用生活品;例如草帽,手套,雨衣和雨靴。上面提到的自留地是指我們知青點屋后的一塊空地。生產隊長張同翠帶領我們把它辟為菜地。種了少許糧食。主要種了洋芋,蘿卜,白菜,豆角,茄子,辣子等。由于我們“情有獨鐘”,頗有收獲!大大豐富了知青點餐桌上的菜肴。我們每天除了與村民一塊兒集體勞動外,也不忘經營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既不同于家庭生活,也有別于學校宿舍生活。可以說是兩種生活的結合體。我們都是城市生活中長大的孩子。父母的寵愛,嬌縱使我們習慣于自由任性!而知青點兒集體生活看似浪漫實則無奈! 同住一個屋檐下卻“男女授受不親”。在一個鍋里攪勺子卻“眾口難調”。但是我們既然走到一起說明也是一種緣分!我們在體力上有差別,認識上有差距。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維系著我們!我們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情趣和愛好!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形成一種合力!</p> <p class="ql-block"> 那時就傳聞附近的下雙鄉和九敦鄉有些知青點兒散伙分家,自起爐灶。相比之下,我們知青點兒自始至終化矛盾于相互包容之下;解分歧于自我批評之中。盡量營造“家”的氛圍。一人有了難處,(頭痛腦熱,感冒發燒)大家噓寒問暖。女知青因生理因素不能干的活,男知青主動包攬;男知青勞累出了一身臭汗懶得動彈,女知青主動幫其洗洗涮涮;做到“親如姐妹,勝似兄弟”。知青點兒五位女知青。每人一星期輪流下廚做飯。她們沒有怨言。放下大小姐身段,系起圍裙,圍著鍋臺轉。起早貪黑,煙熏火燎;為大家燒火做飯,洗菜洗碗;甚至準備好知青點兒每個人每天早晚的洗漱熱水。從不間斷!一日三餐,都是緊著男知青先吃!真正令人難以忘懷!為了使大家吃得更好,她們不斷變換飯菜花樣;羅新華擅長轉百刀,香頭子,搓魚子;許廣蘭的拿手好戲是行面拉條子,蒜瓣辣辣子;程玉香的紅燒肉色香味俱全;使人的食欲大增。知青點兒因她們的烹調手藝,人人饞涎欲滴!個個大飽口福!我們知青點兒從早到晚炊煙裊裊,生氣騰騰!日子過得豐富多彩,有滋有味;看書學習,交流勞動生活的體會,不時還哼幾句樣板戲中的歌曲;組長宋宏勛時不時拉起小提琴,盡管音律不是那么太準!但是歡樂在每個知青的心中蕩漾!這一來自然引起村里那些毛頭小伙和村姑們的注目和羨意。 </p> <p class="ql-block"> 他們一到晚間就三五成群涌入知青點兒,與我們聊天,拉家常。特別是那些小伙子圍著女知青說個不停。眼珠子盯著她們滴溜溜的直轉……很晚很晚都不愿離去。惹得生產隊長發起火來:“你們這股狼吃的,明天想不想上工了?”想想也是人之常情!農民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處在長期閉塞落后的文化環境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念過書,粗魯不文。半數以上飽受虱蚤纏身之苦。對任何新鮮事物都產生了好奇心理!就我們所在的張家小寨子,農民們老實巴交,拙于語言表達,喜形于色。久而久之,我們與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熟絡起來。受我們的影響,他們也買了牙刷牙膏;每天站在房檐下洗漱刷牙。對著小鏡子照他們紅二團的臉。張嘴一笑,露出黃色大板牙。學“陳煥生”那樣,進城穿上干凈的衣服,學著說“武普話”。而他們也“投桃報李”,教會了我們一些勞動的技能!就拿農忙時節的平田整地來說,即是體力活,也得有技巧。十個人站一排。一锨蹬下去,要翻起一塊兒又一塊兒泥土然后拍平。如果蹬不穩,用力不勻;不但翻不起泥土,反而挫傷腳骨。蹬锨要有節奏,要跟左右的人一起蹬行。否則,左邊的人留下大行,右邊的人又攆著你。影響整體進度!我們干這種活,顯得如此吃力和笨拙。被村里小伙子遠遠甩在身后。但我們總是把它當做一種勞動的體驗!</p><p class="ql-block">……</p> 作者簡介 <p class="ql-block">孟憲良(阿亮),男,祖籍河南。1955年生于蘭州。1974年至1976年在甘肅武威金羊區羊下壩公社六溝三隊勞動鍛煉。1976年2月至1985年在甘肅武威汽車配件廠工作。1985年8月至1992年在甘肅武威市公安局工作。1992年7月至2016年在中國銀行武威分行工作?,F已退休。</p> <p class="ql-block"> 當年,知青是青春勃發的象征;后來知青是共和國大廈的基石;現在知青依然散發著光和熱,用自己的情懷,回饋社會,溫暖他人。(本刊編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傳奇人物——王東良</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東良,1957年生,研究生,教授,1974年在甘肅會寧郭城驛鎮紅堡子村回鄉插隊勞動,1979年考入西北師范大學,先后在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體育專科學校,甘肅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亞高原訓練研究》主任。曾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備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科技工作者先進個人獎,舉辦蘭州國際馬拉松賽課題研究主持負責人,主持完成國家級項目課題兩項,省部級課題六項。出版專著兩部,發表論文50多篇。退休后在家鄉為鄉村文化振興做出了突出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特別介紹一下由王東良夫婦建立的《會州博物館》。如果說當年王翰老先生開堡迎接紅軍是開明之舉,那王東良夫婦二十多載舉一己之力,把王家大院打造成了紅色教育基地,堪稱功德無量,當你走進會州博物館,“甘肅民間博物館第一人”實至名歸。</p> <p class="ql-block">堡子“王家文化大院”簡介</p><p class="ql-block">“王家文化大院”位于會寧縣郭城驛鎮紅堡子村,其前身為當地王氏家族的宅院。宅院始建于明代,呈回字形土堡結構,內堡是四合院建筑,內外堡之間有100多孔箍窯,是當地鄉民躲避匪亂的場所。1949年后堡子毀壞。2000年開始,王氏后裔,當年的回鄉、下鄉知青,王東良、王琳夫婦自籌資金,在宅院舊址上籌建“王家文化大院”,現已建成包括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在內的集民俗文化、古陶文化、戲曲文化、紅色文化等于一體的多元文化大院。</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明末定居紅堡子,耕讀世守,孝友可風,距今已逾四百年。王東良先生的烈祖王鐸,安土敦仁,一鄉稱善士。天祖王在鎬,力田之余,精研岐黃,創辦藥鋪,濟世活人;同懷在豐、在位、在宮,或服賈貨殖,或志于經學,或研習兵法:棣華競秀,皆一時俊秀。清同治年間,陜西匪徒暴亂,左宗棠部屬徐、呂二軍門駐兵紅堡子,王在位奉白銀五百兩、糧食一百八十石以助軍需,二軍門欽其義舉,獎以六品軍功。其焚券燔契之事、設棚施齋之舉不可勝舉,深受地方士紳鄉民欽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36年9月上旬,紅一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楊尚昆等人來到紅堡子,與當地武裝團總王瀚接洽,商談紅軍進駐紅堡子事宜,王瀚深明大義,熱情接待楊尚昆一行,打開堡門迎接紅軍。并向紅軍捐資三千銀元,二百多石糧食和一批槍支彈藥。隨后,在大院內設立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協調中心,四方面軍指揮部,靖遠渡河指揮部,紅軍官兵居住生活戰斗長達52天,從此,紅軍和王氏家族結下了不解情緣。</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歷史,承載著王氏家族百年“積善行德”家風;王家大院的傳統,凝聚了王氏家族“耕讀傳家”文化;王家大院的收藏,濃縮了鄉村千年變遷的歷史。王氏家族當年開辦學堂育才化俗的善舉,已演繹成造福桑梓的大愛惠及鄉民;當年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德業,曾擴被成紅軍醫院的功行享譽杏林;當年濟弱扶傾振窮恤貧的懿行,早植藝在四鄰八鄉的心田在發揚光大;當年開門迎紅軍傾其家資濟助紅軍的壯舉,已形成紅色文化情結在世代傳承。</p><p class="ql-block"> 王家文化大院是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院內的會州博物館是甘肅省政府確立的示范性非國有博物館。</p> 人物簡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王琳 大專學歷,出生于1959年10 月,1976年4月在青海省湟中縣插隊3年,1979年招工在青海省工作,1985調甘肅省能源化工學院工作,退休后同丈夫王東良一起打造會寧縣郭城驛鎮紅堡子村王家文化大院(會州博物館),為鄉村文化振興做出了突出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溯淵源 敬先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建中義捐藏品</span></p> <p class="ql-block"> 蕭紅,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是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的散文小說《商市街》正是描寫居住在商市街25號的那段時光,期間蕭紅愛人蕭軍給王建中的父親任家庭教師,這便有了王建中義捐藏品,與著名作家蕭紅的一段淵源。</p> <p class="ql-block"> 金秋時節,天高云淡,蕭紅故居紀念館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今天又逢喜事,迎來最尊貴的客人——蕭紅筆下《商市街》的后人王建中和夫人來訪。此次來訪有備而來,帶來了父親(王余馨)年少時的情感記憶,帶來了極具文物價值的舊物(書信、印章、照片、書籍等)十三件。這是蕭紅故居紀念館繼2016年“蕭紅和張郁廉”原照捐贈的又一歷史性捐贈大事件。蕭紅故居紀念館對此次王先生來訪非常重視,特舉行捐贈儀式向王先生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呼蘭區文體旅游局局長毛猛平,副局長孫鐵良參加捐贈儀式,并陪同王建中先生參觀了蕭紅故居紀念館,天主教堂,呼蘭西崗公園等呼蘭歷史文化景點。(摘自微信公眾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推薦:</p><p class="ql-block">關注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蕭紅故居紀念館互動平臺 </span></p><p class="ql-block">蕭紅筆下《商市街》后人王建中夫婦來訪蕭紅故居紀念館并捐贈有價值文物13件</p><p class="ql-block">作者 葛洪偉 </p><p class="ql-block">2019-09-23 00:00 發表于黑龍江</p><p class="ql-block"><br></p> 人物簡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建中 男,漢族,1955.11出生,1974.9至1976.10甘肅平涼崇信縣插隊知青,2015.11蘭州市公安局城關分局退休;現為:全國公安文聯會員,甘肅公安文聯會員,蘭州市音樂家協會會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文匯山翠伴君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延安大學拜謁路遙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孟繁東</span></p><p class="ql-block"> 谷雨當天的夜里延安城下起了雨,先是淅瀝瀝零星小雨,半夜后轉變成了中雨。清晨起床走出賓館一看,雨已轉變成雪,確切的說是雨雪交加;驟降的氣候讓我不禁暗想:"莫不是路遙先生長眠孤寂,使得老天爺都悲從中來。否則怎能前幾日艷陽高照,氣溫高達三十度,突然間一下子降溫到零上幾度,并且下起了柳絮般的漫天飛雪?!?lt;/p><p class="ql-block"> 不知為什么我的心緒不寧起來,仿佛有一種聲音在催促著我,責怪著我,耳邊仿佛從遙遠的天空傳一個聲音:親愛的讀者,你來到延安幾天了,為什么還不來文匯山看我?</p> <p class="ql-block"> 這次應邀來延安參活動,一是應知青朋友相約,盛情難卻;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埋藏心底多年的一個夙愿,那就是一定要到路遙先生的墓地進行祭拜。在先生的墓前敬一杯酒,點一支煙,以表示我多年來對先生由衷的敬意和仰慕。</p><p class="ql-block">“詩人藏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路遙先生生前身后,都深愛著生他養他的陜北黃土地,深愛著培養他學習成才的延安大學。在這里他創作的列車啟動,創作的思維被激活,開始有節奏地向前行進。所以,延安大學是路遙文學創作的奠基地,圣地。這樣的圣地,對于喜歡文學的人,又怎能不是朝圣之地吶!</p><p class="ql-block"> 告別了延安參加活動的朋友們,我獨自一人乘坐公交車來到延安大學。走進校園后,我路遇二位去上學的女大學生,向她們打聽路遙的墓地,她們熱情地指給我說:“沿校園小路向右拐直走,見到堆放垃圾桶的地方,沿著上山小路一直爬就到了路遙先生的墓地。不過今天下雨,上山的路一定很滑。叔叔你一個人一定要注意安全呀!”</p><p class="ql-block"> 聽到女大學生稱呼路遙先生,以及對我獨自一人爬山的關心,不由得我內心萌生出溫暖和感動;并且想到路遙在這些大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多么的崇高,并對這些學生在校園的學習中能有路遙的陪伴感到由衷的高興。</p><p class="ql-block"> 蒙蒙細雨中的上山小路,雖由石磚鋪成,但濕漉漉得有些濕滑;加上下過一場雪,樹枝上的積雪將一些細小枝條壓彎,低垂下來不時遮擋著上山的路。一會工夫我的身上就濕了,好在山路不高,爬了約十五分鐘左右,首先看到一塊石碑,石碑正面撰刻英文碑銘,背面中文碑銘題寫:“延安大學終身教授,布里幾德.克阿女士。1909.9一2007.6.1”。布里幾德.克阿教授是美籍愛爾蘭人,英美文學博土、西方史碩士、東方史博士,延安大學終身教授。1909.9.9日岀生于美國紐約。她曾寫道"到世界最貧困的地方興辦教育,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獻身"是她對上帝最初的承諾,她稱自己是"世界公民”血統、國籍,膚色和語言都無法阻隔她對人類的至愛,她先后在非洲、亞洲創辦過七所學校,執教50多年。1986年應聘到延安大學外語學院,任教5年,期間捐贈20萬美元,幫助延安大學修建一座外語教學樓。先后選送8名教師和學生赴美留學,延安大學是她從事教育生涯的最后一站,她為這所大學的發展壯大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榮獲“陜西省優秀外籍教師”稱號和國務院"友誼”獎。2007.6.1日在日本東京病逝,享年98歲(以上信息摘要于網絡)。延安大學為紀念布里幾德.克阿女士的功績,特樹碑銘記于文匯山上。布里幾德.克阿,與路遙使得使延大文匯山無限增輝,讓人們永遠銘記他(她)們的不同功績。</p><p class="ql-block"> 離開布里幾德.克阿紀念碑后,繼續沿著崎嶇山路前行,不遠處就見到了聳立在山路旁一塊巨大石碑,碑題:“文匯山”三個蒼遒有力的大字。碑刻題詞者是曾任延安大學校長申沛昌先生題寫。</p><p class="ql-block"> 延大校長申沛昌應該說,是路遙文學創作不斷奮斗過程中的“貴人”,申沛昌德才兼備,敢作敢為,在當時的延安大學有著極高的威信。</p><p class="ql-block"> 1972年,路遙在被招進延安大學中文系工農兵學員時,幾近周折,險些錯失上學良機;是申沛昌的堂兄,時任中共延川縣委書記的申易極力舉薦,建議錄取路遙到延大中文系上學。并且有前瞻性地預言,路遙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一定能大展才華。</p><p class="ql-block"> 倘若路遙在他上大學的路上沒有這些“貴人”的不懈努力,沒有申沛昌校長的仗義與慧眼,他的大學夢根本無從談起??梢赃@樣說,路遙能一路走來,成為我國當代著名作家,并能創作出不朽的作品是與眾多有名或無名人的幫助分不開的。(厚夫語)</p><p class="ql-block"> 路遙墓地距離"文匯山"石碑不遠。墓地占地面積約100多平米,是人工在山坡開鑿出的一塊平地,地面青石鋪成,莊嚴肅穆。墓前一塊高約2米的鑲嵌石碑,整個碑有二層底坐上立豎碑,碑上正反兩面沒碑文,碑上有一尊漢白玉路遙半身塑像。路遙神情凝重嚴肅,目視遠方,仿佛不舍地望著這個平凡世界。 </p><p class="ql-block"> 墓碑前有一大一小二塊疊加的黑色大理石平面墓碑,碑文:“路遙之墓”。墓碑后圓穹頂型的穹墓是由六層條磚砌成,墓高約一米六左右,周長底邊直徑約一米二左右。背后墓墻也為條磚鑲嵌,有孺子牛浮雕,和“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一一路遙”的金色大字。墓碑左右各有二個圓型石桌,每石桌配五個圓型石櫈。由于我去時正逢下雪,石桌下滿了雪,加上提前備課不足,以至疏忽了石桌桌面的題詞?;貋聿橘Y料得知,左邊石桌是《路遙文集》責編陳澤順捐贈并題寫:“陜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右邊石桌是《平凡的世界》責編李金玉女士捐贈并題寫:“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這里需要向讀者說明的是,路遙墓地2008年6月,由陜西籍著名實業家潘石屹先生專門到延安大學的路遙墓地憑吊時, 參觀路遙文學館,看到有些荒敗的路遙墓地,提岀給延安大學路遙基金會捐贈十萬元人民幣,對墓地進行了重新修繕。</p><p class="ql-block"> 我到路遙墓地后,肅穆在路遙的塑像前,向這位我最崇拜和敬仰的當代偉大文豪和現實主義文學巨匠深深地三鞠躬。然后圍著墓地轉了三圈,最后在碑下恭敬虔誠地擺上三支香煙,(筆者不抽煙,煙是特地為敬路遙買得)又將在延安買的“陜北婆姨酒”祭灑在墓前,我自己也飲了一紙杯,然后將斟滿紙杯的酒祭獻在碑前。</p><p class="ql-block"> 靜寂的山林青翠空曠,這里是大師靈魂的安息之所;文匯山,路遙在這里沉睡。英年早逝的路遙用艱辛酸楚的人生,譜寫著平凡世界不平凡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初讀路遙小說,那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的小說《人生》。記得電影《人生》是在露天廣場看得。高加林、黃巧珍的影子,在我們那同時代的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有些相似之處。 </p><p class="ql-block"> 然而,最讓我難忘,確切地說是讓當時中國億萬聽眾難忘的是1988.3.27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連播”節目每天分兩個時段向全國聽眾播送長達一百二十六集的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一百二十六集,就意味著播送了一百二十六天,直到8月2日結束,歷時四個月有余。</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文化娛樂活動缺少,電視對大多數家庭還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每天收聽廣播小說連播節目,成為了當時大多數家庭的重要日程。長篇連播《平凡的世界》播送時,小說第一卷,書店剛有岀售,二、三卷尚未岀版。看過第一卷后,第二第三卷的內容都是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長篇連播”節目中收聽到的。播音員在演播的時侯,更加貼近聽眾,侃侃而談,繪聲繪色。以粗獷、憨厚、豪放、誠摯的聲音魅力吸引了廣大聽眾。這樣,《平凡的世界》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一下子就抓住了廣大聽眾心緒(厚夫語)。小說效果和魅力的影響是激動人心的,它叩動了千百萬聽眾的心。記得當的情景,每天中午下班回家,第一時間就是打開收音機,一邊忙著做中午飯,一邊收聽廣播劇《平凡的世界》。情緒也伴隨著廣播中的人物跌宕起伏,被廣播劇情牽掛著走,當一集聽完,心里總是猜想著劇情中人物的命運。仿佛整個人都走進了《平凡的世界》里,清楚記得,那時常與車間幾個要好工友工作之余,評價,甚至是爭論小說中人物情節;命運結局,這就是文學偉大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寂靜的山間,除了樹叢中偶爾傳來不知名鳥叫聲,顯得格外安靜,望著雨雪后山下延安大學校園,我不禁心生凄涼痛楚,眼晴止不住濕潤起來。是的,這里太安靜了,也太寂寞了,但路遙需要安靜,路遙能忍受得了寂寞;因為他躺在生他養他,哺育他的陜北黃土地上。躺在這里的路遙,就像是躺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一向倔強而執拗的他,躺在這里的他就像乘順的孩子傾聽著母親的叨叨;同時也傾訴著自己疲憊不堪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我獨自一人在山上陪伴著路遙,此時的我生怕有人來打擾我,不,怕打擾路遙。因為在1992.11.17日晨8時20分,路遙的生命之弦就徹底繃斷了,他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那一時刻。從那一刻起,路遙再也沒有醒來,一個偉大的靈魂飄向了蒼穹。飛到了天國。他的靈魂離開了他摯愛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魂歸到陜北高原他摯愛的黃土地去了。</p><p class="ql-block"> 我徜徉在路遙墓前,不禁想起世界上許多偉大的作家,像巴爾扎克、福樓拜、狄更思、雨果、托爾斯泰、海明威、曹雪芹、梁斌、王火、孫梨,巴金、老舍、沈從文及生長在黃土高原的鄉土作家柳青、杜鵬程等,這些偉大現實主義的作家,不都是用他們不朽的筆謳歌著平凡世界里的人生,平凡世界里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他們把現實世界變為虛幻,而又把虛幻的世界變成真實的。所以他們才能為世人留下不朽的,驚世駭俗的偉大作品。</p><p class="ql-block"> 望著路遙那目光炯炯的眼神,仿佛看見他在尋找他一生創作生涯中的"貴人"摯友,感謝他們把他安葬在培養他成才的延安大學的“文匯山”上,使他一直能注視著延安大學的輝煌歷程。</p><p class="ql-block"> 路遙病逝后,他的好友,陜北延安詩人曹谷溪一直牢記路遙在延安醫院病床上的囑托:“我死后,要把我埋葬在延安的黃土山上”曹谷溪懂得,路遙應該回到黃土地去。他摯愛著陜北黃土地,他的靈魂也應該回歸到這片生養他的黃土地。為此,他為這個遺囑奔走了三年,與時任延安大學校長申沛昌以及許多路遙生前的好友一齊努力,把路遙的骨灰安葬在延安大學校園的后山上。文匯山也因接納這位偉大的作家而聞名世界。路遙安葬在文匯山后,他墓園前的鮮花從沒斷過,來自全國乃止世界各地的路遙作品的閱讀者,絡繹不絕地前去掃墓和祭奠,人們用各種方式前去表達對路遙的深深敬仰和懷念。聽當地人介紹說,路遙墓已經成為延安大學乃至整個陜北的一道文化風景。</p> <p class="ql-block"> 我佇立在文匯山路遙墓前,望著山峪間蒼翠的林叢,遠望一片蒼茫,似覺天地動容,草木含情,心情萬分的沉重,不自覺間又開瓶猛喝了幾口“陜北婆姨酒”。我想找個人傾訴,又怕打破這文匯山的寧靜,一個多小時的時光里,仿佛跨越了時空,聆聽到路遙岀自內心的真誠:“我們的作品憑什么來打動別人的心靈?作品中任何虛假的聲音,讀者的耳朵都能聽得到。無病的呻吟騙不來眼淚,只能換取諷刺的微笑;藝術勞動,這項從事虛構的工作,其實最容不得虛情假意。我們贊美,我們詛咒,全然應出自我們內心的真誠。真誠!”</p><p class="ql-block"> 是的,只有內心的真誠,才能構繪岀新生活的激情,只有這樣激情才能寫岀像高加林、劉巧珍、順德老漢、孫少安、孫少平、田曉霞、葉潤、田福堂、田福軍這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因為這些就是真誠,就是平凡世界里普通大眾的平凡人生。文學藝術創作必須要帖近普通大眾,必須要走進普通大眾中間去。文學創作必須要走進大眾,描寫大眾,從民間生活中去尋找創作源頭和靈感,這也就是現實主義文學;也就是路遙作品的不朽魅力,以及久負盛名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望著文匯山下的延安大學,以及潺潺流淌著的延河,又不禁為陜北這塊黃土地上孕育岀路遙這顆文學界璀璨的文學大師,而由衷的感到自豪和贊嘆不已。就像同是陜西黃土地上成長的著名作家陳忠實在路遙的悼詞中所說的:“就生命的經歷而言,路遙是短暫的,就生命的質量而言,路遙是輝煌的。能在如此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創造如此輝煌如此有聲有色的生命高質量,路遙是無愧于他的整個人生,無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的…。”</p><p class="ql-block">路遙不朽,不朽路遙,精神長存!</p><p class="ql-block">2023.4.23日初稿于安康,</p><p class="ql-block">4.27日修改于夕雅樓書齋 </p> 作者簡介 <p class="ql-block">孟繁東,筆名紹言。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家聯誼會,陜西詩詞學會,甘肅詩詞學會,蘭州詩詞學會,蘭州作家學會,中國散文學等會員。喜文史詩詞。出版個人詩集巜巖廬草吟集》《夕雅樓詩集》《紹言雜文集》。曾在嘉峪關插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情懷厚重、韻味悠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孟繁東《文匯山翠伴君眠》讀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 之前我和孟繁東先生接觸不多,但拜讀過他的好多作品,我喜歡他觸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哲理于詩情畫意之中的作寫風格。在延安的五、六天我有幸和他同住一間房子。閑暇之間我們交流了很多文學方面的話題,也許是地處黃土地的緣故吧,我們一同徜徉在路遙的作品之中。當我得知他隨后將去延安大學拜謁路遙之墓,去青澗縣去看看路遙的出生地。一股敬仰由然而生,這種對文學大師的無限崇敬才是一個熱愛文學的人的真實感情和厚重情懷。我自愧不如。</p><p class="ql-block"> 他去了,在雨雪交加中獨自去了延安大學,去完成了一個神圣的夙愿,并飽含深情地撰寫了《文匯山翠伴君眠—延安大學拜謁路遙墓》的散文。詩人臧克家先生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路遙先生在他短暫的生命中,懷著對文學的無限熱愛和不斷追求,懷著對黃土地的深厚感情,懷著對人生理想不懈探究。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學巨著,為當今社會再次發生重大變改,當我們的生活又在浮燥的沉淪中崛起,向著理想凈土艱苦前行時,路遙的作品為人們凈化靈魂、啟迪思想、激勵人生起到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但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會產生不同的人生觀。我們都期望每個人都能在平凡的世界也活出不平凡的精彩,這個社會一定會更加和諧,溫暖。</p> 作者簡介 <p class="ql-block">王利,男,1959年8月出生,本科學歷,1977年天祝縣知青。2019年退休?,F任《甘肅知青之家組委會》秘書長。</p> 作者簡介 <p class="ql-block"> 聶 建 生 男,祖籍江蘇沛縣,1976年下鄉,先后在甘肅靜寧縣威戎公社、民勤縣薛百公社插隊。1980年返城,現居蘭州?,F任國際中國書畫交流促進會會員。中國文人畫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蘭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圖書館書畫院理事。甘肅省僑聯書畫院特聘畫家。</p> <p class="ql-block"> 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放下了工作的壓力,愉悅地享受生活的閑暇和舒適,音樂舞蹈,書畫琴棋,充實了他們的精神世界,生活別有一番情趣,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本刊編輯)</p> 人物簡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侯杰 ,女,網名晚秋紅,1971年8月在張掖明永公社永濟大隊插隊,1973年就讀甘肅省財貿學校,1975年分配到省五交化公司工作,現已退休。</span></p> 人物簡介 <p class="ql-block">王琳,女,網名戈壁柳,1961年10月出生,本科學歷,1977年武威地區民勤石羊河林場插隊知青。1981年參加工作,20 16年11月退休。退休后組建"舞出精彩藝術團",參加舞蹈比賽,多次獲獎,展示了后知青時代的精神風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說說知青馬鳳蘭</b></p><p class="ql-block"> 清晨,走進甘肅知青之家,一縷新風撲面而來:或親切的問好,或熱情的勵志,讓人倍感溫馨;夜晚,瀏覽群聊,那祥和平靜、溫潤甜美的心語,讓人釋懷繁雜、安然入眠。喜歡讀馬鳳蘭每天的《晨語》和《晚安禮》,久而久之已成為一種習慣了,這也是甘肅知青之家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知青朋友無不稱譽:知心姐姐馬鳳蘭!</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文如其人,馬鳳蘭的《晨語》和《晚安禮》語言樸實、言簡意賅。她每天的短文文筆精練,新穎獨特、不落俗套、富有哲理、意味深長。透過馬鳳蘭的每天發的《晨語》和《晚安禮》,我們看到了踏實做人、努力做事的知青精神,她以博大的情懷,執著的精神和良好的修養,傳播弘揚著真、善、美惠普他人;她鍥而不舍,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常年如一日堅持發布精美的《晨語》和《晚安禮》,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沒有深刻的感悟,怎能如此貼切地將這些沒有生命的字符編輯成感人的美文!如果沒有這種情懷、精神和修養,怎能持之以恒傾心付出!</p><p class="ql-block">謝謝你,知青馬鳳蘭!</p><p class="ql-block"> 若可,期望馬鳳蘭的傾心付出不要付之東流。讓我們從她的《晨語》和《晚安禮》中汲取和學習她的情懷、精神和修養,認真地發現辯識我們自己的優秀,升華自己的格局,做一個通情達理、感情充沛、情趣高尚和陽光快樂的人。(本刊編輯)</p> 人物簡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人物簡介:馬鳳蘭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女,1973年到民樂縣插隊,1975年招工進玉門油田工作,十年后調蘭州城市學院工作到退休。在甘肅知青之家擔任群管理工作近五年。</span></p> <p class="ql-block">【本期文稿 文責自負】</p><p class="ql-block">主審:閆娟娟</p><p class="ql-block">主編:王利</p><p class="ql-block">副主編:胡金貴、張永紅</p><p class="ql-block">編委:閆娟娟、胡金貴、張永紅、安鳳玲、馬鳳蘭、王利、高華</p><p class="ql-block">本期責任編輯:張永紅</p><p class="ql-block">校對:閆娟娟</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張永紅</p><p class="ql-block"> 2023.05.21</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横峰县|
桂平市|
东明县|
雷州市|
长治市|
屏边|
眉山市|
台山市|
萨嘎县|
门头沟区|
西宁市|
汾阳市|
双城市|
博爱县|
兴国县|
墨竹工卡县|
扎鲁特旗|
宿迁市|
福鼎市|
沂南县|
长宁县|
防城港市|
通海县|
雅江县|
九龙县|
望谟县|
盐津县|
鄄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册亨县|
汶上县|
铅山县|
平乡县|
得荣县|
长乐市|
阳曲县|
古丈县|
文成县|
扶余县|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