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大力推進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南梁鎮采取“網格先鋒 全科服務”五步工作法,繼續延續“晨學小課堂 黨史人人講”典型做法,開設“治理小課堂”,教育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為奮力開創南梁鎮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提供建強組織保證。 </p> <p class="ql-block"> 5月22日,南梁鎮“治理小課堂”第九十九課開講,南常村到村任職大學生潘靜同志帶頭領學《南常村村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南常村村史</b></p> <p class="ql-block"> 翔山腳下,澮水腹地,孕育著一個嶺秀水美、地肥物阜、人文富集、積淀豐厚的村落——南常。</p><p class="ql-block"> 南常村位于縣城東南隅20華里的翔山西南麓下,素有“座山村”之美稱。南與莊里交界,北與西堡接壤,東與二曲相鄰,西與程公相望。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1.5公里,總面積4.5平方公里,總人口2602人,耕地4610畝,很早以前就是翼城河東第一大村。2003年,原二曲鄉所轄的斜口廟,包括袁家洼、青楊樹、南王家、馬牛古角、南溝后半、梁家、丁家洼等八個自然村并入南常后,人口增至3133人,土地增加到6500畝,總面積擴大到近9平方公里。人口之多,面積之大,在全縣穩居榜首。大是宜居的象征,也是讓南常人感到自豪的一點資本。</p><p class="ql-block"> 南常村屬平原臺地堆積形地貌,境內兩溝三梁,地形東高西低,坡緩田平,宜耕宜種。這里平均海拔800—1500米,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地肥水美,宜耕宜種,粟作農業得天獨厚。盛產糧棉果菜,宜養雞豬牛羊,是人類生存繁衍的極佳之地。據新編《翼城縣志》記載:“早在舊石器時代,縣境東南一帶已有人類棲居。”這足以說明南常是一塊人類宜居的風水寶地。在這里,村西有沿村而過的東槐公路《930》縣道,直通續魯、絳縣;北有翼城直通西閆鎮至沁水的339縣級公路;穿村而過的水泥路直通村東的斜口廟、小廟等村;還有村西不遠處建有縣城通往山西鍛造廠的翼鍛鐵路。可謂交通四通八達,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 南常人世代崇文尚賢,重教興學。據縣志記載,明清時期南常就有私塾、書院,學風甚濃,科名甚盛。僅明清兩代,南常就中進士3名、舉人8名、貢生和薦捐職位等20名。尤其是清康熙年間,武進士宋琯[琯,guǎn,同“管”。古樂器名。用玉制成。],因功勛卓著,康熙帝誥贈殊榮,在村北大街修建石牌坊一座,實在光宗耀祖。后來宋氏家族三代為官,成為官宦之家。還有任家舉人的旗桿院,也時常令人稱道。民國時期,全縣37名大學生中,南常就有5名,占到近七分之一。文風之盛,可見一斑。新中國成立后,南常學校越辦越好,從初小到完小一直到初中,除接納本村學生外,還輻射到周邊村莊。</p><p class="ql-block"> 學校是人才的搖籃,教育是成才的根本。如今南常村呈現出教師多,人文璀璨;在外工作人員多,賢達輩出;大學生多,桃李芬芳的“三多”大好景象。據統計,全村自1919年至今共涌現出教師133名。其中小學高級以上職稱的就達66名。高級講師2名、教授6名。如高材生安希孟,現為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有多部著作和譯著問世,在國內外頗有影響。還有獲得教授職稱的孫貞女士,現從教于韓國高麗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其事跡同樣被載入《翼城人物錄》。這些既是本人的榮耀,也是南常村的驕傲。自民初至今,南常村在國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營企業工作的人員多達245名。其中副科級以上的就有70余名,有20名副縣級以上的被載入《翼城人物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载县|
石林|
耒阳市|
河北区|
应城市|
铜梁县|
于都县|
五台县|
奇台县|
天台县|
冷水江市|
唐海县|
河池市|
高平市|
苍梧县|
明水县|
临安市|
安仁县|
裕民县|
饶阳县|
莱阳市|
石台县|
泉州市|
如东县|
清远市|
安阳市|
浦江县|
永嘉县|
全南县|
白城市|
昌图县|
深州市|
舟山市|
大城县|
莎车县|
久治县|
铜川市|
海阳市|
宁晋县|
息烽县|
溧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