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葛村豆腐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寫在葛村鍋燒豆腐被長安區列入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生輝口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口述人簡介:王生輝,長安區黃良街道葛村人。1952年生,中共黨員。1992年起在村擔任干部多年。目前任村民事調解委員會主任,村文化監督員。</span></p><p class="ql-block">俺葛村鍋燒豆腐,是以地名和技藝特點命名的。葛村在秦嶺山下,關環線北2公里,子午大道東側,黃良街道辦事處南1公里處。鍋燒,顧名思義,柴火燒鐵鍋。這里鐵鍋口徑一米到一米三。</p><p class="ql-block">葛村始建清初,以葛姓人家最初居住得名,始為回民村莊,清嘉慶《長安縣志》記名葛村。現在葛村以王姓為主,孫、楊、高、姬、李、肖、徐姓兼容。村內無葛姓人家,因清末捻軍起義棄村而去,先輩圈地居住形成。</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間,部分捻軍來到葛村,當地回民隨之響應。清廷鎮壓,回民毀村而去。數年后,居住王曲馬廠同興堡(又名局連子)村民王順江、王順海、王順喜,攜家眷牽牛圈地耕種于此,重建新村,取名“同興堡”,不忘祖宗,銘記淵源。但“因沒叫出,沿用原‘葛村’之名至今。村委會辦公室所在地名“禮拜寺”,就是村人對歷史的記憶。</p><p class="ql-block">聽老人講:“跑白狼(白朗)的時候,麥場里新碾的麥粒沒有口袋貫,先人就脫去衣褲,扎緊袖口褲口麥糠?子一裝,牛背馬背上一馱,連毛帶屎就運回到馬廠收拾”。說明1914年白朗過長安時,居住在葛村的祖輩人還是比較少的,為了安全祖輩們只好把糧食轉運馬廠尋求庇護。</p><p class="ql-block">村民王寧波至今還保存著當年先輩們的地契,從這三份地契我們可以看到“順字輩”祖先大約在1890年后遷移至現在的葛村,查《二十五史》光緒二十七年,“為緩解統治危機,推行‘新政’準許在戰爭荒蕪地墾荒耕種”。那時候通訊不如現今發達,政府指令不能及時下達,老人口中講的“順字輩”祖先聽從“在朝人”的話,應該是傳達此令的人,故而不記得他的姓名自然。</p><p class="ql-block">葛村豆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建村莊之始。葛村先輩在馬廠局連子,就以石磨點鹵做豆腐、賣豆腐為生。到新葛村后,仍以“營生豆腐買賣”為家庭副業。</p><p class="ql-block">在新葛村磨豆腐,祖先發現這里土層深厚(挖一眼新井15米才能見水),井水甜冽。磨出的豆腐白嫩細爽,柔軟滑光,豆香甜鮮,吃一口想兩口。便廣種黃豆,大磨豆腐。時間不長,當地村民就流傳順口溜“葛村豆腐子午酒,要看好娃曹村走”。</p><p class="ql-block">曹村建于宋代,因漕運木炭得名,村大好娃多,葛村豆腐子午酒自然與其有可比性。在舊社會,村民跑單干,磨豆腐都在自家干。磨豆腐手藝父傳子,兄傳弟,戚互傳,住進村內的孫、楊、高、姬、肖、徐等姓氏人家都會磨豆腐了。互助組,合作社時期,村人互幫互助,磨豆腐技藝更加推廣擴大。如果把最先入住新葛村的“順字輩”祖先王順江、王順海、王順喜當作第一代手藝傳承人的話,“福字輩”的王福善、王福利、王福娃、王福申、王福宗、王福林、王福興、王福祿和王彥發、王忠新、楊順娃、楊祥、徐文武等人就是第二代。人民公社時期,生產隊集體經營為主,第三代傳承人相繼出現。改革開放,經濟放活,葛村豆腐,更加走紅。“串街巷,進食堂,還在超市數錢忙。經濟發展大解放,婦女經商新時尚。而今你在葛村看,婦女都在豆腐旁,磨豆腐、賣豆腐,心悅臉笑話幸福”。第四代傳承人不僅有葛村漢子,更有了葛村婦女。用我們葛村人自己的話說,那就是“俺村90%的家庭都在磨豆腐、賣豆腐。豆腐是俺村標志,豆腐是俺村經濟。”</p><p class="ql-block">俺葛村豆腐發展最鼎盛時期是在改革開放后。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猶如十萬里春風,吹綠祖國大地,吹動人民行動。俺葛村人奮力實干,家家戶戶搊起石磨,紛紛加入磨豆腐、賣豆腐行列。</p><p class="ql-block">在這之前,俺葛村人賣豆腐是肩挑豆腐擔,游村串巷糧食兌換。賣豆腐出門時左呼右叫,結伴同行。那時交通工具缺乏,人們出門憑兩條腿。“每次二三十副擔子一起出發,走成長長一溜子”。那時“羊腸小道疙瘩路,日每四季把苦受。特別倒霉下雨天,泥水兩腿身上粘。豆腐換糧斤兩多,汗流浹背衣裳脫”。祖先賣豆腐出門腳沉,回家沉腳。有了獨輪車、架子車、自行車后,賣豆腐的場景隨之變化。“獨輪車,架子車,人推人拉負重輕,多裝快跑體輕松,日每多磨倆豆腐”。“自行車,跑得快,后架能把豆腐帶,省時省力串村寨,沒遠沒近都能賣”。我騎自行車賣豆腐還去過郭杜鎮以西的細柳鄉。俺村豆腐銷售范圍東到王曲神禾塬,西至五星靈感寺,南進秦嶺各峪口,北上韋曲西安城。</p><p class="ql-block">說起賣豆腐,俺村人不會忘記“王忠信叫賣聲在村莊上空回蕩”的故事。那是剛改革開放時候的事情。中央剛號召解放思想,發展經濟,王忠信在自家核桃樹下支起豆腐磨,率先賣豆腐給自家掙錢。他用架子車,每日拉豆腐上子午村叫賣。子午村在俺村南4里,山前洪積扇地形,比俺村高10多米。</p><p class="ql-block">清晨,王忠信“賣豆腐嘍——”的一聲吆喝,俺村睡在炕上的人聽得清清楚楚。當年王忠信老人已經73歲,算是豆腐第三代,其父王彥發是第二代。王忠信的洪鐘亮嗓,叫喊的俺村人心里發毛。“私有經濟,姓社還是姓資”?大家正在討論。“王忠信賣豆腐會不會挨措”?村人都在觀望。恰在這時,長安縣廣播臺播發了黃良公社廣播站王志安寫的通訊:“王忠信賣豆腐”,表揚、夸贊了王忠信的行為,使俺村領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文件精神心潮澎湃的人“吃了定心丸”,放心大膽地在家支起豆腐磨,賣豆腐為自家掙錢。廣播稿播出不久,生產隊豆腐磨拆了,私人家庭豆腐磨搊起來了,王忠信老人賣豆腐的吆喝聲更洪亮了。他在子午鎮街巷的吆喝聲,不僅久久回蕩子午村上空,也喚醒俺村人磨豆腐積極性。</p><p class="ql-block">當時,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農民自主經營積極性釋放。俺村人除在自家二畝三分責任田扣挖好收成外,豆腐副業勢如破竹,迅猛發展,磨豆腐賣豆腐已是日常行為。我就是在他的感召下磨豆腐的,在外職工、教師,節假日也參與其中。尤以湖村中學教師王浩奇(1945—2012)最積極,他不僅自己賣豆腐,還帶著二兒子王萱一起行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那個時期,俺村充滿煙火氣,整個村莊彌漫在豆漿的醇香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過去賣豆腐,俺村人把難暢受扎咧。村村都是疙瘩土路,“晴天車過吃塵土,雨天爛泥粘轱轆”。有時車走在路上遇到絆磕,不是人腳底一滑,架子車轅落地,豆腐躥向車轅溜落在地上,就是自行車車頭不穩,搖搖晃晃,摔倒在地,豆腐絆爛。年關若果再捂一場厚雪,那就最糟糕。村中許多賣豆腐人,不能回家吃午飯不說,請先人回家過年都需在三十黑咧進行。村人的困難,被時任村干部的王懷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p><p class="ql-block">“要得富,先修路”。他千方籌集資金,沙石化村內街道、進村道路,鏟除群眾致富路上障礙。俺村南有關環線,東有何子公路。它們修建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沒有沙石化道路之前,俺村人雨天出外賣豆腐,都是一家人深更半夜起來,深一腳、淺一腳地合力推拉豆腐車上公路去賣。路面沙石化后,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泥濘路再也阻擋不住村人前進的步伐。</p><p class="ql-block">“男主外,女主內”是人們推崇的美德信條,沙石化道路前,俺村婦女沒有出門掙錢的。沙石化道路后,俺村婦女,就開始拉架子車、推自行車出門賣豆腐了。載重工具和道路的改變,顛覆了“婦女只為鍋臺轉”的認知。“只要能騎自行車帶東西,就能出門賣豆腐”。“路好車穩不害怕翻凳絆爛豆腐”。“幾十里的路程,車一騎立馬就到。輕輕輕松看風景,高高興興賣豆腐,比守在屋里強百十倍”。“豆腐要車馱,又不要人背,婦女有啥不能出門賣的”。“婦女出門賣豆腐是女性力量的崛起,婦女出門賣豆腐是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p><p class="ql-block">這件事的起因,是由名叫王清秀的人引起的。當時,清秀娘的丈夫身患高血壓,整天頭暈得不行。地里活不能干,家里活干不了,每天只能用降壓藥控制病情。清秀娘看著丈夫吃藥,想著自己孩子還小,“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p><p class="ql-block">于是,她給丈夫提出“我也賣豆腐掙兩零用錢”的想法。丈夫很支持:“我給你拉下手。”</p><p class="ql-block">看到清秀娘拉架子車賣豆腐,村中會騎自行車的年輕婦女說:“清秀娘快50歲的人,拉架子車都能賣豆腐,咱年輕輕的又會騎自行車,咋就不能帶板豆腐出門去賣呢?!”</p><p class="ql-block">萬事就是這樣,有一就有二。前面有人帶頭,后面就會有人跟上。在王清秀的帶動下,俺村賣豆腐的隊伍里出現了女性。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農村,婦女出門賣豆腐就是新聞,自然引起轟動,市縣新聞沒少報道。如今條件好了,俺村婦女開電動三輪車賣豆腐的人比比皆是。年輕婦女高柳,在韋曲老街擺有攤位,每天早上用小汽車拉豆腐在城里賣。改革開放,農民自主經營積極性增強,土地給力,糧食連年豐收。俺村人賣豆腐換回家的糧食有大豆,有麩皮,有苞谷。大豆再磨豆腐,麩皮、苞谷只能貯存家中。糧多沒地放,出售少人要,王曲糧食市8分錢1斤苞谷都糶不出手。</p><p class="ql-block">為轉化糧食,增加效益,俺村人把賣豆腐換回的麩皮、苞谷用作飼料,再加上豆腐渣、豆腐水飼養起生豬來。</p><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俺村家家戶戶都養生豬。</p><p class="ql-block">“富不離書,窮不離豬,才搭家子走富路就要從簡易著手”。每家每戶飼養生豬少則5頭多則10頭。有名氣的就數王利才,年出欄生豬120頭。1991年以“萬元戶”的身份,出席過黃良鄉黨委鄉政府多種經營表彰大會。</p><p class="ql-block">全村養豬數量多不多,衍生出的屠夫就達5人,他們在窩門口收豬,宰殺后給西安送肉。</p><p class="ql-block">90年代,俺村人口數是150戶680口人,碎村做出了大事情。“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總結會上,俺村生豬存欄數量在黃良鄉21個行政村里排名第一。磨豆腐,賣豆腐,俺村有“豆腐村”之名,飼養生豬又使俺村有“養豬村”之名。</p><p class="ql-block">那幾年,黃良鄉黨委書記、鄉長下村檢查工作,都會握著老書記王富盈的手說,“村莊發展不錯,既是豆腐村又是養豬村”。賣豆腐養豬,富裕了村民,富裕了村莊。90年代俺村在信用社存款高達50萬元,是黃良鄉第一。那些年,農民缺乏投資意識,有錢都存信用社,掌握農民經濟收益,統計數據容易。</p><p class="ql-block">俺村人磨豆腐、賣豆腐火勢,引起姻親村人關注。通過兒女親家的領教,有人在村中也支起豆腐磨,可不論他們怎樣用心,怎樣努力,總是不能做出同“葛村豆腐”一樣的品質。技術是一樣的傳授,經驗是毫不保留地講解,問題出在了哪里呢?老祖宗早都給了結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金门县|
昂仁县|
拜泉县|
台东县|
钟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邹平县|
墨竹工卡县|
靖宇县|
开封市|
北川|
大港区|
财经|
丹东市|
托克托县|
金坛市|
河津市|
右玉县|
武乡县|
吴旗县|
定结县|
巫山县|
巴东县|
平和县|
白沙|
当阳市|
寻乌县|
通榆县|
东乌|
新邵县|
唐山市|
五家渠市|
垫江县|
肥东县|
微博|
凉山|
广水市|
台安县|
靖西县|
山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