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一本筆記本的故事》引發的回憶

老劉

回憶什么呢?為什么是《一本筆記本的故事》引起的?(笑)<div>  我是摩旅愛好者,退休后就一心想騎摩托車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沒有接受校內和校外的任何聘用。</div> 去年迎接二十大召開,離退休處吳處長和江老師電話聯系我,讓我給學生講個報告。江老師也是我的老同事,曾經也一塊騎摩托車玩過,抹不開面子,就做了一個PPT課件,題名是《摩旅自駕看祖國》。2022年10月11日下午,我在學校商學院學術報告廳給學生做了這個報告,把我拍的祖國大好河山照片給同學們看看。離退休處在年底還給我發個獎狀,搞的我很不好意思。(笑) <h5>  上圖:2022.12.28學校離退休處發的獎狀</h5><h5> 下圖:2022.10.11下午我在信陽職院商學院學術報告廳給學生作報告</h5> <p class="ql-block">  現在,我原來的年輕同事何老師調到離退休處主持工作,今年學校要紀念建校120周年,離退休處多次在離退休群里轉發學校的征文通知,讓退休老同志寫點回憶文章。</p><p class="ql-block"> 想想還是要支持學校和離退休處的工作,我就寫了一篇回憶文章,叫《一個筆記本的故事》,純文字稿,近4千字,準備交上去。</p><p class="ql-block">  在寫《一個筆記本的故事》的時候時,又查找出一些保留的舊紙片和老照片,想想就寫了這篇美篇。查找一些老資料很費事,就以用這篇美篇保留一下。</p><p class="ql-block"> 美篇中有《一個筆記本的故事》的內容,加上回憶文字和老照片,顯得比較繁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說明一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這是講</span>起始于50多年前的事情,要涉及一些歷史背景,為了說明情況,我要引用一些照片,我是一個非常認真的“考證派”,無證據不說話,(笑),我把引用的照片分為三類。</p><p class="ql-block"> 1.我現有的實物,我對實物拍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2.我見過的其他實物或場景,我拍照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3.引用網絡上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對不同來源的照片我會說明的。(笑)</p> 我出生1954年,小時候在信陽市南灣留守處長大,這個留守處就是河南省水利廳第二工程總隊留守處,修南灣水庫建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單位,有幾百畝地,單位里還穿過一條小河。第二工程總隊留守處具有計劃經濟時期大國有單位的特色,即單位辦社會,單位有大片家屬住房,有幼兒園、小學校、電影院、醫療診所、辦公樓、活動禮堂、洗澡堂、理發店等,第二工程總隊在南灣水庫下面還有一個療養院,這些都具有那個時代學習蘇聯的印記,也具有那個時代“大院文化”的特點。(笑)<div>  我們水利子弟小學,也就是南灣水小,也是按類似蘇聯的小學設計的,學校的硬件條件和師資很好,紅瓦房,木地板,學生是單人單桌單椅,書桌是專門做的小學生學習桌。</div><div> 校園有一個大的運動場,有籃球架,也可以踢少年足球。還有單杠、雙杠、秋千、爬桿、木馬等運動器材,還有風琴室、乒乓球室和克郎棋室,我曾經是學校足球隊的后衛,還到市三小參加過信陽市小學足球賽。<br> 學校圖書室有《少年報》、《兒童時代》等很多少兒讀物,里面有很多破除迷信和科普的知識,我印象現在還有。那時班級也有報紙和小畫書。<br> 我的發小、鄰居,也是同班同學朱勝厚有一套《十萬個為什么》,是他在北京的姑姑給他買的,我們照著《十萬個為什么》做過一些小實驗。我對科技的興趣在小學后期就形成了。<br></div> <h5>  我在南灣水小用過類似圖中蘇聯式的小書桌,在1960年代初,國家困難時期,這是很好的條件了。(情景回憶照片,下載網絡,致謝!)</h5> <div>  那個時候,國家整體還是很困難和很貧窮的,很小的時候留守處辦公樓和學校有電,大片成排的家屬平房雖然是紅瓦房,但還沒有電,社會上居民也沒有電,晚上都點煤油燈,那時都叫洋油燈,還有洋火(火柴)、洋釘(鐵釘)、洋灰(水泥)、洋車(自行車)等。</div><div> 一般家庭都備有手電筒,我小時候對手電筒、電池和小燈泡很感興趣,由此,也愛好上了電。(笑)</div> <h5>  左側:《十萬個為什么》,右側:煤油燈,電池、電線和小燈泡。(情景回憶照片,下載網絡,致謝!)</h5> 南灣留守處自己有一家電影院,就在現在的南灣鄉政府占的地方,每周六都放電影,大人看電影5分錢,單位內的小孩不要錢,看了很多的國產電影片和蘇聯電影片,映像很深。 后來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單位地富反壞右家屬都要攆回農村老家,我父親當過國民黨軍醫,又打過右派,我家就被攆回老家,我們老家就在信陽市西關橋頭,我太爺爺和爺爺在舊社會靠磨豆腐為生,所以我們家就由南灣搬到信陽西關。<br>  我轉學到信陽市五小上六年級,是67屆畢業生。<br>  那時是文革中,全國學校都停課了,我在家看我哥安裝五燈電子管收音機,看我哥初中三年級的書,我對初中物理很感興趣,尤其是對電路感興趣,歐姆定律就是那時自學的。<div>  也看我父親的醫學書,如《生理學大綱》等,我對生物學和生理學感興趣,我父親給我們講過達爾文的進化思想。</div> <h5>  我父親的《生理學大綱》,吳襄編著。</h5> <h5>  《生理學大綱》的版權信息</h5> <h5>  《生理學大綱》第三次修訂本序,下面有我父親的簽名。</h5> <h5>  《生理學大綱》中關于心電測量的簡單圖解</h5> <h5>  《生理學大綱》中關于心電“導程”和“導電軸”的講解</h5> 那時《生理學大綱》中用的心電術語和現在不同。(笑)<div>  吳襄先生是我國生理學家,他主編的《生理學大綱》自1947年出版以來,先后六次修訂再版,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他還擔任過我國《生理科學進展》雜志主編。<br></div> 受我哥的影響,我也愛好上無線電,裝過礦石收音機、電子管收音機和半導體收音機,還愛好上攝影。做過照片放大機。 <h5>  圖中從上向下:礦石收音機、電子管收音機和半導體收音機(情景回憶照片,下載網絡修改,致謝!)</h5> 文革中信陽新華書店沒有什么科技書,后來還關門一段時間。我就到舊書攤找書看,文革時紅衛兵抄家,流落社會上有一些不太“封資修”的書,主要是科技方面的書,太“封資修”的書都被燒了或送到造紙廠打成紙漿了。<br>  在火車站下面的老百貨樓南門口旁邊,有一位老大爺擺舊書攤,我常去那里翻翻看看,買過一些舊書。經過50多年,我還保存三本在那個舊書攤上買的舊書,一套《普通物理學》上下冊,一本翻譯蘇聯的《積分學》。<br> <h5>  信陽市老百貨樓南門旁邊的舊書攤(本人繪制)</h5> <h5>  我保存的當年在舊書攤淘的《普通物理學》上下冊和《積分學》</h5> 我當時是小學生畢業生,對《普通物理學》有小部分內容我還是可以看懂,一部分似懂非懂,大部分看不懂,盡管如此,我對物理學的興趣越來越高。這套《普通物理學》編的特別好,我時常看看,書都讓我翻破了。(笑)<div>  對《積分學》我看不懂,但我很好奇。 <br></div> <font color="#ff8a00">沒事我就經常到那個舊書攤翻翻看看,有一次,什么時間我記不清了,應該在1967年,或1968年前后,我在這個舊書攤看到一本筆記本很好,淡綠色硬皮,里面記的是高等數學學習筆記,我那時也在看我哥的初三數學書,所以很感興趣。這本筆記本的字體和數學公式寫的很工整,記的很有條理,特別是編有目錄和頁碼,按照目錄可以查找到所需要看的內容,簡直是一本好的教材。我從來沒有見過記的這么好的學習筆記,于是就買下來了,大概是一兩毛錢。</font> 因為我屬于黑五類子弟,加上我父親已經下放到五七干校,我哥也下鄉到農村了,我母親就堅決不讓我讀高中了,怕我畢業后下鄉。<div>  那時的我還是很有下鄉熱情的,1971年初,在二中畢業動員下鄉后,我和同學蔡傳瑋、徐長柏最先騎自行車去羅山38公里看下鄉點。回來后我準備報名下鄉,我母親堅決不讓我報名,我和母親僵持的情景我現在還忘不了,母親拿著敵敵畏瓶威脅我說:你要敢報名,我就喝敵敵畏。</div><div> 恰在這時,我被學校確定不下鄉,一個原因是我學習好,畢業時我獲二中五好學生稱號,二是我是54年下半年出生,年齡處于中間段。我們那時的年齡段是53年、54年和55年出生的。</div><div> 上譚山包信高,我很高興,可以多讀書了。我母親卻不想讓我去上高中,想借機讓我躲過下鄉。我堅決要去上信高,鬧得我母親沒辦法,我母親發電報讓我父親從駐馬店五七干校回來勸我,我父親支持我上信高。我母親就來個緩兵之計,讓我先上信高,一學期再說。 </div> <h5>  1971年1月,我在二中畢業時,獲五好學生稱號。名字寫成同音字了,應該是劉鴻健。(笑)</h5> 那時我們是復課鬧革命后第一屆高中生,是1971年春季入學。只上了一學期,到了暑假,我母親堅決不讓我上了,怕我畢業下鄉,我知道也說不過我母親,只好退學打工了。<br>  母親晚年常對我內疚說,沒讓我把高中上完。可憐天下父母心,在困難時為了兒女總是左右不是。 <h5>  1971年2月,我上信高的《錄取通知書》。</h5> <h5>  1971年3月,信高(譚山包)開的“體雜費、書籍費”5元收據,當時平均工資約40元,占工資的1/8。按現在3000元工資,就是375元;按6000元工資就是750元。</h5> 1971年暑假開始,我就到社會上干臨時工,修過鐵路、干過建筑小工、木工、油漆工等。 <h5>  我參加修的鐵路就是信陽鐵路下行場,1971年下半年干了半年,鐵路修完后,就把我們都解散了,(笑)。(情景回憶照片,下載網絡修改,致謝!)</h5> <h5>  2021年5月30,時隔50年,我用無人機航拍了當年修的京廣鐵路信陽下行場,航拍時,跨下行場的轉體鋼架橋(長300米)已焊接安裝好,等待轉體。</h5> 接著往下說。(笑)<div>  后來我轉行干臨時電工,這是我的愛好,外線電工和內線電工都干過。學到一定技術后,就到上游造紙廠和上游變壓器廠從事電工技術工作,當過“土技術員”,從事電力變壓器、低壓電器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因技術革新和新產品設計,兩次被評為信陽市工業學大慶代表和一次被評為信陽市科學大會代表,分別3次獲信陽市委和市革委獎,但身份還是臨時工。</div> <h5>  我設計和安裝的低壓配電柜,我在用鉗形電流表測量電流。</h5> 我在上游造紙廠設計的低壓配電柜,柜體由鉗工車間焊接,所有電路由我設計,所有電器、電工儀表、鋁排、電纜電線、絕緣子、絕緣塑料管和五金件等由我“采購”回來安裝。<div>  造紙廠是耗電大戶,我設計上面的配電柜是六面組合的,輸入兩臺100千瓦變壓器的能量,分四路動力和一路照明輸出,兩臺變壓器可以分別輸出電力,也可單獨對全廠輸出電力,還可以并聯輸出電力。</div> 計劃經濟時代,電力電料不在市場上供應,怎樣“采購”呢?<div>  五金交電門市部賣居民日常電器,機電公司賣工業電器、電機和電線,電業局倉庫負責本地區高壓電器和電料供應。后兩者都沒有門市部。</div><div> 非電業系統單位如需要電力電料,要開介紹信才能買到。有的不叫賣,叫調撥,原價加很少的管理費。(笑)</div><div><div>  例如,我需要高壓跌落式保險和高壓瓷瓶,我造出計劃,廠里供銷科負責去申請計劃、付款,拿回調撥單,我拿調撥單到電業局大倉庫去取貨和驗貨。(笑)</div><div> 有的電料電業局大倉庫缺貨,我們就到信陽高壓開關廠去“調撥”,要找熟人、開后門才能搞到所需的電料。(笑)</div></div> 可能有人要質疑我一個人怎么完成六面配電柜的安裝?(笑)<div>  我們電工班有四人,周班長上長白班,負責修理電動機,這是周班長的擅長,電機經常被水淹,還有提漿泵多,電機也容易燒。我和另外兩個女師傅三班倒。我擅長控制電路,廠里就把新配電房的建設任務交給我了。</div><div> 新配電房是按我提出的面積要求新蓋得,還有預留有電纜溝和進線孔。</div><div> 我就在新電工房用兩個汽油桶,架上角鐵,鋪上鐵皮和黃板紙當床,不回家了,我們廠沒有食堂,我就在三里店豫南制藥廠大食堂吃飯,托熟人找事務長,用全國糧票買飯票。</div><div> 輪我值班時,除車間有事處理外,我就一人在新配電房安裝配電柜。那時不知道累,興趣高的很,一天24小時,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布線安裝。沒有獎金,也不要獎金。(笑) </div> 我設計和安裝的晶體管雙水位水塔自動控制器 <p class="ql-block">  造紙廠是用水大戶,打紙漿和漂洗紙漿需要大量的水,我在的上游造紙廠用水是二級供水,一級抽水機在浉河河沙灘,位置在南關大橋浉河南沙灘有一個水泵房,一級抽水把浉河水抽到廠區的蓄水池。二級抽水機在廠區水泵房,把蓄水池的水抽到水塔上,水塔對全廠生產供水。 </p><p class="ql-block"> 我設計的晶體管雙水位水塔自動控制器,就是對這個二級供水系統實現自動控制,控制對象是兩個大功率抽水機的電動機,控制目標是蓄水池和水塔都不能缺水,也都不能滿出水,抽水機也都不能空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為上面技術工作,我分別受到廠里、辦事處表彰,被評為1976年度信陽市工業學大慶代表,獲信陽市委和市革委獎狀。</p> <h5>  我被評為1976年度信陽市工業學大慶代表,獲信陽市委和市革委獎狀。</h5> <p class="ql-block">  后來上游變壓器廠的技術員走了,上游辦事處把我緊急調去,當土技術員。(笑)</p><p class="ql-block"> 我先后去北京變壓器廠和鄭州變壓器廠參觀學習,要他們的圖紙資料,那時全國一盤棋,工人階級是一家,要資料就免費給,還很熱情。(笑)</p><p class="ql-block"> 我又買了一些專業書和電機工程手冊。</p><p class="ql-block"> 面臨新的技術問題,我非常興奮,在變壓器廠時也是住在廠里干,(笑)。變壓器廠比造紙廠小很多,文革時寺廟都停了,變壓器廠建在南關清真寺里,我住哪里呢?</p><p class="ql-block"> 清真寺有幾層院子,后院有一間很大的房子空著,我就住進去,繪圖辦公也在里面,后來才知道這間房子是清真寺給亡者凈身的地方,但這沒有影響我的工作。后來這間大房子要做倉庫,我搬到前面一間小屋辦公。</p> <h5>  我保留的當時使用過的專業技術書籍,《電機工程手冊》我還有七八冊。</h5> <h5>  圖中左側是我設計油浸式電力變壓器時的手稿,右側是我起草印制的油浸式電力變壓器產品說明書</h5> 經過一番努力,我設計出55千瓦三相自動減壓補償啟動器和10千伏級320千伏安三相油浸式電力變壓器,填補當時信陽地區的空白。<br>  1977年12月召開信陽市科學大會, 這兩個產品被選為參展產品,我們廠沒有汽車,廠里借的汽車, 變壓器很重,是用三角支架吊上汽車的,所以就沒有卸車。<br>  1977年前后的信陽市委所在地是現在東風路口東南的信合中州國際飯店,現在又改為東方伯爵酒店。<br>  當時的市委書記叫魏道軒。 <h5>  我設計的自動啟動器和和電力變壓器在老市委院內展出</h5> 關于信陽市科學大會,我來講一下歷史背景。<div>  1977?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方毅、李昌、武衡等同志匯報中國科學院工作。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同志代表黨中央和國務院做出了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決定。華國鋒同志說:<font color="#ff8a00">“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先進國家比,總的說,水平低,但我們有信心搞上去。考慮要開個科學大會,全國科學大會,把勁鼓起來。人數要多一點,這個會要使全國震動。科學大會的規模可以大些,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對人民有貢獻的專家和群眾,要給予表揚,戴紅花。他們應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尊重。要送個‘紅本子’,要拍電視、電影。把全國有成就的科學家請來。”</font>會議決定,在?1977?年冬季或?1978?年?1、2?月份召開一次全國科學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和國防科委負責籌備。<br> 1977?年?7?月鄧小平正式復出并主管科技和教育工作。<br><div> 1977年底全國各地陸續召開地方科學大會。</div><div> 信陽市的科學大會是1977年12月召開的,我評為信陽市科學大會代表。(笑)</div></div> <h5>  我獲得的信陽市委和市革委頒發的信陽市科學大會獎狀,名字寫成諧音字了,應該是劉鴻健。(圖中“代表證”布條照片是放大后與獎狀照片合成在一起)</h5> 信陽市科學大會真是按照華國鋒主席指示的那樣,那天下午是個晴天,各單位科學代表集中在人民廣場,舉行了一個儀式,科學代表們人人都帶大紅花,然后敲鑼打鼓,列隊進入東方紅大道,向東風路口東邊的市委行走。<div>  東方紅大道兩側都是市革委組織的歡迎群眾和學生,很熱鬧,這不但實現華主席指示的要給科學代表“戴紅花”,還要“游街露臉”。(笑)</div> 華主席指示還要給科學代表送“紅本子”,我還不理解“紅本子”指的是什么紅本子, 信陽市委和市革委給每位科學代表送了紅塑料皮的筆記本,當時這是最好的筆記本。 (笑) <h5>  信陽市科學大會給科學代表發的“紅本子”</h5> <h5>  我用這個“紅本子”全部用來做機器人和自動化方面的筆記了,那時我的初中同學張信禹在地區科委資料室,我從他那里借來一些資料記下來的。</h5> 再看看我參加1977年信陽市科學大會發的資料,46年了,我還保留著。(笑) <h5>  我保留的1977年信陽市科學大會發的文件袋,文件見下。</h5> <h5>  華主席關于開全國科學大會的指示和鄧副主席關于科技工作的講話</h5> <h5>  華主席關于“戴紅花”和送“紅本子”的指示片段</h5> <h5>  中央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和方毅在中國科學院傳達講話</h5> 1978年2月我又被評為1977年度信陽市工業學大慶代表,獲信陽市委、市革委獎狀和一個紅皮《光榮冊》,見下圖,圖中《光榮冊》照片為局部。 獎狀和紅皮《光榮冊》 可能有讀者要問,文化大革命的工作與造反和派性有關嗎?<div>  我是1973秋年進入工廠的,之前在社會上干臨時工,此時文革前期的造反和派性斗爭已經基本停止了,進入抓革命促生產階段,這是一個背景原因。</div><div>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進入的工廠都是上游辦事處辦的,叫社辦廠,屬于小集體企業,自負盈虧,國家不承認是正式工人身份,也不承認工齡,所以社辦廠的工人也是臨時工,社會歧視為無正當職業者。(笑)</div><div> 我呢?因為是黑五類子弟,還不屬于社辦廠的在編工人,是臨時工中的臨時工。(笑)</div><div> 自負盈虧的一群人,造啥反?都忙著干活出產品賣錢發工資,廠要垮了,都回家沒飯吃。(笑)</div><div> 造反或派性都是學校、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事,與我們自負盈虧的底層小企業沒有任何關系。(笑)</div><div> 我是最愛電氣工作,只要有技術活干,就有興趣,就加班加點干,住到廠里干,就是要一心一意把一個技術目標完成。</div><div> 因為是黑五類子弟,從來沒有過問過加班費,更沒有去要過什么獎勵,都是廠里、辦事處和市里給評上先進了,才知道。(笑)</div><div> 雖然多次獲得廠里和辦事處的獎勵,也3次獲信陽市委和市革委獎,但身份還是臨時工中的臨時工。(笑)</div> 我在工廠從事電工電子技術革新和產品設計上,與工業自動控制和電磁學有關,促進我自學了很多知識和技術,我的興趣也很廣泛,1972年后科技新書開始陸續出版,雜志也陸續復刊或新出,我那時訂的雜志累計就有20多種,無線電、電工電子類、低壓電器類、測量儀表類、自動化類、攝影類、航空與艦船類、自然科學與哲學類、古人類、大學學報類等,后來訂的雜志累計到40多種。<div>  我接觸工業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知識和概念比較早,最早訂的雜志是1973年的,也訂了一些專業學術期刊,例如著名數學家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1+2”,即《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發表在《中國科學》1973年第2期。《中國科學》是當時中國最高學術刊物,這本雜志我當時也訂了,我現在還保存著陳景潤和一些科學家,像錢學森、蘇步青、竺可楨、吳文俊等科學家當年的學術論文。對這些很專業的前沿論文,生物、天文、氣候、考古和物理類我可以看懂一小部分,數學就看不懂了,當時的心情是想了解一下科學家們都在研究什么。</div> <h5>  我訂的《中國科學》1973年第2期第1頁就是陳景潤的論文“1+2”,這本雜志我還保留著。</h5> <h5>  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首頁,論文很長,一共印了18頁。</h5> 1973年,美國出版的《科學年鑒》開始翻譯出版,每年一本,我一直跟蹤購買,這是一個很好的圖書,使我開闊眼界。 <h5>  我還保存很多老雜志,其中有兩種雜志我是從創刊號訂起。(笑)</h5> 1977年恢復高考,我十分想考大學,那時只有復習提綱,沒有統一的教科書,<font color="#ff8a00">數學復習大綱里有行列式,我找的參考書里沒有行列式,于是我就想起十年前買的那本數學筆記本,里面有行列式,我就是看這本數學筆記本學習的行列式。(笑)</font><br> 但還是基礎太差了,參加1977年12月的高考沒有考上,還繼續干臨時工。半年以后,1978年7月又參加第二次高考,夠分數線了,但分數不高,被錄取信陽衛校醫療專科班,編在78級大專七班。<br> <h5>  1977年我的初中同學李相金下鄉后抽到鄭州鐵路司機學校上學,這是他在鄭州給我手抄的高考復習提綱,從鄭州寄給我。非常懷念他。</h5> 我對醫學的興趣主要在生理學,尤其是神經生理學和進化方面,在信陽衛校上學期間,我仍然關注無線電、電工電子技術、自動控制、計算機、機器人、人工智能和自然科學。<div><br>  <b style=""><font color="#ff8a00">關于那本筆記本的事,有一個時間“發酵”過程。(笑)</font></b></div><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這個過程與我在衛校上學期間在老師的指導下從事的一些學習活動有關,那時我已經25歲,是少數大齡學生之一。<br> 由于才恢復高考,國家優先組織編寫新版本科教材,一邊編寫,一邊出版,七七級和七八級學生用的教材還是以原來工農兵學員教材為主,有的是老師編的講義。專科教材編寫計劃滯后本科教材。<br></div></div> 因為晚開學,我們七八級的學生是79年2月入學,第一學期是程貞益老師教我們《醫用物理學》,用的是數理教研室自編教材,后來知道是程老師主編的。<br>  我很喜歡物理和電工電子技術,程老師教我們《醫用物理學》一半的時候,我托當采購員的中學同學高有成在外地買到本科新版《醫用物理學》,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新版本科《醫用物理學》教材,是我當時最好的學習參考書。<br>  在物理實驗課方面,像物理實驗用的萬用表和示波器,我在工廠時就是我的常用工具。一些電工電子電路實驗,我之前都安裝過,期末,我的《醫學物理學》考了100分。(笑)<br>  程貞益老師在講心電物理時,我非常感興趣,我寫了一篇學習心得文章《心電圖的環體分割法》,交給程老師。物理教研室辦有一個欄板刊物,叫《物理世界》,我的文章被選用了,《物理世界》編輯部還發給我一個日記本作紀念,這個日記本我現在還保存著。 <br> <h5>  1980.10.5信陽衛校《物理世界》編輯部送給我的日記本</h5> 學習心電圖的環體分割法使我對這個心電物理問題非常感興趣,相繼斷斷續續的跟蹤學習研究了近30年,中間寫成的論文兩次投稿都被退回,為什么呢?這個問題放在后面講,這也與筆記本的主人有關。(笑)<div>  <b style=""><font color="#ff8a00">接著說筆記本的事。(笑)</font></b></div> 1979年下半年學習《生理學》,馮老師講的,在講了心臟生理后,做蛙心實驗,當時實驗用的是記紋鼓,全國當時生理實驗都用記紋鼓,我一看,太落后了,我在工廠接觸到的記錄設備比這先進多了。<br> 我有一個紅外光電傳感器,就設想一個非牽拉的心臟收縮紅外攝影測量裝置,我把我原來自制的照片放大機拆了改裝,先在家里裝好電路,模擬試驗還可以。本想拿到學校生理實驗室做實際實驗,但害怕馮老師不同意,于是我就找帶我們實驗課的齊建華老師,齊老師很支持,說可以在周六晚上借你心電圖機、蟾蜍籠、手術器械和實驗試劑,你帶回家做,周日晚自習把東西都還回來。我一聽很高興。<br>  在周六的課外活動時間,我和大專七班的黃成良、王中良等同學,翻學校的后墻到后面農村的水塘邊抓一籠子蟾蜍。<br>  在學校吃了晚飯,天黑后幾位同學幫助我把心電圖機、蟾蜍籠、手術器械和實驗試劑帶出學校,步行走到西關我家,他們再返回學校就寢。<br>  這里要感謝齊建華老師的大力支持。<br> 第二天星期天上午,按約定,黃成良、王中良、王曉杰、理自明、陳進等同學來到我家,大家一起做實驗,同學們解剖蟾蜍,我連接電路和心電圖機。很好,試驗很成功,無外力牽拉,蛙心的期外收縮和離體蛙心灌注實驗曲線都描記出來了,比記紋鼓要靈敏多了。<br> 后來在我調回衛校后,把這個心臟收縮紅外攝影測量方法寫成論文,在1983年參加了在鄭州召開的河南省生理學學術會議,作為大會交流論文。<br> 中午招待同學們在我家吃飯,下午完善試驗后,開始閑聊。王中良同學開始翻看我書架上的書,見有幾本筆記本,就笑著說,看看老劉寫沒寫愛情日記,我說,都是資料筆記,你隨便看吧。<br>  <font color="#ff8a00">看著看著,王中良同學突然說,程老師的筆記本怎么在你這里?我說,程老師的筆記本?我看看。一看,就是那本數學筆記本,上面寫有“程貞益”的名字。我以前怎么沒有注意筆記本上的署名呢? <br>  同學們問我筆記本咋來的,我說是十幾年前在舊書攤上買的。<br>  嘿,有意思,晚上帶給程老師看看,從筆跡上看像程老師的筆跡。</font><br> 高考以后我就沒有再看過這本筆記本了,所以沒有去記一個陌生人的名字。<br> 同學們在我家晚飯后,我們提著心電圖機、蟾蜍籠、手術器械和試劑瓶步行回到學校,到生理教研室把東西都還給齊建華老師,并向齊老師匯報了實驗結果。<br> <font color="#ff8a00">隨后我拿著那本數學筆記本去物理教研室見程老師,那時老師們晚上都泡在教研室和實驗室備課或做研究,程老師一看很驚訝,說這是他的筆記本,是他學習高等數學時做的筆記。程老師說文革時有一段時間學校因派性斗爭停課了,他外出躲避一段時間,回來后,住室已被人打開過,書籍、筆記本和生活用品大部分丟失。<br> </font><div><font color="#333333"> 這本筆記本的“流浪”很有意思,我家住在信陽市西關橋頭的西邊,衛校在信陽最東頭趙家橋,在一個很深的胡同里,胡同的末端口就是衛校大門,這里不是過路口,信陽市人很少進去過,我在信陽市長大,知道有一個衛校,具體在哪一直不知道,當然也不認識程貞益老師。</font><br></div> <font color="#ff8a00">文革開始不久,這本數學筆記本從程老師的住室“流浪”出衛校,又“流浪”到老百貨樓旁邊的舊書攤,被我買下,在我家書架上存放了好多年,高考復習時,我學過上面的行列式,然后我通過高考做了程老師的學生,但我一直沒發現筆記本是程老師的,一次家庭生理學實驗,被我的同學先發現筆記本是程老師的,筆記本被我們帶回衛校,送還給程老師,筆記本“流浪”十幾年終于回家了。</font><br> <font color="#ff8a00">這是一個很有故事性的真實事情,很遺憾,我沒有給這本筆記本拍一張照片留下來。</font><br> 不知道大家看沒有看過錢學森先生的筆記,后來我看過《錢學森手稿》這本書,看到錢學森先生的數學推導手稿讓我馬上聯想到程貞益老師的數學筆記本,具有相似的風格,字體工整,布局合理,視覺感覺和可讀性特別好,一看就喜歡。<br> <h5>  《錢學森手稿》,我于2009年11月23日拍照的,我沒有這本書。</h5> <font color="#ff8a00"><b>后面補充關于前面說的心電問題,也與</b></font><b><font color="#ff8a00">程貞益老師有關。</font></b> 關于學習心電圖環體分割法產生的興趣,我相繼斷斷續續的跟蹤學習研究了近30年,中間寫出的論文兩次投稿都被退回,為什么呢?問題主要有兩個。<br> 一是文革中和改革初期,國內出版的醫學教材和書籍,對外國科學家的譯名多是簡稱,也不介紹其相應研究成果,例如心電圖學中要講“愛氏三角”,愛氏是誰不講,都有哪些研究成果也不講,我當時接觸的資料非常有限,所以我不知道愛氏是誰,就對“愛氏三角”提出修正意見。<div>  愛氏是誰呢?后來才知道愛氏叫威廉·愛因托芬(Willem Einthoven,1860年-1927年),是荷蘭醫師與生理學家,他在1903年發現了心電圖機理和測量裝置,獲得19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br>  二是在心電導聯軸的研究上,沒有較深入的物理理論,一直停留在“愛氏三角”理想化的模型上,我的研究是用電磁學和數學的方法對“愛氏三角”理想模型進行修正。<br>  后來,我把我的想法又計算整理一次,寫出題為《用坐標平行法研究標準導聯矢量的理論推導》的論文,投到《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這個雜志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時被美國《醫學索引》、美國《醫學文獻庫》和美國《化學文摘》收錄。</div><div> 投稿幾個月后,編輯部的胡老師來電話,說他們沒有這方面審稿專家,讓我在全國找7位這方面的專家推薦給編輯部,由編輯部聯系專家審稿。我就在全國生物醫學物理學界的學術組織和大學的學院找專家,找了7名專家推薦給編輯部。</div><div> 又過一段時間,編輯部胡老師來電話說,稿件通過了,并轉來審稿專家評語郵件。</div><div> 審稿專家評語: <font color="#ff8a00">對07-83的審閱意見:Burger提出了“導聯矢量”的概念,用于對人體心電測量的校正,本文用坐標平行法推導了標準導聯矢量,為從理論上研究標準導聯矢量提供了一種方法. 全文結構嚴謹,闡述清楚,理論推導詳盡且正確,圖表等數據詳實,建議全文發表。</font>(笑)</div><div><br></div><div> 為什么建議全文發表?該刊對綜述論文限制在5000字以內,我是推導性論文,內容多,一共寫了12000多字。推導是一步一步推到結論,一般不宜壓縮。編輯部采納了審稿專家的意見,我的這篇論文全文發表,雜志印出來,大16開的頁面一共印了6頁半。(笑)</div><div> </div><div> 我來簡明說一下這個問題的關系。</div><div> 愛因托芬(Einthoven)發現心電圖機理,提出愛氏三角理想模型→Burger提出“導聯矢量”的概念,用臨床和尸體實驗,對愛氏三角理想模型進行修正→我用電磁學和數學理論提出一種理論推導方法,計算出Burger導聯矢量在標準導聯上的校正導聯軸,并對愛氏三角理想模型進行修正。</div><div><br></div><div> 我的這篇論文前后經過兩年的審稿和格式修改,于2009年4月全文發表,后來這篇論文被河南省教育廳評為優秀科技論文壹等獎。 </div> <h5>  我的論文《用坐標平行法研究標準導聯矢量的理論推導》獲省教育廳優秀科技論文壹等獎。 </h5> 這里要特別感謝程貞益老師對我在心電物理上的基礎教育。為什么呢?在醫學教育上,物理學教育有兩派學術觀點,一派是傳統派,只教普通物理學;另一派是改革派,主張物理學要與生物醫學結合,叫醫學物理學。程貞益老師是改革派,他給我們上物理課,補充大量醫學物理學內容,心電物理學就是他給我們增加的內容。<div>  后來程貞益老師主編了一本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用的《醫學物理學》教材,在全國一些醫學專科學校被采用,效果比較好。</div> 發幾張關于這篇論文的照片,供參考。<div>  這篇論文是我感興趣和思考時間很長的一篇論文,從感興趣到正式發表,用來30年。(笑)</div> <h5>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封面和封二合成照片,這個雜志是中文核心期刊,同時被美國《醫學索引》(IM)、美國《醫學文獻庫》(Medline)和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h5> <h5>  《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第四屆編委會成員,其中有9位外籍編委。</h5> <h5>  我的論文片段1</h5> <h5>  我的論文片段2</h5> <h5>  我的論文手稿</h5> 本文到此結束,謝謝觀看!(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册亨县| 西城区| 达拉特旗| 酉阳| 韩城市| 惠安县| 华池县| 渑池县| 环江| 盱眙县| 沂源县| 延津县| 平昌县| 正安县| 碌曲县| 宁蒗| 贡山| 刚察县| 蕉岭县| 虞城县| 栖霞市| 东光县| 新竹县| 临夏市| 隆回县| 远安县| 遂昌县| 土默特左旗| 五河县| 文水县| 隆德县| 四川省| 措勤县| 武汉市| 辽宁省| 米脂县| 积石山| 洛阳市| 武强县| 德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