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馮恩洪好課觀》</p><p class="ql-block">好課無非就這幾樣:三個維度、三個要素、兩種途徑</p><p class="ql-block"> “一節課應該怎么上?”</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教師職前準備不足、職后發展失之偏頗的命題。</p><p class="ql-block"> “教有常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是有邏輯順序的。“教無定法” 在完整的語言環境里,毋庸置疑是對的,但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老師必須先走進 “教有常法”,然后淡出 “常法”,才能進入 “教無定法” 的境界。當教的 “常法” 和個人的特質結合起來,這樣的老師就具備成長為當代教育家的基礎和潛質了。</p><p class="ql-block"> 對課堂 “常法” 進行徹底的本質探尋,才能避免在一節課怎么上的問題上陷入苦惱的深淵。</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 三個維度決定一節課應該怎么上</p><p class="ql-block"> 第一個維度是教材。教材承載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決定這節課應該怎么上。</p><p class="ql-block">第二個維度是學情。教學目的指向學生,實現教學目的要搞清學情,不知道學生在哪里,只追求學生到哪里,何談有效教學?</p><p class="ql-block"> 第三個維度是教育的時代特點。不同的時代教同樣的內容,教同樣年齡的學生,教法相同還是應該不同呢?農耕經濟時代一節課如何上,與工業經濟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相比較,有同也有異,同的是教材內容,不同的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對接班人的不同要求。</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英語課堂教學,書本中心的味道很濃,從目前的課堂呈現來看,三個維度中,教材決定一節課怎么上相對比較清晰,學生在哪里、時代特點要求到哪里,這兩個維度都有所忽略。</p><p class="ql-block"> 教師的教學設計常常是教師鉆研教材的結果,來源于教師的主觀。走進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問題是教學的起點,問題反映 “學生在哪里”。教學設計不應源自教師的主觀,而應依據來自學生的客觀。好課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這是一個不該忽略而被很多教師忽略的維度。實踐證明,這也是妨礙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環節。</p><p class="ql-block"> 幾年前,美國人在教育網站上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的孩子生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孩子就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的孩子退休還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想讓孩子們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收獲幸福人生,和工業經濟時代、農業經濟時代一樣還是不一樣?上千萬個美國家庭卷入這場討論。他們的選擇結果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是能力比知識更重要的時代。</p><p class="ql-block"> 他們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幸福人生離不開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有效表達能力、溝通協作能力、正確思想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變革能力。這一點,實際上中國的孩子們也是一樣。這一場討論啟示我們:教育是有鮮明的時代性的,優秀的教育是屬于時代的。</p><p class="ql-block"> 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一節好課由三個維度決定,只有明晰了三個維度的坐標,才能上好一節具體的課。從這個角度看,重視教育就要重視課堂,關注教育就要關注課堂,領導教育就要領導課堂。絕對不能學問越高離課堂越遠,職務越高離課堂越遠,那是教育發展的誤區。</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 三個要素決定一節課是否能上好</p><p class="ql-block"> 中國是人口大國,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承擔人口大國發展成為人力資源強國重任的是中國的基礎教育,有什么樣的課堂就有什么樣的國民素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人口眾多卻人力資源不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陷入了誤區。</p><p class="ql-block"> 承擔人力資源重任的教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注入問題要素。一個民族的創新變革的能力,說到底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問題意識與能力要從課堂中來。課堂不能沒有問題,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教師無疑時導向有疑,有疑時導入無疑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學生獲得新知的過程,不意味著要教師全部講授。通過有效預習,新知識可以分成兩部分,學生看得懂的新知識和學生看后起疑的新知識。看后起疑的新知識就是問題,問題是有效教學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教師不知道學生在哪里的原因是不知道來自學生的問題,課堂只能是演繹推理的教學。當一個教師重復學生已會的知識的時候,這個課堂的高效就要受到質疑。</p><p class="ql-block"> 很多老師疑惑:“我也想讓學生提問,我給了他們時間,他們提不出問題,白白浪費了時間,怎么解決?” 其實,發現問題的能力在于后天的訓練,沒有有效的訓練哪有發現更好問題的能力呢?不要懷疑孩子們發現問題的能力,如何面對孩子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對教師的專業教學素養將是一個有力的挑戰。</p><p class="ql-block"> 課堂要注入的第二個要素是合作。新加坡政府把走進移動互聯網時代,讓 500 萬新加坡人學會合作,作為新加坡持續繁榮的立國之本。集體智慧永遠高于個人智慧,一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不代表四到六個人不能解決,讓學生從小在老師的帶領下誘發合作的需要,參與合作的過程,享受合作的成果,養成合作的習慣。</p><p class="ql-block"> 課堂是由教材、教師、學生三個基本因素組成的。教材是教師無法選擇的,學生卻是有差異的。同一間教室里,有差異的學生拿著無差別的教材,這就形成了一對矛盾。教材是標準的,標準是重要的;學生需要合適的學習內容,合適比標準更重要。面對相同的教材、有差異的學生,讓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都實現發展,課堂需要第三個要素——合適。</p><p class="ql-block"> 常識告訴我們,讓有差異的學生都得到發展,是在最近發展區里實現的。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最近發展區是不同的。在這種前提條件下,如果是 “教書”,一定會出現好的學生吃不飽,學困生消化不良的現象;如果是 “用書教”,一切就會另當別論了。課堂需要結束 “教書”,走進 “用書教”,給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設置 “伸出手來夠不到,跳起來能夠得著” 的目標。如果我們能控制合適,課堂上就不會出現厭學現象。</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 兩個途徑幫助教師走進好課堂</p><p class="ql-block">改變教育就要改變課堂,改變課堂首在改變教師。改變課堂的方法是短線,短線著力于當下;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是長線,長線著眼于未來,有效的繼續教育要既抓長線也抓短線。</p><p class="ql-block"> 沒有教師不想把課上好,沒有教師不想把學生教好,這是評價當前教師隊伍的出發點和歸宿。相信大多數教師有教育理想,有道德良知,有實驗精神,這是幫助教師的出發點。尊重人、研究人、滿足人才能提高人。因此,幫助教師也要用教師喜聞樂見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教師們不是生活在概念和理論中,他們每天接受的事情都是具象的,引導教師轉變課堂行為,要針對教師的特點。教師們這樣評價只有抽象沒有具象的繼續教育:學習中聽得熱血沸騰,回到講臺上一頭霧水。幫助教師在實踐中成長,讓教師潛能釋放的、有效的繼續教育,才是適合的、有意義的繼續教育。</p><p class="ql-block"> 途徑之一:通過有效的教研,幫助老師養成二次備課的習慣。第一次備課備教材,備教材是為了指導學生有效預習。目前指導有效預習的方式有導學案,有 10 分鐘微視頻,有問題發現法等,這都是指導學生有效預習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重點在學生有效預習以后,教師要能夠通過有效預習的檢查,掌握學生的預習情況,結果毫無疑問會三分天下:一是全班都對的,不需要老師講,就不是高效的課堂。二是有人對有人錯的,要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三是個別問題全班全錯的,合作討論的基礎不存在,老師應該在引導啟發的前提下講授。</p><p class="ql-block"> 基于學情的掌握,教師進行第二次備課,基于學習目的導出最佳問題,設置問題解決的路線圖。這樣的課堂就不是 “胸中有書、目中無人”,而是高效率的好課堂。當然,二次備課 “幫助老師,成就學生” 是一個過程,會出現各種實際問題,但是好的課堂從來不是追求完美的。</p><p class="ql-block"> 途徑之二:對 “合作與合適” 結合的研究。基于合作,需要課堂實現理念與行為的轉變。現在的課堂,老師是教班的,未來能不能從教班走向教組?老師要把學生組織起來,引導有領導力的學生爭當學習小組長,形成小組文化,課堂植入即時評價、有效激勵的元素。</p><p class="ql-block"> 基于合適,需要提高教師讀懂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能力。學科知識點有多少,能力要求是什么,這是國家標準,是相同的;學生的起點不同,知識點不等于合適點,合適點在哪里,這是校標,是因校而異的。基于國標,基于知識點與合適點,圍繞每一個合適的知識點,要研究題型有幾種。</p><p class="ql-block"> 在農耕經濟時代,因為信息閉塞,學海無涯苦作舟可能是正確的。今天在大數據時代,其實需要老師們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讓學生在良師的帶領之下,走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控制合適本質上是提高教師讀懂教材的能力,通過兩次備課,讀懂了學生,既讀懂了教材又明白了學生在哪里的教師是良師,更是恩師。</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 馮恩洪,1946年出生;畢業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曾先后擔任上海培光中學副校長、上海建平中學校長兼上海建平(集團)學校總校長,現任全國教育專家委員會會長。</p><p class="ql-block"> 馮恩洪,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全國中小學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 業界普遍認為在教育界,有“北魏南馮”的說法(北有魏書生,南有馮恩洪)。他不僅具有遠見卓識,還是“藝高人膽大”的教育實踐家。</p><p class="ql-block">【延伸閱讀】</p><p class="ql-block">凌宗偉:一堂好課的標準——有人、有料、有趣、有變</p><p class="ql-block">馮恩洪:這才是今天課堂的最大問題</p><p class="ql-block">馮恩洪:中國的教育問題要從課堂找抓手</p><p class="ql-block">朱建民:如何才能避免孩子淪為“內卷”機器中的犧牲品?</p><p class="ql-block">黃玉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成人”</p><p class="ql-block">顧明遠:對當前推進智慧教育的幾點認識</p><p class="ql-block">顧明遠:校長應有什么品質</p><p class="ql-block">怎樣的課是“學為中心”的好課,實現好課有哪些路徑?</p><p class="ql-block">讓孩子愛上語文課,北大前校長推薦一種好方法</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韩城市|
胶州市|
铜鼓县|
绵竹市|
崇文区|
钟祥市|
蒙城县|
昌邑市|
连平县|
安岳县|
天全县|
长顺县|
开远市|
重庆市|
时尚|
瑞丽市|
永宁县|
抚松县|
宝应县|
白城市|
深水埗区|
绵竹市|
衡南县|
乐安县|
阿拉善盟|
辽源市|
尼木县|
宜都市|
沙洋县|
邳州市|
班玛县|
吉首市|
平泉县|
六枝特区|
枣庄市|
阿瓦提县|
道孚县|
松溪县|
江华|
泸州市|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