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肇慶星湖</p> <p class="ql-block"> 據(jù)了解,把梵文Buddha譯為“浮屠”,始于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囗授,譯出《浮屠經(jīng)》。而“佛”字在華夏大地上首次提岀有的說最早見于《詩周頌·敬之》“佛時仔肩”,“佛”字解作“鋪”,其本義為看不清楚,又可以引申為慈悲等義;有的說則來源于東漢時期牟子撰寫的《理惑論》。至于“佛”這個字,據(jù)說是從印度梵文Buddha音譯過來的,印度梵文稱為佛陀耶。當時,佛教傳到中國的時候,是在東漢也就是后漢,即公元67年正式傳到中國。當時中國沒有出現(xiàn)過這個“佛”字,只有古字“弗”,因為二字的音相同,佛陀耶是人,所以在“弗”字加個人字邊,就變成“佛”字,是當時新造的一個字,是佛陀耶的一個專用字。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佛陀耶只能翻譯成佛,后面的尾音就直接省略掉,我們只翻譯成佛字,這是“佛”字的來源。</p> <p class="ql-block">星湖臥佛含丹</p> <p class="ql-block"> 我們平時把釋迦牟尼佛的創(chuàng)造的宗教稱為“佛教”,稱釋迦牟尼為“佛陀”“佛祖”。但我們知道,盡管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到中國的,但是由于兩個不同宗教民族的國家,而且兩國的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以及本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直接影響到佛教的發(fā)展。當時傳過來的時候,是用巴利語或者別的語種,“佛”這個字應(yīng)該是不存在的。</p> <p class="ql-block">賀江第一灣</p> <p class="ql-block"> 那么問題來了,是誰創(chuàng)造了這么一個字?這個中國第一位創(chuàng)造“佛”字的人,名叫牟子。牟子是嶺南廣信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肇慶封開。梵文Buddha譯為“佛”始于牟子《理惑論》,而該書的寫作年代,是佛教研究史上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牟子撰寫《理惑論》之地廣信,即今封開。語言學家羅康寧在《封川話濁塞音聲母初探》一文中推斷,早在隋朝《切韻》之前,大約是漢至南朝這一時期,中原漢語就已經(jīng)傳入封川(封開南部片區(qū)),并逐漸偏離中原漢語發(fā)展的軌跡而形成為一種方言。今封川話“佛”讀作Fu,而開建(封開北部片區(qū))話把“佛”讀作pet部分非敷奉母字仍讀重唇音,但封川話的古重唇音則已輕化。</p> <p class="ql-block">六角山泉佛</p> <p class="ql-block"> 《理惑論》是第一篇把Buddha譯為“佛”的文章。《理惑論》是歷史上第一篇由中國佛教學者獨立撰寫的論文,已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肯定。根據(jù)漢字既可作詞根又可獨立成詞的特點,魏收補充“陀”字是多余的。“佛”字的漢譯本義,解作“覺”或“凈覺”都是誤將Bodhi(菩提)的含義移到Buddha(佛)的身上。按照牟子本人的理解,“佛”字本身就完全可以獨立表達梵文Buddha的本義。</p><p class="ql-block"> 牟子《理惑論》言:“佛者,溢號也,猶名三皇神、五帝圣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圓能方,能老能少,能隱能彰;……故號佛也。”牟子的解釋,抓住了Buddha是佛教崇奉的最高偶像,猶如儒家崇奉的三皇五帝,并且具有神秘多變的特點這兩個含義。它完全符合竼文佛教經(jīng)典對于Buddha的解說。</p> <p class="ql-block">麒麟山臥佛</p> <p class="ql-block"> 自伊存、景廬譯出《浮屠經(jīng)》,至牟子撰寫《理惑論》,其間200年。佛教傳入中國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條是北方陸路,“經(jīng)由中亞細亞及新疆到達中國”;一條是南方海路,“經(jīng)由錫蘭、爪哇、馬來半島、越南到達中國南部的交趾、廣州”。這與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吻合。自安息國太子安世高于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達洛陽,到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譯岀佛典95部、115卷,還曾兩次到達廣州(番禺)。無論安世高從海上入番禺去洛陽,還是由洛陽出發(fā)再入番禺,都必經(jīng)交州治廣信之地。所以早在牟子到達廣信公元189年之前,佛經(jīng)就在佛教海上傳入中國必經(jīng)之地的廣信傳播。而且在朱符(交趾刺史)被殺(公元197年)以后交趾已有接受凡人出家的場所。</p><p class="ql-block"> 牟子由儒學五經(jīng)到諸子百家,甚至兵書方術(shù),廣讀博覽,最后銳志佛道,兼研老子。但他絕不死讀,而是“博取眾善以輔其身”。讀道書卻不信方術(shù),常與之論辯并戰(zhàn)勝之,銳志佛道后世俗之徒罵他異道,他還以筆墨維護其矢志的事業(yè)。牟子的學識辯才,深為社會所贊許,也為太守刺史所賞識,雖然牟子不問達于權(quán)貴,但權(quán)貴卻屢謁請他出仕,都被他全都婉辭。終其一生,一個文武兼?zhèn)涞钠娌牛瑳]當過一天官。沒領(lǐng)過一文錢俸祿,真正淡泊名利,修身保真,為道獻身,堪稱后世師表。</p> <p class="ql-block">西江晚霞</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的嶺南屬于文化盛地,歷代名士名作,廣為流傳。西漢時期的陳欽是嶺南地區(qū)最早的經(jīng)學家,被清代大學問家屈大均稱為“粵人文之大宗”是《左氏春秋》重要傳人,一生研究《春秋》《左傳》,著有《陳氏春秋》(已佚)。陳元是陳欽之子,繼承父業(yè),對《左傳》做了廣博精深的考證與注釋,著有《左傳異國》(已佚)。東漢初年,古文經(jīng)學與今文經(jīng)學進行激烈論爭,陳元憑借顯出的學識、思辯力和毅力,取得了辯論的勝利。“帝卒立《左氏》學,太常選博士四人,元為第一”。漢光武帝期間,陳元作為古文經(jīng)學派代表,對《左氏春秋》的研究達到最高水平,與桓潭、杜林、鄭興齊名,在全國的學術(shù)界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同時也表明當時的廣信(今肇慶封開)是《左氏春秋》研究的重心。但能流傳下來的學術(shù)經(jīng)典極少。唯獨東漢時期的佛學論著牟子《理惑論》,一直流傳至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牟子生活的時代,正是道教嶄新的時代。在道教方面,從春秋戰(zhàn)國齊國燕國養(yǎng)出陰陽家到民間方技養(yǎng)生論再到神仙家思想,形成了道教源頭方仙道。從秦始皇到漢武帝重之再到桓帝靈帝出現(xiàn)《太平經(jīng)》張魯創(chuàng)出五斗米道及東漢末魏時代葛洪天師道。葛洪從經(jīng)世致用的儒家子弟轉(zhuǎn)變?yōu)榈澜倘耸浚诤弦詵|漢魏伯陽為代表的丹鼎學說和以太平經(jīng)為代表的神仙理論,成功創(chuàng)立了不僅有系統(tǒng)世界觀也有系統(tǒng)方法論的不同以往的教派學說,他將道教推往一個新地步。在儒教方面,隨著兩漢經(jīng)學的興盛到東漢末期一大批后漢諸子出現(xiàn),這些人都是儒者,但也全部是不純的儒者,他們思想不完全為現(xiàn)代眼光中各個門戶之見相囿(例如西漢末,楊雄在其《法言》里就鮮明說過,老子的思想他是要效仿的,至于王充的《論衡》更是比呂氏春秋更駁雜,更統(tǒng)一等等),這是儒家和儒者的轉(zhuǎn)變。在佛教方面,佛教作為東漢傳入我國的宗教,其發(fā)展和道教類似。作為一種思想,牟子正體現(xiàn)了漢代的士子的普遍特點,飽覽典籍,但是面對人生的疾苦,面對世俗的紛擾,牟子不能夠解惑,知道他了解到佛教,欣然接納,并引用秦漢各家的諸子學說對佛教思想進行闡述解釋。</span></p> <p class="ql-block"> 牟子對待外來文化不是簡單的“拿來”“照抄”,而是在哲學思想上選取共同點進行融合。他把“佛”字正是譯語根Buddha,使后人由此能順利派生出佛性(菩提),佛像、佛經(jīng)、佛寺、佛塔、佛事、佛法等詞,不再以“浮屠”涵括一切。這是牟子比伊存、景廬高明之處。他還把“佛”同“道”聯(lián)起來,佛之言覺猶道之導(dǎo)致無為,說“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他引儒家道家的論點,都是為了弘揚佛法。就像他常說的一句話: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p> <p class="ql-block"> 由東漢初的“浮屠”到東漢末之“佛”,譯文的演變反映了作為拼音文字的梵文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與華文(漢文)溝通轉(zhuǎn)譯的艱辛,而正是這種艱辛,磨煉了中華民族在堅持已有文化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如何吸收外來文化來充實自己的本領(lǐng)。牟子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有智慧,而且在辯論中牟子大量引用儒家、道家經(jīng)典,尤其老子、孔子的經(jīng)典,廣取譬喻,反而極少引用佛經(jīng)。主要是當時佛教剛開始流行,對于這個外來的宗教,人們對它還很生疏,很不了解,只能用中國固有的觀念來看待它、理解它。</p> <p class="ql-block"> 詞匯上解釋“佛”字并不是指的某一樣東西或某一種事物,而是說的“智慧、覺悟”。而當漢字“佛”形容人時,指的是佛教徒對修行圓滿的人的稱呼,是一種稱呼。在佛法看來“佛”是蕓蕓眾生、世間萬物,佷難用一個具體詞語、一個具體形狀去表達。所以“佛”為無形,存在于廣闊天地間。</p> <p class="ql-block">南豐文筆塔</p> <p class="ql-block">西江賀江交匯處江口</p> <p class="ql-block">星湖</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江县|
郧西县|
迭部县|
清远市|
广饶县|
新河县|
景德镇市|
施甸县|
高台县|
灵寿县|
温州市|
大冶市|
施秉县|
札达县|
伊通|
黔西|
贵南县|
沧州市|
永吉县|
无锡市|
武乡县|
阿拉善左旗|
山阳县|
固原市|
班戈县|
嘉定区|
海伦市|
庆元县|
南郑县|
延长县|
乡城县|
含山县|
鹤壁市|
溧阳市|
昌平区|
镇原县|
汝南县|
贡山|
乐至县|
乐安县|
珲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