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南保山市高黎貢山立體氣候顯著,有著從南亞熱帶到寒溫帶的各類森林植被,相當于云南從南到北,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各氣候帶的森林和植被類型的縮影,有干熱河谷灌叢到季風常綠闊葉林、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及流石灘稀疏植被等7個生態體系。高黎貢山鳥類資源豐富,垂直分布明顯,囊括了亞熱帶至暖溫帶至寒溫帶的典型鳥類代表物種,成為該地區鳥類組成的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高黎貢山分布有典型的青藏高原及橫斷山區鳥種,如灰背伯勞、黃頸鳳鹛、黃嘴山鴉、金色林鴝、白頂溪鴝、紅翅旋壁雀等,也不乏偏熱帶、亞熱帶的東洋界鳥類,如金喉擬啄木鳥、林雕、鳳頭雀嘴鵯、棕頭幽鹛、麗色奇鹛。在垂直分布上,有代表干熱河谷的鳳頭鹀、代表低海拔常綠闊葉林的栗背短翅鶇、白頂溪鴝、紅翅旋壁雀等,鳥類的多樣性顯示出這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p> <p class="ql-block"> 高黎貢山是中國鳥類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鳥類種類多,分布集中,已知分布有鳥類19目58科525 種,占中國鳥類總數1400種的37.5%。鳥兒讓美景的風景增添了別樣的一番韻味,賦予了美景靈性與活力。喜歡林中的小鳥,鳥兒的世界里永遠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當你嘗試去與鳥兒接觸,領略它們的自然韻味與靈動之美時,你將會被它們深深地迷住。拍攝林鳥憑借著鳥緣,在林間不停地穿梭,每次用相機記錄下屬于自己的一個新鳥種,總會興奮不已。</p> <p class="ql-block"> 黃頸鳳鹛,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繡眼鳥科、鳳鹛屬的一種小型鳥類。體長12-14厘米。共5個亞種。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羽冠深褐色,頭頂后部、枕、頭側鼠灰色或淡灰褐色,眼先黑色具白色眼圈,耳覆羽灰褐色或銅灰色,耳羽后至后頸棕黃色或銹黃色。形成一寬闊的銹黃色領環。上體橄欖褐色,背具淡色羽軸紋,腰和尾上覆羽微綴茶黃色或棕褐色,兩翅和尾與背相似。</p> <p class="ql-block"> 黃頸鳳鹛,飛羽暗褐色,初級飛羽外翱羽緣白色。最內側次級飛羽羽軸白色。頰、頦白色,顴紋黑色,喉、胸亦為白色具少許赭色條紋和暗色羽軸紋,兩脅和胸側赭黃色或橄欖褐色具白色縱紋,腹淡棕褐色或近白色具白色縱紋,肛周和尾下覆羽赭黃色或茶黃色。翅下覆羽白色。虹膜紅褐色或棕紅色。上嘴灰褐色或角褐色,下嘴淡肉色或肉褐色,腳黃褐色或肉褐色。</p> <p class="ql-block"> 黃頸鳳鹛,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24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溝谷雨林、次生林和混交林中,在西藏南部分布高度可達海拔2800米左右的山林和灌叢地區,冬季有時也下到海拔1000米以下的林地。在中國分布的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于:指名亞種頭頂較淡、枕灰色,上體較淡沾灰色,兩脅和尾下覆羽赭黃色;云南亞種頭頂較暗,枕灰褐色,上體較暗較黃,尾下覆羽淡茶黃色。</p> <p class="ql-block"> 黃頸鳳鹛,留鳥。樹棲性,常在喬木枝葉間、有時也下到林下灌木上活動和覓食。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呈3-5的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群。主要以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懸鉤子、草子等植物果實和種子。</p> <p class="ql-block"> 黃頸鳳鹛,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瀘水、騰沖、盈江、龍陵、瀾滄江與怒江間山脈、潞西、永德、中部昆明、景東、西南部瀾滄、南部綠春、屏邊、東南部蒙自、馬關,西藏南部聶拉木、錯那和東南部等地。繁殖期5-7月。該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16年,無危。</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 <p class="ql-block">攝 影:海闊天空攝影工作室</p><p class="ql-block">撰 文:海闊天空(劉佳)</p><p class="ql-block">音 樂:南北組合《我是一只小小鳥》</p><p class="ql-block">拍攝地:云南保山市高黎貢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江市|
行唐县|
阿坝县|
萨嘎县|
辽阳市|
清水县|
咸阳市|
东丽区|
凌云县|
南通市|
通山县|
松桃|
建宁县|
远安县|
嘉义市|
宁阳县|
尖扎县|
汪清县|
班玛县|
新平|
永修县|
习水县|
无极县|
库伦旗|
泗水县|
祁阳县|
万山特区|
华亭县|
枣庄市|
灵山县|
华阴市|
台北县|
称多县|
镇康县|
云霄县|
淅川县|
娄底市|
桐柏县|
涟水县|
晋城|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