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從鵝泉出來,我們開車奔向下一個5A景區——德天瀑布</b></h1><h1><b> </b></h1><h1><b> (十三)歸春河水分邊界 兩國風光各不同</b></h1><h1><b> 知道黔桂大小瀑布多的是,所以出行前只做了看兩個有特色瀑布的計劃,即黃果樹和德天兩個大瀑布。可是一路走來,看景就有山,有山就有瀑,似乎有些飽了的感覺,即使德天這樣有名的大瀑布,同學們也有些不迫切了。但它是怎樣一瀑駐兩國的呢?要想了解,走得動咱們就上!!!</b></h1> <h1><b> 德天瀑布與那些聞名世界的瀑布比起來,確實不算規模大,即使與黃果樹瀑布比起來,它也次之,但人家別名好聽啊:世界第四、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b></h1> <h1><b> 想要知道瀑布的來歷,咱們還得從上集中的鵝泉說起。鵝泉屬于峰林谷地中的上升泉,為地下暗河的出口, 根據水流的不同路段,先后叫鵝泉河、龍潭河、難灘河等向東南方向緩緩流動,到了中越邊境74號界碑處,靜靜地流向越南境內。這時才開始叫歸春河。歸春河在越南境內流動了一段又折回向東,在大新縣繞回廣西,寂靜了許久后,最終在碩龍德天村力量瞬間爆發,沖破了千巖萬壑,沖出高崖綠樹的封鎖,一瀉而下,劃開了中越兩國邊界。</b></h1><h1><b> 因河中島嶼將河水分割成多股水流,從不同的部位流到陡崖邊,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呈多束狀的瀑水。所以從碩龍鎮到德天瀑布一段,中越兩國的邊境是以歸春河為界,稱為歸春界河。</b></h1> <h1><b> 德天瀑布與緊鄰的越南板約瀑布相連,瀑布氣勢磅礴、蔚為壯觀,年均水流量約為貴州黃果樹瀑布的三倍,瀑布為三級跌落,最大寬度200多米,縱深60多米,落差70余米,年均流量50立方米/秒。</b></h1> <h1><b> 從靖西到德天基本都是邊境。我們進入景區后,按著去瀑布的路標,沿著上山的坡路瀏覽著景色往前走著,看到了路右側上邊豎著一塊界碑——836(</b>1),<b>有點小激動,上去留個紀念!</b></h1> <h1><b>行至壯錦大道 處,仰頭看看,好壯觀!</b></h1> <h1><b> 德天瀑布不遠處,有一座著名的“大清53號界碑”,“中越邊民主要在越南一側進行著邊貿往來,中國游客不需護照可自由進出。</b></h1> “ <b>大清53號界碑”1888年</b>由清朝政府所立。<b>界碑高1.6米,寬0.6米,厚0.19米,碑面兩側各有一豁口,上刻中文“中國廣西界”5個大字,下刻法文“FRONTIERE SINO ANNAMITE”(中國安南界)。碑的背面為中國,碑的正面為越南。</b> <h1> <b>越南邊民騎著摩托車,或者撐著竹排度過河水,來到集鎮上,在簡易棚內和遮陽傘下擺攤設點,出售酸奶、香煙、咖啡、香水、木雕、拖鞋、紅木類的商品,購買者多是中國游客。</b></h1> <h1><b> 德天景區的中越風情街打造的也很漂亮,既有中國特色也有越南元素,</b><b style="color:inherit;">越南商品比較多。</b><b>往前走不遠就是邊檢,隔一條不足十米寬的小路就是越南了。</b></h1> <h1> <b>在通往風情街的路上和街道上有各色各樣帶有民族氣息的標志和造型,我們所幸也學年輕人潮一把,打打卡。,</b></h1> <h1><b> 越南的咖啡質量不錯挺受歡迎的,像腰果、榴蓮等各種果干也比較多。</b></h1> <h1><b> 往右上方看,蹬很高的上山梯才能到觀瀑臺,也可坐纜車,到那兒能全方位的看到整個瀑布。考慮時間已晚了,‘我們便放棄了。其實就在風情街的高度看瀑布也能品其美了。一瀑覆兩國,已經說明她的獨特性及特有的美麗。不然怎么會吸引眾多中外游客前來參觀呢。電視劇《酒是故鄉醇》和《花千骨》的劇組先后將德天瀑布作為外景拍攝地,既</b>賦予了<b style="color:inherit;">德天瀑布更多的人文色彩,也證明大自然賜予她的是與眾不同的魅力。。</b></h1> <h1><b></b></h1> <h1><b> (十四)是誰揮得如櫞筆 畫此乾坤大詩篇</b></h1><h1><b> </b></h1><h1><b> 13日,終于踏上了去往寧明觀賞花山巖畫的路途,這是本次出行以來就期待著的。之所以期待, 是因為在做出行路書的時候,在網上了解到黔桂區域這一片大大小小的巖畫真不少。</b></h1><h1><b> 在寧明縣城西南約25公里處的明江河畔,有一座斷巖山,臨江斷面,形成一個明顯內凹的巖壁。巖壁上留存有大批壯族先民駱越人繪制的赭紅色巖畫,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左江花山巖畫。</b></h1><h1><b> </b></h1> <h1> <b>花山巖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b></h1> <h1><b> 聊著想著,船靠岸了,我們到了斷巖山的下面。跟著解說員走在巖畫底下的棧道上,仰視著巖畫,聽著解說員的解說,不禁為先人們的才智所傾倒</b>。</h1> <h1><b> 花山巖畫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等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跡,至今有1800-2500年的歷史,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且圖像大多采取平面塑造單色平涂的創作方法,用特制的軟筆在巖壁上涂抹圖像輪廓,形成"剪影"般的藝術效果,造就了花山巖畫粗獷的外貌及活躍的動感,具有極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壯族先民繪畫藝術的不朽杰作及傳承基礎。</b></h1><h1><b><br><br></b></h1> <h1><b> 巖畫繪制于戰國至東漢時期。全幅畫長135米,高44米,畫有朱紅色人物13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僅0.3米,間有少量獸類和器具,以赤鐵礦和動物膠、血混合調制的顏料繪制,呈紅色。巖畫以人像構成為主體,人像一般作正面、側身兩種姿式,皆裸體跣足,作舉手曲膝的半蹲姿勢,輔以馬、狗、銅鼓、刀、劍、鐘、船、道路、太陽等圖像;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每一組正中或上方位置者多為腰掛刀劍、頭上有獸形裝飾,配有坐騎的數米高巨人,威風凜凜的居高俯視著擊鼓弄樂、縱舞狂歡的人群,應為部族首領或活動的指揮者。</b></h1> <h1><b> 看著這些巖畫,我想起了幾年前在西北看過的賀蘭山巖畫。左江花山巖畫屬彩繪巖畫,賀蘭山巖畫是典型的北方巖畫,是原始人類用石器在巖壁上敲磨而成,兩者有很大不同。不僅作畫方式不同,巖畫反映的內容也不同,重要的是成畫年代不同。花山巖畫成畫時間距今2000多年前,而賀蘭山巖畫成畫時間距今3000至10000年前,為史前巖畫。賀蘭山巖畫中,人面像有700多幅,最有代表性的一幅被稱為“太陽神”,摹刻在距離地面40余米的石壁上。“太陽神”頭部有線條,面部呈圓形,重環雙眼,長有睫毛,炯炯有神,威武異常。它們生動的記錄了3000至10000年前原始先民放牧、祭祀、狩獵、征戰、生產等生活場景,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物。</b></h1> <h1><b> 巖畫是人類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藝術形式,在文字誕生前,這是一種記錄事件的方式。由此可推斷出駱越人2000多年前還沒有文字,彼時的駱越先祖處于原始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尚保留一定的原始習俗。而我們那時正是先秦時期,文字已經在小篆階段了。大膽設想:駱越人文字沒有出現或發展,是否受到了秦皇的“車同軌,書同文”的影響呢?</b></h1> <h1><b> 花山巖畫像是一本還沒有被破譯的天書,至今還有許多謎未被解開:花山巖畫所傳達的內容是什么?在生產力水平不發達的情況下,在這高聳陡峭的巖壁上,這些圖像是怎么畫上去的?他們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畫,有何目的和意義?古人用的是什么顏料?兩千多年的風吹雨蝕,色彩還能保持的如此鮮艷。</b></h1> <h1><b> 坐回游船蕩在明江之上,看著兩岸碧綠的景色,再看看巖壁上的紅色人像,頭戴冠冕的駱越王、戴面具的巫師、蒙面的將軍、懷孕的王妃、佩刀的女將軍……以及出現的銅鼓陣、羊角鈕鐘、動物等圖像,這一組組圖構成的不同場景、展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卷,是誰設計了這么宏大的場景?先祖要向后人昭示著什么?</b></h1><div><b><br></b></div> <h1><b> 花山屯是前往觀賞巖畫的必經之地,也是唯一與巖畫景觀緊密銜接的自然村落,主要以種植甘蔗為主,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著古法熬制紅糖的傳統技藝。目前正在打造成為與世遺文化相匹配的旅游配給部落,</b></h1> <p class="ql-block"><b>上兩圖為展示駱越人精品館 、 花山屯介紹</b></p> <h3><b> </b></h3> <h3> </h3> <p class="ql-block"><b>上述圖為未建完的壯族民居等博物園</b></p> <p class="ql-block"><b>上述圖為即將進入巖畫景區的明江轉彎處和途經的大猩猩山</b></p> <h1><b>上述圖為園區內自然生長的、美麗的鳳尾竹</b></h1> <h1> (<b>十五) 嶺南千年古鎮 大美夢境黃姚</b></h1><h1><b> </b></h1><h1><b> 除在桂平西山(國內七大佛教圣地之一)打了一站外,基本跑了一天車,下午4點多才到黃姚。雖然一天很累,但5A景區黃姚確是給了我們一個大大的驚喜。</b></h1> <h1><b> 黃姚古鎮位于廣西賀州市昭平縣東北部,有著近千年歷史。黃姚古鎮方圓3.6公里(面積是我們故鄉田莊臺的2倍),是一座嶺南文化與峰叢山水完美融合的千年古鎮。古鎮以典型的巖溶山水景觀、神秘的龍文化崇拜、精巧的明清建筑、地道的廣西民俗風情和光輝燦爛的革命史跡聞名遐邇。小橋流水、參天古榕、青 石古街和楹聯牌匾被稱作“黃姚四絕”。</b></h1> <h1> <b>雖然到的晚,但我們還是欣喜地住到了一家古色古香的客棧。入住后,大家放下行李就被酥酥小雨吻著在夜色中去品美食了。</b></h1> <h1><b> 夜晚的小鎮很美,酒肆和客棧的紅燈籠,映著夜晚的流水小橋,照亮了行人的路,映紅了歸人的臉,讓人感覺身處溫馨中。路過歌吧或飲吧,里邊的音量也是輕歌慢舞關在里面獨自享的那種,不僅不擾行人,還讓人產生一種進去卸下疲倦的欲望。小館的掌柜也是不急不燥與世無爭型的做著生意,和小館的房間一樣很有年代感,讓你感覺穿越到了上個世紀。我們每人要了一碗米粉,享受著老板娘的溫馨照顧,想著明天要早起觀古鎮美?,用過米粉便回客棧了。</b></h1> <h1><b> 非常喜歡客棧的古樸、典雅,又將鏡頭對準了什物,美拍了一陣子。</b></h1> <h1><b> 古鎮的清晨安謐、寧靜,沿著小路繞了一周,如在夢境里暢游.....過了石跳橋,走上石板路,路的兩旁不是長著龍爪榕,就是翠綠的竹和翠綠的樹,有著明清風格的房屋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更顯古樸和安靜。</b></h1> <h1><b> 這里每一塊被歲月腳印磨的發亮的青石板,每一顆枝丫繁茂的古榕樹,每一扇鐫刻了歲月滄桑的門窗,都表達出這里不不僅有山水詩意,亦不失人間煙火,曾經溫柔了無數人的心。</b></h1> <h1><b> 坐在水邊的亭子外,聽不到車馬喧囂,見不到高樓大廈,只有青一色的水榭樓臺,不再鮮艷的門楣擎著發黃的店名招牌與古老的房屋默默相顧,讓你感覺輕履有聲的寧靜,如出塵世的紛繁困擾。</b></h1> <h1><b> 抬眼望去,一棵棵榕樹坦筋露臂的如虎據龍盤狀沿著水邊生長著,那棵氣根最多的就是已有850歲高齡的龍爪榕。它雖然沒有入口外面的大榕長得漂亮,但它是古鎮榕樹中的壽星,見證了古鎮的歷史。</b></h1><h1><b> 這些榕樹之所以被稱作龍爪榕,是因為它的樹枝下垂,倒垂枝丫酷似霸氣龍爪。這些龍爪又是由已經枯死的氣根和攀援在上面的藤蔓組成,而它的主干依然生機勃勃,堪稱是奇跡。</b></h1> <p class="ql-block"><b>850多年的龍爪榕</b></p> <h1><b> 還有一棵橫著長的樹齡超過500年睡仙榕。相傳,“八仙”到此游歷時,流連于這里的奇山秀水,不禁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其中呂洞賓倒頭睡在這棵樹上,一覺醒來,這棵樹也隨著他的睡姿長成了倒臥狀,因此而得名。</b></h1> <h1><b> 更有一棵證明其堅韌頑強的榕樹竟是在石頭中生長,與巖石緊緊相擁,根須沒法充分伸展,故又名“石上榕”。而枝干卻盤根錯節,參天繁茂,伸展至半空,倒影清溪,參差斑駁。</b></h1> <h1><b> 與閨蜜賞著舒適的景色沿著河邊徜徉著,忽而眼前出現一座漂亮的石拱橋,同時也感覺古鎮里的橋比較多且大大小小的橋都有自己的特色,如石跳橋、枕漱橋、佐龍橋等等。經詢問,這座橋就是始建于明朝萬歷四年、古鎮最為出名的帶龍橋,是這里最大的階梯石拱橋。</b></h1> <h1><b> 這里每座橋的邊上都建有亭子,就像古鎮介紹上總結的:古鎮“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亭,有亭必有聯,有聯必有匾”,帶龍橋旁的亭子上對聯意境非常美:“久坐不知紅日到,閑來偏笑白云忙。”悠然自得,詼諧有趣。</b></h1> <h1><b> </b></h1> <h1><b> 古鎮上的每一處建筑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每一幅牌匾楹聯都有出處。黃姚古鎮有600多戶人家,原有五十多家民居懸掛有牌匾,眾多的牌匾構成了黃姚獨特的文化景觀。現在還幸存的有莫家的“喬松千尺”、“模范長留”、“司馬第”等二十多塊。</b></h1> <h1><b> 每一幅楹聯都有一套哲理。如古鎮的東門樓是鎮內雄偉壯觀的建筑之一,門欄上的對聯筆調清潔更氣勢雄渾。外聯:“川達三江直繞遇珠海姚海雄吞西城,樓成五鳳特聳出螺峰文峽關鍵東門”。描繪了黃姚古鎮的地理優勢和門樓的雄偉氣勢。內聯:“明月照山間月移山影行人往,清風飄云際風送云蹤去復來”。描述了古鎮風清月明,山清水秀,霧鎖煙迷,猶如人間仙境。</b></h1> <h1><b> 而守望樓的風格就不同了,外聯“守望總添刁斗凈,望爾還慰樹人情”。內聯為:“山骨水液有馀秀,清風明月無盡藏”。</b></h1> <h1><b> 古鎮的美,美在和諧,美在細節!全鎮的舊民居,絕無新舊雜陳,街巷幽深,粉墻黛瓦、小橋流水、樹竹相映,詩聯碑刻、意境鐫永。細細品味,這里的街屋和各道、路、門之間的關系古雅、經典,體現的是和諧的美;這里的亭臺樓閣與溪、舟、木、竹相呼應、呈現出的是音律之美,似在彈奏一曲《高山流水》.......</b></h1> <h1><b> 黃姚古鎮在一眾古鎮中有著自己出類拔萃的美,同時也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皆山易守難攻,而且交通不便,抗戰時期,這里被定為敵后根據地,譜出了自己紅色的美——中共廣西省工委舊址紀念館、錢興烈士塑像:大批愛國人士從桂林撤到黃姚,這些文物、故居至今仍被完好保存著、利用著。</b></h1> <h1><b> 高士其先生在黃姚邊養病邊寫作邊研究住了近一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在離別黃姚時給小鎮留下的一首小詩《別了,黃姚》,表達了他對黃姚的依依不舍和新中國的期待。現在我們也借高老的這首詩,表達我們對黃姚的不舍和再見黃姚的期待。</b></h1> <h1>《<b>別了·黃姚》</b></h1><p class="ql-block"><br></p><h1><b> 別說我們住厭了舊村莊,</b></h1><h1><b>別說我們不喜歡小草屋,</b></h1><h1><b>在你溫暖的懷抱里,</b></h1><h1><b>滴落了疏散人的淚珠。</b></h1><h1><b>如今,抗戰勝利了,我們得回去!</b></h1><h1><b>別了,黃姚,我們避難時的保姆。 </b></h1><h1><b>別說我們走厭了石板路,</b></h1><h1><b>別說我們不喜歡迎秀街,</b></h1><h1><b>在你魚鱗式的屋檐下,</b></h1><h1><b>收走了下江人的故衣攤。</b></h1><h1><b>如今,和平成功,我們得回去!</b></h1><h1><b>別了,黃姚 ,我們患難中的朋友。</b></h1><h1><b>別說我們看厭了桐柏山,</b></h1><h1><b>別說我們不喜歡橋梁,</b></h1><h1><b>在你明媚秀麗的山水間,</b></h1><h1><b>響起了歸途人的腳步聲。</b></h1><h1><b>如今,時局已定,我們得回去!</b></h1><h1><b>別了,黃姚,我們亂世間的愛人。</b></h1><h1><br></h1><h1><br></h1> <h1><b> (十六)“千峰環野立 一水抱城流”</b></h1><h1><b> </b></h1><h1><b> 桂林,是多數愛旅游的人想往的地方。前兩天在服務區張學哥拿到了一張漓江陽朔二日游的宣傳單,大家看了覺得可以,便與其進行聯絡,最后確定跟地接團走。15日從黃姚出來到桂林已經中午,所以當日團走不了,這樣也好,給了我們大半天時間游桂林</b>。</h1> <h1><b> 1、象山公園走馬觀花</b></h1><h1><b> </b></h1><h1><b> 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象山是桂林的城徽,我們就從象山公園開始去認識桂林。</b></h1><h1><b> 看來熱門旅游區就是不一樣,即使下午了人還是比較多,想在象山照張像都停不下腳,還是借助收費的照像點像點名那樣花錢搶著照張像。</b></h1> <h1><b> 摸了摸象鼻子,象征性的來過了,水月洞也沒時間和年輕人一樣擠進去看了,三月爭輝的曠世奇景也無緣了。哎!這么小地方成為5A景區一定不俗了,焉能人不多?拍了兩張無波無瀾的漓江去別處轉了。怎么看怎么覺著這靜靜的漓江和喧囂的象山那么不協調呢?</b></h1> <h3><b> 摸了摸象鼻子</b></h3> <h3> <b>三月爭輝咱也不看了</b></h3> <h3><b> </b></h3> <h3><b> 漓江的水真的很靜啊</b></h3> <h1><b> 園內的植物還是可圈點的,一些熱帶植物生長的很茂盛,花兒開得也很漂亮。收拾收拾心情,讓長得過關的人去和花兒比比美吧。</b></h1> <h1><b> 走到出口轉頭看到一尊雕像,是蔡鍔將軍的雕像!心生疑惑:蔡鍔將軍不是云南都督、臨時革命軍總司令嗎,和廣西有什么緣分使得桂林為他塑城市雕像呢?轉天在車上進行知識速補,上網一查,蔡鍔將軍對廣西的貢獻還真的不小。他雖然只活了34歲,但他被稱為近代杰出的軍事家,從日本回國后,1905年八月來桂主持軍務,訓練新軍,先后創辦廣西陸軍小學堂,干部學堂,學兵營等軍事機構,為廣西新軍培養了大批軍官,奠定了廣西在民國時期的軍事地位。學生中在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涌現出為數不少的軍事家、政治家。</b></h1> <h1><b> 2、 江邊漫步,認識逍遙樓</b></h1><h1><b> </b></h1><h1><b> 桂林是一座由二江四湖環起來的美麗古城,正所謂“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導游亭職員介紹說晚上船游兩江四湖特別美,是桂林標志性的路線。但大家覺得累了想休整一下,就各取所愿。游兩江四湖天還早,還能堅持的我們四人從象山公園沿著江邊往北走,此時正是交通晚高峰時段,人流如潮,我們避著人流信步桂林,體會著桂林的風土人情。過了解放橋,其右北角矗立著一座壯闊古樓——名為逍遙樓,遂走上前去豐富認知。(天黑之前到的,天黑之后走的,拍到了兩種景色的圖片)</b></h1> <h1><b> 逍遙樓始建于唐,史載又名“湘南樓”,在東江門(今解放橋 西頭)與行春門(今東華路西口)之間。上有顏真卿所書“逍遙樓”三字的石刻碑一塊,曾與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等人文地理坐標齊名,共同見證了大唐盛世的興衰。宋元明三代,逍遙樓在原址上歷經多次重建,屹立漓江西岸城頭千百年,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投彈炸毀,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風雨之中。</b></h1> <h3> <b>只有這一件是原裝的,1300多年了。顏真卿手跡。</b></h3> <b> 碑的后面</b> <h1><b> 歷史上的逍遙樓,是達官貴人與文人騷客來桂林的必到之所。護鎮城池,暢覽碧空,身處樓閣近可觀漓江影倒橫流,遠可眺青峰此起彼伏,從唐代宋之問,到宋代范成大、劉克莊、方孚若、李彥弼、李曾伯、張栻,再到元代伯篤魯丁、吳伯寅,明代楊芳等都為逍遙樓書寫過詩篇。逍遙樓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無愧于與黃鶴樓、岳陽樓等著名人文地理坐標齊名。</b></h1> <h3><b>逍遙樓后面小廣場的一面墻上,寫著宋之問的詩:逍遙樓上望鄉關,綠水泓澄云霧間。北去衡陽二千里,無因雁足系書還。 </b></h3> <h1><b> 2016年2月這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桂林名樓在原址上重建完成,以新的姿態重現在世人面前。</b></h1> <h3><b>上圖為正門進門處的銅雕桂林歷史地圖</b></h3> <h3><b>今人寫的重修逍遙樓記</b></h3> <h3><b>樓后通往東西巷的小路上的狀元廊</b></h3> <h1><b> 逍遙樓里展現著各時期建設的逍遙樓模型, 各歷史名人臨樓寫的墨跡詩篇。</b></h1> <h1><b> 站在逍遙樓上放眼望去,“千峰環野立 一水抱城流”。架在漓江上的解放大橋巍峨壯觀(此橋也是戰爭年代炸毀解放后重建,現在的大橋是1999年拓寬再建的),桂林的街景一覽無余,山水、民居盡收眼底。</b></h1> <h1><b> 美麗的桂林已經忘卻了戰爭年代的滿目瘡痍。</b></h1> <h1><b> 3、杉湖邊上賞雙塔<br> 從逍遙樓下來天已大黑,但桂林五色斑斕的夜拉開了大幕:好像是象山公園方向傳來鼓樂和歌聲,不時有禮花綻放,是在進行“桂林千古情”類的演藝?不知哪個方向隱隱傳來和歌聲,此起彼伏,抑或是游湖的船爆發出不斷地歡樂。人行道上男女老少,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桂人游也。噫,我們也置身其中也。目不暇接地看著走著,忽而被右前方水中的兩座塔吸引了,哦,原來是杉湖中島上的日月雙塔。</b></h1> <h1><b> 日月雙塔地處桂林市中心區,與"象山水月"相鄰。象山是桂林的城徽,那雙塔就是新桂林的標識。日月雙塔是兩江四湖環城水系中著名的旅游景點,雙塔高聳入云,直指日月,故名日塔、月塔。兩座塔均為樓閣式山水塔。</b></h1> <h1><b> 雙塔是中國名塔,雙塔公園是中國第一家以"儒釋道之和"為主題的文化公園,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宗教、建筑、科技、自然景觀于一體的游覽勝地。其中日塔創造了三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銅制佛塔、世界上最高水中電梯塔、世界上最高銅制建筑物。雙塔之間以湖底18米的水下通道相連接,游客可以乘電梯登上日塔,一覽桂林市區美麗的城市風光。"上天入地、水下穿行,電梯登塔、有益身心",這種獨特的游覽方式,可謂桂林第一游。</b></h1> <h3><b>雙塔周圍的景觀也很美,服務功能也完美</b></h3> <h1><b> 思想被雙塔吸引了,想好好拍下雙塔,可腳下挪不動步了,原來杉湖岸邊觀雙塔的人太多了,都在舉著手機想拍照 ,結果人挨人人擠人,都將不熟悉的朋友圈到自己的像框里了。</b></h1> <h1><b> 真是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呀,引我們千里萬里來追尋你的美......</b></h1><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氏县|
雷山县|
怀化市|
军事|
皋兰县|
玉溪市|
涟源市|
黄骅市|
平南县|
旬邑县|
德化县|
渭南市|
东丽区|
醴陵市|
六盘水市|
临猗县|
乐昌市|
镇康县|
廉江市|
灵武市|
瓦房店市|
陇川县|
舟曲县|
临朐县|
疏附县|
彰化市|
富蕴县|
沧州市|
太白县|
岐山县|
增城市|
广灵县|
海城市|
收藏|
高清|
色达县|
安乡县|
灌云县|
赞皇县|
乌恰县|
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