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青山有約一一熊青華南岳楹聯書法展(預告)<br><br>開幕式時間:2023.5.19上午9.30<br>展出時間:2023.5.19--6.18<br>展出地點:南岳美術館(天子山祝融小鎮)<br> <br>熊青華自我簡介<br> 熊青華,祖籍長沙,生長于南岳,佃戶出身,少貧,發憤讀書,得謀公職。感衡山氤氳之靈氣,雅好文藝,自小描紅、習帖、尋碑、摹匾,進師范得正手腳,入社會廣求明師,以書入道,于篆、隸、楷、行均有修練,追清奇雅正書風,略具自家面貌,得書法愛好者收藏,在文藝理論方面有一定見解,對湖南藝界人士多有評論文章被引用發表。<br> 作品先后入選《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大賽》《中國書畫精品赴加拿大展覽》、首屆“綠化杯”全國書畫篆刻作品展,首屆“南方長城杯”書畫大賽,第一屆全國風景名勝楹聯大展,首屆中國書畫小作品大賽。現為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岳書法家協會榮譽主席。<br><br>主辦單位:<br>南岳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br>南岳區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局<br>承辦單位:<br>南岳區書法家協會<br>南岳美術館<br>?</h3> <h3> 四百一十年前的5月19日,徐霞客從浙江寧海出發,開始了一生壯游中國的偉大旅程,他飽覽祖國奇山異水,記錄各地風土人情,考察地理山川風貌,寫下了明末百科全書式的《徐霞客游記》。在他人生的晚期,來到了五岳中的最后一站- -南岳衡山,竹杖芒鞋,盤桓八天,深度體驗了南岳衡山的山水人文景象。<br> “天下數名山 ,五岳之中稱獨秀;人文傳太古,六朝而后見多姿”。南岳衡山風光靈秀,是一方宜居的福地,是萬民朝拜的圣地,也是湖湘文化的高地。<br> 青山為骨,勾勒蒼勁筆力;白云為魂,浸染柔情水墨。書法與詩詞楹聯在歷史長河中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共同綻放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br> 在南岳旅發大會系列活動中,青山有約一一熊青華楹聯書法展無疑是“大衡山”的書法盛事,知名書法家熊青華先生,在燦若繁星的南岳衡山楹聯中精心遴選了五十余副進行創作,結緣此次書展,并同時出版書法集一部,作品凝聚了他三十余年書法研習的心血,從一個側面生動展現了南岳衡山的靈秀、厚重與古雅。<br> 此展作品乃熊青華先生歷時一年半潛齋靜心修習之果,幅幅精心之作,書法問道只是文藝形式之一,南岳衡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當今方興未艾的旅游熱潮才是本次展覽的底色。此次書展作為旅游日重要活動之一,旨在歡迎全國各地更多的藝術家們來南岳衡山采風、研學、創作,扎根名山,助推人文,展現新風,為把南岳衡山推向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添柴加火!<br> 歡迎各屆朋友出席書展開幕式,蒞臨盛會,收獲友誼、收獲靈感,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br> 劇透一下,出席開幕式有以下彩蛋:<br>1、棉麻文藝布袋一件<br>2、書法作品集一部<br>3、開幕式后有熊青華書展藝術交流會,歡迎入座。<br>4、作品內容非常好,適合茶室、書房,大堂、涼亭等場所,可增加文氣,提升品趣,所展有部分作品可結緣,歡迎預訂。<br><br>書展咨詢熱線:<br>湯老師18707346199</h3> <h3>煙云供養的衡山</h3> <h3>江南小故宮一一南岳大廟</h3> <h3>安得山泉變春酒,<br>且擁圖書臥白云<br><br>(注:此作已結緣)</h3> <h3>書法鎮紙</h3> <h3>二十年前,南岳景點即多有熊老師題刻</h3> <h3>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br>清華有清華園,北大有朗潤園。名字也俱出于唐太宗為唐三藏譯經之序之此句。熊師父大概也是喜歡此句氣質,曾取名松風水月。</h3> <h3>青山有約一一熊青華楹聯書法展<br> 自 序<br><br><br> 青山有約聽流水,書齋無時不插花。某年暮春三月,余約鄉邑書友數人,游水簾、觀石瀑、撫摩崖,又于寒舍小酌,玩墨弄翰,不亦樂乎。步庵先生即席吟句,笑語歡聲,流水知音,雖近卅年,尤如昨天。<br> 都說南岳衡山是一本書,數千年歷史積淀,堆起了這一山的高度。每天,我們開門見山,吃喝拉撒,茍且而活。名山滋養了我們的靈魂,豐富我們的精神,激發我們的創造。一代代人在此休養生息,延續著文化名山的厚度和寬度。<br>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岳衡山人,如果有哪怕一絲的藝術感悟,也要拜這座大山所賜。煙云供養,菩薩加持,無論生活或藝術,南岳自是最好的道場。<br> 孔子語: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人過五十,或知天命,有人富貴險中求,有人知足享天年,皆大歡喜。還好,俗眾如我,無需遠方,也可以靜觀煙云,看書寫字,哪怕兩鬢飛霜,終是不悔。<br> 關于書法,于我而言,算是童蒙興趣、課余消遣,悠忽經年,也是三天砍柴兩日磨刀,談不上用功。至于楹聯巧對,雖于汪老、武老、羅老等前輩當面請益,然天資愚鈍未得入門。閱讀與思考或是一種習慣,偶有所得,難免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疫情三年,民生維艱,正好絕交游以翻書,歷代南岳詩詞歌賦、碑額聯語無數,撿拾若干好聯書之,湊得四十余件,亦一快事。俗話說,字如其人,今以拙墨張壁,不計淺陋就教于方家,只為同氣相求,稍怡眾人眼目,而于聯對詢南岳文明,或為好事者樂之矣,若再貪心,亦可為彰顯南岳文化淵源、推進文旅發展略表寸勁。<br> 中國書法似乎是最顯文化的藝術。作家梁曉聲關于文化的定義為: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似乎文化又與學識、財富、地位等毫無關系,可見書法彰顯文化也不全在技術、名位、獎項,古人有見字如面一說,我以為,除卻妙言錦句,書法的高妙更多還是性情、心境、修為、思想乃至人生價值觀在筆墨中的顯現,腹有詩書氣自華,其中甘苦,知者自知。<br> 念佛人說,重復十萬遍“阿彌陀”定會有不同于第一次的境界,而安靜地做一件事,定會有充實的力量存在。我相信,藝術與人生都是可以感同身受的。“座上云煙堪供養,門前車馬任縱橫”。青山如黛,書聲不絕,品墨韻,讀南岳,約會吧,以墨之名。<br> 真誠感謝關心支持我的各位朋友!<br> 熊青華<br> 2023 年癸卯春日<br></h3> <h3>熊老師家</h3> <h3> <br><br> 但開風氣不為先<br> 一一《南岳書協》創刊詞<br> <br> 山之高且大者稱岳,南岳,南方之高山也,銓德鈞物、應度璣衡,故名衡山。南岳衡山,自古為中華五岳之一,《爾雅》釋山曰:河南華,河西岳,河東岱,河北恒,江南衡。<br> 南方主火,祝融歸于衡山,文明薪火相傳。 《尚書》(<虞書>舜典第二)載:“舜....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水經注》卷三十八:“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得金簡玉字之書。”先民干斯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四千余年矣。<br> “祝融司方發其英,沐日浴月百寶生”。道<br>家九真自西晉入主南岳,開道教上清派之始;佛門惠海、海印于梁天監年間創方廣、南臺,天臺宗外,南禪一花五葉,流播四海。道興佛隆,可謂歷史久遠。更有大唐鄴侯李泌三萬軸奪書院之首,宋胡安國父子主講南岳,發湖湘學派先聲,繼響無數,儒、釋、道共榮一山,可謂蔚為大觀。<br> 歐陽詢出岳麓書驚海外,曾熙立石鼓得碑學大成,僧懷素、釋蒼崖、蕭厔泉、彭玉麟、毛澤東、齊白石、馮臼、陳少梅等,或居南岳揮毫潑墨或得衡山煙云供養,珍遺史冊,與山齊輝,俱往矣。今日南岳,天朗氣清、鐘靈毓秀,得文脈之延綿,染翰墨之飄香,耆宿老筆紛披硯耕不綴,后學勇猛精進砥礪有常。掘古之窮奧,彰一隅厚土;發今之清音,顯當代風流,是為辦報之初衷。<br> 立足名山,廣交天下,根植傳統,書寫時<br>代。但開風氣不為先,此辦報之理念。《論語》云: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南岳書協,不囿于一域,不急于一時,不爭于一方,創立四年有多,借名山光芒而識天下道友,筆歌墨舞,展示交流,間有聲色,其中甘苦自有識者。玉成一事無非拾眾人火焰,值創刊之際,敬請八<br>方高明、專家、道友關愛,或賜稿或指謬,或宣傳或援助,不一而足,可為名山增色,可為自己娛悅,不亦快哉?<br> 熊青華<br> 戊子仲冬于集賢峰下</h3> <h3>熊老師家一角</h3> <h3> 書法用筆淺談<br> 熊青華<br> 書法離不開用筆,品字無非筆墨。用筆是書法的基礎,亦是關鍵。趙孟頫蘭亭十三跋云: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世傳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黃魯直由船夫急流蕩槳得筆勢,懷素見驚蛇入草而識草法。用筆之道有若武林秘籍,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權且拋磚引玉。<br> 一、用筆三折:起、行、收<br> 隸書用筆有“蠶頭雁尾、一波三折”之說,其實任何書體,任意點劃都有三折,即起、行、收三過程。起筆有逆鋒(正)、露鋒(行、草)、裹鋒(篆、隸)之別,一般要求逆入平出,即使露鋒起筆也要逆鋒取勢,所! <br>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如此筆毛才能保持彈性,點劃有含忍之力;行筆則以中鋒為妙,頂紙逆行,勻速遒勁;而收筆強調“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米芾語),氣不外泄,沉著厚實。這三過程須交代清楚,起訖分明,點劃間自然有起、承、轉、合,以至用筆映帶自如,節奏分明。用筆切忌一拖而過,不善頓挫調鋒。<br> 二、用筆三態:中、側、偏<br> 中鋒行筆歷來奉為書家圭臬而不可逾越,然“側筆取媚,鐘(繇)王(羲之)不傳之秘”。王世貞《藝苑評》語:“正鋒、偏鋒之說,古今無之……蘇、黃全是偏鋒,旭、素時有一、二筆,即右軍行草中,亦不能盡廢,蓋正以立骨,偏以取態……”。側、偏之說并無定論,全在“得筆”,米芾說:“得筆則雖細為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褊”。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和對姊妹藝術的借鑒,用筆更為豐富多樣,中、側并無高低之分,側鋒、偏鋒乃至散鋒、破鋒、皴擦都可入書,如全以中鋒,無有對比,又何談藝術?<br> 三、用筆五原則:平、留、圓、重、變<br> 黃賓虹《畫語錄》指出:用筆有所禁忌:忌尖、忌滑、忌扁、忌輕、忌俗,宜留、宜圓、宜平、宜重、宜雅。“平”指平腕豎鋒,力量均衡,不忽輕忽重,要如錐畫沙;“留”指筆要勒出剛勁,不能軟而無力,畫之中斷要留得住筆;<br>“圓”是點畫要圓勁,不可尖刻露鋒;“重”指用筆沉著,力透紙背,點劃厚實;“變”則天機幻化,一任自然。<br> 四、碑、帖結合的用筆主張<br> “ 二王”一系的傳統帖學在筆法上精益求精,特別注重點畫兩端的連貫映帶和縱向取勢,中段行筆則較簡略。碑學一路更多強調遞入平出,中段行筆澀勁,力量充盈,富于變化。碑、帖并非涇渭分明,當今社會是一個融合與創新的時代,書法亦然,異體同勢、古今雜形、南北匯通、碑帖結合應是書法藝術向前發展的必然選擇。<br> 因此,用筆上兼融并蓄,既重視點畫兩端取帖之靈動,又重視線條中段取碑之厚重,創造出更為豐富多變的筆法,在結字上因字賦形(點畫關乎結構),章法上注重局部生發和整體形式構成,儼然成為一種風尚。可以說,根植傳統,有別前賢,暗含時風是書法創作的不二法門。<br> 五、用筆與用墨<br> 筆墨難分,用筆高手多善于用墨,不善于用筆而善于用墨的則很少見。林散之認為:有筆方有墨,欠墨乃欠筆,筆是骨,墨是肉,水是血,不善于用筆而墨韻橫流者,古無此例。好的筆墨在于蒼潤,黃賓虹喻為“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一般而言,要以筆控墨,墨潤宜速,墨枯宜緩,墨干則以淡(水)破之,墨濕則以濃破之,總之要惜墨如金。</h3> <h3>好書悟后三更月<br>良友來時四座春</h3> <h3> 松風雜談<br> 熊青華<br><br> 藝術的存在可以使生活豐盈起來。無論富貴或貧賤,若無藝術鑒賞的需求與能力,人生將是殘缺的。“美育”看起來無用,卻是滋養精神的最佳養料。一百年前,蔡元培先生即有美育代宗教一說,宗教固然有精神安慰的作用,而美更能激發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創造,美的感知無處不在,美感潛藏于每個人的內心,需要教育的鼓舞和喚醒。<br> 美與丑難有絕對的標準,但有感知的差異。我以為,“真、善”是美的,“假、惡”是丑的。好的書法不在于書體、風格,也不一定外觀漂亮,但要有內氣充盈、骨力洞達,即如人的筋骨血肉飽滿神彩煥發。以形而論,筆力精絕、黑白相生為高,若信手涂抹、拋筋露骨、扭捏作態必丑。<br>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然審美也是有層次的 , 唐朱景玄撰寫的《唐朝名畫錄》有“神、妙、能、逸”之分,“逸”在“能”之后,是為別格,至文人畫興起,則“逸”品為上,而大眾莫辨也。<br> 南朝庾肩吾《書品》評張芝、鐘繇、王羲之為最高,“張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書,稱為草圣;鐘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王工夫不及張,天然過之,天然不及鐘,工夫過之。”以魏晉之風習,實推鐘繇天然第一。當今資訊發達,究一帖而兀兀窮年者極少,上一輩老先生寫字還有純以功夫勝的,現在人多精明狡詐,喜新厭舊,功力不逮,天然不多,然趣味較多。<br> 古人書論大多講品評、筆勢、分間布白,好以自然物象比賦,如蔡邕《九勢》、衛恒《四體書勢》、衛鑠《筆陣圖》、傳為王羲之《筆勢論》、孫過庭《書譜》、張懷瓘《書斷》等,唐人始講間架結構,至于運筆、點畫的專著則以現當代為甚。古人論字以神采為上,而形跡次之,如美人在骨不在皮,今人好以韓國整容之皮相示美,實不知神采為何物。<br> 帖學講究紙筆精良,運筆起承轉合,點畫精妙絕倫,高雅深致,使人賞心悅目。碑學宜于生紙佳筆,更多提按頓挫,渾厚中實,奪人心魂。若遇粗紙濫筆,橫涂豎抹,異趣叢生,估且聊備一格。當今民間書風興起,實為“丑書”之濫觴,亦為藝術通俗化的必然,也是時代平民化、個性化的產物。<br> 超越古人是個偽命題。科技一定不斷進步,藝術未必超越發展,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延續和豐富,在古人未曾留意的地方衍生出新的形態與式樣。<br> “作古文當有生氣,遇賢者自無妄言”,若以為今人較古人聰明,條件比古代優越,就能創造出更高的藝術,此類人非蠢即壞。<br> 林散之的意義,在于借鑒黃賓虹繪畫中的“五筆”“七墨”法,以畫入書,打破和豐富了書法傳統的筆墨方法,具有新的審美價值。<br> 隸書是古今之變的關紐。書法自東漢走向自覺,筆法逐漸豐富,點劃的萬千變化,運筆的技術突破,紙帛的使用,使書法的觀賞性藝術性大為提高,點畫、結構、虛實、陰陽成為關鍵詞。然縱觀書法文字史,商周甲骨、金文,后世摩崖石刻、幡帛造像等,無不讓我們感到文字線條、線質、黑白、空間、構成的美,一味追究詞語的傳統說法如刻舟求劍毫無意義。<br> 清、民碑學運動的延續和新出土資料、民間書風的發掘與借鑒是書法走向當代化的不二法門。故宮中軸對稱,莊嚴肅穆,氣象恢宏,唐楷類之。倉浪亭曲徑通幽,清閑風雅,意趣橫生,二王手札類之。各美其美,無有高下。藝術欣賞要有現場感,只看圖片猶隔靴搔癢緣木求魚。袁枚性靈派主張心靈的抒發,書法若能情真意切當可感同身受。<br> 若以功利心求藝,藝術有用亦無用。原以為“八法散圣、字林俠客”癲狂殺妻的徐文長的字會點畫狼藉燥動不安,看原作才知筆法精妙絲絲入扣,張旭、懷素的狂草一樣收放有度,外在的豪放都是以內心的安靜蘊藉為基礎的。好的書法應該文質彬彬,有使人安靜內省的力量,若一味狂放、胡塗亂抹便墜入野狐禪。</h3> <h3><br>以下摘錄部分朋友寫熊老師文字:<br><br>在衡山──青華?<br> 作者:朱青桐(株洲)<br><br> ?青華是建紅學書法的師父。初識青華自建紅的文章《愛君筆底有煙霞》,那篇文章很有些胡蘭成的氣味。字里行間,從人品至才氣,都是五體投地的景仰。這讓我有些羨慕又有些驚訝,我已喪失如此賞識拜服一個人的能力,這會是怎樣的一個人?<br> ?與建紅朝夕相處的四十天,她總在我耳邊絮絮的是她師傅,她師傅寫字極靜,沒有火氣;她師傅性情淡泊內斂;她師傅古文功底了得;她又是如何賴著認的師。我對人的好奇遠不如對大自然的好奇,但建紅的固執,還是讓我對她師傅生出一些“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的好奇。<br> ?我的好奇也只是一時。三年轉瞬過去,并無緣一見。有天建紅打電話來說,師傅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開書法展,來看?恰好身邊兩個朋友想去衡山一游,于是一拍即合。<br> ?正是將要開幕最為喧鬧之時,我在眾人中一眼就指認出她的師傅。建紅逗我說不是,我仍確信就是。南山七子個個都著藏藍中式立領盤扣布衫,卻各具風神,青華是將中式衣穿得最為妥帖的一個,干干凈凈的,衣與人彼此相屬,不突兀不夸張。<br> ?于書法,我是門外再門外的漢,無以置喙。但從青華的作品中,我看出了一些似乎與他散淡外表不相符的灑脫、不馴、力量以及靈氣中的變化。飽蘸濃墨斗大的“墨”字,翻著青白眼的“無所謂”,還有童拙有味的“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我喜歡那幅“所識皆山澤之中士,不喜臨秦漢以下書” 篆帖的筆意,又喜歡整幅的安置,落款在中間,是中國紅的灑金,黑的字居兩傍,一襯一托,又安靜又熱烈,看著就覺有種世事圓滿的歡喜。近向看古風,我也喜秦漢之前的,高華質樸,是渾然天成的氣脈。我后來拿著七子的小冊子回去,一個素習書法的朋友說,此人如果能靜下心,應該會有造化。靜心,在青華應是不難的事吧,他本身就是一個很安靜的人。<br> ?一群人聚著喝茶時,他安安靜靜地坐著,安安靜靜地聽別人說話。一群人斗酒時,建紅稍微捧一捧師傅,他即向她告誡,凡事要低調。他的散淡是合時宜合人情的散淡,并不拒人之外。建紅嘀咕著,我師傅不說話也是中心,氣場太強大了,沒法子。他對徒弟的調侃無奈何,多報之一笑,徒弟實在是一個精靈古怪。<br> ?安分的人也有灑脫時。夜里在桃源般的敬衡居,可能心事全無,他唱了很多歌,那種投入為他贏得了美人的擁抱。建紅就一直跟我說,師傅癲了!我想克制太多的人,如果有機緣觸發,可能不可收拾起來還會遠于常人。但我們遠不必替他操心,他自有他的度。凌晨在大馬山上吹天風時,他一個人對著夜空對著黛色的山長嘯了幾聲,我一點也不驚奇,覺得他好象理應如此。白天里在書展上看到的“無所謂”三個大字正是這種風度。每個人都有自己釋放的方式。<br> ?從大馬山上下來,有些不舍,天風從身上吹進心里的澄澈叫人流連不已。他的手機適時放著駱玉笙先生的《博望坡》的曲子,關照著這群于寂靜中默默下山的中年人。那一刻,很感動于他的細致,但我卻是不肯說的人。<br><br> 青桐于2011年</h3> <h3>2011年南山雅集書法展時的熊老師</h3> <h3>攝于2011年,觀展后一起在三星茶樓交流,右起至左:李鐵青,劉建軍,賀衛東,成谷榮,我,清風,株洲秋葉,朱青桐,綠煙,天池,天納</h3> <h3> 其實,簡單地把清華歸結到書者的范疇,是對他的一種誤讀。只不過,書法盛名,掩蓋了他的文學、攝影光環。松風水月、見山館、西樓閑人是他的別署,清華曾寫過系列的《松風雜談》、人物隨筆、藝術評論文章,說句不怕丟人現眼的話,好多文章,我是偷偷打開百度的搜索引擎才得以卒讀,要不然,我就要拿副筷子,把一些自認為生僻的字句和典故夾出去,才不至于妨礙我閱讀視線的行進。扎實的文字功底和古文修養,令我一個靠吃文字飯的人,大汗淋漓、面色瑟瑟。<br> 也看過清華的一些攝影作品,有兩副作品記憶尤深。一幅是拍湘江河的堤,夕陽西下、長天一色、堤岸破畫、有行者躑躅;一幅是拍九觀橋的水,遠山含黛、天朗氣清、秋水瀲滟、有扁舟游弋。畫面清麗、構圖迥異、采光溫潤、動靜相宜。使人一看就明白,什么樣的作品是照相,什么樣的作品才是攝影。<br> 從散漫的自由王國,到技術的必然王國。再從技法的必然王國,走向精神再創造的自由王國,這是所有藝術門類共同的規律。石濤語: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超凡脫俗,達到無我之境界,終是藝術人最后的夢想。<br> 一一一 白丁《舞墨南山成三影》</h3> <h3>熊師父的字</h3> <h3><br> 從第一次聽青華君說起要以南岳歷代楹聯為內容,創作一批書法作品做個展覽,已有一年半了。<br> 青華在衡陽書法圈是資深的行家,做書法個展卻屬首次。相交三十余年,我也還是第一次系統的看他的書法創作。<br> 一邊看一邊頭腦中很自然的涌起一個意象:“青花”,天青色般的高遠、明凈、清雅而有古意!<br> 青華君有《世說新語》中的晉人之風,說話做事,輕聲細語,閑散隨性,鮮見有金剛怒目之時。恰如他常用的齋號:“潛齋”,靜水流深,自有一種撼人的魅力。<br> 這么多年來,青華堅持不投稿不參賽,安心于書齋中習字讀書做學問,避開了種種浮名誘惑。“自顧自的美麗”,我想這恰是抓住了書法的根本,才有了“傳世的青花瓷”般的內涵。<br> 他的書寫中透露出來的靜氣,于當下書法界的展覽時風中,無疑是一股清流。<br> 這五十余件作品,幅式不大,多是四尺以內的小作品,配白木鏡框。沒有花哨的形式,如素顏佳麗,山林清泉。作品有古意又能出新,以篆隸簡帛書見勝,取法在秦漢之間,又吸取了當今書壇高賢的長處,不落于俗套。<br> 我接觸的青華很細膩,感觸的敏銳遠超常人,這種天性本身便是藝術的。于內,感情豐富;于外,體察入微。他筆下的精妙,讓人嘆服,這種才情是學不來也練不出的。<br> 青華于書法,早年有扎實的幼功,楷書的根基扎得很深,復又在秦簡楚簡上兀兀窮年,求索不止,通會之際,自是筆精墨妙。<br> <br> “青山有約”,這名字真好!<br> 我們相約,去美術館感受青華君為南岳這座大山作的精心創作,在作品中讀懂作者,也看見自我。<br> 一一尹金良《青山有約,品若青花》<br><br> <br>?</h3> <h3> 其實,確實是早就寫好了。我打開手機一看,師父發來一張圖片,漢簡的古樸之風撲面而來,清新如春風拂面,儒雅而文氣十足。我滿心歡喜,連連回復:“太感謝了!”透過手機屏幕,我仔細端詳著這幅小品,每一個字都精致典雅,每一個筆畫都值得推敲,每一次起收都那么講究,整幅作品精致小巧而落落大方,自有尊者的貴氣,落款“癸卯初春月湖散人”瀟灑而雋秀。咦?怎么不是“潛齋”,而是“散人”?微信那邊半天只回復一個齜牙的笑臉。后來他解釋道,自己天天在金月湖散步,早就是一個閑散之人。<br> 拜師多年,書藝不見長進,本來是自己的努力不夠,還總是打著沒天賦和時間的幌子。他時常告誡我:“要透過刀鋒看筆鋒。”我再追問,他卻不多說了,只推薦我去讀些書法理論、藝術審美之類的書籍,去看一些近現代名家寫碑的墨跡范本。師父絕少跟我們聊書法技巧,談得更多的是時尚書風、讀書體會、人生感悟等等。<br> 那天下午,我們憶讀書、聊藝術、談人生,春光涂滿茶室,歡笑寫在臉頰。他漫不經心地說,學書法和做人是一樣的道理,不要跟風,堅持自己,與人群適當保持距離,獨立思考,形成個人的體系和風格,具有獨到的見解,就具有一定的價值。<br> 當他將“名榻”題字遞給我時,嘴唇動了動,似乎說了什么。我沒有聽清楚,當時只覺得羞愧難當,也許這正是師父對我的期許。<br> 一一一周苡《“潛”“散”之外》</h3> <h3>高無見頂相<br>明不借他光</h3> <h3>題南岳熊青華先生青山有約書展<br> 丁欣(江蘇)<br><br>湘管壯雙楹,追秦漢,見清和,一堂花月何其澹;<br>衡峰開四壁,天補青,雲飛白,滿幅煙霞別樣濃。<br> </h3> <h3> <br> 賀青華兄“青山有約”書展 <br> 賀衛東<br> <br> 青華兄為我三師同屆同學,其時皆好書法,然我參加工作后荒廢十余年,而青華兄一直力耕不輟。其為人為藝皆為我所仰慕。今青華兄“青山有約”書法展開展在即,特以拙詩賀之。<br><br>阮郎氣骨自清嘉,<br>筆底能飛煙與霞。<br>心慕漢唐存古趣,<br>身居衡岳蘊風華。<br>潛齋寂寂應無悔,<br>藝海茫茫未有涯。 <br>二月青山多嫵媚,<br>書香墨韻勝春花。<br><br><br><br>賀熊青華老師南岳楹聯書法展在即<br> 鄧前程<br><br>墨含岳色起青蒼,<br>鏤簡牽云慧業藏。<br>摩古能開新氣象,<br>觀心自悟妙辭章。<br>銀鉤曳月飛花落,<br>玉管吟風旅雁翔。<br>喜道衡山靈秀足,<br>又看軫宿熠星光。<br><br></h3> <h3> 賀熊青華老師書畫展<br> 胡啟華<br> 經年兀兀幾回旋,<br> 一片癡心寄硯田。<br> 牖外歸鴻觀自在,<br> 案頭古帖入悠然。<br> 濡毫逐去岳云起,<br> 染墨奔來湘水連。<br> 應感此中無限意,<br> 蘭亭再得續新篇。</h3> <h3><br>贈潛齋主人<br>李靜<br>朝分畦菜晚揮翰,十載逃名意自安。<br>數筆白云書漢晉,一箋蒼墨染芝蘭。<br>慧心每向靜中得,世事還從澹處看,<br>偶汲春泉釀春酒,青山對飲是清歡。</h3> <h3><br>讀熊老師字有感<br><br>王水蓮<br>畫意幽深蘊筆端,<br>字如人品靜中閑。<br>尺素隨緣多變化,<br>流云似水掛層巔。</h3> <h3>題熊青華書畫展<br>丁欣<br><br>端居小苑中,拓心畫,養心聲,每含花架柔枝,豆棚新蔓;<br>相約春風里,廊一條,窗一扇,且看白雲連袂,青嶂開屏。</h3> <h3>題熊青華書畫展<br>丁欣<br><br>端居小苑中,拓心畫,養心聲,每含花架柔枝,豆棚新蔓;<br>相約春風里,廊一條,窗一扇,且看白雲連袂,青嶂開屏。</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溪市|
汤阴县|
乌拉特后旗|
康马县|
梧州市|
衡阳市|
武胜县|
宁强县|
泽州县|
呼玛县|
郎溪县|
永修县|
平顶山市|
什邡市|
鲁甸县|
安宁市|
定日县|
饶河县|
丹东市|
滨海县|
常熟市|
营口市|
丁青县|
黎平县|
嘉鱼县|
五莲县|
方正县|
左云县|
丁青县|
松阳县|
额敏县|
互助|
石泉县|
织金县|
宁远县|
湖口县|
叶城县|
新乡县|
崇信县|
新郑市|
金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