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左一為書法家高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才氣若帆 情趣如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書法家高楊作品欣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郭有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月四日,應邀到榆林市檔案館參觀了“高楊書法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樓四樓,一幅一幅,細細品味觀賞,覺得功力、才氣和底蘊盡凝其中,真是好書法!看形有形,尋味有味,既有千古傳統的深厚意蘊,又有開拓創新的獨特步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說到書法,人們也許首先注意到收放、開合、虛實、疏密等基本的對比藝術技巧。而這些技巧,或用于筆法,或用于字法,或用于墨法,或用于章法,但也許誰也沒有注意到還可以用在布展中。書法家高楊卻在布展中有好多處用到了,如一幅作品端莊,相鄰的一幅就狂野;一幅作品墨濃,相鄰的一幅就墨淡;一幅作品章法趨勢是密不透風,相鄰的一幅就疏可走馬;一幅作品下筆厚重沉著,相鄰的一幅就輕靈飄逸。在這樣的對比中,每幅作品又都增添了藝術的美感,強化了動人心弦的藝術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楊先生的書法,可用“三養”來概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書法藝術中,有一個說法是“以書養書”此為一養。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種書體要寫得好,是需要在其它書體的學習中,獲得藝術營養,而得到滋補,使其更美。高楊書法作品展,這次共展出200多幅作品,五體具備,其中隸行草三體尤其水平高而引人注目。比如其草書寫得好,是因為他學篆書而得篆籀之氣的補益 ,學隸書而得古拙之氣的熏染;其行書寫得好,是因為他學隸書得沉著之氣而見凝重,學草書得飛動之姿而見生氣;其隸書寫得好,是因為他學篆書而得骨力,學行書而得筆勢。一場展覽,可以說展示了高楊老師的臨習范圍之廣,勤奮程度之高,學養積淀之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學書法總是這樣,比如學一人之草書,當以學百人之草書養之;學一體之書法,當以學五體養之;學書法藝術,當以學音樂、繪畫、雕塑、詩歌、戲劇等養之;學藝術,當以生活積累、文化積淀和知識視野養之。這樣,一體現專,一體現廣;一體現淵,一體現博。以廣養專,以博養淵,藝術才能達到一個高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養是以奇養正。奇正之說,來源于古代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中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終而復始,日月是也;死而復生,四時是也。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為守,奇為創;正為常法,奇為變法;正為規矩,奇為野逸;正為一,奇為萬。書法創作,沒有“正”則為野狐禪,沒有“奇”則會同質化,正得奇而有勃勃生機,奇得正而見深深根柢 。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先求正,后求奇,求正在于日積月累的臨習功夫,求奇在于豐厚學養、文化積淀的臨場觸發。我看高楊先生的書法,既有正的根柢,也有奇的獨到。比如他的隸書“風過有聲留草韻,月夜無處不花香”,本來隸書而用隸書字法,而為正,但高楊老師其“草”卻用篆書字法,而成奇。此奇也確實奇,上一字“留”突出了橫趣,下一字“草”用篆法結字多縱趣,形成對比。再加上字厚重,下字輕靈;上字橫,呆萌而拙,下字縱,搖曳而巧;上字今中有古意,下字古中有今意,非常耐看有味。再比如“韻”字,筆畫本為點而寫成點為正,其“貝”中兩橫卻變為兩點為奇。書法中,往往從相同角度、相同點畫、相同偏旁和相同形態中去看對比變化。這樣“韻”中“立”有兩點,和由橫變來的兩點,就成了欣賞關注的對比點,其一靜一動,一重一輕,一斷一連,一橫排一豎疊,一孤立一呼應,審美趣味自然蘊于其中。而“韻”字,有三個框形元素,即“日”、“口”和“貝”的上部,因其形態相似,也成了創作者追求變化之處,欣賞者關注之點。其“日”與“貝”的框形,上寬下窄,是正法;而“口”卻上窄下寬是奇法。奇正本身就是一種對比,而三者有同有異,又形成同異對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書法如果沒有突出的對比,只是各類對比的平均隨機應用,就是書法中的一種平鋪直敘,就沒有表現的傾向性,就容易墜落在一種平庸的技巧中。而一幅佳作,必定對比有主有次而突出什么。如一個對比,有孤陰孤陽的突出之點,或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的突出之點;各類對比有突出某類對比而其它對比輔之;或突出某些對比組合,而其它對比助之,這樣由于形式意味的鮮明,而更具有表現力。如他的行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用筆的輕重,重為主,輕為輔,以重為主,是陽盛式的,能讓人感覺到“江”與“山”的宏大氣勢;再如行草陳師道的《十七日觀潮》,以對比輕重和使轉組合為主,輕重又突出輕,使轉突出折,這樣就給人一種清勁的風格色彩,以表現潮水陰柔中的陽剛之勢。此也是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之耐看,人嘆其技巧;意之耐看,人嘆其深邃。自然第三養則是以意養形。只有形而無意,那是死形;有意滋養的形,才能活起來,才能有生氣,才能有神采,才能動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高楊老師的行草韋應物的《滁州西澗》,詩的意境荒涼蕭疏,整體以枯墨飛白,正好突出其荒疏,形意相合,意味深長。但荒疏,并非死寂無聲,而有“春潮帶雨晚來急”的喧鬧,所以作者在章法上采用大對比,而以字大小懸殊來表現喧鬧。而哪些字該大,該突出,作者又有自己的思考。比如“獨”鶴立雞群,突出其“獨”意;“春潮”自然氣勢磅礴,所以寫來大而下筆厚重,以表現其勢;“帶”用超長筆畫,既有“帶”之綿長,關鍵暗示了雨的連綿不斷。什么是有意味的形式,這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巧的是此作的旁邊,懸掛一幅行草王維的“山居秋暝”,也形意相合。此詩意境寧靜優美,而此作的意境也寧靜優美。如點畫細柔,每行又行軸線只有微微擺動,給人寧靜之感;柔潤的行筆用墨,遠避拙樸野逸,而有優美之意。不得不說,也是一幅意味深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高楊先生的這幅作品的藝術處理,讓我想到徐上達在《印法參同》中的一段話:“一點一畫,各有當然,而運動自我,又不可執?;蚯欤蛏於?;或俯而仰,或仰而俯;或長而短,或短而長,須從章法討字法,從字法討筆法,因物付物,水從器而方圓。將天巧出矣?!庇∈侨绱?,書法也當如此,而當先以書寫詩文內容,確定章法神采,由章法神采再確定字法,由字法而決定筆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書畫講究氣韻,而宋代學者范溫對“韻”的闡釋是“有余意”?!稘撓娧邸酚涊d了他和王定觀關于“韻”的討論,最后作定論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定觀請余發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謂韻?!倍ㄓ^曰:“余得之矣。蓋嘗聞之撞鐘,大聲已去,余音復來,悠揚宛轉,聲外之音,其是之謂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上述所看,高楊先生二百多幅作品中的成功之作,確有余意,讓人咀嚼不盡。不僅有文化性書法佳作,讓人品出儒道思想、哲學意蘊的深邃;也有藝術性書法佳作,讓人品出所書詩文意境的翰墨情趣,并擴展、深化了詩文的思想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楊先生,確實有精品,我哪天還想去現場再觀賞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梓潼县|
临汾市|
孟连|
古田县|
德惠市|
娱乐|
赤壁市|
库伦旗|
富裕县|
黎平县|
舞钢市|
河西区|
罗源县|
神木县|
肥城市|
海安县|
搜索|
伊宁县|
沛县|
石河子市|
文水县|
滦南县|
上栗县|
隆安县|
鹿邑县|
忻城县|
定远县|
陆河县|
台中市|
平利县|
绿春县|
台安县|
松滋市|
兴义市|
道孚县|
贡觉县|
洛宁县|
乌鲁木齐县|
成安县|
江陵县|
富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