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漢中期以來,隸書的脫去篆體(包括結構、筆畫的寫法)而獨立的形式,已經完全形成。所見有代表性的例如本世紀出現于西陲流沙中的西漢宣帝五鳳元年(前57年)、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新莽始建國天鳳元年(14年)的書簡、樂浪漢墓出土的西漢平帝元始四年(4年)、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的漆盤上的銘文等等,不但結構全變,從字形來講也全成方形或扁方形,筆勢則長波更自然橫出,和接近篆體的直垂形大大不同了。</p> <p class="ql-block">相像的字形還能在東漢的碑刻中見到很多。最著名的如桓帝延熹八年(165年)的《華山廟碑》、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的《史晨碑》、中平二年(185年)的(曹全碑)、又三年(186年)的(張遷碑)等等,其他不再一一例舉了。</p> <p class="ql-block">同時在西漢的碑刻中也還有一些面積大都方正或個別字帶長形,又僅有極短的波勢的字體,其有代表性的所見如∶西漢宣帝五鳳二年(前56年)的《魯孝王刻石》、東漢安帝元初四年(117年)的《祀三公山碑》、順帝永和二年(137年)的《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靈帝建寧三年(170年)的《郙閣頌》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年)字形不大規則的《開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p> <p class="ql-block">以上那些基本上已消滅篆體而形式稍有小異的“正體字”,一直流行于兩漢、三國間,而且幾乎獨占了石刻碑志中的位置。在江蘇省南京市出土了東晉謝鯤的墓志,還能見到用的仍是這樣的字體。這種字體應當說都是隸,因為其形式自秦到漢,雖有些變化,但并不太大。從字形的面積上講∶先帶長方,后變方扁,有些地方還交叉互用著。長波、短波,也同樣是交叉互用不分前后的。因此決不能說它是一種字體徹底變為另一種字體的新舊二體,而是一種字體在前前后后中間的個別量變罷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穆棱市|
乐陵市|
焦作市|
东丰县|
崇义县|
大洼县|
光山县|
广河县|
商城县|
武乡县|
德兴市|
吉隆县|
松滋市|
崇信县|
五指山市|
化隆|
乐平市|
通江县|
莎车县|
交口县|
南澳县|
湟源县|
临夏市|
保亭|
读书|
宣化县|
鄂托克前旗|
同江市|
固阳县|
日土县|
巴楚县|
永川市|
阳西县|
崇阳县|
恩施市|
淳安县|
原平市|
武强县|
东乡族自治县|
剑阁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