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前多次到達或經過廣東,一直慕名開平碉樓卻未能前往觀瞻。這次將江門列入返程路線,是要一償夙愿。晌午時分,離別關山月故居,向西南約120公里處的自力村進發。一個半小時后,我們已從陽江來到了江門的開平了。</p>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陽光下,青山隱隱,綠疇綿延。正是南國種稻時節,一方方田地水清秧碧,映著藍天白云,還點綴著綠樹村舍。進入開平地界后,道路旁、綠野中、村落里,風采各異、迥別于當下農舍的碉樓會不時跳入眼簾,或一樓獨立,或二三相伴,惹得我們不住停車,滿懷好奇地佇立觀望:有的像歐洲城堡,有的像拜占庭教堂,有哥特式尖頂,也有巴洛克淺浮雕門楣,還有的上西下中、集歐風與古統于一體……</p> <p class="ql-block"> 就這么走走停停,來到了一個三岔路口,一塊大路標指示著不同的目的地:赤坎古鎮和自力村景區。自力村是我們既定目標自然要去,赤坎古鎮既然就在近旁何不前往一睹風采。</p><p class="ql-block"> 以前曾聽說過赤坎鎮,但聞之不詳,只知道致公黨的創始人司徒美堂和現代著名電影人司徒慧敏都是該鎮人。到了陽江后,也泛閱了一些資料,網絡平臺上有一些滄桑之色的騎樓和碉樓,想象中應是南國鄉野風光和異域建筑風情相映成趣的小鎮。到了地頭后,遠遠可見碉樓高聳,但被一塊巨大的停車場所隔離。泊車畢,停車場有專道通往古鎮景區入口。一座普通民居和碉樓合體的灰磚建筑墻面上,懸貼著巨大的圖字牌,由此才知道此地已被打造成“廣東赤坎古鎮僑鄉國際旅游度假區”了。景區口的一塊標牌,簡要告訴了游客這座古鎮的前世今生:位于潭江之畔的赤坎,上埠居住的是關族、下埠居住的是司徒氏。300多年來這兩大家族,憑借獨特的華僑文化和家族管理體系,良性競爭、互動發展,使古鎮成為嶺南獨樹一幟的商貿重埠。盡管古鎮歷經興衰,至今仍有騎樓600多座,建筑風格和民風生活融會中西。如今為保護古鎮、復興華僑文化,一項投資浩大的工程開建了:“以歷史騎樓街區為宏大背景,打造成集觀光游覽、休閑度假、商務會展、文化創意和古鎮體驗為一體的綜合休閑旅游度假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果然氣勢不凡,一座帶有西洋色彩的巨型牌樓橫亙在鎮口,紅墻棕柱呈弧形屏風狀,下層中間有一門,上層中間嵌有一塊白石牌額,“赤坎”兩個大黑字分外醒目。這牌坊貌看有點類似澳門的大三巴,高度稍遜只有兩層,但寬度大約是大三巴的1.5倍。</p><p class="ql-block"> 過牌坊不遠,有一座高大的鋼制穹頂凌空懸架于兩座騎樓之間,由此進入景區售票大廳。公告牌上顯示:試運營期間一律優惠票價45元。我在外圍可窺見河流廊橋、騎樓教堂等,場面宏大而幽深。不過面對這些新造或出新的建筑,以及精心打造的各色景點,我已沒了游興,那已不是原來的赤坎古鎮,古鎮不過是個“背景”罷了。</p> <p class="ql-block"> 時間不早,就此止步,立馬轉頭去自力村,那兒原汁原味的碉樓早就在呼喚我了。開平現存的碉樓有1800多座,辟為景區的有好幾處,我們選擇自力村一是因為此地碉樓集中,與村寨田野布局和諧,人文天然相映成趣;二是前些年看了電影《讓子彈飛》,其中黃四郎的碉樓令我過目難忘,取景就在自力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自力村距赤坎古鎮約9公里,片刻即到。與赤坎明顯不同的是它天然的低調與寧靜。三間灰磚灰瓦的平房,中間敞開通達的便是景區入口。屋后和兩側碧樹滴翠、古木參天,一條木棧道在綠植中曲徑通幽,把蒸人的暑氣輕輕松松地拒之于外。出棧道,田陌滿目、池塘映日,一條鄉間小道在碧水與綠田之間蜿蜒,路接處是一片水塘,池塘后花紅樹綠,婆娑繽紛之間隱約透出灰墻青瓦的農舍和高樓穹亭的碉樓,似乎是一個個欲說還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很快就到了村前的一片廣場,一面草坪,幾間老屋。從導覽示意圖上看,此地應該是“碉樓建筑藝術館”。草地上一塊鏤空字牌:開平碉樓文化與建筑藝術展。入景區時服務員再三告誡:時間不早了,一定先登樓,否則到時關閉就進不去了。這展覽只能一瞥而過。</p> <p class="ql-block"> 走過幾間民宅,屋邊栽樹種瓜,圍籬蒔花弄草,村民正在屋里屋外忙碌著。穿過一條小巷,眼前豁然一亮:綠樹碧草間,田野池塘邊,一座座碉樓兀然而起,有的掩映在綠樹中,有的靜峙在稻田間;有的精構彩繪西洋風,有的拙樸青灰傳統調;有的悄然獨立于水邊,有的參差相伴于民舍……</p> <p class="ql-block"> 入景區時,工作人員囑咐我:“一定要登一回銘石樓,那可是華僑家庭博物館。”果然,在一眾碉樓群里,你會一眼看出銘石樓,它不僅是村中最高,而且構建復雜精巧。六層樓體中,一樓墻體外突形如圍墻實為副屋,正墻是一扇厚實的大門和兩扇窗戶,其他墻面皆有窗,窗戶不大,外有鐵板悶蓋,里面還有鐵柵欄,就像一座攻守兼備的堡壘。二樓至四樓以上收起,四面墻各有三至四扇窗戶,均與一樓制式相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房間里,一個偌大的家庭在其中起居生活。五樓向陽半幅則為半開放式的拱圈廊柱,后來我發現這里設有神龕,供奉著祖宗牌位。可想象居者在此既有緬族懷宗的虔敬,也有閑坐品茗、憑欄望遠的優雅。六樓實際是個平臺,邊際有巴洛克風格的山墻;中間建有一座六角亭閣,西式亭身,石柱券門,中式亭蓋,斜頂垂檐琉璃瓦。五六樓的四角均建有圓堡狀的“燕子窩”,可供崗哨瞭望和對下射擊。</p> <p class="ql-block"> 到了銘石樓跟前,不知為啥心中竟然涌起朝圣般的虔誠來,我放輕腳步,緩緩走進了這座名聲顯赫的樓內。</p><p class="ql-block"> 一樓客廳中,迎面與你相撞的是正墻上1米多高的大照片:中間兩位是樓主和他的原配夫人,兩側分別是樓主在香港、美國生活的兩位夫人。結發夫人吳氏典型的傳統服飾,瘦削的臉上透出絲絲憂郁。長年留居祖屋,家業操持的疲憊,養兒育女的辛勞,夫妻情緣名存實亡的心酸,都在這淡淡的哀傷中了;梁氏和楊氏則年輕時尚,稍長的一位身著旗袍,表情沉穩,略帶資性氣質,出身香港書香門第;最年輕的那位身材高挑,衣飾華美,眉眼神情貌看像一位窈窕西婦,據說是個中西混血兒。當年的開平僑民漂泊海外,發妻守家,羈旅之地再娶也順理成章,這種一夫多妻、各居其家的情景并不鮮見。</p><p class="ql-block"> 廳堂兩邊的屏風鑲嵌著彩色玻璃,類似外國教堂的玻璃畫,有法蘭西浮雕,也有青花瓷風格的花卉圖。美國落地座鐘走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光,至今還恪盡職守在往復擺蕩。我看著照片,聽著鐘聲,盡管歲月隔世,卻又覺得一切如故,當年碉樓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浮動。</p> <p class="ql-block"> 順著彎曲狹窄的樓梯漸次上行。二樓到四樓是樓主幾個兒子的居所,據說后來扶柩歸鄉的三太太也在四樓短暫居住了一陣。房間里,中式木床、西洋沙發,還有大小疊放的“金山箱”,中西合璧的梳妝臺上擺放著法國香水、口紅盒,衣柜里還有外國絲裙和西裝馬甲,似乎海外游子剛剛卸下行裝,漂泊萬里終于回到了夢牽魂繞的故鄉。八仙桌上,英文《芝加哥日報》雖已泛黃,但依舊完整清晰。三樓客廳窗前的小桌上,放著喇叭花式的留聲機,聽說當年的老唱片依然可以播放。夕陽余暉瀉窗而入,一把木制轉椅靜躺在小桌和長塌之間,就像主人欣賞了一首名曲,伸了個懶腰剛剛離去。</p> <p class="ql-block"> 此情此景,歲月靜好。又有誰知道,這碉樓恰恰是憂患頻生、民不聊生的產物。上世紀二十年代,苦難深重的中華大地上,軍閥混戰,匪寇橫行。開平一帶地處新會、臺山、恩平、新興四縣邊遠交界之地,人稱“四不管”。社會混亂,匪患猖獗,頗有家資的僑民自然就成了圍獵對象。于是,既要舒適居住,又具防衛功能的碉樓便應運而生了。對于見識了歐美風情而又家境殷實的僑民,自然會把西洋元素融進他們碉樓造型中,而且是博采眾長,不拘一格“百花齊放”,這便造就了開平的碉樓奇觀。有人說“中西合璧”,也有人說“土洋混雜”,更有甚者斥之為“怪物”。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不必求全責備。</p> <p class="ql-block"> 在銘石樓行走了一圈,大致知道了這位樓主的故事——照片中身著西裝的方潤文先生,出生于清末一個武舉人的家庭,不過亂世之際其父無功無名,最后落魄歸鄉以打石為生。由于手藝精湛,方石匠名聞鄉里。兒子如果繼承父親的手藝,開平一定會有一位杰出的匠人。不過生性聰敏、敢想敢闖而又吃苦耐勞的方先生,漂洋過海到了美國的三藩市和舊金山,先開餐館,后做貿易,皆有所成。47歲那年,衣錦還鄉,歷經2年建成了這座光宗耀祖的大碉樓。為了紀念身為石匠的父親,他為這座樓取名“銘石樓”。此后,方先生又回到美國去經營他的事業,1948年,57歲的方先生最終客死在異國他鄉。彌留之際叮囑家人一定要讓他歸葬故鄉。他的三太太楊氏夫人攜子女歷經艱辛,萬里扶槨讓他回到了的出生地,安葬在村邊不遠的山丘中,漂泊的游子終于魂安故里。</p><p class="ql-block"> .我在銘石樓中還聽到了這樣一段介紹:1953年,居住在碉樓中的方氏家人,一夜之間悄然離去,分別到了香港和美國。走時沒有任何風聲,樓中家什大致未動,臨行之時只是把門窗封了個結結實實。如今碉樓中的家具物件基本保持著原樣,這才有了令景區自豪的“華僑家庭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村邊的稻田春種秋收,池塘的荷蓮枯了又綠,倏忽百年已過。遠峙的山巒和靜流的潭江,陪伴著村中默默無語的碉樓。一個世紀前,在國外胼手胝足、勞體苦心的僑民,用他們的血汗錢換來衣錦還鄉的榮耀,寄托著葉落歸根的夢想;在國家動蕩、兵匪禍民的年代,一方鄉民籍此庇護以求自保。 </p><p class="ql-block"> 歷枯榮經滄桑,這15座碉樓依舊扎根于田野昂首于蒼穹,與天地村民對話;它們靜默無聲而又如訴如泣,那是歷史的留聲,時代的歌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刻,我站在碉樓的面前:村落的炊煙是它的嘆息,林中的鳥鳴是它的輕吟,尋訪者的腳步是它曾經榮光的回響……</p><p class="ql-block"> 20230318</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西县|
太仓市|
哈尔滨市|
庆城县|
肥东县|
巩义市|
历史|
汉川市|
丰原市|
长沙市|
赣榆县|
日照市|
夹江县|
洞头县|
建水县|
琼结县|
石门县|
水城县|
修文县|
郓城县|
瑞金市|
凤冈县|
鄂托克旗|
邢台市|
宁武县|
磐安县|
兴隆县|
鄄城县|
读书|
阿城市|
新竹县|
合肥市|
确山县|
武定县|
精河县|
德阳市|
寿宁县|
镇康县|
彰化县|
镇安县|
乌兰察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