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攝影 文字 覃華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成都市的周圍,星星點點散布著眾多的古鎮,像黃龍溪、洛帶、安仁、街子、元通古鎮等等,這些古鎮都是旅游的熱門之地,而火井古鎮卻默默的躺在舊時的茶馬古道上,很少有游客光顧,偶然知道了這個小鎮后,便把目光停留下來,瀏覽過有關它的圖片和文字后便決定前去看看,這當中引起我的興趣的,是它原汁原味的街道,是浸透了茶馬古道原始風情的底蘊,是它的恬靜與樸實。欣賞一座古鎮,需沉下心來在安靜之中慢慢的品嘗,熙熙攘攘的人流、過度的商業氛圍、嘈雜的街道,不僅影響心情,也大大的沖淡古鎮的底蘊與魅力,那樣的旅行,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轉身,就可能會忘記得差不多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之所以叫"火井古鎮",是因為這里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氣的地方,早在西漢時期這里就使用天然氣熬鹽,據(博物志):“臨邛火井一所,從廣五尺,深二三丈,井在縣南百里,諸葛武侯往視之,火轉旺….”。可見,在三國時期,這里的火井就已經出現了,而且,諸葛亮還親自前往視察,至今鎮上還保留有當時的天然氣井,火井鎮也因此而得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據說古時候,有人發現這一帶地下有鹽水浸出,于是就挖井熬鹽,挖井越深,出鹽越多,于是眾人先后一共挖了六口井,呈六角形排列,俗稱“六角井”,一日深夜,電閃雷鳴,一道霹靂砸下來,最深的一口井中突然呼啦啦躥出火焰,騰高數丈,眾人稀奇,并把此火敬為“神火”,于是,最初的火井出現了,如今留下來的這口古井,其井壁的砌磚仍然是原始的漢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火井鎮離邛崍市區大約30公里,到達這里后從新街走到這座橋上時,迎面看到的是一排老舊雜亂的房屋,由于是冬春之季,橋下的小河幾盡干涸,河里散布著巨大的鵝卵石顯示出漲水時水流的洶猛和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放眼看過去河道里殘留的河水像一面鏡子,把那一叢茂密的竹子倒映在水面之上,算是為河邊增添了一絲美感,眼前的景象顯得有些雜亂陳舊,如果要是把它整理得潔凈如新的話,或許就會失去古鎮的原始風味,我想,在豐水期的季節,河水上漲之時,它一定會把小鎮的魅力展現出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遠處那一片黑色小瓦的屋頂看上去太有感覺了,它好像就是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沿著河邊走,河道兩邊的景像也在不停的變換著,我就好像是在欣賞一幅畫,隨著畫卷慢慢的展開,古鎮的風韻便慢慢的呈現出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河對岸的空地上好像是一戶人家的后院,就像是我小時候家里的院子,平時都是我們玩耍和家里晾曬衣物的地方,看那掛在竹竿上的花棉襖,矮矮的屋頂上曬著的拖鞋,還有那用竹篾編的簍子,這個場景怎么是那么熟悉感覺又是那么親近呢,我自然而然的想起,當年我家的雞籠也是這個樣子的,到了冬季,或者陰雨天氣時,還可以在里面放一小盆碳火,就可以取暖和烤衣物,沒有想到偶然在這里看到的這些景物,卻勾起了那藏在心底深處的記憶,并且,這些記憶就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都慢慢的清晰起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真的是沒有想到,來到這個地方,看到眼前的情景,卻突然引起了我的鄉愁!那久藏在心底的遙遠的印記突然和這眼前的景物連結起來了,哪里還邁得動腳步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正沉浸在眼前的景物之中時,看到對面一個中年婦女慢慢的走下河岸來到水邊洗起了衣物,于是,我便把鏡頭對準了她,她專注的在洗衣服,始終沒有發現對岸有人在偷偷的拍攝她,回來審片時,我越看越喜歡這張片子,?那上面晾曬的粉紅色的被套、枕巾、黑色的小瓦,長滿了雜草和樹木的高高的河岸,一級一級下到河里的石階,落滿了枯葉和布滿了鵝卵石的河道,還有下面河里洗衣服的女人組成了一幅樸實、生動、自然的鄉村生活場景,一種臨河而居的恬淡、寧靜、溫馨、原始的生活畫面,幾乎沒有一點現代的元素,如果不是那個塑料盆和她腳上的鞋子,一定會有人認為這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場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雖然河里的水不多,但從圖片上可以看到水質依然潔凈,除了長出的青草和落葉之外,河道里基本上看不到垃圾,可見,當地對河道的保護還是做得不錯的,這里河流中的水基本上都是川西雪山上融化的雪水,水質清澈,不含泥沙,所以,河道里沒有泥沙的淤積,當到了豐水期再來這里看時,清澈的河水流淌奔涌,那一定是一幅引人入勝的畫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走過橋之后,就看見街道對面的門前坐著幾個老人在聊天,大門上面的門楣上掛著一塊用硬紙盒子做的廣告牌,上面寫著"葉子煙 品種齊全 代購代銷 價格面議",簡陋的廣告牌,卻說明這里一定是個老字號,就憑這幾位老人,就可以判斷出這里做葉子煙的生意絕對有些年頭了,其實,這塊廣告牌要不要都無所謂的,現在的年輕人不會抽葉子煙,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是山里面的人抽,來這里買煙葉的肯定都是老人或者老熟人,買賣之余,坐下來談談閑話拉拉家常應當是這里固有的情景,他們之間的買賣,我想,恐怕不會有掃碼電腦之類的輔助手段,而是更多的帶有濃厚的茶馬古道上的傳統習慣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我站在遠處用長焦拍攝了幾個鏡頭后便慢慢的走了過去,在我把鏡頭拉近時,我看到這幾位老人正你一句我一句興高采烈的交談著,說到高興處便一起大笑起來,那無拘無束的氛圍強烈的感染了我,再仔細觀察,只見他們都是慈眉善目,眉宇間散發出和氣與善良以及曾經的滄桑,于是,便有了想拍攝他們的想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我走過去的時候,他們同時也看到我并且都同時注視著我一步一步的向他們走來,走到跟前我就假裝先問路:“請問你們這里的古井在哪里?遠不遠?”他們幾乎都是同時回答:“不遠,一直往前走就可以了。”我說:“我是特意來看古井的,而且要看這個古鎮,要看鎮上的老街”。他們指著門前的街道回答:“這條街就是老街啊,河北街”。我說:“我就喜歡這樣的老街,這樣的老街現在已經不多了,應當好好的保護,不能讓它再消失了”。說到這里,幾位老人便活躍起來,于是我就趁機說您們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吧,我要拍古鎮,能不能也給您們拍幾張照片呢,聽我這樣一說,幾位老人也沒有猶豫,簡單的移動了一下坐位就拍攝起來,于是,在我的鏡頭里便定格了他們的影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人海茫茫之中,偶然相遇就是一種緣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和氣善良的老人,他們應當就是古鎮的形象,他們應當經歷了古鎮的興衰,那些風霜雨雪都深深的刻在他們的臉上,藏在臉上的皺紋里,他們的故事我無從知曉,但是,他們的從容與和善卻深深的感染了我,并且,一直會留在我的記憶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冥冥之中或許是上蒼的刻意安排,沒有任何的旁枝錯節,我一走進古鎮首先遇到的就是這幾位老人以及這位女士,這幾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是她的父親,跟他們拍照完成就在我告別要離開時,這位女士主動的跟我說:“你跟我來吧,我帶你到鎮上的博物館去看看”。正是這位女士,一下子就為我打開了古井鎮的大門,讓我毫不費力的了解到古鎮的概況,并且,還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在去往博物館的路上通過和這位女士交談知道了她姓張,博物館不遠,順著街道走過去也只有幾分鐘的路程,博物館坐落在這條老街也就是江北街的東端,也是鎮上的一棟叫做“海屋”的歷史建筑,關于海屋的來歷,大家直接看圖片上的說明,我這里就不重復了。到達目的地后,看到海屋門口的招牌,知道了這里不僅是古鎮的歷史博物館,同時,也是羌族爾瑪民俗博物館,至此,我第一次知曉到“羌族爾瑪”這個名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初看海屋這棟建筑的外觀覺得非常奇特,既有中式風格,也有西方元素,雖然有些老舊灰暗,但在當時,絕對是鎮上最漂亮的豪宅,也可以想象到當年這所房子的主人在這里迎來送往時是何等的得意與風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張女士先引導我看房子的外圍,她指著房子的外墻講解說,這個墻壁非常厚實,不僅有觀察窗口,也有射擊孔,雖然經過了近百年的風吹雨打,時至今日仍然堅固完好保持著原樣,而且,房子臨河而建,墻外的河流也是一道防護的屏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進入博物館后先登記,然后,張女士就為我當起了講解員,并且不厭其煩的帶著我一個一個展室的參觀、講解,讓我一件不漏的看到了這些珍貴的展品,她對每一件展品都是那么的熟悉、了解和熱愛,講解的過程中就像是在歷數自己的家珍一樣,她的講解讓我在這里上了一堂生動而又豐富的地方民俗風情和歷史課,它讓我的這趟旅程更加的充實和豐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走進去之后,海屋的內部結構極具中式風格,天井、迴廊、廳堂、雕刻精美的座椅、樓閣、精美的望窗等等,都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可能是展館的緣故,里面也有許多羌族的元素,由于篇幅有限我這里就不詳細介紹了,大家看圖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樣開放式的堂屋在徽州、江浙一帶也包括我生活的江漢平原地區都有著廣泛的分布,堂屋前就是天井,這個天井的面積有點大,除了采光、美化環境外,普遍的說法是四水歸流,意寓著主人財富的富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閣樓上的迴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樓道迴欄和窗戶采用木構雕花,造型美觀、制作精細,顯示出主人的富有和審美情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展品中有許多當地的出土文物,這是其中的繩紋陶罐,繩紋在古代早期的制陶工藝中是最簡單最常用的方法,在制作陶坯時,直接用繩子在坯體上按壓,繩紋就留在了罐體上,陶器的制作工藝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些陶器清楚的證明了火井鎮曾經有著悠久厚重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展品之一,銅釘雙耳羊頭罐,這種裝飾形制的陶罐不多見,陶罐用銅釘裝飾,這在當時已經是非常奢侈了,陶罐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實用品,這樣的造型和裝飾已經超過了實用的范疇,而具有了觀賞的價值,也有可能是在祭祀時作為禮器使用,可見火井地區在當時的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個博物館的名稱之一就是“羌族爾瑪民俗博物館”,因此,館內陳列著不少的有關羌族的展品,因為我是初次接觸到有關羌族的民俗文化,還談不上了解,再加上館內的光線不好,拍攝的照片不行,所以,在這里我就不作多的介紹了,但是,在本文的后面,我會把在羌族村里拍攝的清晰的照片奉獻給大家,讓朋友們一睹羌寨的豐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在參觀的過程中,引起我濃厚興趣的是兩張買賣契約的原件,一張是光緒年間的房屋買賣合同,另一張是同治年間的土地買賣合同,我仔細的看了這二張合同的內容,合同行文嚴謹、法律界定清晰、程序規范、買賣雙方責任公平合理,即便是按今天的法律來衡量,這二份合同也嚴絲合縫無懈可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樣的買賣合同是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里面隱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可以說是一段凝固了的歷史,認真的研讀這個合同,其中的買賣人、召集人、中間人、執筆人、見證人、買賣物涉及的鄰居等等都一個個鮮活起來,就像是一部電影,一幕幕的浮現在眼前,非常有趣,買賣成交后,所有的人,合同上也順帶了一筆“酒水茶飯以備做過”,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博物館還陳列著在汶川大地震中犧牲的烈士和他們的事跡,火井人沒有忘記他們,即便是我這個外鄉人,看著這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也不禁對他們肅然起敬,這么豐富的展覽內容,我的這一趟旅程真的是太值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一個多小時的參觀,讓我對古井鎮有了初步直觀的了解,張女士的熱情和認真體現出她對自己家鄉的熱愛,希望把自己的家鄉推介出去,對于我這樣一個初次相遇的陌生人,沒有任何的歧見與懷疑,熱情相待,在物欲橫流、信任感流失的今天,這樣的精神令人感動,也是促使我認真細致的編輯這篇文章的動力,后來,我問她,你是不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她說不是,我不便再問下去,只有默默地從內心里感謝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條老街大約長1500米,街道兩旁的房子基本上還是原來的樣子,只是路面換成了水泥路面,雖然房屋都老舊殘破了,但看得出來當初都修建得高大寬敞,街道也很寬,可以想像得到當年這條街上商賈云集、人頭攢動、馬鈴聲聲、馬幫穿街而過的熱鬧景象,這在當年的茶馬古道上絕對是一個熱鬧繁榮的商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老街上有一些商店,但都是服務于本地人的,沒有外面那些景點的商業化氛圍,鎮上還有新街,大部分的現代商業門店都集中在那里,這是很不錯的,但愿能夠保持下去,如果把水泥路面換成石板路面,那就更有當年的韻味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街上也有幾條這樣的小巷子,它的背后就是小河,多幾條這樣的小巷,增加曲徑通幽的樂趣,逛起來才更有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種老房子的臨街大門,還有旁邊巷口上方的過街瓦檐看上去非常有感覺,如果有位老人坐在那把椅子上曬太陽或者打瞌睡,那就更接地氣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這小巷子有點像城市的里弄,或者弄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晾曬的衣物,陳舊甚至有點殘破的房子,這樣的情景看起來到是有些煙火氣息而且覺得十分的親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樣的剃頭鋪就好像是化石般的存在,只有在這樣的老街上才看得到,這個剃頭鋪一定存在有好些年頭了,別看這剃頭鋪設施簡陋,門店空間卻高大寬敞,門楣上的門牌標示著:河北街200號,朋友們如果去了想看看,找這個門牌就行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拍攝這個剃頭鋪時我沒有注意到剃頭師傅后面墻上的貼紙,回來審片時才發現,那張貼紙很有意思,應當相當于家族的牌位,上面的橫批寫著:“源遠流長”。中間直行寫的是:“曾氏堂上歷代遠高曾祖神位”。從字面上看,這是曾家后人供奉的曾家祖宗的牌位了,那么,我推斷,這位剃頭師傅恐怕就姓曾,這所房子也一定是有來歷有故事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我在火井鎮總共也就待了幾個小時,沒有時間再深入的挖掘古井鎮的故事了,如果多待幾天,看看這里的趕場、這里的早晨和傍晚,可能會拍攝更多的接地氣的片子,有機會再來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茶馬古道起于漢唐,興于明清,它沒有絲綢之路的蒼涼與空闊,卻有著無邊原始森林的幽深和連綿不斷高山的險峻與絕壁,它有著無數的小道像大樹的枝丫一樣遍布在川西和云貴高原,無數的馬幫鑄就了茶馬古道的傳奇,如今,它們都隨風而去,只剩下了這些零星的小鎮和老街,以及老街上陳舊的房屋,那每一棟房屋都一定有著一段傳奇,那木門上的每一道裂紋都一定有著一個故事,我們要留住它們,不能再讓它們消失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騰龍橋在江北街的西頭,這樣形式的廊橋在川西非常普遍,吸引我的是橋柱上的楹聯:火井飛焱烘云映日烈焰炳高天,昊天騰龍舞爪揚須激流歸大海。—高義奎撰。這付楹聯寫的是何等有氣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這座橋從另一頭看也叫九龍橋,也有一付楹聯,也是高義奎撰,此人應當是這里的名人,或許是這里的民俗文史專家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在去古井鎮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個地方有羌族同胞生活在這里,雖然在博物館里看到了有關羌族的展品,但是,由于對當地不甚了解,所以,也沒有做拍攝羌族的準備,從博物館出來后走回到一個路口時,張女士指著遠處的高山突然問我:“那山頂上有一個羌族村寨,你想不想上去看看”?這個信息對我來說既有點意外又令人驚喜,我順著她指的方向看過去,那太高太遠了,比圖片中的那一排房子所在的地方還要高,我擔心時間不夠,也沒有交通工具,心里有點猶豫,我說怎么上去呢?“不要緊,我幫你找摩的,那上面值得去的,你上去就知道了”。往前只走了十幾米來到了一個小超市的門前,原來,摩的司機就是超市的老板,姓譚,30塊錢往返,于是就出發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上山的路都是柏油路面,也還寬,很好走,只是山路彎彎盤旋而上,不停的彎來彎去,大約40多分鐘后終于到了,譚老板留下了他的電話,等我要下去時打給他,再來接我。下車后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齊有序的黃色的房子,好像是統一規劃修建的,山上好安靜,幾乎看不到人影,向上走了一段路才看到一位穿著羌族服裝的老人的背影,于是拍下了第一張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后來在一排房子前看到了二位老人,也穿著羌族服裝,非常的亮眼,于是走了過去,和她們聊了起來,和她們聊天的過程中知道了這里叫南寶山直臺村,海拔1500多米,村里有許多村民都辦起了民宿,夏天可以到這里來避暑,冬天可以到這里來玩雪,這里遠離城市,非常安靜,空氣清新,視野開闊,活動范圍也大,并且,羌族同胞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真是一個養老避暑的好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這位老人就是在家里辦起了民宿,她熱情的邀請我到她家里參觀,也希望夏天到她家里來避暑,她家的門口,也就是我站立的地方建有一個寬敞的涼棚,在涼棚下養養神,喝茶觀山景,那是十分愜意的,于是,我就跟著她第一次走進了羌族人的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里的房子都帶有明顯的羌族風格,但它和我印像中理唐、茂縣、汶川一帶的羌族民居不同,這里也沒有用石頭壘起來的高高的塔樓,后來我才得知,直臺村是汶川大地震后政府為受災的羌族群眾建立的安置區,難怪村里的房子都是那么整齊劃一,這些房子都修建的非常好,環境優美,整潔安靜,村民家里的裝修也時尚,反映了村民們的整體生活水平不比城市的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我很想拍攝羌族人生活勞動的場景,可能是中午的緣故,四周基本上看不到人,一個人在村子里慢慢的轉悠,走到一排房子前時,看到最里面有人在閑談,于是便走了過去,主人見到我非常熱情,一交談,才知道這是一家叫做“羌山鳳姐”的民宿,女主人正在專注的做著羌繡,到此時,我才算是真正的接觸到了羌族的文化,怎不令人高興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近距離觀賞女主人身著的圍裙上的羌繡,只見色彩鮮艷亮麗、圖案精美寫實、黑底上起花形成強烈的反差,大大的增強了視覺效果,讓花朵和枝葉更加的鮮艷奪目,花邊構圖豐富,變化靈動多彩,一針一線制作精細,整體風格反映出羌族人民對生活、對勞動、對大自然的熱愛,是一種樸素的原生態的民族精神。接著,男主人又帶我參觀了他的民宿,并且說:“歡迎到我家里來避暑,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我這里學羌繡,所有的工具、材料、圖案我給你提供,繡得好,你帶走,分文不收,繡不好不滿意,你留在這里”。真誠樸實的話語,留給了我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終于看到幾位老人了,溫暖的陽光,獨特的服裝,黃色的房子,這一切是那么的溫馨和安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這位老人已經96歲了,面色紅潤精神飽滿,祝愿老人家健康長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村子的中心建有一個小廣場,如果在節假日,特別是羌族傳統的節日時,這里一定會熱鬧起來,一定會看到羌族的歌舞,如果有機會,我一定會再到這里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后記—在山上的幾個小時一晃就過去了,此時已是下午近兩點鐘,不僅感覺累了肚子也餓了,趕緊跟譚老板打電話,但是,電話總是打不通,打了一遍又一遍,手機也快沒電了,心里不免著急起來,慢慢的順著路走,走到村口恰好遇到一個中年婦女出來晾衣服,看到她以后猶豫了一下,然后走過去對她說:“您好!我的手機沒電了,能不能幫我打個電話,讓譚老板上來接我”?她回了一句:“打不通嗎”?一邊說一邊看了看我,把衣服掛好后就拿出了手機,很快就查到了譚老板的號碼,接著一打就通了,原來,村里的人跟譚老板都非常熟悉的,打完電話她又跟我說,你就在我這里坐一會吧,譚老板馬上就上來了,此時,心里非常感激這位婦女,我就想,如果在城市里,人家還以為我是個騙子呢,我還沒有來得及問她的姓名,她就忙她的去了,只記得她家也是一家民宿,就在村里最前面一排房子的位置,有機會,一定去感謝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一次旅行,一回相遇,僅以此篇紀念和感恩相遇的人,和你們相遇,是我的幸運!</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湄潭县|
启东市|
临朐县|
乌兰浩特市|
马边|
且末县|
饶阳县|
荣成市|
来凤县|
如皋市|
醴陵市|
东光县|
东辽县|
安义县|
巴里|
绍兴县|
类乌齐县|
贺兰县|
孝昌县|
玉环县|
梅州市|
慈溪市|
隆回县|
锡林浩特市|
香格里拉县|
龙里县|
获嘉县|
油尖旺区|
临西县|
青海省|
哈尔滨市|
镇江市|
庆城县|
丰台区|
金溪县|
通道|
盐源县|
湘阴县|
福安市|
卫辉市|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