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尋根祭祖大槐樹,訪古問今軹關(guān)陘

清韻

<p class="ql-block"><b>  尋蹤覓跡,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訪祖問賢,增強民族文化自信;聚天下華人心,凝海外游子魂,固吾疆域,鑄吾國威!</b></p> <p class="ql-block">  五月一日早七點四車十五人自新出發(fā),途徑螺旋隨道至山西洪洞大槐樹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  韓口隧道位于新鄉(xiāng)太行山腹地,是新晉高速螺旋隧道群中最長的一條,左線長4457米,右線長4366米,隧道最小轉(zhuǎn)彎半徑700米,是世界最長的小半徑、大高差螺旋隧道,比現(xiàn)有吉尼斯世界紀(jì)錄保持者延崇高速金家莊特長螺旋隧道還要長229米。韓口隧道的全線貫通,標(biāo)志著新晉高速三層螺旋隧道群正式建成。新晉高速螺旋隧道群隧橋全長28公里,全部位于南太行海拔500米至1280米的深山區(qū),共有9個隧道,落差780米。整個螺旋隧道群如同一條螺旋線,在南太行轎頂山的“肚子”里蜿蜒旋轉(zhuǎn)上升兩圈半。</p> <p class="ql-block">  新晉高速起于新鄉(xiāng)市鳳泉區(qū)大塊鎮(zhèn)塊村營村,至山西省陵川縣古郊鄉(xiāng)營盤村,全長69.75公里,是豫北高速公路網(wǎng)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豫西北通往晉東南的一條捷徑。新晉高速全線開通后,新鄉(xiāng)到晉城將從用時3個多小時縮短至1個多小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鄉(xiāng)愁這一種濃厚的家國情懷,深系著每一位中華兒女,它是一種維系游子和祖國的精神紐帶。洪洞大槐樹,自古以來就作為一種家國情懷的紐帶流傳至今,它托起了九州之下游子的一片天。</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文化風(fēng)景區(qū),是國家5A級風(fēng)景區(qū),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它坐落于山西省洪洞縣,這里洋溢著濃厚的"尋根"和"祭祖"文化。</p> <p class="ql-block">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后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扎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斗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分為“移民古跡區(qū)”“祭祖活動區(qū)”“民俗游覽區(qū)”“汾河生態(tài)區(qū)”和“根祖文化廣場”五大主題區(qū)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jīng)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余處風(fēng)景文化景點。</p> <p class="ql-block">  影壁是景區(qū)的標(biāo)志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shù)學(xué)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體蒼勁有力,穩(wěn)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xiāng)之意。道盡了凝結(jié)于歸鄉(xiāng)游子胸懷間那種復(fù)雜的故園家國之感。</p> <p class="ql-block">  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時間從北宋末年宋室南遷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形成高潮,一直延續(xù)到清代中葉。歷時訖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約700余年的時間。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范圍最廣、有組織、有計劃的一次遷徙。為了鞏固明朝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獎勵墾荒的民屯、軍屯、商屯之制,這對恢復(fù)生產(chǎn)、增加人口、發(fā)展經(jīng)濟、開發(fā)邊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遷徙長達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里遷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數(shù)以億計。</p> <p class="ql-block">  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fā)生大規(guī)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東、河北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份。經(jīng)過六百年的輾轉(zhuǎn)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后裔有著共同的源頭。移民后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于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后裔就能在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移民政策</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樹移民時期,明朝政府實行了發(fā)給移民耕牛、種子、農(nóng)具以及3-5年不征賦鼓勵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措施,北方各城市附近荒閑的土地,政府又分給無地的人墾種,每人為15畝,另給菜地2畝,“有余力者不限頃畝”。</p><p class="ql-block">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政府又頒發(fā)額外墾荒,永不起科的詔令,規(guī)定:山東、河南、河北、陜西的移民除納稅的土地外,其余墾荒之地,聽其自有,永不征稅。</p><p class="ql-block">移民來源</p><p class="ql-block">據(jù)《山西通志》記載,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樂十五年(1417年),被移之民以晉南為多,其次為晉東南、晉中數(shù)縣。明代初年,山西省轄5府、3直隸州、16散州、79縣。史書記載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陽府轄的28縣,潞安府轄的8縣,汾州府轄的7縣,澤州轄的4縣,沁州簿的2縣,遼州轄的2縣。這些地區(qū)共有51縣,而平陽府就轄28縣。</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明朝大移民在山西省洪洞縣廣濟寺門前的大槐樹下進行移民手續(xù)辦理,即移民的起點,因此本次移民叫做洪洞大槐樹移民,而在此移民出去的人群,絕大多數(shù)并非洪洞縣人,甚至不是山西人。</p> <p class="ql-block">  這座牌坊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著大槐樹后裔的輾轉(zhuǎn)遷移,大槐樹在海內(nèi)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著移民后裔,庇護著大槐樹下的蕓蕓眾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xiāng)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p> <p class="ql-block">移民傳說</p><p class="ql-block"> 有人認(rèn)為,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將所有人從背后捆手,用長繩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廁所就得讓解開手。后來,“解手”也就成了如廁的代名詞。</p><p class="ql-block"> 大槐樹景區(qū)文化顧問樊德昌認(rèn)為這是后人的一種編排、演繹,沒有可靠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書“紀(jì)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據(jù)說遺址的修建者之一劉子林一個好友非常窮,當(dāng)時沒有錢捐資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寫字,也沒有留下姓名,雖然沒有捐資,但是字寫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p> <p class="ql-block">"洪洞古槐天下奇,繁柯密葉逞雄姿。"</p> <p class="ql-block">“思鄉(xiāng)鳥”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每年4月,尋根祭祖節(jié)開幕,黃昏時分,只見那槐樹上密密麻麻地趴滿了小鳥,交頭接耳,如訴如語,那一條樹枝椏幾乎不堪重負,顫顫巍巍。再看那鳥,狀似麻雀,形體略微顯亮,更加靈動,更加婉轉(zhuǎn)。</p><p class="ql-block">這些小鳥,每天黃昏紛紛從四面八方飛來,棲息于大槐樹景區(qū)大大小小樹木上,就是沒有絲毫離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時,卻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這群可愛的精靈,只有在每年臨近四月一日才陸續(xù)在這里聚集,清明時節(jié),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計其數(shù)。此后,便漸次減少,四月十日后,就零落無幾了。于是,這莫名其妙的精靈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個親切的名字:“思鄉(xiāng)鳥”。時至今日,這令人敬畏、誘人遐想的思鄉(xiāng)鳥沒有變,每年清明時節(jié)準(zhǔn)時來、準(zhǔn)時去。</p> <p class="ql-block">二、三代大槐樹是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游景區(qū)最重要的景點,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dāng)年移民告別故土?xí)r,無不把大槐樹當(dāng)作家鄉(xiāng)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p> <p class="ql-block">  石經(jīng)幢是祭祖園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現(xiàn)存明代遷民的唯一歷史見證。經(jīng)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chuàng)始于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柱身刻陀羅尼經(jīng)文及佛像。由廣濟寺大法師惠璉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還要早200多年,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jīng)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藝術(shù)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shù)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據(jù)考古人員鑒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jié),形象奇特,能讓人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  新塑大槐樹根據(jù)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xiàn)了當(dāng)年大槐樹的風(fēng)采。據(jù)記載當(dāng)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p> <p class="ql-block">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于祭祖活動區(qū)中軸線位置上,建筑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臺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p> <p class="ql-block">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設(shè)計與施工,建筑風(fēng)格為仿明代建筑,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nèi)設(shè)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 <p class="ql-block">  望鄉(xiāng)閣位于祭祖堂東側(cè),是專門用來接待遠方歸客的地方,里面環(huán)境清幽,布局樸素,大家可以在這里品一品家鄉(xiāng)水,看一看有關(guān)大槐樹移民的書籍。整個茶室提供的服務(wù)都是免費的。因為前面我們看到的老茶室已經(jīng)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回鄉(xiāng)游子的需求了,所以我們開辟了這個茶室,它的作用、意義和原來的茶室都是一樣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遠千里前來尋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來表達老家人對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親情。以茶待客是一種尊貴的禮儀,具有深遠的文化內(nèi)涵,用家鄉(xiāng)的水、家鄉(xiāng)的茶接待老鄉(xiāng)更有非凡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溯源閣位于祭祖堂西側(cè),與望鄉(xiāng)閣對稱而建,是大槐樹主體建筑“一堂兩閣”之西閣,建筑造型為仿古四角攢尖頂三檐雙層建筑,上層有爬廊與祭祖堂相連。溯源閣取義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實,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閣整體布局也凸顯了溯源移民歷史,展示老家文化這一主題。</p> <p class="ql-block">  洪洞縣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nèi)永安里,金承安年間遷徙賈村汾河畔。當(dāng)年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內(nèi)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法堂、藏經(jīng)樓、伽藍殿、祖師堂、禪堂、方丈、鐘鼓樓。還有齋堂、客堂、寢堂、茶座、延壽堂等。山門左側(cè)有一棵蔭蔽數(shù)畝的大槐樹,這就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wù),人們不能忘懷的古大槐樹。</p> <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閣</p> <p class="ql-block">地藏殿</p> <p class="ql-block">  佛經(jīng)中稱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囑咐,在釋迦既滅、彌勒未生之前,自誓必盡度六道眾生,拯救諸苦,始愿成佛。由于佛典記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jīng)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并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fā)愿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所以這位菩薩被認(rèn)為具“大孝”和“大愿”的德業(yè),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p> <p class="ql-block">魁星樓</p> <p class="ql-block">  民俗村最南面那個塔式造型的建筑就是魁星樓。據(jù)《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文運。魁星樓是古代村莊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以祈求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所謂“魁星點狀元”,就是如此。魁星樓的旁邊還設(shè)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稱為“璇璣”,也叫魁,又因為四顆星排列如“斗”字,也稱“斗魁”。</p> <p class="ql-block">民俗村</p> <p class="ql-block">大槐樹景區(qū)對導(dǎo)游免票。</p> <p class="ql-block">汾河國家森林公園</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很好的露營地。</p> <p class="ql-block">  中國東周時期晉國鑄造青銅器作坊的遺址。位于山西侯馬晉城遺址牛村古城南。面積20萬平方米 。1955年起發(fā)掘。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居住址、窖穴、水井、道路、陶窯、熔銅爐及鑄銅工具、銅錠、鉛錠、陶范等。共出土3萬余塊陶范,其中有1000余塊可辨認(rèn)所鑄的器形,萬余塊雕刻有夔龍、夔鳳、云雷、饕餮、人物等紋飾[1]。</p> <p class="ql-block">遺址內(nèi)有很多這樣的範(fàn)(范),模紋飾!</p> <p class="ql-block">鑄銅工藝展飾</p> <p class="ql-block">  侯馬晉都新田遺址是1961年3月14日國務(wù)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也是早已為史學(xué)家、考古界確認(rèn)的春秋時期、晉國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369年,經(jīng)13代國君,直至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在此建都217年。侯馬晉國遺址面積達45平方公里,約占侯馬市域面積的四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五十年的考古發(fā)掘,侯馬晉國遺址已出土各類文物十幾萬件。出版的專著有:《侯馬盟書》、《侯馬鑄銅遺址》、《上馬墓地》、《晉都新田》、《侯馬陶范藝術(shù)》、《喬村墓地》等,發(fā)表于各種雜志的資料和研究文章有二百余篇。前中國考古學(xué)會理事長蘇秉琦生前在談到晉文化研究的重點時說:晉文化研究的重點就是三馬。即西周時期天馬、春秋時期侯馬和上馬,兩個在侯馬,說明侯馬晉國遺址在晉國文化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澮河通濟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正在施工。</p> <p class="ql-block">  晚上露營在澮河第二水庫壩前一個廢棄的游樂場門前。侯馬香邑湖風(fēng)景區(qū)(已關(guān)閉)附近。大風(fēng),晚餐后,風(fēng)漸小。</p> <p class="ql-block">蛙王國熱情好客,奏了整夜的交響曲,黎明百鳥鳴啾,,,,,,</p> <p class="ql-block">  晉國古都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2003年,是一座集中展示晉國新田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2005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大學(xué)、山西師范大學(xué)、侯馬市多所學(xué)校授予教學(xué)實習(xí)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國家三級博物館。2010年,正式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博物館做為公共文化場所,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輻射力。侯馬是目前史學(xué)界、考古界唯一認(rèn)定的晉國晚期都城,侯馬晉國古都博物館做為山西省縣級市中一座常年開放的專題性晉文化博物館,對弘揚宣傳晉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對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p> <p class="ql-block">  據(jù)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xiàn)有藏品1407件/套、珍貴文物139件/套。</p> <p class="ql-block">  博物館占地面積2公頃,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共分兩大部分四個展廳,展出文物455件。第一部分即東樓一層展廳,為晉國歷史展示部分;第二部分為東樓二層展廳,重點介紹古都新田,共分三個專題;第三部分為西樓一層展廳,介紹晉國軍事與祭祀。西樓二層展廳為多媒體演播廳與臨時展覽區(qū)。 開館以來,晉國古都博物館以弘揚晉文化為主線,擴大受眾面,普及古都新田文化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以開放、靈活、進取、多功能的良好形象面向社會,使廣大游客保持對博物館濃厚的晉文化興趣,收到了很好的社會效益。</p> <p class="ql-block">老館長</p> <p class="ql-block">老館長特例打開參觀的兩個石室中的一個,由同行朋友錄制。</p> <p class="ql-block">彭真故里</p> <p class="ql-block">鐵剎關(guān)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槐</p> <p class="ql-block">  古槐樹中間是地道入口。據(jù)村民講,地道是閻錫山時期修建,遍布家家戶戶,現(xiàn)多損毀!</p> <p class="ql-block">  軹關(guān)陘(濟源----侯馬)。軹,是戰(zhàn)國時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濟源市東的軹城鎮(zhèn)。軹關(guān)陘在濟源市西十一華里處,關(guān)當(dāng)孔道,因曰軹關(guān)。形勢險峻,自古為用兵出入之地,太行八陘,以此陘為第一陘。軹者,車軸之端也。軹關(guān)者,通道僅當(dāng)一軹(車)之險關(guān)也。縱橫家蘇秦論天下形勢時,曾有“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的說法,語中的軹道就是軹關(guān)陘。</p><p class="ql-block"> 1994年考古學(xué)家在軹關(guān)陘途中的寨里村發(fā)現(xiàn)曙猿化石,這種生活在4500萬年前的古靈長類動物是否也是人類的起源之一,曾經(jīng)引起學(xué)界的熱烈討論。另外,舜有可能在軹關(guān)陘附近生活。孟子說:“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耕于歷山,卒于鳴條”,這些地名與軹關(guān)陘有不少淵源。</p><p class="ql-block"> 晚至商代后,歷史在這里開始清晰可辨。黃河北岸山水秀麗的垣曲小盆地上有古城鎮(zhèn),1984年秋季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商代古城。它用夯土修筑的城垣坐落在鎮(zhèn)南黃河與亳清河之間陡起的高臺地上,俯瞰沿亳清河北上侯馬的軹關(guān)陘。</p><p class="ql-block"> 晉國首都在翼城、曲沃和侯馬之間,隨年代而多有遷移,最后的都城新田平望宮遺址如今仍有遺存。“門神”尉遲恭曾鎮(zhèn)守的鐵剎關(guān),留有一些殘墻和城門土墩,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堡子疙瘩”,它也是軹關(guān)陘的終點。</p> <p class="ql-block">鐵剎關(guān)</p> <p class="ql-block">宰相村</p> <p class="ql-block">裴度</p> <p class="ql-block">裴晉祠堂</p> <p class="ql-block">濟源市區(qū)沿省道312一路向西20公里,在一處近乎女人發(fā)夾似的大拐彎處下道,向西北方向沿一條狹窄的鄉(xiāng)間公路前行1公里,就到了一處兩山相夾的V形山口,這個地方叫封門口。僅從地名上看,也能感覺出此地的重要性,把門一封,誰都沒想進出。</p><p class="ql-block"> 封門口,又稱封門關(guān),又因為不遠處有軹國的原因,而被稱為軹關(guān)。從廣義上講,軹國故城所在地,現(xiàn)在的軹城鎮(zhèn)是軹關(guān)陘的起點;但從狹義上講,軹關(guān)陘是從封門口開始的。從這里一路向西北方向穿越太行山脈,直到山西境內(nèi)。因此這條陘道又稱軹道。當(dāng)年的軹關(guān)也僅容一車通過,稱為軹關(guān),也是名副其實。</p> <p class="ql-block">  不到封門口,不知關(guān)隘險。軹關(guān)兩山夾峙,“封門天險”的匾額仍在,只是成為路旁水塘的護墻。軹關(guān)的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咸豐年間,在兩山之間重建關(guān)樓,南山筑炮臺,北山設(shè)瞭望臺。然那巍巍雄關(guān),已在戰(zhàn)火硝煙中化為烏有,幾乎找不到一點兒影子。古道也早已掩沒不存。</p> <p class="ql-block">龍官殿</p> <p class="ql-block">平陽無極宮</p> <p class="ql-block">迎恩宮</p> <p class="ql-block">  在細雨朦朧中徒步太行健身步道,慢慢的變成了細雨如絲,一路美景經(jīng)民俗村,龍官殿,平陽無極宮到迎恩宮。由王屋山景區(qū)步道到景區(qū)門口,參觀陽臺宮。</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p> <p class="ql-block">  太上曰: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位于濟源市城區(qū)西北40公里“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華蓋峰南麓,因地處陽臺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陽臺宮為王屋山三宮(陽臺宮、紫微宮、清虛宮)之一,全稱“大陽臺萬壽宮”,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北依天壇山,高高矗立,形似鳳首,面對開闊的九芝嶺,猶如鳳尾,陽臺宮正好處于鳳背之上,被視為“丹鳳朝陽”的風(fēng)水寶地。</p><p class="ql-block">陽臺宮現(xiàn)存大羅三境殿、玉皇閣等建筑,還有千年古樹以及元至清碑碣石刻等眾多附屬文物。其中大羅三境殿和玉皇閣兩座建筑的石柱上,通體雕刻精美圖案,為河南僅有、全國少有的藝術(shù)珍品。</p><p class="ql-block">2006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陽臺宮位于王屋山主峰正南,現(xiàn)景區(qū)大門以外的西側(cè)。唐開元十二年,唐玄宗召司馬承禎進京,命在王屋山自選形勝建觀而居。經(jīng)十一年的選址建設(shè),于開元二十三年落成,取名陽臺觀。玄宗命其妹玉真公主進山學(xué)道,一時朝野震動,道風(fēng)盛行。五代后晉,部分殿宇毀于戰(zhàn)火。經(jīng)宋金年代修復(fù),于金貞袩三年改稱“陽臺萬壽宮”。元至元六年,重修玉皇殿。明萬歷二十四年,新建玉皇閣并將大羅三圣殿梁柱更換為方形浮雕石柱。</p> <p class="ql-block">  玉皇閣為清代重修的歇山式三重檐閣樓建筑(構(gòu)件多數(shù)系明代遺留,清代重修樓頂梁架) 。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四周有回廊,宏偉巍峨,頗為壯觀。為河南省現(xiàn)存最高大的明代樓閣式建筑。周匝回廊20根石柱通身雕刻盤龍、丹鳳、花鳥及神仙世俗故事,工藝精美,栩栩如生,為明代藝術(shù)精品。</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在陽臺宮三清殿前,有四株古柏和一株七葉樹, 樹齡均在千年以上。其中兩株古柏狀似云龍丹鳳,故稱龍柏和鳳柏,一株狀如傘,稱傘柏。更為人稱道的是這株七葉樹,相傳它是由大宗師司馬承禎與玉真公主親手種植的。七葉樹的花為白塔狀,盛開之時,滿樹甚為壯觀。每年春夏之交,一串串穂狀白花開滿枝頭,好似千百個白玉小塔,在綠葉的映襯下,鮮艷奪目,給莊嚴(yán)的道院憑添無限生機。</p> <p class="ql-block">  因在高速上大雨,能見度很低,軹國古城、韓國古城、大明寺幾個點,我們放棄了。雖滿是遺憾,還是以安全為先!</p> <p class="ql-block">  據(jù)《鹽鐵論·通有篇》記載,當(dāng)時軹城富冠海內(nèi),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國攻占軹地,統(tǒng)一后設(shè)軹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河內(nèi)郡,并設(shè)鹽鐵官。呂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劉朝為軹侯。文帝元年,封薄昭為軹侯。北朝亦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石額猶存。公元627年,軹縣并入濟源縣。從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廢棄,故城經(jīng)歷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滄桑歷史。</p><p class="ql-block">  據(jù)考證,軹國故城總面積約32.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城垣自下而上有春秋、戰(zhàn)國、西漢諸夯土層,城內(nèi)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泥溝河(古涂溝水)自西南水門入城,北折經(jīng)水門穿城而過,城內(nèi)西北角圪塔坡(古稱金鑾殿)為宮殿區(qū)。城中心有古軹國祖廟,北宋時為大明寺。東城墻門內(nèi)有一座邊長100米的方形高臺,就是故城高臺建筑遺址。城垣內(nèi)歷年陸續(xù)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鐵器、銅器等物,其中漢文帝五銖錢石范、石磨盤和銅薰?fàn)t很有價值,非常富有時代和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  然而面前的這道不足兩米高的土墻卻找不到一塊磚,有的只是漫漫黃土和枯黃的小草。這就是軹國的故城么?這也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遙想當(dāng)年富冠海內(nèi)、為天下名都的它該是何等的氣魄啊!那時的交通不夠發(fā)達,一座綿延的太行山橫亙在中原之間,軹關(guān)陘扼守京洛的咽喉。晉文公得此通向中原的門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也奠定了晉國的百年基業(yè)。</p> <p class="ql-block">五一假期三天自駕行程筆記:</p><p class="ql-block">韓口螺旋隨道~大槐樹尋根祭祖~汾河森林濕地公園~晉國古都鑄銅遺址~晉國古都博物館~彭真故居~太行軹關(guān)陘(鐵剎關(guān))~宰相村~太行健身步道~軹關(guān)陘封門古道~迎恩宮~陽臺宮~軹國故城遺址。</p><p class="ql-block">總行程870公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德钦县| 改则县| 桐庐县| 霍山县| 吉水县| 亳州市| 兰溪市| 靖江市| 荔浦县| 阿拉善盟| 西贡区| 罗田县| 温宿县| 南阳市| 乾安县| 呼图壁县| 新蔡县| 宁津县| 收藏| 商都县| 新宁县| 澄迈县| 鸡西市| 南岸区| 澳门| 卢氏县| 霍山县| 清丰县| 邵阳市| 兴安县| 南通市| 双江| 呼图壁县| 阳曲县| 桃园县| 湾仔区| 宜州市| 邓州市| 青神县|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