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想領略一路舊事繁華的海派風情,那就來武康路吧。“走進這里,不會寫詩的人想寫詩,不會畫畫的人想畫畫,不會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覺美妙極了。”80多年前,僅在上海停留了短短一天的大文豪蕭伯納,為武康路寫下了如此詩意的贊美。</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原名福開森路,以美國傳教士約翰·福開森命名,路長1183米,寬12米到16米,整條路呈弧線、大致為南北走向,北起幽靜的華山路,南連接了繁忙的淮海中路,武康路被譽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沿線有優秀歷史建筑總計14處,保留歷史建筑37處。2011年6月11日,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入選由文化部與國家文物局批準的第三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漫步武康路,可以說步步有歷史,處處是文化,人文氣息非常濃厚。</p> <p class="ql-block"> 這條路安靜、雅致,還帶著點歲月熏染出來的滄桑,梧桐婆娑,庭院深深,名人故居云集,刷爆朋友圈的精致小店隨處可見。沿線西班牙式、法國文藝復興式等風格的建筑極富特色,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具歐陸風情街區之一。武康路上居住過的名人之多,故事之傳奇,足以串聯起一段從清末到民國到新中國的精彩歷史。請邁開腳步,沿著這條梧桐樹下的百年老路,一路行,一路看,一路聽故事,開始一段穿越歷史之旅。</p> <p class="ql-block"> 淮海中路1850號武康大樓。要說到“顏值擔當”,就非“武康大樓”莫屬了。道路兩旁種滿了法國梧桐,匯聚了各式各樣的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這棟形似巨輪的建筑,最初取名為“東美特大樓”,它的設計者是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匈牙利籍建筑大師鄔達克,此人雖然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卻不得不了解一下,他作為設計師,在上海接手了五十多個建筑項目,其中25個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如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市三女中、沐恩堂……。而武康大樓可以算的上是鄔達克居住建筑中的代表作。武康大樓的獨特造型固然與大樓所處道路的夾角有關,卻也體現了鄔達克的巧妙構思。</p> <p class="ql-block"> 武康大樓是一座典型的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第一、二兩層處理成基座,連續半圓券廊,水泥仿石墻面;大樓三至七層為黃褐色面磚貼面,裝飾豐富,建筑轉角處等局部有出挑陽臺。第三層有邊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仔細觀察,還會看到那些刻有螺旋花紋的“牛腿”造型,配合外墻的鑲拼色彩,在陽光下折射出一種低調的精致和名門貴氣。第八層檐部仍為水泥仿石外墻,立面三段之間有連續長陽臺形成明顯的腰線。垂直交通除步行的回旋式樓梯外,還設有載客和載貨電梯各一部,而且電梯用半面鐘的樣子顯示電梯到達的樓層,非常別致。</p> <p class="ql-block"> 武康大樓也曾用名《諾曼底公寓》,曾經,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層僑民為主,后來包括趙丹、王人美、秦怡、鄭君里、王文娟等名人曾在此居住過。武康大樓404室就住過一對神仙伴侶: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和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他們的家正是當年孔二小姐的閨房。王文娟和孫道臨的結合被喻為是一首舒伯特與林黛玉合寫的詩,在這條路上居住的時間最長。<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時離該樓一步之遙有新華影業公司和聯華影業兩家電影公司,因此許多電影界人士陸續租住在武康大樓,當時的武康大樓可謂是星光熠熠。</span></p> <p class="ql-block"> 金城武和周冬雨主演的電影《喜歡你》中,男女主角坐在公寓里一起看日落,公寓的取景地正是武康大樓。這里更是文藝青年街拍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武康大樓與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還有一段淵源呢。當時因一部《漁光曲》而紅透中國的電影明星王人美,一直居住在七樓的一個房間。1935年5月的一天,編劇夏衍、導演許幸之來到王人美的住處,邀她出演《風云兒女》女一號,這是一部反映“九一八”事變后、青年知識分子走出彷徨投身抗日的進步電影。影片拍攝得異常艱苦,武康大樓咖啡廳成了劇組修改劇本、切磋表演的一個場所。一個多月后,電影殺青,夏衍、許幸之邀請聶耳作曲。沒過三天,許幸之帶著還處于創作亢奮中的聶耳沖進王人美的住處,請極富音樂天才的王人美試聽。王人美打開鋼琴蓋,隨著她的手指在琴鍵上滑動,高亢激昂的旋律回響起來,透過武康大樓的窗戶響徹云霄……這就是后來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1935年5月24日晚,《風云兒女》正式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上映,《義勇軍進曲》立即傳遍了全中國。</p> <p class="ql-block"> 淮海中路1843號上海宋慶齡故居,整個院落建于1920年,這里承載著宋慶齡“家的記憶,國的情懷”,是宋慶齡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宋慶齡自1949年春遷居于此,此后長達15年的時間一直在這里生活、工作。</p> <p class="ql-block"> 故居占地面積4300多平方米,分為前花園,主樓和后花園。主體建筑為一幢乳白色船形的假三層西式樓房,建筑面積有700平方米,主樓是磚木結構的西式假三層樓房,建于上世紀20年代初期,地層為客廳、餐廳、書房,二樓是宋慶齡的臥室,辦公室和保姆李燕娥的臥室。樓前有寬廣的草坪,樓后是花木茂盛的花園,周圍有常青的香樟樹掩映,環境優美清凈。</p> <p class="ql-block"> 在故居一旁的紀念館(1981年10月揭牌),你可以通過館藏的萬余件珍貴文物,了解宋慶齡為國為民、奮斗不息的一生和她勇敢無畏、堅貞不屈、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95號建于1926年,巴洛克風格花園住宅。由李石曾創辦的、在中國近現代文化、教育和科學領域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北平研究院鐳學所、藥學所、世界社和世界中小學等曾在此辦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27年國民黨中央決定設立國立中央研究院時,李石曾提議同時設立一個地方性的北平研究院,并出任院長。當時福開森路(今武康路)395號的業主是葉恭綽(浙江余姚,1881-1968,書畫家、收藏家、政治活動家。),聞此消息后,他慨然以屋相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抗戰期間,該建筑曾被中支那振興株式會社下屬上海銀行同業工會聯合準備委員會占用。1946年,經當時上海市市長吳國楨批準,在該處與武康路393號開展世界社的各項活動。1950年代初,該住宅被華東文教委員會接管,1960年代期間曾調撥給燎原服裝廠作生產用房,1977年至2003年,該處由上海電影演員劇團使用。目前,上影劇團又重新遷回了該處。</p> <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4日,上影演員劇團成立,上海電影人鑄就了上影演員劇團光輝的起點,在近70年的歷史中,為中國電影事業發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在中國電影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上影演員劇團團址起初在南京西路銅仁路,經過七次搬遷,1982年遷入武康路395號,這幢白色的小樓,留下了白楊、孫道臨、張瑞芳、秦怡、王丹鳳等表演藝術家的歡聲笑語,也給牛犇、向梅、達式常、梁波羅、張瑜、趙靜、王景春等一代代上影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在這棟小樓的排練廳里,眾多經典影片誕生,為全國觀眾帶來藝術與美的享受。2003年,上影演員劇團遷至虹橋路廣播大廈。2018年,上影演員劇團回遷舊址。</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緊靠馬路的393號有一幢白色4層樓建筑,這里是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摯友——黃興的住宅,人稱“黃公館”,孫中山曾多借宿這里商議革命。黃興先生的大名放在民國時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作為辛亥革命的先驅和領袖之一,他與孫中山先生被時人以“孫黃”并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也是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1916年,黃興從美國回滬,居住于武康路393號的花園住宅,直至逝世。</p> <p class="ql-block"> 黃公館建筑實分為南幢和北幢兩個部分:早期部分是南幢,建于1912年,1915年建成,為20世紀初仿古典式并帶有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建筑,陡坡瓦頂,山墻露木構架;北幢則臨街,為裝飾藝術派風格,立面以深褐色面磚襯托出淺色的橫豎線條,有較多的浮雕和裝飾線條。</p> <p class="ql-block"> 初建時樓南為花園,園內廣植蒼松翠柏,濃蔭覆蓋,綠草如茵,西南隅有茅亭一座,環境幽雅。底層筑有對稱大理石露天臺階,花崗巖作墻腳基礎。各式類型窗洞,使建筑環境顯得古樸典雅。室內樓梯采用曲尺型轉彎,樓梯欄桿具有裝飾藝術風格。后續部分北幢,建于1933年,裝飾藝術派風格。</p> <p class="ql-block"> 黃興逝世后,黃興故居曾為世界社、世界學院、中國學典館、上海國際圖書館使用,后改為世界中小學,現部分為武康路旅游咨詢中心、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92號建于1912年,獨立式花園住宅,西式折衷風格,四層磚木結構。該建筑又名“武康內閣”,馬步芳(甘肅臨夏,1903~1975,陸軍中將加上將銜,民國時期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購建。曾一度租借給銀行職員居住,建國后曾作為上海市公安局的機關宿舍。現為民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91弄1號,就在黃興故居的旁邊,是一幢類型和其它小樓不盡相同的三層樓房,便是鼎鼎大名的“金嗓子”周璇的故居。這里見證了“金嗓子”從息影,到復出,又大紅的歷程。1943年上海抗戰孤島時期,周璇從長樂路留園12號的家中搬了出來,來到武康路391弄1號三樓。</p> <p class="ql-block"> 搬到武康路后,已經息影一年半的周璇重新復出影壇,先后拍攝了《漁家女》《鸞鳳和鳴》《紅樓夢》《鳳凰于飛》,場場爆滿,聲譽再起。抗戰勝利后,周璇離開上海去香港拍戲,于解放初回到上海,再沒回到這個小樓。</p> <p class="ql-block"> 周璇是舊上海老唱片里最華美的音符,身世卻十分凄苦,她幼年被親人拐賣,后來因禍得福走進電影與音樂成就輝煌,緊接著又接連在感情中受騙,1957年突發急性腦炎死于精神病院中,走完了她短短三十七年的一生。一代“金嗓子”就此落下帷幕。<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唱盡天涯路,卻不知路在何方。從清純的少女,到嫵媚明星,再到香消隕落,讓我們感嘆一代明星的花樣年華,也讓我們見證周璇的美麗與魅力。掩卷沉思,佳人早已遠離我們而去,但她留下的絕世經典與醉人的歌聲,仍環繞在我們耳畔,久久不能忘懷。重聽《天涯歌女》,似泣以訴,道盡人間滄桑和情感恩怨,相信她的內心一定是高貴又善良。不然,她的歌聲就不會那么純凈、清澈和甜美!</p> <p class="ql-block"> 390號曾是意大利總領事官邸,大批的有志報國青年通過這個窗口留學國外,解放以后則是全球500強企業上海汽車集團所在地,從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輛桑塔納轎車。</p> <p class="ql-block"> 建筑風格獨具特色,平緩四坡瓦頂一層東、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兩邊設弧形環抱臺階,檐頂為盔形山墻,設落地窗和陽臺,這樣的地中海式建筑風格在上海已經瀕臨絕種。地中海風格主要指模仿希臘、意大利、法國南部等地區風格而建的洋房。</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374、376號(現稱武康庭),建于1928年,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花園住宅。三層磚混結構。早年是郭泰祺(湖北武穴,1888~1952,國府外交部部長、外交委員會主席,聯合國安理會首任中國首席代表。)的私人住宅,解放后一度作為超聲波儀表廠和長江計算機廠的辦公用房。上海早期著名電影人張翼(浙江慈溪,1909~1983,電影演員,生于上海。)則在三樓住過多年。</p> <p class="ql-block"> 現武康路374號為商業體武康庭,建于2007年。大門頂部的柵欄上寫著的英文字(FERGUSON LANE),中譯為“武康庭”。武康庭,隱藏在綠蔭婆娑的里弄里,走進大門,繞過法式的紅磚老樓,里面別有洞天。374號、376號、378號三幢不同建筑組成了一個商業體,其中武康路374號、376號老洋房,建于1928年,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地處于前法租界保留的最完好的精華區域,“武康庭”以其融合了歐洲和海派文化的氛圍為“歷史文化名街——武康路”平添一抹優雅與愜意的生活情調。武康庭素有小歐洲之稱,庭內隨處可見的西班牙小尖頂和法式紅磚老宅都是承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保護建筑,有曾為民國時期外交官的宅邸的,也有為原上海儀表局辦公樓的,還有為原涉外星級賓館的。攀爬在墻沿的常春藤,露天各處擺放的融合了各自餐飲風格的桌椅,以及與環境完美結合的雕塑藝術品...萬國文化,千種風情,一覽無余...</p> <p class="ql-block"> 步入武康路376號,彌漫著法式典雅風采,標志著傳統與時尚之和諧。這里是藝術的匯集地,畫廊、各種藝術裝置,讓這里充滿藝術氛圍。</p> <p class="ql-block"> “武康庭”提倡的理念是優雅生活,經過18年打造,如今“武康庭”在保留其歷史文化底蘊的基礎上,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三幢不同風格的建筑經改造后,形成了一個和諧的時尚園區,與武康路街區融為一體。“武康庭”成為了上海文創園區的一張名牌,也是歷史風貌街區慢生活的精粹之處。</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78號屹立著一幢米黃色的建筑——思賢樓。“思賢”意為緬懷先賢,這幢樓原為世界學校校史樓,于1963年由李石曾、蔡元培、張靜江等人創辦,為這幢建筑取名的便是這座世界學校的校友——著名書法家韓家鰲。這幢樓的原址是貝祖貽的住宅,貝祖貽是上世紀風云人物,貝氏家族一員大將,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出任中國銀行總裁。貝氏家族昌盛17代,坐擁上海千套房產,后人全上哈佛。他的兒子貝聿銘是世界建筑大師。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后,根據中美之間的約定,1974年4月,包括貝聿銘在內的一行15人組成的美國建筑師代表團訪華。自1935年離開上海,40年后重新踏上祖國的土地,除了走親訪友,貝聿銘還去了趟讓他一輩子魂牽夢繞的武康路278號。</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74號鄭洞國舊居,建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晚期,現代派建筑,局部帶有裝飾藝術派特征。1950至1952年,抗日名將、原全國政協常委鄭洞國(1903—1991)曾居住于此。鄭洞國,湖南石門人,1903~1991,京滬衛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1948年10月在長春起義。</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16弄2號花園住宅,武康路216號原先住的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個高管,后來成為英商鄧祿普輪胎公司大班的住宅,新中國成立后,外商撤走,這棟樓轉而成為陳氏電化研究所,主人畢業于交通大學電力專業,他的夫人是滬江大學(今上海理工大學)畢業的化學專家。那時,陳氏受政府委托研發壓縮空氣高音喇叭,要求在遠距離外能聽清廣播的聲音。這種高音喇叭曾用于廈門前線對金門、馬祖喊話。在研制工作完成后,陳氏電化研究所也就關門了,現在為民居。門牌號碼是216弄2號。武康路214號,原先的主人姓唐,是民國政府的駐法國公使。他有一個女兒是教皇身邊的修女,地位很高,另一個女兒是鋼琴家。這三棟洋房均建于1924年,是當時滬上著名的建筑設計所“馬海洋行”設計建造的。房屋外墻全部用卵石砌面,屋頂正面有浮雕及“1924”花體大字。可惜的是,這些在“文革”時都被毀掉,墻被砌成了水泥墻面,屋頂則補以普通的“1924”字樣。新中國成立后,武康路214號、216號、218號分別被改為216弄1號、2號、3號。而如今僅剩216弄2號一棟樓了。</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17弄1號周作民舊居,建于1943年,中西式混合風格花園住宅,著名建筑師范能力設計。原為金城銀行總經理周作民(1881—1955)舊居。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丕顯、原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魏文伯曾先后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17弄2號李及蘭舊居,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西班牙風格花園住宅。原為國民政府軍事參謀部參謀次長李及蘭(1904—1957)舊居,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原上海市市長曹荻秋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 113號是一代文學巨匠巴金的故居,巴金是我國著名的新文學代表人物,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歷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2003年11月,國務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榮譽稱號。文革中巴金受到沖擊,住所亦被占用,在文革結束后,重回武康路113號的巴金老人寫下了《隨想錄》。這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長久的地方,這座小樓始建于1923年,曾為蘇聯商務代表處,從1955年起,巴金和女兒李小林一家就住在這幢三層小洋樓里,巴金在此樓居住了40多年,在這里,他寫成了《創作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長夜》、《一雙美麗的眼睛》等譯作及小說,被海內外思想界、知識界和文學界公認為“說真話的大書”。</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9號是一棟豪華的英式鄉村別墅,該宅圍墻高聳,淺黃色粉刷的外墻,外有窗欞修飾。在這樣一種風格獨特的小樓前,小說和現實融合了,在午后的斜陽里,神秘而略帶憂傷。最讓人心動的是,大門上方,綠色的藤蔓纏繞著弧型之架,無聲無息而又姿態盡顯。這里便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皖南事變”具體執行者,抗戰勝利后任陸軍總司令,國防部參謀總長顧祝同舊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0弄1-4號建于1918年,歐陸風格花園住宅。弄內共有4幢住宅,其中1號與2號聯立,3號與4號聯立。二層磚木結構。原為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高級職員住宅。建國后由上海市委機關安排給華東局高干居住。中國著名學者、思想家、文藝理論家王元化曾居住于1號。王元化(1920~2008),湖北武昌人。他在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當代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近現代思想學術史研究上有杰出貢獻,是中國1949年以來學術界的標志性領軍人物。他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文聯黨組成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等。當時住在武康路100弄的還有在解放戰爭時任三野24軍副政委,親自參加并指揮了淮海戰役,建國后任上海市委宣傳部第二任部長的彭柏山。</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99號建于1928年,英國鄉村別墅式花園住宅。外墻半露在外,是暗紅色的木構架,平直粗獷十分搶眼,還有齒形小裝飾塊,以連續的條帶方式出現在檐板地下,起到線腳作用。高高的紅磚砌就呈鋁齒平面狀的壁爐煙囪屬哥特式,十分別致,紅瓦雙陡坡一直到二層,還開著挺大的四坡型尖頂老虎窗,白色水泥拉毛墻面,整幢建筑平面略成L型,南部L型凹角處有磚筑敞廊,外觀富有層次感,中間凸出門廊,二樓有個大陽臺,立鏤空欄桿,局部墻體及窗柜處均有紅磚砌筑屋角石。</p> <p class="ql-block"> 這里原來是英國商人正廣和洋行大班鮑格·愛倫的住宅,上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宋子文的親信,上海海關監督唐海安,住進了這棟別墅。1947年,一對新婚夫婦以20萬美金的價格買下了這棟洋房。女主人是“面粉大王”“棉紗大王”榮宗敬的小女兒榮卓如,男主人是猶太富商哈同的大兒子喬治·哈同。1949年,榮卓如與喬治去了香港,此樓最后歸當地房管所管理。</p> <p class="ql-block"> 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作過市委招待所,潘漢年、魏文伯、王震都曾住過,50年代華東局機要局還在此設立過辦公處。20世紀50年代,陳毅市長為了改善上海一些對國家作出特殊貢獻的工商業者和文藝工作者的居住條件,特批示將在武康路地區的兩幢花園住宅給劉靖基和巴金使用。這幢武康路99號花園住宅即成為劉靖基住宅。劉靖基是中國老一輩民族工商業者的杰出代表,著名愛國人士和社會活動家,曾任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文革”后劉靖基先生(1902—1997)年邁回滬,市政府安排其全家入住,房子后屬劉家所有。電影《色戒》,王佳芝與易先生約會的地方就是武康路99號的背景,而張愛玲筆下明明寫他倆約會的地方是“愚園路”,可以想象導演對武康路99號擁有一種怎樣的浪漫的情結?低低的下窗檐,正適合覽看花園景色的人。一座英國鄉村式別墅,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迎合每一個匆匆走過的行人。(下圖為開在復興西路上的南門)</p> <p class="ql-block"> 湖南別墅位于湖南路262號,始建于1931年,西班牙式獨立花園住宅,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167 平方米,原是英商錦隆洋行大股東的住宅,初名錦隆別墅,1943年汪偽政權的財務部長周佛海買下此處,改名為湖南別墅并在此居住3年。70多年來,這幢別墅的主人都是與近代中國命運息息相關的大人物,其產權的更迭也就像是一段微縮的中國近代歷史。上海解放后,上海市長陳毅、第二野戰軍政委鄧小平,還有賀子珍都曾在這里居住過。</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67號建于1946年,假三層磚木結構,底層轉角部分呈六角形,向前突出,有劵形門洞作進出用。二層是陽臺,有水泥欄桿,上下口都有花飾,水泥粉飾外墻。原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陳立夫(1900-2001)曾經居于此。陳立夫先生是20世紀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國國民黨政治家,大半生縱橫政。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要職。而他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提出“中國文化統一論”,使他在海峽兩岸關系中占據了一個頗為特殊的位置。武康路67號的舊居如今已被其他居民入住。</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63號建于1928年,假三層磚木結構。建筑單體立面及結構對稱,四坡屋頂有折脊,南向并列設有四個老虎窗,底層東西兩側為八字形凸窗,上部為八字形小陽臺,中間有三層臺階通往落地鋼窗里的客廳。愛國民主人士、《華美晚報》總經理朱作同20世紀30年代曾在此居住。抗戰時期,積極宣傳抗日救國,在“孤島”時期的上海頗具影響。因《華美晚報》堅持抗日救國新聞路線,為當時的敵偽勢力所不容,1941年朱作同不幸被汪偽特務機關“76號”吳四寶派遣的特務顧保林殺害,留下年輕的妻子和6個孩子相依為命,最大的只有6歲,最小的遺腹子尚未出生。</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40弄1號唐紹儀舊居,民國總理的官邸,建于1932年,西班牙風格的獨立式花園住宅,著名建筑師董大酉設計。1937至1938年,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1862—1938)曾居住于此,并在此被國民黨軍統(有說為日軍)謀殺,成為當時震驚中外的政治謀殺案。那位氣宇軒昂的清末留美幼童,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精彩人生戛然而止于武康路。</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40弄4號顏福慶舊居是一幢英國鄉村別墅式的住宅。這幢別墅的建筑體量不是很大,建造標準在武康路上也不算最高,也就是磚木結構的假三層普通西式民居,在武康路上初看不是亮點,但是按舊主人一生造福于上海人來說,這幢普通民宅的價值和意義,超過了他的鄰居黃興、唐紹儀、陳果夫、陳立夫。</p> <p class="ql-block"> 這棟英國鄉村別墅式花園住宅。建于1923年,磚木結構假三層,組合式人字坡頂十分陡峭,屋面覆蓋紅色機平瓦,南北皆設置高聳的老虎窗。建筑外墻為淡黃色水泥拉毛,窗邊框以隅石形紅磚貼面裝飾,東西外立面各建有一個三聯式的清水紅磚大煙囪。西北部二層輔樓設置有大廚房和車庫等。</p> <p class="ql-block"> 顏福慶是我們上海這座城市不能忘記的恩人,“顏氏三杰”(惠慶、福慶、德慶)都對中國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顏惠慶(1877—1950)是外交家、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總理;顏德慶(1878—1940)是著名工程師,中國鐵路事業先驅;顏福慶則是一生從事醫學事業,他給上海留下的是中山醫院、華山醫院和上海醫學院。論對上海的貢獻,顏福慶可與馬相伯相提并論,后者給上海留下了震旦大學、復旦大學。馬相伯是百年樹人,顏福慶是治病救人,做的都是積善積德的事業。這樣一些有教會背景的新派大家族,對上海和中國的意義不可估量,沒有他們,現在的上海或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2號,建于1945年,近代獨立式花園住宅,二層磚混結構。東側為主入口及樓梯間,入口門廊上部設有出挑陽臺,以直線型鋼條作圍欄。南立面中央略有前出形成層次,墻面列布豎長形鋼窗。東側沿路立面僅布置一個長條窗和兩個小圓窗,西側為通向花園之敞廊,上部設置內陽臺。第一代主人是中國著名建筑教育家、同濟大學教授譚垣先生。譚先生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校友,擅長設計紀念性建筑,是中國近現代建筑教育的開路人。</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4號是一座米色的摩登別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1945年,現代風格住宅,三層鋼混結構,帶有獨立花園。</span>外觀簡潔流暢,大大的玻璃窗,沒有一絲多余的裝飾。小樓與兩位民國“海歸”有關。一位是昔日主人蔡聲白,也是住在武康路2號上海絲業大王、美亞織綢廠老板莫觴清的女婿。1919年,他留美回國,他曾就讀的理海大學在美國賓州伯利恒市,那里正是“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曾大力推動科學管理實驗的地方。1921年,莫觴清聘請留學歸國的蔡聲白任經理,蔡聲白活學活用,用“泰勒法”管理傳統絲廠,通過制訂合理的日工作量、統一技術標準和實行計件超產獎勵來提高生產效益,取得成功。莫老板去世后,女婿蔡聲白負責美亞織綢廠的全部廠務,于1943年又創辦了中國絲業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和常務董事。他還是中國國貨公司的創辦人,絲綢業同業公會的理事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另一位與小樓有關的“海歸”是建筑師奚福泉。他是中國第一代建筑師,在德國留學時師從研究中國建筑的名師恩斯特·柏石曼。旅德期間,奚福泉深受德國現代建筑運動的影響,回國后作品多呈現純粹的現代風格,其中虹橋療養院是載入上海建筑史的名作。</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號是絲綢業巨商莫觴清(1871-1932)的舊居。了解莫觴清的人估計不多,但許多人讀過茅盾的名作《子夜》,據說,《子夜》中主人公吳蓀甫的原型即是莫觴清。武康路2號,建于1922年,占地面積1760平方米,建筑面積937平方米,為兩層磚混結構法式獨立式花園住宅,有四坡紅色屋頂與棚屋形老虎窗,設塔斯干雙柱式外廊,白色煙囪突出屋面。</p> <p class="ql-block"> 南立面三開間,左右對稱,房屋造型非常特別,中間陽臺呈半圓突出。白色拉毛墻面設有混凝土壁柱等裝飾。花園寬闊,繁茂的植被叢中建有室外游泳池。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莫觴清和蔡聲白從浙江起家,畢生以發展壯大民族工業為己任,想把家鄉的絲綢同時也是中國的特產推廣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經過多年打拼后成長為上海絲綢業的實業巨子,但在當時的中國,他們又注定了會在國際資本和金融買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后以壯志未酬的結局退出歷史舞臺。</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后,莫家人基本都離開了上海。新中國成立后,這棟住宅里住過上海市委書記兼華東局書記柯慶施、華東檢察院檢察長王范,還有市委機關的普通干部。1965年春,這里是上海市委寫作組所在地。在80年代又作為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使用。2006年6月1日,武康路2號悄然易主,同樣從事絲織業的莫氏后人楊敏德購回武康路2號和4號,將武康路2號作為其在上海的住宅。 楊敏德,香港商人,溢達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是上海紡織商人楊元龍的長女,蔡聲白的外孫女,在業界有“配額女王”之稱。</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210號建于1923年。西班牙式花園住宅。住宅緊貼路邊,建筑主體三層,局部二層,從整體到細節都有典型的西班牙式花園住宅特征:紅瓦屋頂,屋面出檐小,檐口一圈券齒帶飾,墻上另有綠釉構件裝飾的小窗洞。細長的矩形和半圓券門窗洞散布建筑各立面。最吸人眼球的是二層的陽臺,被人稱為“羅密歐陽臺”,欣賞武康路令人無限遐想的“羅密歐陽臺”是武康路之游中最為浪漫多情的地方,前來留影拍照的人絡繹不絕。</p> <p class="ql-block"> 陳丹燕在著作《上海的風花雪月》里對它有一段傷感而優美的描述:“路邊的一棟黃色的小樓,我猜想是意大利人造的,雖然如今已經那么那么舊了,可羅馬人那種暗藏殺機的浪漫,還是深刻地留在了那房子在陽光中的陰影里。不知道是哪個朋友曾經點著它說,那是羅密歐要爬的陽臺,從此,大家都叫它羅密歐的陽臺。慢慢經過那意大利式的半圓的陽臺,看明黃色的墻面上暮色初合,再看暗著燈、玻璃臟臟的陽臺長窗,耳畔突然想起的,是羅密歐的歌聲:聽不懂的愛情宣言。”</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29號建于1929-1930年,鄔達克設計,西班牙風格獨立式花園住宅。該房屋原為外僑德利那齊私宅。建國后曾作為市化工局機關辦公,現為民居。在二層的小陽臺以前掛了一個粉紅色的蝴蝶結,現在放置的幾株向日葵,有人戲稱為"朱麗葉陽臺,"引來無數人到此拍照,一時成為網紅景點。</p> <p class="ql-block"> 復興西路141號也有一個小巧玲瓏的小陽臺,感覺似乎要更漂亮一些。</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35、137號美杜公寓原為密樂陀公寓,又叫彌陀公寓,據說是大地產商哈同所建,名稱源于其妻羅迦陵敦信佛教。</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3號建于1932年,近代歐陸風格花園住宅,假三層磚混結構。原為民國中央銀行高級職員的寓所,建國后為政府銀行系統職員住所。現為民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5號建于1945年,現代風格住宅,三層混合結構。1950年后為中共上海市委機關事務管理局使用。現為民居。</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100弄1-4號原為美商德士古石油公司高級職員公寓,由四幢三層英式別墅組成,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75號,建于1915年,近代歐陸風格花園住宅,二層磚木結構。建國后曾作為市委機關招待所和職工宿舍。現為民居。</p> <p class="ql-block"> 1962年,中日之間開辟了半官半民接觸和交流的窗口。為接待訪華的日本電影界同行,上海電影局領導考慮到趙丹原來的住處有諸多不便。于是,就讓他搬進了湖南路8號的3樓。而樓下的2層正是著名音樂家、芭蕾舞《白毛女》的作曲者,時任上海文化局局長孟波的住處。湖南路8號離上海圖書館很近,原來是一位大資本家的宅第。</p> <p class="ql-block"> 湖南路8號這棟住宅,竣工于1948年,建筑風格顯得簡潔明快,鋼筋混凝土結構,清水泥立面外墻,落地鋼窗門,朝南陽臺圍著半圓形的鐵欄桿,光影迷離的落地玻璃門窗,黑黝黝的橢圓形鐵欄陽臺,粘滿爬山虎的墻面,無論是一個點或一個面仿佛都被一種濃濃的藝術氣質所裹挾著。趙丹一家從1962年一直住到1979年,3樓東南一側約24平方米的南間是趙丹與妻子黃宗英的臥房,普普通通的一套家具和一架鋼琴是房間里的主要陳設。站在他家圓弧形的陽臺上,可以看到樓下草綠花紅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 張樂平故居位于五原路288弄3號,這幢英式小洋樓,建于20世紀30年代,為假三層近代里弄式花園洋房。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張樂平在此居住,期間創作了大量漫畫、國畫、年畫、速寫和彩墨畫等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p> <p class="ql-block"> 因創作出“三毛”這一漫畫形象而聞名全國,著名漫畫家張樂平被稱之為“三毛”之父。上世紀80年代,《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捎來三毛(臺灣作家陳懋平)的信件,張樂平與三毛取得聯系。三毛在信中告訴張樂平:"她取三毛為筆名,就是因為從小喜歡《三毛流浪記》…… "</p> <p class="ql-block"> 1989年4月,三毛(陳懋平)首次到上海認張樂平為義父,三毛在信中曾說:“不認‘三毛’的爸爸,認誰做爸爸?”,到上海飛機一落地,三毛的眼淚嘩就流了下來,她說:"真想不到自己走了這么多國家,40多歲才回到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樂土"。張樂平和三毛見面后說,沒有想到畫“三毛”會畫出個女兒來,這是真的沒有想到。”后來,三毛多次到張樂平在上海的家,并且一住就是不少日子,與張樂平一家人結下了深厚的 友誼 。1991年1月,三毛患病后自殺離世,張樂平知道后,扼腕痛惜,泣不成聲。</p> <p class="ql-block"> 柯靈故居位于復興西路147號,西班牙式風格的公寓住宅,由中國現代主義建筑師奚福泉主持建造。故居所在的復興西路,沿路盡是梧桐,路邊高聳的懸鈴木,迷人的花園洋房,配合地上斑斑點點的樹蔭,是上海文人雅士喜愛的居住地帶。這套住宅曾為陳伯藩所有,他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駐日本大使館參事、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特命全權公使等。新中國成立后,該住宅產權收歸國有。</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初,柯靈來到上海,歷經主編《明星半月刊》《文匯報·副刊》等活動,曾任《文匯報》副社長、副主編,《大眾電影》主編,上海作協書記處書記等職。此后直至2000年6月在滬離世,柯靈一生與上海結下了深厚情緣,他與夫人陳國容在這棟樓的203室度過了將近五十年的時光。</p> <p class="ql-block"> 2016年2月6日,柯靈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故居位于復興西路147號東首一、二層:一層布置為 “柯靈生平”“尺寸素心”兩個展廳,二層恢復為柯靈居住時的狀態,包括臥室、書房、客廳、廚房等。</p> <p class="ql-block"> 柯靈先生在逆境中自學成才,家道中落后,小學畢業即輟學。以書籍為師、以社會為校,從少年時期直到人生最后階段,寫作貫穿了他的一生。不僅一生“煮字烹文,著作等身”,在雜文、散文、小說、詩歌、電影戲劇劇本、文學評論等領域建樹不凡,是文壇罕見的全才,尤以優美精煉的散文著稱。而且發現和鼓勵新人,為后世留下豐富瑰寶。柯靈主編《萬象》雜志時,發表了文壇新人張愛玲作品《心經》《連環套》等,為她在文壇崛起助一臂之力,是張愛玲的伯樂。感謝柯靈先生慧眼如炬,讓我們有機會讀到有古義、見肝膽、時而冷眼、時而纏綿的感情海洋,也有機會對著那一句【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的人生感嘆拍案叫絕。</p> <p class="ql-block"> 柯靈故居作為上海文化故居群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柯靈親屬捐贈了柯靈先生700多封書信,其中珍貴書信近200封,還有《香雪海》《上海一百年》等一批手稿,其中完整手稿近20件。此外,一大批柯靈先生日常生活用品等遺物也被捐獻給故居,其中還有柯靈受邀出席政協第一次會議的邀請函,以及他最喜愛的全套《二十四史》,讓人感受到這位文化巨匠留下的人文氣息。</p> <p class="ql-block"> 柯靈先生原名高季琳,筆名朱梵,宋約。是中國著名散文家、雜文家、中國電影理論家、評論家、編輯家和劇作家、中國民主促進會創始人之一。《不夜城》《為了和平》等家喻戶曉的影片都是他的作品。他的散文大氣、凝練,可謂字字珠璣。說到自己的散文寫作,先生深情地說:“歲月無情,等閑白頭,半世紀以上的滄海明月,桑田日暖,使我經歷了多少憂忿慷慨,歡喜贊嘆。紙短情長,自愧才薄,有負于水深浪闊的時代。”(《柯靈散文選·序》)</p> <p class="ql-block"> 作為一處擁有百年歷史文化遺產的武康路,厚重的歷史積淀,繁博的人文軼事,使它有別于上海其他馬路。其最大的意義,在于展現了上海近現代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一部活的、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教科書。“此地無聲勝有聲,‘老廬’無心卻有型。”武康路上的這些歷經滄桑的老建筑,猶如歲月老人,雖不能言語,但透過它斑駁的墻垣以及銹蝕的窗欞,我們可以讀懂百年來在這些老建筑中所發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全長一公里余,馬路不寬,梧桐掩映,花園洋房鱗次櫛比,西式公寓風格各異,安靜優雅。到武康路,一看建筑,二看歷史,三看文化。武康路上的深宅大院,仿佛是一條古董項鏈上一連串的珍珠,一顆挨著一顆你順手捏過去,由于時間的磨礪,變得不那么緊密,斷斷續續的。漫步在這里,丈量著<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一棟棟籬笆與梧桐樹后被茂盛的枝葉遮擋著的豪宅,</span>觸摸到帶著歲月痕跡的一墻一磚,看著每一縷用力穿過梧桐葉傾瀉在墻面上斑駁的陽光,你都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繁華與優雅,詩意與風情。如果來上海的朋友問你,什么是魔都的魅力,帶他們去武康路走一走,自然就會找到答案了。</p> <p class="ql-block"> 這條路安靜、雅致,帶著一點歲月熏染出來的滄桑。 武康路的優雅不僅僅是路上的法國梧桐和一幢幢臨街的歐式建筑,而是一種蝕骨的、內在的風情,那是被時間燉出來的,需要慢慢去品。一條武康路,半部上海史,這里是裝滿故事的老洋房,是充滿記憶、文化底蘊的涓涓細流,也是全上海最美的邂逅!武康路是上海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而上海百年歷史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走向繁榮富強,從貧窮落后走向偉大復興的光輝之路。百年武康路,風韻猶迷人。</p><p class="ql-block">(史料部分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感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子县|
长宁县|
车致|
孝昌县|
油尖旺区|
嘉义县|
株洲市|
剑河县|
达州市|
武宣县|
张掖市|
晋中市|
丘北县|
榆林市|
平邑县|
铜川市|
武平县|
绵阳市|
云和县|
梓潼县|
沂源县|
巩义市|
余干县|
朝阳市|
霍州市|
高雄县|
江安县|
福州市|
繁昌县|
义乌市|
同心县|
左贡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安龙县|
锡林浩特市|
新和县|
福鼎市|
苍梧县|
凯里市|
临西县|
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