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牡丹在中國所得到的盛譽遠非任何一種花能夠企及,受到歷代舉國一致地珍視和喜愛,人們甚至造出“國色天香”一詞,只為贊美它的花容月貌,還將它評為花中之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既有“花王”,就不可不提“花相”。“花相”不是別人,正是與牡丹形貌相近的“表親”芍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細究起來,芍藥的栽培歷史比牡丹更久遠,遠在《詩經?鄭風》就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的詩句,而牡丹最早的記錄是秦漢的《神農本草經》。宋朝文人王禹偁認為“芍藥之義,見之鄭詩,百花之中,其名最古……然自天后以來,牡丹始盛,而芍藥之艷衰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栽培可能始于南北朝時期,進入皇家庭院已經是隋朝了。到了唐朝,武則天怒貶牡丹、武則天怒燒牡丹等傳言散播,牡丹上了“熱搜”,聲名一時暴漲,“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唐代皇室和達官貴人都喜愛牡丹,牡丹逐漸成為傲視群芳的富貴花,提起牡丹,就會聯想到盛唐氣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和芍藥同屬于芍藥科,在暮春次第開放,民諺說“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藥”,準確區分了牡丹、芍藥的花期,又因為芍藥花開已經是春末,還得了“殿春”的別稱,取意于蘇東坡詞中的“尚留芍藥殿春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和芍藥并稱“花中雙絕”,蘊含深厚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內涵,它們的花朵富麗雍容,身姿挺拔俊秀,可以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美好春光的向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說起牡丹,有一位美人不得不提。相傳武則天冬月游上苑,下令“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被貶至洛陽。一個要它開,一個偏不開;一個霸道潑辣,一個率性傲然。如今,“洛陽牡丹”依然久負盛名。世人皆知“洛陽牡丹甲天下”,卻不知“天下牡丹尊長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唐代開元年間,世人對牡丹的熱愛達到一個高峰。劉禹錫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陸游嘆“吾國名花天下知,園林盡日敞朱扉”,白居易云“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至此,牡丹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名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芍藥盛開于春夏交界之際,被稱為“五月花神”。千百年來,牡丹與芍藥并稱“花中二絕。”它們同屬芍藥科芍藥屬。民間素有“牡丹為王,芍藥為相”的說法。人們常將她們栽植在一起,花王花相次第開放,大大延長了觀賞期。很多人會分不清芍藥和牡丹。這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在于芍藥為草本,而牡丹是木本。</span></p> <p class="ql-block">圖片分別拍攝于:</p><p class="ql-block"> 陜西師范大學雁塔校區</p><p class="ql-block"> 西安牡丹苑</p><p class="ql-block"> 大明宮遺址公園</p><p class="ql-block">時間:二零二三年四月</p><p class="ql-block">攝影:天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恩施市|
澄迈县|
邹城市|
开化县|
泾川县|
大渡口区|
鹰潭市|
万州区|
武汉市|
南通市|
长乐市|
霍林郭勒市|
汉川市|
安岳县|
潮州市|
两当县|
敦化市|
卓资县|
大埔区|
南部县|
顺平县|
桐柏县|
淳化县|
闸北区|
乐陵市|
阳原县|
广灵县|
五家渠市|
武乡县|
饶阳县|
调兵山市|
南和县|
育儿|
张北县|
历史|
丹棱县|
长泰县|
滨海县|
冕宁县|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