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走訪上海圣約翰大學舊址(二)

高劍南

<p class="ql-block"> (上字下圖)</p> <p class="ql-block">  在《走訪上海圣約翰大學》(一)百年近代建筑(上)中展現了韜奮樓、格致樓、思顏堂、思孟堂、校長樓、羅氏圖書館、六三樓和體育室的歷史風貌。本篇展現圣約翰大學百年建筑(下)以及不該忘卻的紀念。</p> 百年近代建筑(下) <p class="ql-block">圣約翰大學27幢國保級歷史建筑的名稱與位置圖</p><p class="ql-block"><b><i>1 </i></b>同仁樓B樓 <b><i>2 </i></b>交誼摟 </p><p class="ql-block"><b><i>3 </i></b>四號樓 <b><i>4 </i></b>紅樓圖書館 </p><p class="ql-block"><b><i>5 </i></b>六三樓 <b><i>6 </i></b>思孟堂</p><p class="ql-block"><b><i>7 </i></b>格致樓 <b><i>8 </i></b>思顏堂 </p><p class="ql-block"><b><i>9 </i></b>韜奮樓 <b><i>10 </i></b>17號樓 </p><p class="ql-block"><b><i>11 </i></b>16號樓 <b><i>12 </i></b>18-19號樓 </p><p class="ql-block"><b><i>13 </i></b>體育室 <b><i>14 </i></b>樹人堂 </p><p class="ql-block"><b><i>15 </i></b>20號樓 <b><i>16 </i></b>21號樓 </p><p class="ql-block"><b><i>17 </i></b>東風樓 <b><i>18 </i></b>23號樓 </p><p class="ql-block"><b><i>19 </i></b>24號樓 <b><i>20 </i></b>25號樓 </p><p class="ql-block"><b><i>21 </i></b>26-27號樓 <b><i>22 </i></b>28-29號樓 </p><p class="ql-block"><b><i>23 </i></b>30-32號樓 <b><i>24 </i></b>33-35號樓 </p><p class="ql-block"><b><i>25 </i></b>36號樓 <b><i>26 </i></b>10號樓 </p><p class="ql-block"><b><i>27 </i></b>四盡齋</p> 交誼樓 <p class="ql-block">交誼樓-3號樓</p> <p class="ql-block">  1888年,在很多中國學校還在諸子百家的時候,圣約翰大學建起了交誼室,約大的學生已經開始了以舞會友的時尚生活。這在當時是一件十分轟動的事件。</p><p class="ql-block"> 1919年11月,學校舉行四十周年校慶,校友為紀念校長卜舫濟已故夫人、圣瑪利亞女校首任校長黃素娥女士,發起捐建一座新交誼樓。建筑建在原交誼室舊址上,于1927年開工,1929年12月14日學校五十周年校慶的時候落成開放。建筑費計銀7.5萬兩,是圣約翰大學耗資最大的一項建筑工程。</p> <p class="ql-block">  約大校友、后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成回國的范文照受邀擔綱了交誼樓的設計任務。這是第一位走進校園的中國職業建筑師,由于更熟悉中國傳統建筑語言,又有良好西方學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他設計的這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樓,無論是中式覆蓋綠色的琉璃瓦屋頂、西式屋身的三段式構圖,還是立面主樓層清水紅磚墻與窗間朱紅色混凝土圓柱組合,或是屋檐下模仿傳統彩繪的裝飾梁枋,甚至屋脊裝飾獸的點綴,都比例得當,渾然一體。交誼樓是約大所有建筑中呈現中西合壁風格最完美的一幢建筑。由于資金充足,無論從建筑形式還是裝飾上,都是最講究的。</p> <p class="ql-block">屋脊裝飾獸的點綴</p> <p class="ql-block">范文照(1893-1979)</p><p class="ql-block"> 約大校友,中國近代著名建筑師。</p> <p class="ql-block">  1917年畢業于圣約翰大學土木工程系,后赴美,1921年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建筑學士學位。留美期間接觸了大量古典建筑,特別學習了巴黎美院的學院派設計方法,注重柱式、比例、尺度、韻律、對稱等設計語言,受這些專業訓練的影響,范文照在其早期設計中探索了一條參照西方古典比例形式,并將其運用到中國風格建筑上的現代性實驗道路。作為第一位在上海造歐式建筑的華人,范文照對上海近代建筑中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產生起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除圣約翰大學交誼樓外,他在上海的設計作品還有南京大戲院(今上海音樂廳)、北京大戲院(麗都大戲院)、美琪大戲院、滬光大戲院、八仙橋青年會大樓(今上海錦江青年會賓館)、協發公寓、集雅公寓、交通大學執信西齋等。</p> <p class="ql-block">  交誼樓上下二層,底層為水刷石墻面,設有西式的拱廊,二層和屋頂為中國傳統宮殿樣式。建筑的上層分大、小交誼廳各一間。其下層設有大廳,大廳除了用以交誼、會議、文娛活動以外,還可進行籃球比賽,廳的四周上端筑有看臺,東、西、北有數排長木板座位,約能容300人,南還設有放映間。共有11個房間,供學生文體社團使用。</p> <p class="ql-block">大交誼廳(現在的報告廳)</p> <p class="ql-block">小交誼廳(現在的圓桌會議室)</p> <p class="ql-block">  1938年,圣約翰大學內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支部成立。1945年,上海高校第一個黨總支在交誼樓成立。</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25日,是上海蘇州河以南地區解放的第一天。是日夜晚到26日凌晨,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帶領華東局機關和接管干部隊伍,由江蘇丹陽乘火車到南翔,他和華東局其他領導同志張鼎丞、曾山以及秘書長魏文伯等人再從南翔乘吉普車于26日凌晨進入上海。天空還下著小雨,在夜色中他們到達圣約翰大學,其第一宿營地就是這棟交誼樓。陳毅、魏文伯、舒同在二樓的小交誼廳打地鋪休息,同行的其他人在大交誼廳打地鋪休息。5月27日清晨,天蒙蒙亮,陳毅來到草地上,向值勤的地下黨學生了解情況。上午,他乘車到蘇州河南岸市區視察,下午回到交誼室與鄧小平同志會面,后轉移至三井花園(今瑞金花園),領導接管上海的工作。上海解放后,陳毅成為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p><p class="ql-block"> 2002年5月,華政在交誼樓南墻設“解放上海第一宿營地”銘牌,以示紀念。</p> <p class="ql-block">兩個細節</p><p class="ql-block"> 1)與陳毅-起從丹陽到上海的華東局秘書長魏文伯,后選圣約翰大學作為華政校址,并任華東政法學院首任院長。后曾任司法部部長。</p><p class="ql-block"> 2)在1949年2月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南下到達徐州時,陳毅就指示時任司令部城市政策組組長曹漫之起草入城紀律。曹漫之根據指示,主持起草《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將“不住民房店鋪,不準打擾戲院及一切娛樂場所”寫在第二條。入城紀律在得到總前委同意后,上報黨中央,毛澤東電報批示,連用四個“很好”。曹漫之后來擔任華政副院長。</p> 東風樓 <p class="ql-block">  在我家樓頂平臺上看到紅色屋頂的東風樓。</p> <p class="ql-block">隔河看到的東風樓</p> <p class="ql-block">東風樓-22號樓</p><p class="ql-block"> 1885年創立的圣瑪利亞書院,是滬上最早的女校之一,可算是圣約翰大學的分部。1916年圣約翰大學將預科稱為中學。1918年,圣約翰將中學部與大學部分開管理。1923年,圣瑪利亞女校遷到了白利南路(今長寧路)新校舍,并改名圣瑪利亞女子中學。其位于圣約翰校園內的原址轉讓給了圣約翰中學高中部使用。1923年,圣約翰中學將原來的圣瑪麗亞書院思丁堂擴建為西門堂,形成合院式建筑。1925年正式竣工,建筑是為了紀念對圣約翰大學教育事業鼎力支持的旅滬商人西門(John Ferris Seaman)。建筑主體二層,局部單層,券廊式風格,底層設拱廊,二層設拱形窗,磚木結構,磚和拱券的色調與常規的色彩不同,傾向暖色調,屋頂為雙坡紅瓦屋面。建筑為兩層馬蹄形形磚木結構,共99間房。除主體建筑外,還建有小會堂和膳堂各一處。在華東師大成立之初,西門堂曾是華師大的分部。文革中西門堂改為東風樓?,F在是學校各個院系的研究中心和辦公地。</p> <p class="ql-block">西門堂內景</p> 樹人堂 <p class="ql-block">樹人堂-9號樓</p><p class="ql-block"> 因圣約翰高中部學生逐年增多,西門堂難以敷用,于1935年建筑一幢學生宿舍樓,名為“樹人堂”。 有“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后,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曾設在此樓內。1956年交由華東政法學院使用。曾改成魯迅樓,1999年大修時恢復原名。 </p><p class="ql-block"> 樹人堂的建筑雖然沒有擺脫中式的大屋頂,進口處仍有中式挑檐屋頂,但整體更趨簡化,簡潔的矩形大窗使這幢建筑更具現代主義的式樣。</p> 東鳳樓前的一些建筑 10號 11號樓 <p class="ql-block">10號樓(推測)</p> <p class="ql-block">同仁樓-11號樓</p> 16號 17號樓 <p class="ql-block">16號樓正在修繕</p> <p class="ql-block">兩根柱子(下載的)</p> <p class="ql-block">  “EJH“應是約大地產原主人、兆豐花園擁有者勤努·霍格(E.JENNER HOGG)的名字首字縮寫。</p><p class="ql-block"> “1899”應是建造的年份。霍格當時在兆豐花園大興土木,從1863年到1899年,長達36年建成了后來的約大4號樓。推測16號樓應在1899年建造。</p> <p class="ql-block">小白樓-17號樓</p><p class="ql-block"> 兩層小樓,木柱外廊,飛檐攢頂。建于上世紀20年代,因外墻為白色而得名。二樓自帶兩個轉角露臺,護欄為鐵藝雕花裝飾,滿滿法式風。這里曾經是圣約翰大學的外籍教員家庭宿舍,后為同仁醫院職工宿舍,現在是學生社團活動場所。(正在修繕,圖片係下載)</p> <p class="ql-block">小白樓窗上的花飾</p> 18 19號樓 <p class="ql-block">隔河相望18-19號樓的西側</p> <p class="ql-block">北側</p> <p class="ql-block">  18-19號是一幢樓,我們看到的朝西的19號樓。</p> 20 21號樓 <p class="ql-block">20號樓</p> <p class="ql-block">21號樓</p><p class="ql-block"> 當年單身的外國女傳教士(神學院教師Grieves、Wyatt、約大教師Falck)曾住此座洋房內?,F為華政國際交流處、國際教育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21號樓的北側面</p> 東風樓后的一些建筑 <p class="ql-block">  東風樓后面(北面)保留有8幢不同風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有西班牙式、葡萄牙式、英國式、德國式、美國式等(可惜我無法逐一分辨),是當時圣約翰大學教職員工的住宅。之后,又成為華政、上海社科院等單位的職工和家屬宿舍。上海許多法學界的學者曾居住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2008年以后,在上海市政府和長寧區政府巨額資金的支持下動遷??紤]到圣約翰大學的建筑群是上海市的重點保護文物。因此,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支持下,這幾幢房子,得以保留和修繕。我在陽臺上看到的就是這些小樓。</p><p class="ql-block"> 為方便展示,我將這些建筑分成西片、北片與東片。</p> <p class="ql-block">東風樓北面的小樓位置與樓形圖</p><p class="ql-block"><b><i>17 </i></b>東風樓</p><p class="ql-block"><b><i>18</i></b> 23號樓 <b><i>19</i></b> 24號樓 </p><p class="ql-block"><b><i>20</i></b> 25號樓 <b><i>21</i></b> 26-27號樓 </p><p class="ql-block"><b><i>22 </i></b>28-29號樓 <b><i>23 </i></b>30-32號樓 </p><p class="ql-block"><b><i>24 </i></b>33-35號樓 <b><i>25</i></b> 36號樓</p> 西片建筑 <p class="ql-block">23號、24號樓</p><p class="ql-block"> 黑瓦白墻,在東風樓的西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23號樓的南端</p> <p class="ql-block">23號樓的北端</p> <p class="ql-block">24號樓</p> <p class="ql-block">24號樓的西側面</p> <p class="ql-block">南側面</p> <p class="ql-block">東側面</p> <p class="ql-block">北測面</p> 北片建筑 <p class="ql-block">  25號樓處在華政半島最北端,蘇州河的拐彎處。</p> <p class="ql-block">沿河有棵歪脖子樹</p> <p class="ql-block">25號-華政《校友×教工之家》</p> <p class="ql-block">26-27號樓 </p><p class="ql-block"> 圣約翰大學首任華人校長沈嗣良的居所。1924年,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成立。名譽會長為張伯苓,主席董事為王正廷,沈嗣良為名譽主任干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自理體育時期的開始。我國從外國人手中收回了體育活動掌控權,實現了體育自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總部設在上海。因建立初期沒有辦公場地,就在沈嗣良的居所26、27號樓中辦公。</p><p class="ql-block">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是中國奧委會的前身,因而華政校園內的26、27號樓,是中國奧委會的誕生地。</p><p class="ql-block"> 圖為26-27號樓的西、南側面。</p> <p class="ql-block">下載圖片看清楚些</p> <p class="ql-block">26-27號樓的北側面</p> 東片建筑 <p class="ql-block">在華政橋上拍攝到的東片建筑</p><p class="ql-block"> 左→右:依次為36、33-35、30-32、28-29號樓。</p> <p class="ql-block">28-29號樓的西、北側面</p> <p class="ql-block">28-29號樓的東、南側面</p> <p class="ql-block">30-32號樓</p> <p class="ql-block">33-35號樓</p> <p class="ql-block">36號樓 據說是中央神學院院長的住宅。</p> 約大河東校區 <p class="ql-block">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河東舊址</p><p class="ql-block"> 位于蘇州河東岸的光復西路1347號和1437號。與長寧校區隔河相望,由學堂橋(即現在的華政橋)東西相連?,F有的歷史建筑包括理科樓舊址、美籍教師宿舍、四盡齋和小教堂、操場等。</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建成的理科樓</p> <p class="ql-block">理科樓</p><p class="ql-block"> 又稱新科學樓。位于光復西路1347號內,坐東朝西,面臨蘇州河。1923年6月在蘇州河東岸校園建成。</p><p class="ql-block"> 理科樓為磚混結構三層樓房,物理、生物和化學各占一層,各層設有教職員辦公室和實驗室(以及生物系的標本室),一層設有一間階梯式課堂,地下室一層。歇山屋頂,連排寬敞大窗,清水紅磚外墻,三樓墻面飾有如意柱。該建筑屬當時典型的中西合璧的校園建筑。樓內全部配備現代化的儀器設施,堪稱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大學理科教學樓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2年后,理科樓先由華東師范大學使用,1955年4月30日華東師大將該樓移交給華東政法學院,</p><p class="ql-block"> 1955年底,司法部法醫研究所搬遷入光復西路1347號“理科樓”。1956年在法醫研究所的基礎上籌建了“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所”。1960年因故撤銷,1979年恢復。1983年3月1日,研究所原址復建,“理科樓”被命名為“綜合樓”。2017年“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研究所”更名為“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四盡齋</p><p class="ql-block"> “四盡齋",取義自《圣經 路加福音》中的"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p><p class="ql-block">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校園建設完全停滯,直至戰后1940年代末,河東校區為獨立的中央神學院建了四盡齋,位于現在的華東政法大學河東學生宿舍區內,這是約大歷史上建造的最后一幢建筑,為三層的教學樓,包括圖書館、男生宿舍宿舍樓,與小教堂連在一起。建成的四盡齋,再也不見中式屋頂。也許,校園建筑結束中西合璧風格的這個轉折點,可以和1942年約大建筑系的成立聯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因不能入內參觀,只能下載四盡齋的圖片。</p> <p class="ql-block">精致的小禮拜堂</p><p class="ql-block"> 名為"圣舫濟堂",是紀念13世紀的歐洲著名修士圣舫濟 ,他以安貧樂道、熱愛自然著稱 ??上Р荒苋雰扰臄z,網上也找不到圖片。</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小洋房</p><p class="ql-block"> 位于光復西路1437弄1—2號,建于20世紀20年代,坐南朝北,為一棟磚木結構二層樓房,平面呈凹字型,外墻貼有鵝卵石。</p><p class="ql-block"> 據載,這幢小洋房,是院長和一位美國牧師 Foster (傅斯德)的住宅。Foster 曾在南京傳教,抗戰時期,參加過保護南京難民的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工作。</p> <p class="ql-block">因不能入內拍攝,下載兩張圖片。</p> <p class="ql-block">體育場(下載的圖片)</p> 不能忘卻的紀念 <p class="ql-block"> 華政長寧校區27幢國保級的百年近代建筑幾乎每幢都有值得細說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例如1912年2月1日,孫中山先生曾在40號樓大會堂發表演講,“民主國家,教育為本;人民愛學,無不樂承……” </p><p class="ql-block"> 1929年落成的交誼樓不只是學生交誼活動的場所,1945年成為上海高校首個成立的黨總支的所在地。1949年5月交誼樓在上海解放時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稱為“解放上海的第一宿營地”。1952年華東政法學院建校后的首屆學子在此舉行開學典禮,開創了新中國法學教育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體育室蘊含著學校悠久的體育歷史和濃厚的體育文化,在《體育文化博物館》里陳列了上百件珍貴藏品,陳述了中國奧委會的誕生,陳列著中國人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帶回的紀念品。體育室還銘記著上海解放前夕犧牲的最后一名地下黨員。</p><p class="ql-block"> 華政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皆承載著厚重的校史,留下了好些不該忘卻的紀念。例如一坊、一橋、一標識等。</p> 紀念坊 <p class="ql-block">圣約翰大學紀念坊</p> <p class="ql-block">一張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1929年,曹家渡眾商民為紀念圣約翰大學建校50周年而修建了一座牌坊。1955年牌坊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1992年10月由圣約翰大學校友會在紀念坊原處復建,所用四根石柱仍為當年舊物。校友榮毅仁和經叔平為牌坊揭牌。</p><p class="ql-block"> 紀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兩副對聯,并有橫額。</p><p class="ql-block"> 正面(南面),外聯語是:“環境平分三面水,樹人已半百年功”。中聯語是:“淞水鐘靈英才樂育,尼山知命聲教覃敷”。正面橫額是:“緝熙光明”。 </p> <p class="ql-block">  北面,外聯語為:“明禮達用是為國華天挺之才資造就,新命舊邦廣開學舍海通而浚此權與”。中聯為:“命中西於一爐五十載締造經營蔚成學府,在東南為巨擘千萬人灈磨淬厲用揚國光”。橫額為:“光與真理”,是學校校訓。</p> 華政橋 <p class="ql-block">  從蘇州河匝口算起,華政橋是蘇州河上第23座橋,也是蘇河上唯一用單位命名的橋。 是連接華東政法大學長寧和普陀南北兩校區的專用橋梁,只供人行。華政橋曾被稱為學堂橋、校園橋。</p> <p class="ql-block">  自約大河東校區建造理科樓與體育場后,蘇河兩岸的師生靠擺渡往來,很不方便。</p> <p class="ql-block">學堂橋</p><p class="ql-block"> 1934年校友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捐助5000美元在蘇州河上搭建一座木橋,在懷施堂的北側架向河東,命名為“學堂橋”。隨著蘇州河的運輸船只荷載增加,學堂橋的橋身太低而影響河內船只正常通航,加之木橋破損不堪,于1967年被拆除,改由渡船來往兩岸。</p> <p class="ql-block">校園橋 </p><p class="ql-block"> 1980年,在樹人堂北隅即原木橋上游約200米處建造鋼筋混凝土人行橋,稱為“校園橋”。</p> <p class="ql-block">華政橋</p><p class="ql-block">  后因鋼筋混凝土人行橋太低,不利于船泊來往,2001年拆除改建為鋼梁結構新橋,2009年改名為“華政橋”。</p> 帳篷精神 <p class="ql-block">一張老照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草坪上的辦公室——五頂帳篷。</span></p> <p class="ql-block">  1979年3月華政復校之初,校園里有11個單位。留給華政的辦公用房只有259.26平方米,不足原來用房面積的0.6%。面對校舍短缺、資源匱乏的困境,以劉少儻、徐盼秋和曹漫之為首的時任領導,決心讓出辦公場所,以保障師生教學場地。副院長李潤玉利用其在徐州大屯煤礦的關系,向煤礦領導求助,在4號樓前的大草坪上搭起了5頂帳篷,校領導和所有黨政工團的工作人員都進入帳篷辦公。無論是零下十幾度的寒冬還是四十多度的酷暑,堅持在舊帳篷中工作?!耙磺袨榱私虒W第一線”是華政領導班子的一致意見,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艱苦奮斗下,這所學校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塑造了聞名遐邇的“帳篷精神”。</p><p class="ql-block"> 與圣約翰大學留下來的那些典雅、雄偉的大樓相比,帳篷低矮,冬冷夏熱。但也因如此,“帳篷精神”成為華政的一大辦學特色,成為華政人自豪并奮發向前的一種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華政建校70周年之際,在四號樓前、二次復校搭建帳篷的大草坪上,樹立起“帳篷精神”標識和圖文,講述華政先輩在帳篷里創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帳篷精神”標識 </p> 其他 <p class="ql-block">圣約翰最早的建筑——圣約翰座堂</p><p class="ql-block"> 哥特式,建于1844年,1980年拆除,后建設華政圖書館。圖為1890年時的圣約翰座堂。</p> <p class="ql-block">在圣約翰座堂原址上建造的華政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校園里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基石</p> <p class="ql-block">  上海圣約翰大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學府,開創了多個第一。如今華東政法大學又創記錄,其長寧校區成為上海乃至全國首個向公眾開放的大學。</p><p class="ql-block"> 向曾經的上海圣約翰大學,如今的華東政法大學致敬!</p> 后記 <p class="ql-block">1)從年初動因走訪圣約翰大學舊址到4月實地參觀,雖然是粗線條的,還有不少疑惑,但收獲滿滿。遺憾的是不能入內參觀體驗。</p><p class="ql-block">2)美篇中大部分外景系本人所攝,部分引用了下載的圖片,包括所有的內景以及正在修繕的16、17號樓。文中說明係網上下載,僅稍作組織。在此向原作者一并感謝!美篇中定有錯誤或不當之處。望讀者指正。謝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诸城市| 巫山县| 广平县| 嵊泗县| 桓台县| 大埔县| 崇信县| 长岭县| 中方县| 河源市| 白水县| 丹棱县| 上林县| 宁河县| 大同市| 开平市| 双城市| 陆丰市| 当涂县| 道真| 荣成市| 张家界市| 正安县| 尼玛县| 洪泽县| 习水县| 昂仁县| 邯郸县| 上栗县| 东乡县| 顺昌县| 昆明市| 大石桥市| 方山县| 七台河市| 东乡族自治县| 卢龙县| 浦城县| 本溪市|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