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戚繼光與臨海城墻</h3> 戚繼光(1528年一1588年),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抗倭英雄。初任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往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1562年戚繼光先后在浙江、福建取得臺州、橫嶼,平海衛、仙游等戰役的勝利,基本蕩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年)調往薊州,將創建于臺州的空心敵臺應用于北方長城,邊境得以安寧.....,萬歷十五年(1587年)病卒,終年60歲。 在與倭寇的戰斗中戚繼光認識到要訓練一支專門針對倭寇的特種部隊。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戚繼光到義烏招募了三千多彪悍的農民和礦工,并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形成一支武藝精、戰術強,守紀律、聽指揮的精銳之師。從此,這支軍隊轉戰各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人稱“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五月間,倭寇百艘船數萬人,大舉進犯浙江。戚繼光在臺州九戰九捷大敗倭寇,使侵犯臺州的倭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與此同時,戚家軍在寧波、溫州一帶也取得重大勝利,從此浙江倭患基本平息。由于臺州大捷,戚繼光被提升為都指揮使,“戚家軍”也聞名天下。 為強化城防,他對臨海城墻加高加固,并創建了13座雙層空心敵臺也叫敵樓。敵臺跨越城墻內外兩邊,是重要的防御工事,既可以瞭望、射箭,還可以屯糧、屯兵增加防御力量。之后戚繼光被調往北邊防御韃靼。1568年戚繼光在擔任薊鎮總兵時,以2萬戚家軍為骨干,依據臺州府城營造之術,大規模用磚石包砌長城,并在薊、昌二鎮先后建造了1448座空心敵臺。 中國古建筑學家、長城學會原名譽會長羅哲文考察臨海古城墻后認為:“戚繼光在任薊鎮總兵時,將他在臨海修筑城防的經驗,運用到北方長城的增擴加強上。現在北京八達嶺、慕田峪、司馬臺、古北口、天津黃崖關、河北山海關附近的老龍頭、角山等處長城的雄姿,均是經戚繼光改進之后所留下來的??梢哉f,臨海古城墻堪稱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范’和‘藍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名副其實的江南長城</p><p class="ql-block">從朝天門出發,在城墻上往前走,在蜿蜒崎嶇的山脊上看到一座座敵臺,好像開始攀登北京八達嶺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江南的長城值得前來打卡。</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號敵臺,敵臺或稱敵樓不是燃燒煙火或施放狼煙,傳遞信號的烽火臺,而是守衛城墻打擊入侵者的戰斗堡壘。</p> <p class="ql-block">一號敵臺內展示的“壯城營”,這是宋朝時創建的防御機構。登上敵臺頂部往回看是朝天門及外甕城,向前方看是逐步攀升的城墻和二號敵臺,在城磚上還有“公元一九九五年重修”銘文。</p> 從敵臺頂上下來,繼續向二號敵臺攀登。 來到二號敵臺 <p class="ql-block">當年敵臺的樓下可供守兵休息,儲藏糧食和武器裝備,箭窗可以對外開弓放箭。登上敵臺的樓梯,守兵在平臺上站崗、瞭望和射擊。</p> <p class="ql-block">二號敵臺下有一個后院叫梅園,進入凝香門見到幾棵青梅古樹和凝梅軒。梅園,曾是臺州官署后花園,位于北固山西側,遍坡植梅,有雪里紅、宮粉、珠砂、綠萼、粉蝶、玉蝶、殘雪、龍游和粉臺閣等數十品種。春節前后,漫山花開,幽香沁人。</p> 從梅園回到城墻上,往前看漫山遍野的白色梨花伴著城墻開放,隱約看到三號敵臺和高處的煙霞閣。 <p class="ql-block">三號敵臺就在眼前。想象一下,城墻外曾經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城墻內卻是梨花盛開鳥語花香。只有在和平年代才能體會到這種戰地白花分外香的詩意。</p> <p class="ql-block">進入三號敵臺,四周墻上各有兩個箭窗,墻上展出了臨海城墻和臺州府城新舊對比的圖片和文字。</p> <p class="ql-block">站在三號敵臺上,通過雉堞遙望城外的靈江,腳下的城墻和梨花叢中的煙霞閣。</p> <p class="ql-block">離開三號敵臺,來到煙霞閣。在此可西眺山勢巍峨,俯瞰靈江潮涌;南覽巾山群塔,四季云蒸霞蔚,這里是觀景極佳處。</p> 從煙霞閣繼續往前走,看到城墻上一條下路通往望天臺,也被稱為天壇,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筑臺祭天稱王的地方。結構采用“三層九循環”形式,漢白玉扇形臺板、臺階、欄桿等都是九和九的倍數。建筑體現“圓和九”思想,象征九五至尊。<br> <p class="ql-block">方國珍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聚眾起事,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攻下臺州城,在大固山筑壇祭天。到了至正十五年(1355年))七月據有臺州、、溫州、慶元(今寧波)之地,后降朱元璋。</p> 從望天臺回到城墻上往前走就到了四號敵臺。 四號敵臺是長方形的,面積不大。 從四號敵臺下來,往前走到了臺州府城隍廟。院子里有一棵至今已存活1400多年的隋朝樟樹。此隋樟曾遭雷擊,劈去大半,現干徑厚度不足0.65米,仍生機未滅,為全國罕見。 臺州府城隍廟,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供奉的是臺州城隍屈坦,屈坦為三國時東吳尚書仆射屈晃之子,史載為臨海第一任郡守,屢造福護佑于民。 從城隍廟回到城墻上,這里城墻馬面上是“大將軍”炮臺,炮臺架有古炮一尊,人稱“大將軍”。此炮長近三米,重約數千斤,炮身有銘文“644”及西文字樣,原為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從荷蘭人手中繳獲。清順治年間,鄭成功所部第三次攻擊臺州時遇“颶風”沉船。此炮后為清軍撈獲,一直保存臨海。 鄭成功、張煌言都是明末抗清的重要人物,從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開始,二人聯合,曾三次攻入臺州腹地,并一度控制了臺州全境。<br> 大將軍炮臺附近城墻上豎立一塊牌子,寫著清雍正皇帝御筆“至真妙道”。說的是道教南宗始祖張伯端,臨海人。清雍正皇帝信奉道教,他封張伯端為“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并在臨海、天臺賜建三座紫陽道觀。 接著往前走到了正在維修的五號敵臺,不能登上敵臺頂部。城墻地面還鋪了鋼板。 離開五號敵臺,向前步行幾分鐘就到了六號敵臺。 敵臺里面放著三面大鼓,墻上掛著幾張臺州民間藝術圖片。 六號敵臺到七號敵臺之間正在修建一個喝茶休息空間,叫做“長城驛站”。 七號敵臺位置在山脊的高處,從照片上可以看出一般都是中間高兩邊低。 七號敵臺內也正在維修。 穿過七號地臺先是一小段下坡,然后是一大段上坡,到達臨海城墻的最高處白云樓。 白云樓,位于北固山東側,為臺州府城墻最高點。北眺白云山,南瞰巾子山。此樓建筑形式為雙層重檐歇山頂結構,周邊嵐氣時生,白云時出,四季山色空朦。 從白云樓出來,下了一百多級臺階回頭看一眼白云樓,就像聳立在云端。城墻上一塊牌子寫著“百步峻”,此處為江南長城最陡峭地段。相傳唐代大將尉遲恭指揮軍民筑城到此,由于地勢過于險峻,數次被毀。某日清晨,有梅花鹿沿山脊奔跑,于雪地留下一串腳印,尉遲將軍心有所悟,命將士沿腳印做上記號,沿此修建,城遂以成。此后、臨海譽有“鹿城”之稱。 百步峻城墻內側是蛇形盤山道,還經過一個鹿苑里面養了幾只梅花鹿。 一路下臺階向最后一個敵臺前進。如果我是從下面往上走,不停的攀登臺階一定很吃力。 終于來到了八號地臺 八號敵臺比較大,中間玻璃展柜里展示了戚家軍將士騎在戰馬上,人和馬都是渾身鎧甲全副武裝。四周展柜介紹了戚家軍及著名戰法“鴛鴦陣”。 再從臨海城墻的沙盤上,看一下八個敵臺在城西北的北固山上依次排開,守衛者臺州府城。 從八號敵臺繼續往前走,就到達了臨海城墻的東北角攬勝門。 城墻下面是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塑像,后面為戚家軍兵營。 攬勝門上面的城樓叫顧景樓,為重檐歇山頂。城樓高大雄偉。 站在樓上遠望臨海城和東湖秀美景色。 在走到四號敵臺時天上就開始下雨了,到了攬勝門雨越下越大。在城樓下冒雨拍一張攬勝門照片。 走下臺階大路旁一座石牌坊,上面寫著“千古風流”四個大字。 來到大路上,從正面看到牌坊上寫著“雄鎮東南”,后面是新建的攬勝門和顧景樓。走出臨海城墻景區大門,結束獨自考察臨海古城墻之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江县|
淮南市|
安丘市|
黑河市|
泰和县|
富阳市|
宁晋县|
会昌县|
崇明县|
孝昌县|
赤水市|
木兰县|
平乡县|
凤阳县|
和静县|
尉氏县|
澄城县|
岫岩|
新乡市|
石泉县|
黑河市|
萝北县|
烟台市|
广河县|
垣曲县|
广德县|
弋阳县|
封丘县|
瑞金市|
常宁市|
神农架林区|
清流县|
新沂市|
武强县|
海林市|
珲春市|
宁陵县|
辉县市|
鄂尔多斯市|
灵石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