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p><p class="ql-block">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臺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p><p class="ql-block">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楷書四大家”。</p><p class="ql-block"> 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鑒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鐘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于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評價其書法“因熟而俗”。</p><p class="ql-block">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于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于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于世。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習,怎么會擔心書法勝不過別人。”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p> <p class="ql-block">趙孟頫行書集字《長歌行》</p> <p class="ql-block">釋文:</p><p class="ql-block"> 《長歌行》</p><p class="ql-block">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p><p class="ql-block"> 陽春布德澤, 萬物生光輝。</p><p class="ql-block"> 常恐秋節至, 焜黃華葉衰。</p><p class="ql-block">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p><p class="ql-block">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松县|
临潭县|
冷水江市|
凯里市|
娄底市|
锡林浩特市|
全椒县|
嘉祥县|
视频|
桐柏县|
扎兰屯市|
柘荣县|
龙海市|
旌德县|
萍乡市|
石柱|
深泽县|
文安县|
新平|
广河县|
肥城市|
黔南|
天峻县|
仁怀市|
苍溪县|
宜春市|
苏尼特左旗|
牟定县|
宝丰县|
五常市|
清水县|
巴南区|
无锡市|
中卫市|
开原市|
湟中县|
连州市|
大安市|
黎平县|
金华市|
古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