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注定是一個極不平常的且讓我刻骨銘心的一年。這一年,我經歷了親人離去的痛苦,度過了最為艱難的一年。這一年我只能用學習,用努力工作來沖淡心中的陰霾。值得幸運的是我還有許多好朋友陪著我,安慰我,陪我一起度過這些日子,他們的陪伴讓我的心變得溫暖和不再弧寂。還有一種運動,讓我從煩燥不安之中得到慰籍,那就是騎行。</p><p class="ql-block"> 騎行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它讓我感到自由、充滿力量,也讓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每一次騎行,都是一次新的旅程,一次與自己、與大自然的對話。</p><p class="ql-block"> 我喜歡騎行在路上的感覺,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無法用言語來形容。騎行讓我覺得生活是如此的寬廣,沒有束縛,沒有限制。我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選擇路線,去欣賞沿途的風景,去感受大自然的氣息。</p><p class="ql-block"> 騎行的時候,我會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下,感受騎行的節奏,感受身體的運動,感受風吹過的感覺。這種專注讓我忘卻了煩惱,忘卻了壓力,只有純粹的體驗和享受。</p><p class="ql-block"> 每一次騎行,都會讓我有所收獲。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到達一個新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了解不同的文化。這種體驗讓我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熱愛生活。</p><p class="ql-block"> 騎行也是一種挑戰,每一次的騎行都是一次對自己的挑戰。我可以選擇陡峭的山路,挑戰自己的耐力和體力。也可以選擇長距離的騎行,挑戰自己的毅力和耐力。這種挑戰讓我更加了解自己,也讓我更加有信心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p><p class="ql-block"> 總的來說,騎行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它讓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也讓我更加珍惜和熱愛生活。每一次的騎行都是一次新的旅程,一次與自己、與大自然的對話。我相信,只要我堅持下去,我會在騎行的路上看到更多的風景,體驗到更多的美好。正所謂"何以解憂,唯有騎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門鎮</p> <p class="ql-block"> 夏門村的來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所謂“夏門”,意指夏禹打開石門之處。清人李先達有詩云“峭削夏門道,疏排禹力神”(《夏門道中》)。相傳古時太原盆地為一大湖泊,曰“昭余祁澤”。為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災害,夏禹曾帶領先民“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陽”,即選擇太岳、呂梁兩山間雍塞狹窄之處,開鑿山口,將汾水導入黃河。夏禹開山之處曰“靈石口”,即今夏門村所在地。山西民諺曰“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后人為了表達對夏禹治水功績的紀念和感激之情,特將此處命名為“夏門”,“夏門村”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夏門梁氏古堡</p> <p class="ql-block"> 夏門梁氏古堡位于山西靈石縣城西南九公里處的夏門村,始建于明朝萬歷中期,終建于清朝光緒年間,歷時三百余年。累積建成以城堡式建筑群為核心區的民居建筑。夏門古堡建在秦王嶺的龍頭崗上,倚山傍水,汾河從東向西繞堡而行,靈石古八景之一——“夏門春曉”指的就是這里。</p> <p class="ql-block"> 夏門古堡內的古建筑群絕大部分保存完好,迄今為止經歷了400余年的風霜雨雪,雖然有部分人為的拆毀、自然的侵蝕,但始終沒有改變原有的格局,仍然完整的保存了原有的街巷、院落、堡墻、堡門等。現存古建筑共有大小院落60余幢,主要的院落群有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后堡門外院落、道臺院、百尺樓等。梁氏宗祠——惇敘祠堂遺址一處,西祠堂及其它家廟遺址8處,“祭祖堂”一處;關驛、逆旅各一處;老字號店鋪5處,私塾3處,“竹林書院”(在縣城,已改建)一座;關帝廟、土地祠各一座,真武廟、三官廟、河神廟、文昌廟、魁星樓、鬼門關、雁歸亭、對碑灘、魯班纏、文峰塔等遺址各一處;牌坊遺址5處等。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兩代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層樓迭閣、錯落有致、工藝精湛、功能齊全的建筑風格與工藝水平。夏門古堡建筑群雄偉中見質樸,質樸中求精工,對稱中求變化,變化中求實用;蘊巧布奇建之趣,含隱匿安詳之韻,可居,可賞,可御,可逸;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渾之氣勢,又有南國園林玲瓏秀雅之風韻,堪稱北方漢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枝絢麗的奇葩,一顆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夏門的興盛與梁氏家族的發跡有著密切的關系。梁氏家族仕宦傳家,家族中先后有185人為官,生前死后授贈榮譽者達102人次,其中五品以上66人次,三品以上18人次,成為靈石縣乃至山西晉中顯赫的名門望族。在梁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當屬名動京晉、清史留名的鐵面御史梁中靖。梁中靖自幼勤奮讀書,嘉慶三年戊午科舉人,嘉慶六年辛酉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后以候補知縣居家8年,期間以執教為業,為夏門村修渠、修路、賑災濟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稱頌。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又被任命為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監察御史。晉中家喻戶曉的“趙二姑案”,就是梁中靖通過明察暗訪,了解了實情,他沖破阻力,上疏彈劾,最終經刑部提解京審,方真相大白,沉冤申雪。這一驚天動地的大案,轟動朝野,史乘有載,成為清代有名的大案之一。</p> <p class="ql-block"> 百尺樓為梁家七世梁樞所建的民樓。該樓以峭壁為屏,以峻嶺為靠,以汾河為險,以磐石為基,修建于清乾隆年間,樓為四層,一、二層為三孔窯,三層為四孔窯,四層為云廳。樓長15米,寬4米,高40米,故稱“百尺樓”。樓下部為磚石結構,上部為磚木結構,建筑奇特而雄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汾西縣</i></p> <p class="ql-block"> 汾西縣城是天然建在黃土高原塬面上的高原之城,在中國、在黃土高原,絕大多數城鎮都是建在平原、河谷、盆地等較低的地方,唯有汾西縣城是少數幾個建在黃土高原塬面上的高原之城,它視野開闊,空氣清晰,令人心曠神怡,如站在高崗和山頂一般,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因此汾西縣城的三塬一城又是名副其實的龍鳳城。</p> <p class="ql-block"> 汾西縣老城區形似鳳凰,故稱作鳳凰城,鳳凰城里有鳳凰樓,有鳳池市場,有鳳凰東西大街。鳳頭鳳頸在鳳祥社區居委會(店頭),鳳身在鳳凰西大街的區域,鳳尾是鳳凰東大街的區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晉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晉國博物館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曲村鎮北趙村。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廳選取晉侯墓地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展覽以這些文物為紐帶,采用以物托史、以史載物的方式,將600余年晉國歷史劃分為五個單元,介紹了桐葉封唐、曲沃代翼、文公稱霸、遷都新田、三家分晉等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晉侯墓地遺址展廳選取四組具有代表性的墓葬和三座陪葬車馬坑,在保持遺址原狀的前提下,對遺址進行了科學的修復加固,并按照發掘出土時的棺槨格局、隨葬品擺放形式,分別以不同的展示方式予以展出,營造出一種一墓一景、各具特色的參觀效果,為游客展示了一幅兩周時期邦國王侯埋葬的全景圖畫。</p> <p class="ql-block"> 晉國(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諸侯國,周初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為晉。</p><p class="ql-block">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后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后在崤之戰和彭衙之戰中大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晉景公時,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大敗齊國后,又在晉伐蔡攻楚破沈之戰中攻入楚國本土。晉厲公繼位后連敗秦、狄,并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國勢鼎盛,軍治萬乘,獨霸中原,達到晉國霸業的巔峰。</p><p class="ql-block"> 晉平公以后,晉國范、中行、智、韓、趙、魏六卿之間斗爭激烈。晉定公時,范、中行兩家首先敗亡。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晉國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前376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廢為庶民,晉國正式消亡。</p><p class="ql-block"> 晉國為春秋四強國之一。晉國鼎盛時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陜西省東部與北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東西北部與內蒙一部的廣大地區。晉國因國力強大,經常壓制住齊秦楚三個大國,在春秋時期大多數時間里獨霸中原。</p> <p class="ql-block"> 絳園位于曲沃縣城北部,原是曲沃煙廠舊址,是一處以晉文化為主要內涵的城市生態休閑公園,因曲沃是晉國早期都城故絳所在地而命名。絳園選址曲沃北大門,意味著晉都曲沃“笑迎八方客,誠待四海賓”。這里,儼然就是縮小版的晉國古城。絳園以明堂為標志性建筑,主要展示周天子冊封重耳為侯伯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從北向南分別建設濱水景區、古建景區、園林景區三大景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晉博園</p> <p class="ql-block"> 晉博園位于侯馬市府西路,是一座集中展示晉國新田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前身是侯馬晉國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建成一座專題性博物館,主要收藏與展示晉國文物、圖片及實物資料。博物館以弘揚晉文化為主線,擴大受眾面,普及古都新田文化知識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絳縣</p> <p class="ql-block"> 新絳,我的老家,古稱絳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臨侯馬市,西接稷山縣,南連聞喜縣,東北與襄汾縣接壤,西北與鄉寧縣相鄰。新絳地理位置優越,自古以來就有“水旱碼頭”之稱,素有“控帶關河,輔翼汾晉,據河東之肘腋,為戰守之要區”的說法,也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p><p class="ql-block"> 春秋時期,公元前668年,晉獻公遷都故絳(今新絳縣北襄汾縣晉城)。公元前585年,晉景公遷都新田(今新絳縣橫橋鄉一帶)史稱新絳。</p><p class="ql-block"> 史書記載:西周時期,武王封文王第十七子為郇侯轄今新絳地,后改郇為荀,為侯國。春秋時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荀國為晉所滅,此地屬晉。公元</span>前668年,晉獻公遷都故絳(今新絳縣北襄汾縣晉城)。選址建都于車廂城,因堯王故里城外三座土嶺黃土層下皆為紫中帶紅的山石,取名“絳”。公元前585年,晉景公將都城遷到新田(今新絳縣橫橋鄉一帶),舊城稱“故絳”,新都稱之“新絳”,這也是“新絳”一名的起源。嚴格來說,這個“新絳”并非今天的“新絳”,而是今天山西侯馬新田,今“新絳”只有部分遺址。這座新建的都城在戰國時期稱"汾城",到東漢時期改為長修,三國時期置臨汾縣,屬平陽郡管轄(此臨汾也非今日之臨汾)。北魏年間在柏壁設東雍州,將臨汾縣分稱太平和南太平,后在此置正平郡(新絳縣城的正平街名就以此命名)。到北周時期,改名為絳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臨汾縣為正平縣,而改平陽縣為臨汾縣。州治從玉璧遷移至此,改名為絳郡,領八縣,治所為正平縣,也就是今天的新絳縣。唐時在此設絳州總管府,宋時為雄州,金設絳陽軍節度使,并升為晉安府,元代設絳州行元帥府,明凊時為絳州,民國時期,廢州改縣,取“咸與維新”之意,與相鄰絳縣區分,改名“新絳”,再度啟用春秋之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絳州三樓指鐘樓、鼓樓、樂樓,位于新絳縣城西部的高垣之上。鐘樓在南,簡約大方;樂樓在東,美奐華麗;鼓樓偏北,高大巍峨。三樓各有特色,參差錯落分布在七星坡上。從淵源上講,這三座樓都是原絳州署大堂的附屬建筑。</p> <p class="ql-block"> 龍興寺位于新絳縣龍興鎮四府街社區,龍興路北端高阜上。據史書記載龍興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觀。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0年),改稱龍興寺。宋時,太祖趙匡胤寓居于此,改寺為宮,后僧人占據,恢復龍興寺之名。</p><p class="ql-block"> 龍興寺中軸對稱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門、108級臺階、碧落碑、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龍興寶塔及宋金古墓。其中尤以碧落碑、大雄寶殿內的宋金泥彩塑和多次騰煙的神秘寶塔最為出名。大雄寶殿內存元代彩塑7尊,碧落碑為國家一級文物書法珍品。</p><p class="ql-block"> 龍興寺內有兩大珍寶,一為碧落碑再一則是龍興寺塔。龍興寺塔為八角十三級密檐塔,始建于唐、清代重修。據傳唐代所建降塔為八級,清乾隆年間增高五級,高42.4米。塔身正背兩面設拱門,每層拱門之上均設有門額。一到十層的額題分別為:“一柱擎天”、“兩莖仙掌”、“三汲龍門”、“四大躋空”、“五云獻瑞”、“六鰲首載”、“七星召應”、“八風協律”、“九陌看花”、“十方一覽”。</p> <p class="ql-block"> 絳州大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唐代,唐代名將張士貴曾在此設帳募兵,又名帥正堂,“薛仁貴從軍”等故事也源于此。大堂面寬七間,單檐歇山筒瓦頂,檐下為五鋪作單下昂斗拱。現存大堂建筑為元代重建遺構,全國州衙正堂通例為五間,絳州大堂獨為七間,全國少見。</p> <p class="ql-block"> 絳守居園池歷代俗稱“隋代花園”、“隋園”、“蓮花池”、“新絳花園”、“居園池”,始建于隋開皇十六年(596),由內軍將軍臨汾令梁軌開創。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古老的園林之一,其布局設計、建造藝術在園林史上占有獨特的位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是目前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園林。</p> <p class="ql-block"> 新絳文廟,位于新絳縣城內四府街。據廟內存宋人集刻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書碑《重修夫子廟碑記》記載,推斷文廟可能為宋代所建,以后元、明、清屢經增修,是一處很有特色的古建筑群。現存建筑中軸線依次為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西廂房數間等。其明倫堂、尊經閣、樹齡數百年的柏樹等在解放前和“文革”中遭到毀滅性破壞。由于被糧食局當成倉庫,大成殿等建筑才得以保留下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汾城古鎮</p> <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始建于唐代,最初為尉遲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貞觀七年縣城遷于此,名為太平縣。經過歷朝建設,現存古建筑群占地二萬平方米,建筑年代涵蓋金至清的所有朝代。2006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汾城古建筑群以鼓樓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為城隍廟、文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社稷廟、洪濟橋等,共有40余座古建筑,時代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至清代末期,其建筑規制仍保持著我國縣級城市建筑布局,是研究我國古代縣級城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珍貴史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侯馬</p> <p class="ql-block"> 侯馬市古稱“新田”。秦始皇贏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絳縣,屬河東郡,歷史悠久,素有“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源侯馬”之美稱。侯馬市地處秦、晉、豫大三角的中心,自古為“燕、趙、秦、蜀之通衢大道”,是山西南部的一座交通樞紐城市,是通聯八方的物流重鎮。因明代在此地設官驛而得名,因此又有了“南來北往商埠地,千車百貨旱碼頭”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仁義古鎮</b></p> <p class="ql-block"> 仁義古鎮隸屬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南關鎮,原名"仁義堡",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初劉武周所筑城寨。</span>鎮名字來歷還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隋朝末年李世民帶領軍隊多次進出雀鼠谷,軍紀嚴明,老百姓稱贊他的軍隊為仁義之師,于是南河邊上有了仁義一名。</p><p class="ql-block"> 仁義作為秦晉古官道驛站、重鎮,山上古堡成為屯兵據點,山下門洞成為商旅來往必經之路。仁義古鎮曾有堡墻,城門曾巍然屹立,官方在此設有“仁義驛”,嚴格進行關防巡檢。三官樓則集中體現著仁義作為古道驛站的悠遠歷史。一座可鎖大門的門洞方方正正,挺立在古道主街的中央,北側門額上,有“仁義鎮”三個楷書石刻字,每字雖僅有三十公分見寬,且呈瘦長體,但舉目凝視,仍有一股古風古韻沖你涌來,讓你不由得聯想翩翩。北門洞下的石板路,全是大塊的青石鋪就,由于千年古道行人車馬經年累月的踐踏摩擦,這些青石已全部變得光光亮亮的,像是有人專門長期打磨的結果,特別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青石馬道的兩側,堅硬的青石竟被深深地刻下兩道車轍,它是那過往馬車的木輪子、鐵輪子無數遍碾壓的結果。經過了漢軍的金戈鐵馬、唐師的萬騎云屯、明清時期的商邦物流,蘊藏著厚重的人文內涵和歷史積淀。兩道深深的車轍印痕,如同逝去的歲月難以塵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膏山</b></p> <p class="ql-block"> 石膏山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南五十公里的太岳山中,地處靈石、霍州、沁源三縣交界處,北接綿山,南望霍州,西臨汾河,東靠靈空山。</p><p class="ql-block"> 石膏山其實不產石膏。因山中有一種會滑翔的鼯鼠棲居在大山懸崖上,它們烏黑發亮的糞便(中藥“五靈脂”)流落到洞壁上,一條條黑色脂膏就形成,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當作巖石滲出的膏脂而名石膏山。</p><p class="ql-block"> 石膏山自然環境優美,森林和水力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76%,植被覆蓋率達89%。石膏山四峰環抱,峰峰聳翠,有清清流水,千尺巨瀑;還有溶洞名剎,古道通幽;更有遍山紅葉,杜松寶塔。自古以來就是人們朝山拜謁,登臨神游的歷史名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靈石縣</p> <p class="ql-block"> 靈石縣,隸屬山西省晉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晉中市最南端,北臨介休市,南接霍州市,東靠沁源縣,西連交口縣、孝義市。隋開皇十年,隋文帝楊堅北巡挖河道,獲一巨石,似鐵非鐵,似石非石,色蒼聲錚,以為靈瑞,遂命名為“靈石”。</p> <p class="ql-block"> 曲坡村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陶唐峪鄉北部,2020年起,數十只蒼鷺在這里安家筑巢、孵化后代。據介紹,蒼鷺又稱灰鷺,屬于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作為一種水邊鳥類,蒼鷺對生態環境有著很強的選擇意識。一只只蒼鷺在枝頭自由嬉戲、振翅起舞、展翅飛翔成為曲坡村一道新的靚麗風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霍州署</p> <p class="ql-block"> 霍州署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東大街北側,始建于唐代,現存古建筑為元、明、清古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無論其位置選擇、建筑規模,還是整體布局、形制設計,均為全國現存同類衙署之冠,是中國已知唯一一座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州級署衙。相傳這里曾為隋朝中郎將宋老生的幕府,又為唐尉遲恭的帥府行轅。州署分中軸線和東西輔線三大建筑群及一些署外建筑,主體建筑雄偉高大,古樸典雅,結構奇巧,工料俱佳;附屬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得法,形制壯麗,內實外華。</p><p class="ql-block"> 霍州署和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北保定總督署、河南內鄉縣衙共同為“中國四大古代官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平遙古城</p> <p class="ql-block">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康寧路,地處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于明代洪武三年重建、擴修城池,是現今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整座城池宛如烏龜向南爬行,因此有“龜城”之稱。</p><p class="ql-block"> 平遙古城由城墻、店鋪、街道、寺廟、 民居等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對稱布局,以市樓為軸心,以南大街為軸線,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廟、右武廟,東道觀、西寺廟的封建禮制格局;城內街道格局為“土”字形,整體布局遵從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條蚰蜒巷構成八卦圖案,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衙門街和城隍廟街形成干字型商業街。</p><p class="ql-block"> 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經濟、社會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8日,平遙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命名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遙古城與周邊的雙林寺、鎮國寺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祆神樓</p> <p class="ql-block"> 祆神樓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順城關大街東側,民間俗稱玄神樓,創建于北宋。</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期在統一中國之后,結束了五十多年的戰亂局面,人民休養生息,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市場活躍,城市繁榮,政治、文化、宗教也得到相應的發展,祆教文化也有了立足之地和發展的空間,特別是由于波斯商人大量聚集在汴京,祆祠就成了波斯商人聚會的場所,不少城市又興建了祆祠、祆廟。參知政事,宋慶歷八年介休人文彥博征貝州王則的彌勒教起義大獲全勝,在此過程中,文氏在依仗軍事力量的同時,還憑借了其對祆神的信仰。宋至和二年年,文彥博被授予昭文館大學士,拜平章事,封潞公,由副宰相升為宰相。之后介休不僅建立了“文潞公祠”,而且建立了祆神廟,廟前之山門則為祆神樓。</p><p class="ql-block"> 祆神樓是一座雄偉高聳、建筑風格獨特的木結構樓閣。它集山門、樂樓、過街樓于一體,三重檐十字歇山頂結構,建造風格獨特、結構嚴謹、比例協調,屋頂琉璃精致華美,檐下木雕與眾不同,是研究中國祆教文化的“活化石”。祆神樓與萬榮縣秋風樓、飛云樓相頡頏,有三晉三大名樓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張壁古堡</p> <p class="ql-block"> 張壁古堡,又名張璧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始建于十六國時期。</p><p class="ql-block"> 張壁古堡遵循中國傳統星相和堪輿理念建造,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張壁古堡村名的來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張宿、壁宿。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北堡門為磚砌,門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甕城,甕城之上還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廟。甕城城門面向正東偏北開設,與北堡門構成了兩道堡門。兩道堡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既遵循了古代軍事防御的原則,同時又寓有風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門為石砌,堡門上有一座石雕龍頭,象征龍首;門外有九條紅石鋪路,象征龍須。</p><p class="ql-block"> 2005年,張壁村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綿山</p> <p class="ql-block"> 綿山,亦名綿上,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旅游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綿山是橫貫山西中部太岳山的一條支脈,地處汾河之陰。它集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道寺院革命遺址于一山,可謂“無峰不奇,無水不秀,無洞不幽,無寺不古,無景不典”,是山西省1987年首批公布的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五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靈石縣城東12公里處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靜升鎮。</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是由靜升王氏家族經明清兩朝、歷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條街,而且是一座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4A級景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雙林寺</p> <p class="ql-block"> 雙林寺,原名中都司,位于山西省平遙縣西南六公里橋頭村,其地本為中都故城所在,因之得名。雙林寺從北齊算起,也已歷經一千四百多個春秋了。</p><p class="ql-block"> 雙林寺坐北朝南,寺的外圍是一圈高大的夯土包磚墻。寺內分東西兩大部分。西部為廟院,有十座殿堂、三進院落。雙林寺是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張蘭古鎮</p> <p class="ql-block"> 張蘭鎮,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介休市。因鎮人民政府駐張蘭村而得名。張蘭古名張難堡,明清時稱張南鎮。因“南”“難”“蘭”介體方言諧音,改稱張蘭。據記載,張蘭鎮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鎮,張蘭鎮與平遙、祁縣等晉商大家相鄰。在明清時期商賈云集,竟有“小北京”之稱。每到逢年過節時,鎮上許多人家在家門前壘旺火、搭彩臺,其中最具特色是各家彩臺上擺放古玩、字畫等藝術品,顯現另一番別有文韻的吉祥與富有。年年歲歲,由此也形成張蘭鎮特有的“家家藏寶,戶戶賞古”古韻遺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鎮國寺</p> <p class="ql-block"> 鎮國寺,位于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時改稱“鎮國寺”,延用至今。寺廟經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現存寺院共有兩進院落,坐北朝南。</p><p class="ql-block"> 鎮國寺的建筑,以萬佛殿為最早,雖經歷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時的風貌,是中國佛教寺院中現存的三處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國寺廟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晉祠</p> <p class="ql-block"> 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懸翁山麓晉水源頭處,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 霍州籍著名散文家、學者、記者、新聞理論家、政論家和科普作家梁衡在初中一篇名為《晉祠》的課文讓我們都知道晉祠,晉祠的美,在山,在樹,在水。其實除了“山、樹、水”三美外,還有西周的柏樹、春秋的水渠、唐朝的御碑、隋朝的槐樹、北宋的彩塑、金代的大鐘、元代的雕像、明朝的石橋、清朝的建筑、民國的涼亭。看晉祠,就像看一部兩千年的中華文明史,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西農業大學(太谷農大)</p> <p class="ql-block"> 山西農業大學,簡稱“山西農大”,是全國重點大學,是山西省唯一的農業高校。山西農業大學始于1907年創辦的私立銘賢學堂,創始人為孔祥熙,后發展為私立銘賢農工專科學校、私立銘賢學院;1951年成立山西農學院;1979年更名為山西農業大學,列入全國重點大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孔祥熙故居</p> <p class="ql-block"> 孔祥熙故居坐落在太谷城內無邊寺的西側太谷師范學校院內,是太谷城內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具有清代中期建筑風格的一座宅院,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宅院原系太谷士紳孟廣譽的老宅,建于清乾隆到咸豐年間,1930年為孔祥熙購得。現有正院、廚房院、書房院、戲臺院、墨莊院、西花園及部分殘損的東花園,均保留了清中葉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喬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由喬家的第一代掌門人——喬貴發修建,其建筑風格渾然天成,莊嚴肅穆,有著濃濃的山西民居、中原宅邸的建筑風格。隨后喬家大院共經歷了三次大的擴建,一次是在清同治年間,由喬家產業第二代繼承人喬致庸主持擴建。第二次是在清光緒中、后期,由喬致庸的兒子喬景儀、喬景儼經手完成。喬家大院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增修、擴建是在1921年,由喬景儼的兒子喬映霞、喬映奎完成。從喬家大院大初建到最終格局的形成,歷經了整整兩個世紀。時間跨度之大,在現存古宅中,極為罕見。</p><p class="ql-block"> 雖然經歷了約兩百年的變遷,但喬家大院的擴建及增修都按照原來的及建筑構思進行,使整個院落風格一致,渾然一體,絕無突兀之感。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建筑面積4175平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余米的全封閉青磚墻,大門為城門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古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渠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渠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東大街,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現存主體為清同治光緒時期的建筑,整座大院由8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組成,大院為城堡式建筑,由欄桿院、明樓院、統樓院、戲臺院等巧妙的組合在一起,錯落有致。屋頂形態各異,有歇山頂、懸山頂、卷棚頂、硬山頂等。高大的拱門洞,上有玲瓏精致的眺閣。院落之間隔有牌樓、過廳,明樓、統樓形成豐富過渡的空間形態。渠家大院是整個晉商文化的縮影,它保存了大量民俗的、歷史的、藝術的信息,體現出深刻的文化特質,蘊涵著深廣而復雜的文化積累。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雙塔寺</p> <p class="ql-block"> 雙塔寺又叫永祚寺,取自國祚永延一詞,意思是國家的命運會永遠昌盛。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郝莊村。始建于明萬歷年間,距今已有300余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起初創建寺塔的原因是為太原"開山川之形勝,創文運之興盛"以補輔。 初創之時,僅建了一座補輔太原"文運"不足的文峰塔,取名"宣文塔",即如今偏于東南隅的那座舊塔。當時,寺名也不叫"永祚寺",而是叫做"永明寺"。舍利塔是由妙峰和尚所建,建成后與舊塔一起并稱宣文塔。宣文佛塔、文峰塔均為13層塔,八邊形結構,高約54.7米。雙塔蓬勃向上,兼容并蓄,是美麗太原的城市標志,更是中國磚塔成雙組合實例中形制最完善、規模最大、塔身最高的一組,被譽為“晉陽奇觀”,是太原現存古建筑中最高的建筑,寺內不用一釘一木,是明代典型無梁式的磚結構建筑。</p><p class="ql-block"> "舍利塔"則是佛門的圣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筑,所以又叫做宣文佛塔、北塔。這兩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建筑卻有著非常多的不同之處。從塔的高度來說,同為3層卻相差0.02米,雙塔的建筑形態也有很大的差別,文峰塔塔全用素磚砌筑,雕飾清麗,上下收分很小。無論遙望近觀都顯得豪放粗實,雄偉壯美。舍利塔上下收分明顯,琉璃剪邊色彩絢麗,較文峰塔輪廓更為秀美。兩塔的外壁和內壁間都設有折轉盤旋式階梯,可直達最高層。若登臨塔頂,憑欄遠眺,太原盆地的美麗風光盡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晉陽湖</p> <p class="ql-block"> 晉陽湖原名叫牛家營湖,位于晉陽古城遺址北側。 相傳遠古時期的太原地區是一大片汪洋水澤,喚作晉陽湖。當時大禹想讓人們在這塊沃土上生存,只是不知如何才能將水退掉,為此苦思冥想,食不下咽。一天晚上雨暴風狂,晉陽湖上波濤洶涌,卻有一只小船在風浪中隨波起伏,禹將大船靠近,原來是一老婦人在打魚。禹請婦人上大船躲避風浪,并且非常恭敬地遞上一杯酒。老婦人一語不發,伸出手指將酒杯彈了個豁口,酒流了個精光,老婦人也不見了。禹很是驚疑,隨即恍然醒悟。他經過勘察,在今靈石縣一帶開山鑿口,讓水歸河槽,才形成今太原盆地。于是就留下了“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這么一句古語。由此,1957年,依據這個故事將牛家營湖更名為晉陽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原古縣城</p> <p class="ql-block"> 太原古縣城,位于太原市西南晉源區,創建于明洪武八年,城分東南西北四門,城內由4條大街,4座城樓、4座角樓、36座望樓布陣以及1200余間民居院落和商鋪等,古建筑遺存眾多,十字街格局清晰,街巷肌理完善,沿襲了晉陽古城“城池鳳翔余”的古老遺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多堂(曹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三多堂又稱曹家大院,位于山西省太谷縣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根據多福、多壽、多子的說法而得名,是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大院分南北兩部分,東西并排著三個穿堂院落,由三座四層的堂樓組成,樓頂分別建有三座以豬、牛、羊三牲為造型的榭亭。整體的布局呈“壽”字型。被譽為“中華民宅之奇葩”。曹家大院不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特色,還吸收了歐洲的古建筑風格,具有典型的明清兩代風格的傳統民居建筑,是中國北方古代傳統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無邊寺</p> <p class="ql-block"> 太谷無邊寺,亦名白塔寺,因寺內有白塔而得名。位于山西省太谷縣,創建于西晉泰始八年,北宋治平年間叫做“普慈寺”,到北宋元祐五年續修,并建白塔一座,開始有了白塔寺之稱。元、明、清又屢次修葺,光緒三十二年再次修復,稱“無邊寺”。該寺已有1700多年歷史,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昭馀古城</p> <p class="ql-block"> 昭馀(zhāo yú),也就是今天的祁縣,古稱昭馀祁、祁地、示縣、幘州、隆州,是著名的晉商故里,中國玻璃器皿之都、中國酥梨之鄉,萬里茶路的中心。春秋時為晉大夫祁奚邑,因而以祁為名,后賈辛為祁大夫。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澤藪昭余祁,故祁縣別名昭余。西漢置祁縣。縣以邑名。祁縣交通便利,是晉商故里,現存有昭馀古城、喬家大院、渠家大院、何家大院,晉商鏢局,長裕川茶莊等。</p><p class="ql-block"> 昭馀古城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兩千多個縣中“資格老”的縣城之一。明清時期因茶商發達而鼎盛輝煌,成“居于鄉下,店設昭馀,商通天下”之勢。昭馀古城呈長方形,周長約三公里。在城池的東南方向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整個城區布局以十字街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東西對應。以十字交叉為骨架,全城輔以二十八條街巷與之縱橫貫通。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齊規范,與主要大街平行,顯得整個布局結構嚴謹,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的建筑設計思想體系。無論是“紗帽城“的形制,南正北直、東西對應的城區布局,裝飾豪華、彩繪精美、光彩奪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層結構的臨街商鋪還是循韜遵規、嚴謹眾多的寺廟樓閣,都達到了使用功能與建筑藝術的統一,在中國建筑史和美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充分體現了古典山水城市理論“共生、共存、共榮、共樂、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諧統一,堪稱古城經典。1994年1月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太山</p> <p class="ql-block"> 太原太山,位于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太山之名,始見于南朝沈約所著的《宋書》中所載“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積年,仲德欲南歸,乃奔太山……”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于世,就連他居住的山也跟著出了名,太山之名便取之“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因遠看山峰呈“太”字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虹霽寺,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義棠鎮西的銀錠山上,建于唐貞觀十三年,其中虹霽古塔系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為介休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凡路過行人抬頭可以看見銀錠山巔標志性的古塔,俯瞰可以看到山前流過汾河,景同延安寶塔山,當地百姓稱之為“小延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3年美利達騎行1000公里活動</p> <p class="ql-block"> 騎行在路上,享受騎行樂趣,收獲心中美麗的風景,期待我和你能夠遇見一個更加精彩的2024。</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喜德县|
衡山县|
南召县|
泰兴市|
五华县|
游戏|
隆昌县|
赤壁市|
南雄市|
漳平市|
上高县|
肇州县|
仙居县|
青铜峡市|
高要市|
泌阳县|
静乐县|
高陵县|
肇庆市|
库伦旗|
桓台县|
木兰县|
兴隆县|
伽师县|
温州市|
霍山县|
佛学|
靖西县|
江津市|
土默特右旗|
九寨沟县|
莒南县|
鄂伦春自治旗|
沧源|
武山县|
合江县|
惠水县|
忻城县|
于都县|
汝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