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幾千年來母親河——烏河,用她那博大的胸襟養育了一代代兩岸子孫,并孕育了深厚廣博的烏河文化。烏河又稱耏(er)水、溡(shi)水、時水、干時、乾時、烏龍江。發源于臨淄區矮槐樹村南,全長60多公里,河床寬30至60米。流經臨淄區稷下、鳳凰、朱臺3個鎮(街道),后由六天務村西入桓臺縣境內東沙河村,東西流向,至楊橋村西折轉向正北,經索鎮、起鳳,在北夏莊注入預備河,匯入馬踏湖,境內全長24.5公里,流域面積1165平方公里。烏河得名,有多種版本的民間傳說,種種版本的民間傳說,無不傳揚著烏河古老而厚重的歷史文化根源。據傳說。宋太祖趙匡胤率軍征討山東時,某年夏日曾在矮槐樹村一棵小槐樹下歇息。趙匡胤將汗水浸濕的戰袍脫下,放進了溪流中。突然,戰袍底下鉆出一黑龍,順流而下,竄向西北,頓時,此處泉水四涌,原來的小溪流,霎時化作了一條滾滾的大河,水涌如龍,色黑如墨。從此之后,人們將此河稱之為 “烏龍河”,簡稱“烏河”。趙匡胤的戰袍變成了龍袍,那棵小槐樹自此也沒長高,成為一棵矮槐樹。如今在烏河發源地矮槐樹村東的烏河上,還有座古橋,名曰溡源橋,是山東東西古大道的主要橋涵之一。傳說此橋最早建于戰國時期,明朝永樂年間(1403至1424)重修,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再修。整座橋均用青石砌成,三孔拱式。橋面用56塊石板鋪成,長35.7米,寬5.8米,高3.05米,橋左右兩側有石欄,刻二十八星宿將像;橋兩端各有石獅一雙,分立橋頭兩側。橋西南側有14層太保臺階,雕一獅子頭,據說是古代測量溡水流量的標尺,若洪水沒了獅子頭,溡源橋也將被淹沒。烏河昔日為常年河流,日常流量為每秒3至10立方米,但有時泛水危害也很大。1898年一次特大洪水一夜間沖毀水磨18座,房屋數百間。 1934年11月,山東省水利廳組織對烏河進行了一次詳細測量。1936年,在索鎮烏河上游建立“水位流速站”,用浮標測流量。新中國成立后,為充分利用水力資源,興利除害,國家投入大量資金,群眾投入大量勞力,對烏河進行幾次較大治理。截至1988年的40年內,對其主流及支流疏浚、復堤、分洪、開挖等工程58條次,(含重復性施工)總長158.3公里,搬動土方88.38萬立方米,用工48.63萬個;翻修和新建各種建筑物92座次,完成磚石砌體244695立方米,用工297282個,國家投資280余萬元,使烏河達到再遇到特大洪水能安全下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南漳县|
浦县|
临沧市|
广丰县|
黑山县|
钟山县|
鸡西市|
西盟|
大宁县|
北海市|
石阡县|
双牌县|
河曲县|
天等县|
花垣县|
怀安县|
忻州市|
杭锦后旗|
罗城|
武鸣县|
定襄县|
开封县|
博野县|
聂荣县|
类乌齐县|
桦川县|
奈曼旗|
玛纳斯县|
喀什市|
敦化市|
宁陵县|
五莲县|
琼结县|
翁牛特旗|
珠海市|
肇州县|
红河县|
五原县|
临泉县|
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