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時間:2023年4月22日,周六上午9:00。<br> 集合地點:棲霞公交站,可坐公交138、206、194、195、196、327、332和342路棲霞站下車。 活動內容:尋訪古金陵四十八景之“棲霞勝境”,游覽棲霞山景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古金陵四十八景之“棲霞勝境”</div> 在明朝南京籍狀元朱之蕃編寫的《金陵四十景圖像詩詠》中,第十七景是“棲霞勝概”,題圖寫道:“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攝山。重嶺孤峙,形如傘蓋,故又名傘山。《南史》:明僧紹居此,舍宅為寺。有千佛嶺,天開巖;深入愈見幽曠,登頂俯臨,大江周回其趾,云光映帶,以棲霞名寺,匪虛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朱之蕃畫像</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他還為棲霞勝概題詩一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東帝頒春傘作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遍鐘靈藥濟塵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嶺頭佛日惺心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巖外仙霞照鬢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宅舍征君碑屹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泉穿白鹿水潺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直凌峰頂江流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是岷源第幾灣?</div></div> 朱之蕃(1548年—1624年),原籍山東聊城茌平縣,其先祖由茌平遷到南京,選為錦衣衛。其父朱衣,官至知府。朱之蕃自幼工書善畫,能詩能文,萬歷二十三年(1595)會試,傳臚第一(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曾奉命出使朝鮮,不辱使命。回國后任禮部侍郎、吏部侍郎。天啟四年(1624)辭世,贈禮部尚書。南京至今仍有朱狀元巷。他為朝鮮王宮“迎恩門”題寫的匾額現存于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傳世作品有《君子林圖卷》等,另有文集傳世。 清初高岑編繪的《金陵四十景圖》,第十三景“棲霞寺”。題圖為:“在府城東北五十里,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攝山。重嶺孤峙,形如傘蓋,故人名傘山。《南史》:明僧紹居此,舍宅為寺。有千佛嶺,天開巖;俯臨大江,云光映帶,以棲霞名寺,匪虛爾”。 清末徐上添編繪的《金陵四十八景》,第四十七景“棲霞勝境”。題圖為:“在姚坊門外,山多藥草,可以攝生,故名攝山。《南史》:明僧紹居此,舍宅為寺。有千佛嶺,天開巖諸勝;俯臨大江,云光映帶,以棲霞名之,誠不虛爾”。 民國初期徐壽卿編,韻生繪的《金陵四十八景全圖》,第四十五景“攝山聳翠”。題圖寫道:“是山也,在姚坊門外,一名攝山,又名棲霞。因多產藥可以攝生,故名。《南史》:明僧紹居此,舍宅為寺。有千佛嶺、天開巖諸勝;俯臨大江,高聳入云,晴光波影,映帶左右。一種蒼翠之形,非筆能描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棲霞禪寺牌樓</div><div>古人對棲霞山的描寫,綜合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位置,在城東北、姚坊門外,距離江寧府衙五十里。二是物產,山上盛產藥草,可以攝生(養身治病),所以此山叫攝山。三是形狀,有眾多小嶺圍著中間一峰,形狀就像一把傘蓋,此山也叫傘山。</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棲霞禪寺牌坊</div><div>四是成名,在《南齊書》中明僧紹說自己“棲居于山壑云霞之中”,他把所住的宅院捐獻出來作為寺廟,此寺叫做“棲霞寺”。五是名勝,棲霞山有千佛嶺、天開巖等名勝古跡。六是風景,山峰高聳入云,大江像波影映帶從山下流過,漫山草木蒼翠,這樣的景色用文字和圖畫都難以描繪。</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乾隆皇帝對棲霞山情有獨鐘</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乾隆皇帝第一次到棲霞山時寫下了《游棲霞山》:<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金陵明秀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所欣初遇足空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畫屏云罨紫峰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乳竇春淙白鹿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梵業鐫碑尚隋代,</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凈因舍宅自齊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誰鑿壁名紗帽,</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只恐平原意未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棲霞山乾隆行宮遺址圖</div>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他六下江南,曾五次駐蹕棲霞山行宮,對棲霞山特別鐘愛有加。他的大臣董誥,根據棲霞山十景,精心創作出《金陵十景圖冊》。里面每一幀都有乾隆帝御筆雙題。 第一景棲霞山,全景式地再現了“棲霞山”一帶的旖旎風光。 第二景“玲峰池”,位于棲霞山中峰腰間,畫家筆下的峰巒起伏,右側即為王冠峰,遠近煙嵐縹緲,澄懷味象,秀色可餐。 第三景“紫峰閣”,位于棲霞山中峰之麓。 第四景“萬松山房”,所繪景致位于棲霞山主峰的半山腰。 第五景“天開巖”,真有巨擘靈山之勢。 第六景“幽居庵”,與周圍蒼松、翠竹掩映,山泉淙淙流淌,宛若世外仙境。 第七景“疊浪崖”,但見層崖岞崿,遠遠望去呈高低起伏之狀,恍惚“大海潮汐,波瀾萬疊”。 第八景“珍珠泉”,所繪景致位于棲霞山桃花澗旁。 第九景“彩虹明鏡”,這是1757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駕乾隆南巡而鑿,以蓄桃花澗等上游來水。“就水為亭,仿佛明圣湖邊風景”,為棲霞山平添了幾許靈秀之氣。 第十景“德云庵”,環境幽雅宜人。看完上面的《金陵十景圖冊》,以及乾隆皇帝對棲霞山風景的題詩,說明棲霞山在乾隆的眼里是“第一金陵明秀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棲霞寺和千佛崖景點介紹</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棲霞山,總面積有860公頃,主峰是海拔286米的鳳翔峰。棲霞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素有"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譽,山上古跡眾多,包括棲霞古寺、隋舍利塔、唐明征君碑、千佛窟、乾隆行宮、陸羽茶莊等八十多處歷史古跡遺址,將棲霞山的宗教文化、帝王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都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景點分布在棲霞寺、千佛崖和三座山峰周邊,步行爬山至少需要一天時間才能把主要景點走一遍。<br></div> 棲霞寺山門是景區的主入口,一般來說,寺廟的山門都設有三個門,象征著這是解脫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內兩側供奉著兩尊金剛神像,成了佛教中的守門神。這兩尊金剛身材雄偉,面容兇猛,上半身裸露,手持金剛杵,一個是張口的,一個是閉口的,所以人們通常稱他們為哼哈二將。 明鏡湖的景色很美,湖中種滿了睡蓮和荷花,加上岸邊垂柳與楓香樹交相輝映,一年四季都能夠欣賞到美好的景色,因而成為了文人雅士飲酒賦詩的地方。明鏡湖中還有一尊數米高的觀音菩薩,通過彩虹一般的九曲橋,就能來到湖心的彩虹亭。在這里觀景,澄澈的湖水就好像一面明鏡,將四周紅花綠葉都倒映出來,美不勝收。 從明鏡湖向前走不遠,就能看到相對而立的鐘鼓樓了。因為寺院里有晨鐘暮鼓的規則,所以一般寺院內都會在東面建鐘樓,西面建鼓樓。鐘樓上懸掛有一口總重量為9.6噸的千禧大鐘,每年新年來臨的時候,人們都會參加敲鐘活動來祈求來年的平安幸福。鼓樓的大鼓的腰直徑有二點五米,鼓面直徑為二點一米,厚一點八米,有約四百公斤那么重。聽到寺院里的鐘鼓之聲,營造了一種莊嚴的古剎氛圍,讓人不自覺升起一陣神圣感。 在山門廣場的左側還有一塊明征君碑,這是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唐碑,是在公元676年為了紀念南齊隱士明僧紹舍宅建寺而立的,碑高2.73米,寬1.25米,厚0.36米,碑文還是唐高宗李治寫的呢,碑的背面有"棲霞"二字,那就是李治親筆寫的。2001年,明征君碑被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霞寺坐落于棲霞山鳳翔峰的西麓,最早是在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建造的。當時明僧紹將他的宅院改建成了寺廟,所以最開始叫做"棲霞精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棲霞寺歷代高僧輩出,成為了三論宗的祖庭。該寺經歷了多次更名,唐高祖時改為"功德寺",唐高宗時又被叫做"隱君棲霞寺",此后又多次重建和改名,直到明洪武年間,皇帝賜額"棲霞古寺",棲霞寺的名字才算定下來了。現在棲霞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棲霞寺廣場正中央的臺階上是毗盧寶殿。殿內正中央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左右脅侍是梵天、帝釋兩位菩薩,兩邊站立著聽經的是二十諸天。毗盧遮那佛在密宗叫做大日如來佛。佛像有近5米高,加上須彌座的話更是高達8.6米,佛祖通身貼金,顯得格外的莊嚴端重。殿后供奉的是南海觀世音菩薩,她站在鰲頭上,左右脅侍的是善財和龍女,背后還有眾多的菩薩,那是觀音的三十二應化身。 舍利塔與千佛崖 舍利塔最早是在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造的,當時還是一個木塔。相傳,隋文帝曾經偶遇一個神尼,得到了數百顆舍利,順利登基后,他就想弘揚佛法,于是就在全國建了83座塔,這就是其中的一座。到南唐時期,舍利塔改建為石塔。塔有18.74米高,是一座八面五級密檐式的石塔,每一級都雕刻有不同內容的佛教故事。如今,舍利塔已經成為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筑史和美術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棲霞飛天”壁畫位于千佛巖“中102號”洞龕頂部,長80厘米,寬約40厘米,表現的是雙飛天,其沒有云彩烘托,僅憑彩帶凌空飛舞,隨手散花,線條飄逸,神采飛揚。專家認為“棲霞飛天”集西域、中原和南方風格于一身,填補了敦煌文化向東傳播的空白,揭開了敦煌文化東傳日本的路徑之謎,南京成為中國和日本之間以飛天為代表的敦煌文化傳播的中轉。這幅“棲霞飛天”是至目前為止,棲霞山千佛巖眾多洞龕中發現的第一幅,也是唯一的一幅完整的壁畫,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專家的關注。 千佛崖是在489到511年,歷時22年才逐漸建成的。在山嶺上下,工匠們依石壁造像,形成了有立有坐,大小各異,風姿萬千的石雕佛像,現在還保存完好的石窟有250個,造像有520多尊,是南北朝時期我國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在石窟間還有很多題刻,那是各朝名人題刻的,最早的一款中大通二年(528年)刻下的,不過數量最多的還是北宋的題刻。現在千佛巖已經作為江南僅有的佛教石刻藝術,被列為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在千佛巖正南面,有一座三圣殿,它是千佛巖中最大、最負盛名的佛窟,如今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中間有三尊巨型佛像,中央的是無量壽佛像,兩側脅侍的是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它們合稱"西方三圣",所以這座石窟叫做三圣殿。三圣殿里面的佛像是南朝的,而外面的石質佛龕建筑是明朝時建的。每年的11月19日到23日這幾天下午,一束光會照到無量壽佛的眉心,"三圣殿玄光"現象就會出現。 紗帽峰是被千佛崖眾多佛龕環抱著的一個小山峰,因為看起來好像官員頭戴的紗帽,所以被人們稱作"紗帽峰"。當年乾隆南巡,來到這里的時候覺得紗帽峰這個名字太俗氣了,于是就賜名"玉冠峰",但是現在人們還是比較習慣叫它紗帽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棲霞山部分景點簡介</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游覽了棲霞寺和千佛崖后,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量力而行,選擇返程或者繼續爬山。上山參考線路:春雨橋、乾隆行宮遺址、試茶亭、青鋒劍、小營盤、鳳翔峰。下山參考線路:鳳翔峰、始皇臨江處、紅葉谷、天開巖、御花園、桃花湖、疊浪崖、桃花扇亭、凌云棧道、棲霞寺。<br></div> 春雨橋根據清代著名的文人袁枚寫有一首《春雨橋》,里面寫到了春雨到來時煙雨朦朧中的美景:"橋下三春雨,年年落翠微,淡流花影去,寒咽馨聲稀,履自行來濕,僧從何處歸,煙絲吹未盡,散作野云飛"。春雨橋所處的這個地方,叢林密布,山谷幽靜,不時還會傳來山鳥的啼叫聲,聽著有空谷傳音的巧妙,讓整個山谷顯得更加幽靜了。 乾隆行宮于1751年開始動工建設,歷時6年建成,它是乾隆在南巡時所建行宮中最大的一座。該皇家建筑在咸豐年間毀于一場戰火,現僅存遺址。2011年,棲霞乾隆行宮遺址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試茶亭是一座水泥紅柱的四角亭,該亭是棲霞山管理處新建的。在古時候這里也有一座著名的試茶亭。據說茶圣陸羽在唐代宗大歷年間,來到棲霞山采綠芽、新茗,汲清泉,試香茶,專心研習茶道,后來僧人們在陸羽試茶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小亭子,并摩崖刻石來紀念他。可惜到宋代的時候,泉水枯竭,這里一片荒蕪,到清初僧人們又在摩崖石刻旁邊建了一個亭子,現在還可以在斑駁的巖壁上看到歷史悠久的摩崖石刻,上面寫了"試茶亭白乳泉"六個隸書大字,印證了這段歷史的存在。<br> 青鋒劍,從試茶亭往下走幾步,能看到路邊立著的一塊灰色的石灰巖山石,在石塊上有一道斜長的黑色燧石條紋,長1.2米,寬0.06米,就好像一把鑲嵌在巖石上的利劍,所以人們就把這塊石頭做青鋒劍。傳說,乾隆皇帝來到棲霞山的時候,有一天他在山中漫步,欣賞山中美景,走到這里覺得有些累了,于是他就解下隨身佩帶的青鋒劍,隨手將它掛在巖壁上,就在旁邊休息了一下。誰知道他醒來之后,發現青鋒劍不翼而飛了。當時他就憤怒了,但是仔細一看,巖石上還留有一道與原劍大小相同的劍影,乾隆皇帝覺得這個現象很神奇,就不生氣了,還把這塊石頭賜名為"青鋒劍"。 小營盤遺址坐落于棲霞山鳳翔峰下方右側,這里地勢北高南低,平面呈不規則圓形,占地約8300平方米,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暫住棲霞行宮時,負責保衛乾隆皇帝安全的御林軍駐扎的地方。當時考古工作者在小營盤遺址區一共清理發現了圍墻、道路、房址、院落、擋土墻等多處遺跡,還出土了陶瓷器、觀賞石、鐵器、缸片等數百件遺物。 鳳翔峰是棲霞山的最高峰,海拔有286米。據說古時候這個山峰上面有一個三茅宮,所以人們又把鳳翔峰叫做三茅峰。登山的人都想爬上最高峰,認為沒有到過最高峰就等于沒有到過這座山。在山頂能看到的風景絕對是您在山中無法想象的,就連乾隆皇帝也曾三次登臨鳳翔峰,還留下了數首詩詞呢。登上鳳翔峰頂,處的大江與近處的層巒疊嶂構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風景獨好。 下山線路 始皇臨江處是2006年春天,棲霞山風區修建的"始皇臨江處"仿古建筑,由重檐亭、廊、軒和觀景平臺組成。為什么說是始皇臨江處呢?相傳在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開始巡查各地,當他來到金陵的時候,順道登上了攝山來觀景。史志上記載了始皇在這里臨江眺望,還埋下了雙壁來祭告天地,表明這次登臨是有實現四海統一的意義。在這里,憑欄遠眺,既能看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還能將長江兩岸的景色盡收于眼底。 這座乾隆御花園是現代復建的,成為棲霞山的又一個標志性的建筑群。原來這里也有一座御花園,還是清朝時候的棲霞十景之一。當時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都在棲霞行宮短住,御花園就是乾隆皇帝賞花探幽、吟詩作賦的地方了。御花園占據了棲霞山最美麗景致的一個好地方,這里依山傍水,背靠主峰,前有桃花湖,南有天開巖,園內林木覆蓋,種植了來自各個地方的奇花異草,布置有亭臺樓榭,形成了一個幽靜的皇家園林。 天開巖位于棲霞山楓嶺,這里巖壁崎峭崢嶸,中間只有一線相通,環境幽靜。相傳,古時候的一個夜晚,電閃雷鳴不斷,隨著一聲巨響,巖體就在閃電亮光的地方豁然分離了,分出了幾條很寬的裂縫,所以就有了"天開巖"和"一線天"的著名景觀。考古專家認為這里的巖石是石灰巖,由于這里有一個斷層,所以巖石之間相對摩擦,當能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斷層的巖體便會驟然斷開,因此形成鬼斧神工的山崖奇觀。 桃花湖景區是為了紀念明末清初名妓李香君,同時也為了改變山林的小氣候。明代以來,每到春天就能看見桃花爭妍的桃花澗就成為了一個很有名的游玩之地,明末的名妓李香君也在這里隱居,死后則被葬于桃花澗旁邊的叢林里。在這里可以欣賞桃花湖的美麗風景,同時生起了一陣懷古之情。 疊浪巖是棲霞山中一處久負盛名的景點。早在明代,疊浪巖就已經成為文人騷客們題詠的對象了。明代南京的刑部尚書王世貞就曾在他的《游攝山棲霞寺記》中對它進行了細致的描述,為我們說明了疊浪巖這一名字的來源。據說,疊浪巖上有許多直沖而下散亂著的山石,它們交錯地在巖石上堆積,看上去就好像海上的波濤一樣洶涌澎湃,所以人們將其稱為疊浪巖。 桃花扇亭和我們一般看見的亭子的建筑風格都不太相同,亭子依崖而建,三面都是敞開著向外,就像一面折扇一般。走進亭子里,您既可以仰望青山,又可以俯視澗水,欣賞周圍綠樹成蔭,靜聽蟲鳴鳥叫。亭子是以孔尚任的《桃花扇》來命名的,其中講述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的傳奇一生,而這里就是李香君隨卞玉京出家為尼的葆貞庵。 在桃花澗旁有凌云棧道,棧道的名字是取自乾隆行宮中一塊寫有"有凌云意"的牌匾,這里從棲霞古寺開始到虎山的碧云亭為止,依山勢而建,全長有近800米,共有1046級臺階,是從西路上下山的通道。行走其中就能看到虎山南坡的許多著名景點,如御花園、疊浪巖等,在棧道上沐風賞景,尋找山林野趣。若從這里下山可直接到達棲霞寺后面,離開棲霞寺返程。<br>(以上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后旗|
逊克县|
于田县|
乳山市|
马边|
兴化市|
绵竹市|
五台县|
奇台县|
濮阳市|
富平县|
柏乡县|
宝兴县|
喀喇沁旗|
浏阳市|
兴和县|
韶关市|
栖霞市|
彭阳县|
建昌县|
五莲县|
云安县|
山丹县|
普陀区|
汕头市|
札达县|
体育|
武城县|
阳东县|
镇安县|
嘉义市|
根河市|
奉新县|
丹江口市|
新田县|
开远市|
延川县|
宜宾市|
长寿区|
宁都县|
定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