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和高中同學回家鄉</p><p class="ql-block">——感受世界茶旅小鎮鄧村巨變(隨筆)</p><p class="ql-block">(向明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鄧村,</p><p class="ql-block">那是我的家鄉,</p><p class="ql-block">一生魂牽夢繞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鄧村,</p><p class="ql-block">中國最美茶鄉,</p><p class="ql-block">那是神仙居住的畫廊!</p><p class="ql-block">鄧村,</p><p class="ql-block">中國名茶之鄉,</p><p class="ql-block">一片樹葉寫就的輝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茶旅小鎮新建成</p><p class="ql-block">就在前不久,2023年繽紛四季.相約夷陵啟動儀式在中國名茶之鄉鄧村舉行,鄉政府領導派專車把我們在城里居住的退休干部全部接回去參加了啟動儀式,原任鄧村茶場場長李文發也和我們同車前往。</p><p class="ql-block">就在即將進入會場的地方,只見許多廠家擺開了產品展示臺,鄧村新一代茶人,銷售鄧村豆腐乳和農產品的電商新秀朱梟龍帶著他的團隊也在向客人介紹,我立馬搶拍幾張,帥小伙的形象還真帥!</p><p class="ql-block">到會場一看,已退休的鄧村歷屆黨委書記也被邀請參加啟動儀式,滿頭的白發顯示出他們一生為茶鄉有很多操勞,一臉的笑容看出他們內心的一種驕傲和榮光。</p><p class="ql-block">那天(3月29日),一直陰雨綿綿的茶鄉迎來了難得的艷陽天,世界茶旅小鎮裝飾一新,街道一塵不染,主會場彩旗飄揚,鼓樂喧天,一派節日氣氛。從中國名茶之鄉的東大門開始,到處都是歡迎的鑼鼓,迎接著各地來的的客人。</p><p class="ql-block">啟動儀式是在新建的茶旅小鎮廣場舉行,主持人的一聲號令,禮炮齊鳴,彩色的煙柱飛上云霄,把祖祖輩輩以來無數茶人的視角帶上云端,把無數人的夢想用鋼筋水泥實實在在地建在這塊土地上。</p><p class="ql-block">夷陵茶品牌展示高端、典雅,“金香品雪”、“蕭凈尖”、“百歲溪茶”、“欒師傅手工茶”、“中堡島茶”等品牌相繼由美女展示在舞臺上。</p><p class="ql-block">“夷品夷銷.同心助跑”先鋒隊,百名網紅銷春茶,推廣大使銷春茶等頒獎活動先后上場。</p><p class="ql-block">文藝演出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將茶館的故事和茶馬古道上的腳伕形象搬上舞臺,反映了夷陵茶人的過去。幾個年輕姑娘用情景式表演帶我們走進夷陵,走進茶鄉。</p><p class="ql-block">從鄂旅投在鄧村茶場投資建設“茶旅小鎮”的那一刻開始,這個從1952年開始建設的鄧村茶場迎來了蝶變,又一次引領著鄧村茶鄉在茶旅融合的新型茶業產業化道路前進。這是一種以茶園風光、生態環境、民俗飲食為基礎,以旅游為紐帶,在資本的統治下形成的新型發展模式。</p><p class="ql-block">曾經,長期生活在大山中的人們對這種茶園風光和茶鄉生態已經習以為常,一直走的是以銷售茶葉產品為獲取收益的渠道。從紅茶出口到綠茶內銷,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和痛苦,但鄧村茶人始終在茶業產業化道路上開拓前進。鄧村茶場的歷屆領導人就是這樣的開拓者。</p><p class="ql-block">后來,外來的客人說,這里的茶園風光太美了!這里的氣候太舒服了!這里的水太甜了!這里的洋芋湯、豆腐乳太好吃了!</p><p class="ql-block">有一位縣里的主要領導到鄧村,看到鄧村茶園發出感嘆:“不是春光勝似春光!不是仙境勝似仙境!”</p><p class="ql-block">2003年1月加開的中共鄧村鄉第七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重點提出“茶業立鄉”的內涵和任務包括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整合各種生產要素,努力推進茶鄉旅游和產品的系列開發及深加工,建立一業為主,多業并舉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歷屆領導念念不忘鄧村這本茶經,也不忘旅游這項偉大的事業。</p><p class="ql-block">多年來,以肖家法、胡傳才、望作信為代表的一批攝影師發現了茶山的美,一幅又一幅鄧村茶園的美圖出現在全國各大報刋及網站,連續幾次攝影大賽吸引了一大批攝影大師前往鄧村采風,鄧村茶園太美了!鄧村風光太美了!</p><p class="ql-block">2017年5月,我曾經接待過湖北康輝國際旅行社組織的二百名北京來的中學生到王家埡茶場開展參觀和采茶體驗活動。那時,我感覺鄧村茶山風光游的吋代就要來了。</p><p class="ql-block">經過多年探索,在夷陵區全域旅游政策支持下,“三峽茶谷”建設方案逐步實施。鄧村終于在高銅章書記、孫佳鄉長手上實現了這一夢想,等來了大資本的進場,開啟了茶旅融合的偉大事業。</p><p class="ql-block">我正在拍照時,看到鄧村鄉黨委書記高銅章在向我微笑,我馬上連拍幾張,一張帥氣的書記照出來了。高書記參加工作就分在鄧村,對鄧村有著深厚的感情。后來調到其他鄉鎮工作多年,又重回鄧村主持茶鄉工作。他笑了!笑得是那樣充滿自信,是一種勝利的喜悅。</p><p class="ql-block">茶旅融合是一種未知的探索,把客人引進來是政府和旅游企業的事,有很多基礎設施要建設,怎樣把鄧村茶和特色農產品帶出大山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當把茶園的風光、茶林的空氣、茶鄉的甜水、茶山的民歌、茶店的茶和茶舍的好夢融合在旅游大業之中,當鄧村成為了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時候,當鄧村茶和豆腐乳被游客帶到全世界的時候,世界茶旅小鎮就真正建成了!</p><p class="ql-block">當然,對于曾經在這里工作過的鄧村茶場的領導和工人,內心有一種不舍和懷念,懷念那小汽車排隊買茶的風光時期,懷念那逢年過節每個工人可以分幾十斤豬肉的榮光。不舍的是一種對茶園的感情,一種長年在茶園采茶的習慣。</p><p class="ql-block">然而,時代在變,政策在變,體制也在變,曾經的國營鄧村茶場變成了宜昌鄧村茶場,區特產局管轄變成了鄧村鄉政府管轄,茶場經營變成了茶園承包經營。對于曾經的茶場人來說,舍去是痛苦的,只有舍才有得,每個人都會在這種變革中獲得新生。</p><p class="ql-block">鄧村茶場的領導和工人應為曾經建設了這樣一個美麗的茶場引以為榮,過去的示范茶場又一次變成了茶旅融合的示范場。</p><p class="ql-block">啟動儀式結束后我們集體乘車返回了,沒有仔細看看新的建筑,沒有看看曾經的茶園。</p><p class="ql-block">想到茶園里的茶葉還小,所以想過幾天再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明剛過,我們鄧村高中第二屆畢業生15名同學組團回到鄧村。拼車,拼飯,全部AA制,同學之間人人平等。</p><p class="ql-block">幾年來,我們同學聚會一直堅持“參加自愿,費用自理,安全自付,酒水自帶”的基本原則,同學相處十分和諧和融洽。</p><p class="ql-block">4月8日上午九點半,車到中國名茶之鄉——鄧村東大門停車,在這里拍下第一張合影。</p><p class="ql-block">看鄧村茶鄉,一片嫩綠,一片郁郁蔥蔥。我聞到了春天的氣息,我聞到了茶的板栗香!我感受到一股大生產的熱浪!我感受到了一種大產業的激情!</p><p class="ql-block">車過鄧村大街,往日喧嘩擁擠的街道好像皇帝出巡時的萬人空巷,但又有一些店家開著門。是因為鄧村人太勒勞,每到春茶開園后,做生意的就會關上門到田里采茶,沒有茶園的人就幫他人采茶,每天收入幾百元很正常,當然是手快的贏錢,鄧村人從小練就童子功,手都快。</p><p class="ql-block">車停茶旅小鎮廣場,廖同學早就等候在此,手上還拎著開水瓶和水果,真是個細心人。然而遺憾的是在鄧村老家的同學一個都沒有來,因為他們太忙了!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對于茶人來說那是真的。我們計劃秋天再回鄧村,希望在茶鄉的同學能一起聚聚,講講你們采了多少茶,存了多少款,養了多少豬,建了幾棟房。</p><p class="ql-block">茶旅小鎮巨大的建筑物呈美麗的弧線形,很像這里的茶梯。這里有博物館,電影院,茶館,體驗館,無邊游泳池,還有自帶菜生活館,更有那林中十八棟單體獨棟木屋“千山云舍”,這是鄧村最貴的房間,從開業以來一到夏季就一直客滿。</p><p class="ql-block">據說這個建筑物上面可以露營,那可比野外好多了,即在茶園中聞到茶香,又不受蚊蟲干擾:即可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又可進入甜蜜的夢鄉。</p><p class="ql-block">女同學最喜歡拍照片拍抖音,總喜歡給自己留下一些美麗的光影等到老了慢慢欣賞。</p><p class="ql-block">我們這些同學有很多當教師的,編個舞,演個戲那是小菜一碟,攝影,錄像都有專人,我只是個業余的攝影愛好者,每次出行都盡量把她們都美一點,讓她們老了看著照片慢慢陶醉。</p><p class="ql-block">我順著小路爬上山頭,茶園里建有觀光臺,整個鄧村坪一大片美麗茶園盡收眼底,一片綠色中閃出點點嫩綠,陽光下變得金黃,美麗的線條中偶有穿著紅裝的采茶姑娘。</p><p class="ql-block">這些茶園里有我們親手栽種的</p><p class="ql-block">茶樹,鄧村茶場有兩個我們同班同學,其中一個的爸爸是一隊的隊長。他告訴我們行距多少,株距多少,邊說邊示范,親手教我們栽下樹苗,用手把泥土壓實,還要用鋤頭錘兩下。</p><p class="ql-block">每到春茶時節,老師帶我們到茶場采茶,每一片有一個片長,教我們怎樣采茶,一芽二三葉,不帶底葉,能采盡采,片長會隨時檢查,我們都很認真。每次采茶結束后到加工廠過秤,按重量付給我們工錢。片長最喜歡我們這些學生幫忙采茶,因為學生最聽話。</p><p class="ql-block">這里有高產量的茶園,我們漫步在這片茶園,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一片曾經的高產茶園。五十年代,鄧村都是生產紅茶,交給出口公司出口到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換回國家所要的物資。</p><p class="ql-block">1959年,各級領導干部開展建試驗田,以探索如何提高產量,如何建設速成茶園。有增加施肥量的,有擴大采摘面的,還有茶園下挖洞升溫的,各顯神通。湖北省農業廳劉偉副廳長在鄧村茶場建試驗田,單產達到1099.12斤。有沒有水份暫且不論,這種工作方法現在同樣值得各級領導干部學習。</p><p class="ql-block">這里有高產值的茶園,鄧村茶場是最早從計劃經濟中獨立出來生產綠茶的單位,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就其單位面積的效益也是最高的。1995年,茶場當年產茶57.2噸,單位面積產量168.2公斤(畝)銷售收入87.9萬元。所以,這里曾經是高價值茶園。</p><p class="ql-block">這里有高顏值的茶園,這里有一片茶園不是梯田,更不是平地,而是建在山坡上。一條條的茶樹長在山坡上,尤如一塊綠色的毯子掛在山上,所以取名“綠毯坡”。</p><p class="ql-block">鄧村茶場的茶園有大片依山就勢,順灣就灣的茶園,美麗的曲線美不勝收,早上,太陽剛出,茶園呈現一片金色,逆光下,茶葉的葉片晶瑩透明,可以清楚的看到紋路和絨毛。夕陽下,茶園又是一番風景。雨中,云霧中各有各的浪漫與情調,下雪過后,雪花勾畫出如詩如畫的美麗曲線。總之,這是一片高顏值的茶園。</p><p class="ql-block">同學們都是故地重游,但變化很大。女同學盡情地跳啊跳啊,仿佛有使不完的勁,舞蹈好像是天生的激素。</p><p class="ql-block">她們唱著《我在茶鄉等你來》,揮舞著絲巾,歡迎!歡迎!</p> <p class="ql-block">二,寨子山上看巨變</p><p class="ql-block">中午,廖同學請我們到“山泉水餐館”吃農家飯,十五個人擠到一桌,滿滿一桌菜,滿屋飄著農家飯菜釣味道,勾引著口中的饞蟲,恨不得一掃而光,臘骨頭、懶豆腐是廖同學從家里做好了帶來的,廣廣苔是廖同學幾天前親手在山上采回來的,真正的家鄉味,大家贊不絕口,連吃了兩鍋懶豆腐。</p><p class="ql-block">吃完午飯,就近到茶鄉賓館住宿休息,我們和老板王木匠夫婦都是老熟人,提前微信預約了,給我們留了8個房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休息好了,三點鐘出發上寨子山,今天走的是從馬滑溝新修的柏油路。從茶旅小鎮到鄧村茶場,直到河邊大道,過一條小溝,新修的兩車道柏油路很是漂亮,雖說坡度有點大卻很好走,不費勁就到了馬滑溝水庫。</p><p class="ql-block">停車壩上,工人正在施工,仔細一看,大壩在原壩上提高了七八米,比以前的土石壩更寬更牢固,據說這里將建成一個新的情人湖。</p><p class="ql-block">馬滑溝水庫是1972年由鄧村區鄧村公社主持建設的,設計壩高20米,底寬80米,頂寬62.5米,庫容15萬立方米,1976年完工。除水庫外,上游還有一個遂洞,通過水渠引水到鄧村坪七隊(寨子山)以解決七隊用水問題。我們讀書期間曾到水庫參加勞動,親眼目睹工程之艱巨。就是這個水庫,水渠和遂洞都是靠人力和鋼釬八磅錘干出來的,這都是當年農民付出的心血而形成的勞動積累,那一代人靠自己的雙手為后人留下的財富。</p><p class="ql-block">當年主持建設的黨委書記韓啟榮雖已不在人世,然而,他和他的同事們創作的作品卻留在這山溝溝里靜靜的等待多年,因為在以糧為綱的年代里建設的水利施被茶葉產業取代后就被冷落了。</p><p class="ql-block">今天路修好了,人們發現這個溝溝里還有一處世外桃源,清靜的地方,清新的空氣,清涼的溪水,清爽的世界。不久,這里將會熱鬧起來!</p><p class="ql-block">過水庫大壩后,山路正在擴修,路面加寬了,還未硬化,但小車可輕松到達寨子山。</p><p class="ql-block">寨子山其實并不是很高,只是因它突然獨立出現在鄧村集鎮的對面而特別顯眼。</p><p class="ql-block">寨子山是清朝咸豐六年(公元1856)間因躲避“白蓮教”而建,層層平臺構成防御工事,山頂有百余平方的平地,山勢陡峭,小路難以攀登,是個易守難攻的寨子。</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鄧村坪大隊開始在寨子山上開梯田建茶場,那時我的岳父望作香是鄧村坪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帶領著全大隊的群眾開荒種茶七十余畝。</p><p class="ql-block">1974年,我們高中畢業后沒有書讀了,大學也不招生,農業戶口的同學都回到了老家,幾個非農戶口的同學被安排到寨子山茶場。茶場有一棟土房子,他(她)們每天和茶場的農工一起吃,一起住,一起施肥,一起除草,一起采茶,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后來,幾個同學都考上大學走了,曾經約過幾次想重回寨子山,希望她能寫一篇“寨子山之戀”,始終未能成行。假如有一天他(她)們重回寨子山,六枝松不在了,老土房子不在了,老茶園也不在了,那真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是寨子山茶場最紅火的時候,每年村里過春節前要把退下來的老干部接到茶場吃一頓飯。后來實行承包制,淘汰了集體經營模式。后由鴻漸茶葉公司承包,作為有機茶生產基地。</p><p class="ql-block">我上寨子山很多次,大多與攝影有關。因為寨子山是拍攝鄧村集鎮的最佳位置和最高點,在沒有無人機的時代,寨子山是攝影師最喜歡的點位,拍風光的攝影師首先就是找點位,蹭點抓機遇。</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原夷陵區老年攝影家協會主席望作信帶著幾個攝影師到鄧村采風,作為曾經的老熟人,我接待了他們。晚上吃飯時,我說我主編的《鄧村鄉志》還差一張鄧村集鎮的全景圖,希望他們幫忙。老攝影師龔健自高奮勇的答應了,指著寨子山說:那個山頭是最好的拍攝點,你們把上去的路搞清楚,我們下次來拍。過了一段時間,望作信和龔健再次到鄧村鄉采風,我和鄭科忠帶他們上山,一條小路十分危險,陡峭的山路難不倒攝影師,終于在正午時分之前架好了三角架,調整完水平線,龔攝影師按部就班的開始拍接片。后來才知道,正午時分拍接片,可以避免色溫不一致問題。不久,我就收到了鄧村集鎮全景圖原片電子版,龔老先生沒有要任何報酬,后來《鄧村鄉志》出版后特送他一本留作紀念。</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每年都要上一次寨子山,去年疫情結束后的四月春茶季,我帶著省攝協副主席肖家法及市區攝協領導及夷陵區老年大學攝影班的部分攝影師20余人全體登上寨子山,收獲滿滿。</p><p class="ql-block">今天,又是四月春茶季,我和同學們相約來到寨子山,曾經的茶場土房子不在了,一個大型停車場的雛形已經出現,山包上的茶園被推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暫新的太空艙,水電都已接通,道路和平臺正在建設中,還有很多直徑三米多的膠囊房待安裝。</p><p class="ql-block">上寨子山頂的人行路正在建設中,我們從一個曾經的小路爬上山頂,山頂已建有一個好像觀景臺的建筑物,地面上據說是養觀賞魚的,看不出什么眉頭。</p><p class="ql-block">大家在這山頂末完工的建筑前合影留念。背景是王家埡茶場,據說有一條索道把兩者連起來。</p><p class="ql-block">從山頂往下看,寨子山茶場的地面上將是一個巨大的野外宿營地,這里避暑沒得說,看茶鄉風光是絕佳位置,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更是拍云海、拍夕陽的好地方。看山下,鄧村集鎮就在眼底,茶旅小鎮就在平視的前方。</p><p class="ql-block">空閑時,開上愛車,帶上家人和朋友,到鄧村集鎮,從河邊到馬滑溝,直上寨子山,在太空艙住上幾晚,可以自己做吃的,白天看茶山風光,下午觀夕陽紅霞,晚視北斗星云,夜夢新婚大禮,一股清新之氣醉個半死。</p><p class="ql-block">早上起來,頓覺神清氣爽,仿如新生,看一輪紅日出茶山,萬道金光灑茶園,詩意一般的風景讓人陶醉。如若遇上雨天,云中霧中,茶旅小鎮如仙境一般的存在,仿佛是云中仙山,拍個抖音肯定點贊無數。我也期待著,什么時候到寨子山住太空艙,看美景,品好茶,拍美片,做春秋大夢,寫詩意文章。</p><p class="ql-block">山下茶園中唯一和往年不一樣的是新修了一條連接鄧村茶場的橫向主干道和一條到河邊的縱向主干道,改變了集鎮道路唯一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據鄧村坪村黨總支書記介紹:寨子山項目叫:“茶棲谷寨子山野奢營地”,屬茶旅新村二期建設內容。大股東是宜昌銀龍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鄧村坪村委會和部分小股東組成,主要開發寨子山和馬滑溝。</p><p class="ql-block">看著眼前這一場景,假如我的岳父大人看到了,肯定會大發脾氣:你們這群敗家子,怎么把這么好的茶園都毀了!</p><p class="ql-block">時代變了,產業變了,收入方式也變了!生活方式也變了!以后節假日或夏天,城里的人都會往山上跑。</p><p class="ql-block">看到鄧村茶場和寨子山茶場的變化,讓我想起了風起云涌的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p><p class="ql-block">看三國演義,聽主題曲,各有各的理解和感慨。</p><p class="ql-block">而今的我們從歷史長河中走過,該做的做了,不必感慨!當政者當順應朝流,順勢而為。長江后浪推前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p><p class="ql-block">一陣微風吹過,資本已嗅到了東風將至的信號,一種茶鄉新業態正在形成。</p><p class="ql-block">茶園和生態是這一業態的基礎,主要風景茶園不能因為建設而破壞。從長遠計,景區內的農民都將是股東,大景區會有很多小景區,還有馬腳巖有待開發。</p><p class="ql-block">翹首以盼:三峽夷陵西偏境,盛世茶旅第一鄉。</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照片</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照片</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照片</p> <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寨子山下茶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餐安排在“一品軒餐館”,這是鄧村街上很有特色的一家小餐館,房子不大,一次可接待幾十人進餐,特色是面食早餐和農家特色菜。我們點了土雞火鍋、臘肉土豆湯、懶豆腐、酸鹽菜、廣廣苔、羅卜菜等幾個特色菜,大部分是從自家田里弄來的,帶有茶鄉田野的芳香,大家吃得精精有味。</p><p class="ql-block">吃完晚飯,漫步在鄧村街頭,臨街鋪面房全部裝飾一新,有點峽江風味,傳統鄧村名茶“天寶玉葉”、“御池仙螺”、“三峽神女”、“裕茗碧劍”等做成匾牌掛在街頭。但遺憾的是好像缺了個像老舍茶館那樣品茶吃點心,聽相聲評書的地方,當然,在鄧村最好能聽聽山歌,演點花鼓戲,喝點罐罐茶,把那種“說日白,就日白”的傳統文化傳承發揚。</p><p class="ql-block">晚上,喜歡跳舞的同學在茶鄉賓館大廳隨著音樂跳起來,老板娘高興地發起了抖音。</p><p class="ql-block">走了一天路,爬了半天山,跳起舞來仍然不覺累,這就是女人的本事。</p><p class="ql-block">靜靜地茶鄉,雖然聽不到遠處茶葉加工廠機器的聲音,卻能聞到飄來的茶香。</p><p class="ql-block">入夜,夢回茶鄉,夢到了曾經的我們在茶季里到鄧村茶場采茶,到鄧村坪大隊加工廠幫忙制紅茶,夢到了我們到汪家嶺看新開的梯田,夢到了我們到馬滑溝水庫參加勞動,夢到每天跑步從茶場轉一圈,夢到英語老師帶領我們打球,語文老師領著我們搞勞動,數學老師給我們講化學方程式。</p> <p class="ql-block">三,七賢亭里談人生</p><p class="ql-block">早上起來,本想去拍幾張片子,然天公不作美,不很透。</p><p class="ql-block">看窗外茶園里,都有人在采茶,其實,她(他)們每天天不亮就到茶園里去了,真是辛苦,向茶農致敬!</p><p class="ql-block">吃過早餐,我們驅車到白水頭,去看望一個生病了的同學。</p><p class="ql-block">車過竹林灣,公路下的美景讓我們忍不住停下車拍幾張照片。</p><p class="ql-block">陽光之下,茶園是那么美!</p><p class="ql-block">不知道到底是茶葉自帶的艷麗還有太陽灑下的色彩!</p><p class="ql-block">同學就住在距主公路不遠的山上,要順著陡峭的摩托車路走上去,大約不到一千米。剛到山上,只見公路邊一棟磚房,正準備問路,卻見謝同學坐在房前的椅子上等著我們。</p><p class="ql-block">看上去老多了,如果不是因為同學,又怎會認得,好多同學他還能認得出來。</p><p class="ql-block">當廖同學代表我們大家把一個紅包遞給他后,他拿起手機,喊老婆:“你快回來,我同學來了!”邊說邊流淚,說完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我們充分理解他的心情,是想留大家吃午飯。于是忙說:“今天我們是順道來看看你,馬上就走!以后有機會再見!”</p><p class="ql-block">留下一段視頻,一張合影,一份同學情,留給謝同學一份幸福的回憶。</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同學?</p><p class="ql-block">你手上有我的墨水,我手上有你的汗水;你身上有我的口水,我身上有你的淚水。</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同學?有人說:</p><p class="ql-block">一起同過學,暢談遠大理想;</p><p class="ql-block">一起同過窗,討論巴赫猜想;</p><p class="ql-block">一起同過房,罐罐咸菜共享;</p><p class="ql-block">一起同過框,演過相聲對唱。</p><p class="ql-block">真是一段同學緣,永遠是沒有血緣關系的親人。</p> <p class="ql-block">從白水頭往回走,到竹林灣的“峽州上”,茶園里有個“網紅橋”,山頭有個“七賢亭”。</p><p class="ql-block">同學們走上橋,一下子有了學生時代的勁頭,在橋上?起來,隨著一二一的口令,人在橋上蕩起來,笑聲飄進茶園,飄向遠方!</p><p class="ql-block">茶園里有幾個人在采茶,女同學來勁了,要展示一下曾經擁有的技藝,兩手翻飛舞起來,一會兒,大把的茶葉交給了茶農,茶農的笑臉映紅了山頭。我搶抓機遇,給采茶的女同學和茶農每個人一張特寫,那一個認真勁,都是茶鄉姑娘,采茶技藝高超。</p><p class="ql-block">“七賢亭”建在山頭上,可以俯視整個竹林灣、紙坊鋪。</p><p class="ql-block">“七賢亭”得名于解放前竹林灣這一帶有七個文人,有教書先生,有地方紳士,號稱“竹林七賢”,他們經常在一起聚會,對酒當歌,吟詩作對,笑談天下大事!</p><p class="ql-block">我們今天聚在這七賢亭,不談天下大事,也不談名利地位,只談美好愿景,只講幸福生活。當我們一起唱起“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這首歌的時候,我們許下一個承諾,再過二十年,我們來七賢亭相會。今天,我們過好每一天,希望大家都到齊!大家的名字,我已用相機記錄在數碼里永久保存。</p><p class="ql-block">回到公路邊“峽州上孟子山莊”,老板姓喬,也是小字輩的老熟人,他忙著請大家喝新茶,把他的名片分發給大家,希望大家有空路過來吃飯喝茶,一定給大家弄最好吃的洋芋湯和“尬尬”。</p><p class="ql-block">“峽州上”是到國家森林公園大老嶺林場的必經之路,走過路過在此歇歇腳,到七賢亭喝茶聊天,暢談天下大事,盡敘家國情懷。</p><p class="ql-block">從“峽州上”繼續向大老嶺前進,來到店子埡,路邊好多新建的樓房。</p><p class="ql-block">在一處農家樂停車,路邊有一幅紅色的標語引起我們的注意,上書“相約白水頭,相守到白頭”。很有意思,大家在此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這里可以看到山下的白水頭,高臺頭以及遠處的云臺山和蜂籠寨,太陽就是從那里升起,看來,這里也是一個觀日出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相約白水頭,相守到白頭!</p> <p class="ql-block">鄧村,一個神奇的地方!因為這里有一種神奇的樹葉。一片樹葉,一個產業,一個新的業態正在形成,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p><p class="ql-block">我曾經寫過一首歌詞《神奇的樹葉》,</p><p class="ql-block">“昨天,我站在高高的山上,看那白云翻巻著巨浪。一條大壩筑起了平湖,那就是三峽我的家鄉。那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山清水秀,無限的風光,鄧村的美名傳遍四方!</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站在中包山上,看那田野翻巻著碧浪,一條條烏龍盤山起舞,那就是中國名茶之鄉。那是一片神奇的樹葉,托起了人民幸福的生活。國色天香,中華的神韻,鄧村的綠茶傳遍四方。”(2009年7月發表于搜狐社區)</p><p class="ql-block">因水平有限,無人譜曲,只能自我欣賞。</p><p class="ql-block">茶鄉太美了!家鄉變化太快了!兩天的時間,看不夠。我有一萬個理由相信,鄧村會越來越好!我會保管好我的相機,用鏡頭錄下茶鄉的變化。我會整理好我的筆,用美篇寫下家鄉的情意。</p><p class="ql-block">在外地的同學們,請在今年秋天回家鄉看看!</p><p class="ql-block">202304016日曉溪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案:向明炎</p><p class="ql-block">攝影:向明炎</p><p class="ql-block">錄像:周昌武,姚大英</p><p class="ql-block">導演:賀新國</p><p class="ql-block">表演:賀新國,姚大英,望群策,段昌芬,聶家菊</p><p class="ql-block">出鏡同學:向明炎,廖發橋,劉興海,李圣榮,許克新,周立平,望開福,趙寶殿,張緒銀,賀新國,段昌芬,聶家菊</p><p class="ql-block">特邀:周昌武,望群策,姚大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吉沙县|
思茅市|
金寨县|
千阳县|
鸡东县|
临清市|
许昌市|
石阡县|
友谊县|
句容市|
博爱县|
遂溪县|
高密市|
会昌县|
汪清县|
娄烦县|
清涧县|
呼图壁县|
福州市|
杭锦后旗|
交口县|
丁青县|
利川市|
根河市|
六枝特区|
枣阳市|
陈巴尔虎旗|
赤水市|
晋江市|
博湖县|
岳阳市|
山阴县|
北流市|
乌兰浩特市|
周至县|
赣州市|
湟中县|
牡丹江市|
榕江县|
潜山县|
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