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昆明老街</p><p class="ql-block"> 坐高鐵前往昆明,歷11小時到達昆明南站,已是李白“千里江陵一日還”所不能比。轉地鐵到昆明老街,辦理酒店入住,便馬不停蹄穿小巷往老街一逛。</p><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商鋪俱已閉門,昏黃的街燈映照著看似古舊的石板路,幽暗而冷寂。行人稀疏,僅三三兩兩悠閑踱步而過。</p><p class="ql-block"> 本以為老街會有些成規模的舊時的老屋,可以領略民國建筑的雍容華貴,或者明清建筑的古樸典雅,但僅見街首一道青灰色的石雕門墻,上面刻著“昆明老街”,兩邊建筑似乎大多為老屋新修,不免有些悻悻然。</p><p class="ql-block"> 走過“石門”便面對隔街的法式“紙片樓”:兩幢彎曲弧形建筑相對而立,墻體鵝黃配以紅色的窗格,色調雍容華貴;燈光勾勒出清晰的線條,形體妖嬈艷冶,散發出濃郁的法式浪漫。這兩幢樓是1946年為慶祝抗戰勝利而建造的,因道路和建筑形似酒杯,故取名“酒杯樓”,后來修繕時又借“莫使金樽空對月”改名“對月樓”。對樓感懷,以為“酒杯樓”似是有些俗,“對月樓”則有些虛,這樣的命名,總覺有種辜負了建筑師的情懷的遺憾。</p><p class="ql-block"> 根據酒店美女服務員的指點,又去了南強街。街口一座高大牌坊,上書“金碧靈囿”,“囿”在古代是畜養禽獸,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的園林,以美食街為“囿”,總感覺有些怪異。雖然已近子時,但長街依然華燈高照,人來人往,并散發著濃烈的煙火味。街道中間密密排列著樣式統一的方正的小木屋,除了美食還是美食。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在眼花繚亂的霓虹燈下;就著空氣中彌漫的煙火味,吃著精致的美食,慢慢轉回酒店。人活在俗世,總要隨時隨地做些俗事的。</p><p class="ql-block"> 次日上午再走老街,見到一間掛著“聶耳故居”牌匾的老屋,簡樸的斜格窗欞,不加修飾的低矮板門,內里也有些原色的雕梁,大約是一座真正的老屋了。其余灰磚朱門的,也猜不透是真老還是假老。</p><p class="ql-block"> 踱進轉角處的“建新園”,柜臺的大媽似是帶著百年老店的驕傲,不大樂意介紹各種米線的不同配料,便點了一份最為“昂貴”的。不多時,一位精神小伙端上一個大大的做工精致的木盒,上面擺放著三碟配料和一碗米線,每個碟子分別有四色配料,上層向兩邊拉開,里面一個巨碗盛著濃湯。在小伙的指點下逐一放入鮑魚、大蝦、火腿、魚片等配料,等待三十秒后再放入米線,一碗米線下出了強烈的儀式感,原本以為土里土氣的云南米線也似乎高雅起來。細細品嘗完這百年的大品牌,也多少帶點驕傲地推座而起,轉身踱出這百年老店。</p><p class="ql-block"> 一路行去一路回味,卻回味出所謂的高雅,分明只是這俗世里的世俗。人間何處非俗世!人間何處不世俗!</p> <p class="ql-block"> 二、東川紅土地</p><p class="ql-block"> 東川有個鎮叫“紅土地鎮”,這取名挺直接,也挺霸道。鎮上有個叫“花石頭”的地方,方圓百里區域是云南紅土高原上最集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紅土地。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鐵的成分,所以就有了“血染的風采”。</p><p class="ql-block"> 先經“樂譜凹”,近旁的土地艷紅如血,十分鮮麗濃烈。對面山坡的梯田層層而上,剛翻墾過的紅土因為視線角度的關系或濃或淡;已經種植了莊稼的也是綠得深淺不一,嫩得可愛,老得深沉;還有的蓋著白色的薄膜,上面均勻地點壓著紅土,遠遠望去是橫著、豎著或是弧形的線條,規則而又富于變化。可惜天色灰暗朦朧,觀感大打折扣。當地人稱這些梯田像是五線譜,土地上的各種作物與耕作的那人、那牛則是樂譜上的音符,倒也有些形象,有些寓意,希望他們能夠譜寫出豐收的樂章。</p><p class="ql-block"> 又至“錦繡園”俯瞰,要比“樂譜凹”大很多,色彩要稍亮一些,只是依然光色不足,又被遮蔽了藍天白云,呈現的“七彩”不夠絢麗。凝視良久,暗想倘若谷中有云霧升騰,不知是否會有“彩鱗飛出云濤面”的奇幻景象。</p><p class="ql-block"> 繼而下行,在紅土之間的羊腸小道上曲折迂回,忽上忽下。周遭是大片的已經翻墾的紅土,也有蓋著薄膜的,也有已長出青稞的。有一農戶正在驅牛耕作,男扶犁,女播種,地頭有黃發垂髫為伴,其樂融融,猶似一幅“七彩”背景下的春日農耕圖。</p><p class="ql-block"> 再要前行,小路卻已斷沒在耕地前,遍尋出路不得,只能踏耕地而過。紅土經翻耕后異常松散,每一腳都是足跡沉陷,紅土掩蓋鞋面。待覓得出路,已是人人一雙紅鞋子了。有人戲謔,回家洗洗就可以制作咸鴨蛋了。旅行者常是這樣苦中作樂,旅途也便多了一分情趣。</p><p class="ql-block"> 回上公路,路邊一片青裸,一片紅土,紅綠相間,對比鮮明。一群農人正在播種,個個面色黝黑,似是飽經風霜。聞說紅土地貧瘠,難有好的收成,但東川百姓代代耕耘不輟,固守著這片土地,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 三、雨碌大地縫</p><p class="ql-block"> 雨碌大地縫在會澤縣,故又稱會澤大地縫。一早到景區,不見游客,空曠寂寥,直至走完整個地縫,不曾遇見一個游人,雖行在夾縫之間,亦感十分舒暢。</p><p class="ql-block"> 踏石階行至谷底,赫然可見兩山相接處有一巨大洞口,狀如拱門,被稱為“生命之門”。遙對洞口的山崖上有巖石柱立,形同人像石雕,似頷首托腮,被冠名為“大思想者”。大約生命奧妙無窮,思想不透便化石于此,可是又焉知不是“綿綿思遠道”呢?</p><p class="ql-block"> 從遠處望去,洞門內似是一片幽暗,及近洞口,方見距另一邊出口不足百米,強光透入,尚屬敞亮。</p><p class="ql-block"> 出洞門,兩邊崖壁夾溪流陡立,如刀削斧劈,高聳入云。舉首仰望,僅見天光一線,所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也不過如此。行在棧道,兩壁間距時寬時窄,最窄處對面崖壁仿佛探手可及,會有逼仄擠壓的感覺。眼望前方,有時兩壁間僅亮著一絲縫隙,險峻無比。有時鐘乳石掛在壁間,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又或者怪石嶙峋,犬牙差互;又或者青苔披覆,鮮嫩蔥翠,各有可觀。</p><p class="ql-block"> 時值旱季,崖壁間少有水瀑,谷底平坦,溪流輕緩,水色清綠,碎石歷歷。中間有一段落差稍大,水流湍急,水聲隆然,說有“魚躍龍門”,卻未得見“魚”。</p><p class="ql-block"> 雨碌大地縫全長十余公里,無一處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行在其中,將生命釋放于那山、那水,這便是我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四、羅平金雞峰叢·九龍瀑布群·螺絲田</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家鄉的油菜花也是成片成片地開,也是極濃密、極黃的,但從未見有人興致勃勃地去觀賞的,只聽說油菜花開了會犯“花癡”的。古時也有文人寫寫油菜花,比如唐代的楊萬里有“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頗有情趣;宋代黃庚有“田園空闊無桃李,一段春光屬菜花”,因為“無桃李”方才鐘意菜花,可見這菜花也只是聊勝于無的。而農民們看油菜花,怕只是勞作的艱辛,期望有個好收成吧。</p><p class="ql-block"> 如今曾經肥沃的良田只“長”高樓了,拆遷了的農民也少有種油菜的了,于是千里迢迢地跑去云南看油菜花。花還是那樣的花,金黃金黃的,眼中便是“金色海洋”、“金色地毯”之類,然后在花間跳個舞,擺個姿勢拍個照,自我陶醉著,這便是大多數人的旅游。</p><p class="ql-block"> 而我看羅平的油菜花田,卻是驚嘆于萬畝油菜花田之間,堆立著的無數個高低、大小、形體近似的山包,徐霞客《滇游日記》中“其山參差森列”,“峭峰離立,分行競穎”,大約說的就是這種山。近看時,這些山各自獨立,互不牽連,或遠或近,相伴守望;登高遠望,則層層疊疊,簇聚擁擠,如千軍萬馬列嶂排空,浩浩蕩蕩而來,氣勢不凡。清晨,太陽破云而出,渾圓的旭日、錐立的青山、平展的花海,其構圖與色彩令人聯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意境深遠。</p><p class="ql-block"> 在羅平的牛街,還有一片形態奇特的梯田,站高處俯瞰,一圈一圈,形同螺絲上的旋紋,因此被稱為“螺絲田”。</p><p class="ql-block"> 梯田是圈狀的,中間一塊圓形的小盆地,然后一級一級整整齊齊地放射性展開,金黃的油菜花和碧綠的小麥形成各種不同的色塊造型。注目良久,感覺像是無數個漏斗,又像是無數個旋渦,密集而又似有動感,極是眩目。</p><p class="ql-block"> 九龍瀑布距金雞峰叢僅二十多公里,在入口處遙望,在大片的油菜花田圍合中的一方綠樹掩映之間,有瀑布注入碧水潭中,如白龍探首一般,畫面感極強。</p><p class="ql-block"> 瀑布水流源出白臘山,徐霞客亦曾提及此山,但未有對九龍瀑布的介紹。九龍瀑布的可觀之處在于它是由層層疊疊階梯狀的水臺構成,共十級,每層大小、高低不一,或淺灘,或深潭,水色也是一臺清冽一臺凝翠,形成的瀑布也因此形態、落差各不相同,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便會有不同的美感,雄奇與秀美并存。</p><p class="ql-block"> 最高處的情人瀑一大一小,從峭壁之上急湍翻滾而下,具有極強的沖擊力。潭中銀浪翻卷,水霧飄揚彌漫;最壯觀的則是中間一層的以堵勒瀑布,也稱神龍瀑布,高愈百米,瀑面呈弧形,掛練飛帛,頗有“拔地萬里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的氣勢,瀑后有深洞,左側有巨石如車駛入,合了“一流瀑瀉九重天,長掛如虹引洞仙”的意境;也有瀑小的,似潺潺娟流,細柔若絲;也有瀑短的,似素裙掛邊,緊密如織。可謂千變萬化,形態各異。</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有“羅平著名迤東”,說羅平著稱于云南省東部,自然是有其可圈可點之處的。</p> <p class="ql-block"> 五、昆明石林</p><p class="ql-block"> 少時便聽說有奇石巉立如林,倘或深入其中,極易迷失,很是好奇,然此番入石林,雖亦覺壯觀,卻遠非預期。</p><p class="ql-block"> 至景區,需坐景交車而入(如今但凡有景便被開發為區,區很大,景很遠,很是惱人),下車步行路段也有點長。近石林,先見一湖,湖邊巨石排列,細細觀察其造型、設置,似是人為。</p><p class="ql-block"> 入石林,三塊巨石當前壁立,如屏風一般,上面一塊看似岌岌可危,但風雨不倒,令人嘖嘖稱奇。右折前行,有亂石倒伏堆疊,為因溶蝕或外力作用而垮塌的石柱。石柱巨大,下面的空間也很大,穿行而過,有些誤入亂石陣的感覺。覓路前行,已然入“林”,為奇石所包圍。</p><p class="ql-block"> 石林多為青灰色,形態則千變萬化,如屏如嶂,如錐如柱,低者數米,高者數十米,體形龐大,直立突兀,線條流暢,有“亂石穿空”之勢。深入其中,幽冥深邃,忽而上,忽而下,往往穿洞擠縫,有時感覺眼前之景似曾相識,如入迷宮。兜兜轉轉之后,眼前豁然開朗,已是行出石林。</p><p class="ql-block"> 但見道路寬暢,路邊有湖、草坪、樹木,開闊無比,又有景交車駛過,顯然景區圈入了觀景以處的大片土地,營造出一種城市公園的氛圍;石林中則路面大片硬化,又在石林之上構筑道路,雖然石林雄奇壯觀,但已大失自然之氣。</p><p class="ql-block"> 前往小石林,又稱“阿詩瑪景區”,多屏風式石壁。觀“阿詩瑪”,亦為巨型石壁。左右上下細看,全然對不上阿詩瑪的形象,后見圖解,方知是阿詩瑪背了個巨大的背簍。撒尼人造就了“阿詩瑪”,“阿詩瑪”成名了這片石林,石林又造福了撒尼人,只是這片自然已不那么自然。</p><p class="ql-block"> 后來坐車途中,看到路兩邊有大片的矮小石林,應是徐霞客所說的“卓錐拔筍之岫”,即如同錐尖卓立、竹筍拔地而起的石芽。查閱資料,原來石林的發育是從地下開始的,巖石在地下被水溶蝕,形成石芽的雛形,然后經構造抬升,露出地表,就成了石芽,石芽不斷“長高”,就成了石林。石無生命,卻能“茁壯成長”,大自然充滿了神奇。</p> <p class="ql-block"> 六、滇越鐵路</p><p class="ql-block"> 滇越鐵路是由法國人設計規劃的米軌鐵路(軌距為1米的窄軌鐵路),于1901年開始動工,1910年全線通車,起于昆明北站,終點為越南海防站。因路基破損、鐵路老化,大部分路段已停止運營,目前在開遠站至大塔站,以及納入滇越鐵路網的個碧石鐵路的建水古城至團山站開通了觀光列車,據說蒙自市也在規劃開通至碧色寨的旅游觀光列車。</p><p class="ql-block"> 至宜良,進入宜良車站,老建筑保存完好,墻上還有“鐵路禮堂”的字樣,年代感撲面而來。</p><p class="ql-block"> 長長的站臺空寂無人,地面雖然粗糙但很潔凈,黃色的墻面顯然是近年粉刷的,墻上還排列著滇越鐵路的彩畫,站臺上的遮雨棚也不算老舊。鐵軌的表面已生銹跡,多少帶些歲月的滄桑,靜靜地臥在地面慵慵然延伸向遠方,仿佛陷入深眠之中;站牌、道扳、信號燈等設施看起來依然完好,遠處的信號燈還亮著紅光;鐵軌下的枕木有水泥、木料、鋼鐵三種材質,多少可以看出一點滇越鐵路的歷史變化,后來在途中見到一根鋼鐵枕木上刻著“1931”的字樣,大約是留存年代最久遠的了。宜良車站,更像是六、七十年代的面貌,滇越鐵路百年歷史的痕跡在這里似乎已不是很強烈了。</p><p class="ql-block"> 沿鐵軌向北徒步而行,城區一段筆直向前,兩邊的建筑都比較老舊。進入鄉村或山嶺,鐵軌便常常有小角度的彎弧,鋼直的鐵軌透出了柔和的秀美,這應該是徒步其間才會有的感覺。有一段低于地面,一座橋梁橫跨,鐵軌從石拱下穿越而過,甚感靈動。偶爾可見鐵路邊因火車停運而空置的房屋,有墻體尚白但枯藤滿院的,也有土墻頹圮、板門腐朽的。途中又見一外部尖頂,內部弧形的建筑,全部用巖石砌成,十分厚實堅固,最厚處達一米多,中間還架著兩根相疊的鐵軌,同行的教授說是抗戰時用以躲避飛機轟炸的,雖經幾十年來風風雨雨,巖石表面有所風化,但依舊十分牢固。</p><p class="ql-block"> 繼續前行,穿越一座隧道。入隧道數十米,便被一團墨黑所包圍,需打燈方能前行,回望隧道口,白光極是炫目,如時光之門一般魔幻。不久,前方有微光隱隱,再往前,隧道內漸漸明朗起來,原來隧道的一側山壁開了一連串的拱形門洞,日光透入,一道明亮,一道幽暗,行進中仿佛穿越在時光隧道,如夢如幻。</p><p class="ql-block"> 出隧道,沿山麓前行,在水晶坡站遇著幾位昆明的老人,一陣寒暄,方知他們在這老舊的鐵路上拍攝一個上海知青的愛情故事,聽介紹,故事有些凄美。人生的過往,大抵遠不如當下,但人們總是執著地去翻尋曾經的艱難甚至是不幸,不知是試圖從回憶中尋找些慰藉,還是想證明些什么。我卻只知一路前行,去尋找和欣賞前途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離開水晶坡站,行至下一座隧道口前結束了十幾公里的徒步,下山而去。 </p><p class="ql-block"> 后來又坐車往鄉會橋站、團山站、碧色寨站一觀。</p><p class="ql-block"> 鄉會橋站的建筑為橙黃色,有些斑駁,年代感較強。</p><p class="ql-block"> 團山站卻充溢著濃郁的小資情調。團山站僅一幢平房,灰瓦飛檐,黃墻格窗,小巧玲瓏,內部結構呈“T”字型,被整修成一家咖啡館。內部一個巴臺,三兩張小桌,墻上張貼著民國時的民俗風情畫,還有一張民國時的地圖,營造出一種時代氛圍,很有感染力。點一杯咖啡,靜坐在站臺,望著鐵軌上停著的老式列車,便有一種在那個年代候車的感覺了,又似乎有些法式的浪漫了。</p><p class="ql-block"> 碧色寨站則更能感受滇越鐵路百年歷史的沉淀。當年,法國人的筑路指揮部就設于此,滇越鐵路第一段通車就是從河內到碧色寨,并迅速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繁忙的貿易中心,地名也由法國駐蒙自特史改“坡心”村為“碧色寨”。車站的法式建筑群保存完好,包括站臺、法國員工的宿舍、車站酒巴、美孚石油公司遺址等。橙黃色的墻面、紅瓦的屋頂、墻上墨綠色的三面鐘,映射出法國式的典雅與浪漫。此處,車站主樓門框下,有一塊刻著BM149標記及法國工程師尼弗禮士刻的圖案的臺階,這是地球上最早的北回歸線測量標記點。碧色站無疑可以稱為滇越鐵路百年歷史的博物館,但因為電影《芳華》而使碧色寨聲名赫奕,站臺上、鐵道上游客紛紛擾擾,男女老少又都熱衷于角色扮演,語笑喧闐,搔首弄姿,仿佛瞬間已是“絕代芳華”。百年歷史的沉淀也似是在一潭渾水中晦濁不清,故走馬觀花,匆匆而去。</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滇越鐵路,仿佛與百年歷史同步,與百年精魂私語,與百年沉淀融匯。滇越鐵路的興建,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滇越鐵路歷經百年,也必是櫛風沐雨,但無論我們在車站、橋梁、隧道,甚至每一米軌道上、每一根枕木間找到多少是是非非,也都是往事已矣。滇越鐵路還會繼續演繹向未來,正如我們放眼望去,兩條平行的鐵軌只是靜靜地延伸向遠方。</p> <p class="ql-block"> 七、滇池·撫仙湖</p><p class="ql-block"> 滇池水域遼闊,煙波浩渺,遠山朦朧。近岸的水面,一群紅嘴鷗悠游嬉戲,不時飛起搶食游客投喂的食物,有時此起彼落,有時振動翅膀停留空中許久,如此上下翻飛,輕巧而靈動。</p><p class="ql-block"> 沿湖岸而行,草木豐茂,郁郁青青,生機盎然。湖岸漸漸曲折蜿蜒,有密密匝匝枯黃的蘆葦,又見一群紅嘴鷗散立于淺露水面的巖石上,或以喙梳毛,或呼朋引伴,悠閑自得。</p><p class="ql-block"> 行入水上棧道,進入一片水上紅杉林,雖然時不當季,不染艷紅,但日光刺透密林下澈,光影浮動,也頗有奇趣,只不過這是引河水入林的水上森林,縱橫有序卻失自然之態。</p><p class="ql-block"> 撫仙湖,聞其名便有仙氣飄飄之感,自然有些仙人的故事,也因而感覺有些玄幻。</p><p class="ql-block"> 撫仙湖水要比滇池清澈許多,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說:“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渾濁。惟撫仙湖最清。”登上筆架山,在觀音寺旁距湖面七十多米的山崖上探視,水色微藍,云層后的弱光鋪灑在湖面,近處波光粼粼,遠處則一片亮白。</p><p class="ql-block"> 撫仙湖最有特色,最值得一觀的當數“明星魚洞”(“明星”是個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意義)。撫仙湖邊有兩座山,青龍山和白虎山,山崖下排列著無數個洞口,在洞口筑十多米長的深溝至湖邊。魚汛季節,潮水上漲,漁民便用手拉龍骨水車將崖石下滲出的清泉提起,順溝流入湖中,形成一條條湍急的溝水,引得游到湖邊的抗浪魚搶水而上,鉆入安放在湖邊長約2米的圓周柱形篾籠內。魚兒本以為可以“魚躍龍門”,誰知卻是“自投羅網”。可以想像,捕魚的場面一定非常壯觀,可惜這場面已不可見,近年來,水位降低,崖下也就無水可提了,洞口還可以看到被廢棄的殘破的龍骨水車和巨型篾籠。</p><p class="ql-block"> 帶著一絲惋惜,行到湖邊的沙灘,點一杯咖啡,靜靜地坐下,沉浸在撫仙湖的“美色”之中。湖水湛藍,遠處湖面一線,天水一色;湖中泊著些白色的帆船,雖然無人“直掛云帆濟滄海”,但已是作了藍色背景里極佳的點綴;又隱隱可見遠處一座綠色小島,在湖水的微漾中仿佛“浮”在藍色海洋一般;沙灘上高聳著幾叢椰樹,椰樹之間搭著茅草頂的簡易涼棚。如此聽風聽浪聽“撫仙”,實是無比的愜意。</p><p class="ql-block"> 滇池和撫仙湖都是水域遼闊,故而都有數個景區,都需買門票進入,一湖數區,有利可圖。可是兩湖如此之大,隨意找個湖邊野地觀賞,可以寧靜而致遠,也許更具美感,更覺舒心。</p> <p class="ql-block"> 八、建水古城·雙龍橋·鄉會橋</p><p class="ql-block"> 建水古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墻體寬厚,門洞高大,尚可一觀,而城門上的城樓則僅東城門為明代建筑。其它尚有廟宇、花園、府署等古建筑群,其中“學政考棚”的保存與建水在清代有“臨半榜”之稱有關,說當時臨安府在云南科舉考試中榜者中占據半數左右,確是件很值得驕傲的事。牌坊也是富麗堂皇,紅柱金檐,雕鏤描畫,色彩鮮麗。</p><p class="ql-block"> 雙龍橋之得名是因為瀘江河與塌沖河如雙龍蜿蜒在此交匯,取一橋鎖雙龍之意。橋有十七拱,橋墩下有大小不一的分水壩基,中間一座樓閣,飛檐層疊,造型美觀。雙龍橋初建時僅三孔,后河水泛濫,橋梁孤立河中,不能貫通兩岸,又續建十三孔,合為一體,使首尾相連,鎮鎖“雙龍”。初春時節,煙柳之下,河面水平如鏡,長橋清晰倒映,倒也有種雙龍鎖扣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鄉會橋為三拱石橋,以科舉的“鄉試”和“會試”為名。橋上建有兩層樓閣,中間主樓閣為縱向屋檐,名“文星閣”,兩邊次樓閣為對稱的橫向屋檐,風格獨特。橋面被完全覆蓋,是建水惟一的風雨廊橋。見一老人橋頭靠墻而坐,身旁豎一鐵棒,視其神情、衣著,瞬間腦補出丐幫幫主洪七公的形象,這也是旅行的一種快樂。</p><p class="ql-block"> 踱步建水古城,從雙龍橋的樓閣下穿過,途中偶遇鄉會橋,看到些滇地的歷史與古人的智慧。其實我不太愛去古城、古跡之類的地方,一則古城去得多了,總覺無非“修幾間古屋,開幾家新店”;二則但凡古建筑,往往有“游客止步”、“禁止上樓”之類的標示,不能窺以全貌;三則要真正讀懂古跡,需了解其歷史背景或懂些專業知識,比較費腦費時。所以一般游人看古跡,往往觀時驚呼贊嘆,觀后不知所以,不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不如“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p> <p class="ql-block"> 九、元陽梯田</p><p class="ql-block"> 梯田無疑是云南“七彩”不可或缺的調色板,紅土地、油菜花田都有其獨特的美色,尤以元陽的梯田褎然而為冠首,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 登高俯視,每一面山坡層層疊疊的梯田如螢聚鱗集,密密麻麻,一照面便已被震撼。梯田大小不一,坡緩則大,坡陡則小;其形狀各異,曲直寬窄,變化萬千。這些梯田因地制宜,隨山勢變化開墾,不放棄一分一寸的土地,故而望去零亂,卻又似有規矩可循,著實神奇。梯田注滿了水,在天光下透著銀亮,猶如萬鑒齊開,流光溢彩,攝魂奪魄。有人將它形容為破碎的“天空之境”,遠遠望去,一片水光瑩瑩之中,無數條田埂仿佛如絲如線的裂隙,紋理異常清晰。</p><p class="ql-block"> 下行至田間,田埂大多很窄,勉強可以踏足,田埂上草色青蔥,有的田中浮著赤紅的水藻,紅色塊圈著綠線條,色彩鮮明艷麗,旁近的田中又“徘徊”著“天光云影”,有零星未注水的田則是一抹土黃,五彩斑斕,美到了極致。聽說日出日落時,或者隨著太陽的逐漸爬升,都會變幻出不同的色彩,爛漫無比。可惜天不作美,云霧迷茫,僅隱隱可見梯田,但也如淡雅的水墨畫一般。</p><p class="ql-block"> 元陽梯田,堪稱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絕美之作。又或者是,人類倘能順應天地,蒼天也便會成人之美。</p> <p class="ql-block"> 十、西雙版納</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是未能到得“真正的”西雙版納,還是西雙版納本就那樣,此游西雙版納實是不值一記,只是既游之,則記之,勉強而為。</p><p class="ql-block"> 去普洱國家森林公園,一路行去,步道似是沿山麓而筑,樹林茂密,但所觀始終生不出熱帶雨林的感受,不如在西藏的墨脫所見,也不如那年在香港徒步麥理浩徑經過的樹林。我猜想是未能深入林中的緣故,又傻傻的想,這里本就不是熱帶雨林,而是亞熱帶雨林。“亞”是次一等的意思,既是次一等,自然就沒有很明顯的特征了。再則,既是稱作公園,那就真是個公園了,而森林公園,全國各地也是數不勝數的,能冠以“國家”二字,大約就是大大的森林公園吧。途中野生動物倒是見到不少,幾只臃腫的犀牛或趴或立,泥塑石雕一般;一只懶猴(蜂猴)抱著樹桿蜷縮成一團,一副心慵意懶的樣子;一只熊貍躲在樹樁的一側,賊頭賊腦地不知想要偷襲誰;三只小黑熊打鬧著,烏漆墨黑地疊成一堆;兩只長臂猿在極高的樹枝間晃來蕩去,像極了多動癥的小屁孩;一只灰鶴站在路邊,對熙熙攘攘的游人毫無反應,呆若木雞;一只小熊貓在涼亭的長椅上不停地踱來踱去,旁若無人,像是遇著了熊生的重大難題,彷徨無措;還有鸚鵡、孔雀……,如此等等,動物們也是眾生百態,不一而足。于是乎,便感覺是走了個動物園。</p><p class="ql-block"> 被帶入所謂的“萬畝茶園”,豈知不過是小小的茶莊,夸張得不著邊際。兩面山坡,幾行茶樹,其規模遠不如莫干山的茶園,茶樹也不密集緊致,三轉兩轉便轉完了“萬畝”。既是茶莊,賣茶葉也就理所當然了,我則從不喝茶,更不喝普洱茶,百無聊賴中便去看一邊的小攤,女攤主在拼命地推銷香煙,一條煙二百八,一位游客還以二百,居然賣了,煙草為國家專賣,如此賣煙真是前所未聞。</p><p class="ql-block"> 隨后往野象谷,谷中叢林森翳,溪流潺潺,唯獨不見野象,入野象谷而不見野象,也就沒什么意義了。</p><p class="ql-block"> 次日又去傣族村寨,誰知一去,竟不見一幢傣族特色的建筑,原來此地售賣傣族特色的銀器。</p><p class="ql-block"> 西雙版納之行未能見識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很是遺憾,大型的賣場倒是見識了幾個,什么翡翠、乳膠、沉香等等,展賣廳面積奇大,大巴車一輛接著一輛地來,生生將全國各地的游客變成了顧客。</p><p class="ql-block"> 也有遇“不良”之人,當年徐霞客滇游時也有“其人皆不良,如儸儸之要渡,漢婦之索客,俱南中諸彝境所無者”的經歷,時代在進步,但“不良”總是難絕。西雙版納本意為“十二千塊稻田”,既是稻田,有幾只吸人血的螞蝗,也無需大驚小怪,彩云之南也未必都是“彩云”。</p> <p class="ql-block"> 結語</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常常與一些陌生人結伴旅行,所謂“相逢何必曾相識”,倒也其樂融融。待到混得熟了,便又揮手作別,也“不帶走一片云彩”。又因為旅行時的心境、視角、觀感等等的差異,得以在旅途中始終保有一分內心的孤獨,如影隨形。世人大多懼怕孤獨,我卻異常享受,孤獨,可以保持內心的獨立;孤獨,可以靜心看世界;孤獨,可以盡情于山水之間。古人自比“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哀怨“斷腸人在天涯”,多少有些矯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未嘗不是一種豐富心靈的人生體驗,人生苦短,無妨“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p><p class="ql-block"> 2023/4/16</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市|
宁化县|
张掖市|
温泉县|
荆州市|
新营市|
常熟市|
稻城县|
武平县|
丹巴县|
沙雅县|
武乡县|
铜鼓县|
淳化县|
宜兴市|
嘉祥县|
东莞市|
邹城市|
吉木乃县|
新昌县|
郯城县|
南丹县|
清镇市|
隆德县|
酒泉市|
曲水县|
玉溪市|
彭州市|
阳泉市|
那曲县|
会泽县|
南平市|
特克斯县|
萨迦县|
南溪县|
蒲江县|
义乌市|
璧山县|
汉寿县|
永修县|
乌拉特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