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古往今來,人們乘舟沿長江東下,望南山(廬山)過“江湖鎖鑰”(石鐘山)剛進入長江下游,老遠就望見主航道左前方的江心突兀一座島礁,這就是著名的長江絕島小孤山。</b></p><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以“孤、險、奇、獨”著稱,是萬里長江的江上奇景。該山海拔78米(江面海拔高度:豐水期近20米〈極值逾21米〉、枯水期可低于10米),拔江而起,孤峰獨聳,巖壁陡峭,氣勢險峻,大有“障百川于千里,納群山于足下”之勢。它雄峙長江中下游接合段的江中,猶如從天飛來,故被譽為“長江絕島”、“江上第一景”;還因江流湍急如沸,舊說海潮至此被兩岸對峙如門的江關所阻,不復西上,故又有“海門第一關”、“海門天柱”之稱。至今在山的石壁上,還留有元人俞瀚手書“海門第一關”五個石刻大字。</b></p> <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得名在于一個“孤”字,孤峰獨立,無支峰贅阜,豐水期環山皆江,枯水期時北側陸地可通;整個山形又如古代婦女頭上的螺螄發髻(舊稱髻山);而孤峰峭拔,如同中流砥柱,別稱“天柱”。</b></p><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體奇特秀美,山上竹木郁郁蔥蔥,山下江水滔滔滾滾。舟行江中,環山移動,山貌漸變。人云其山形有四像:東看太師椅,南望朝天筆,西看似懸鐘,北望嘯天龍。南宋詩人陸游贊曰: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汛期時的小孤山</p> <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在江西省彭澤縣城關東北面的江心,南與彭澤縣彭浪磯隔主航道相望,北與安徽省宿松縣復興鎮(原套口鄉)相鄰,西南與廬山隔江遠眺。這座長江中的獨立山峰,距宿松縣城60公里,雖然彭澤縣城近在咫尺(距縣城渡口2公里,乘渡輪僅需10分鐘),但因其在枯水期可與宿松接壤,該地劃為宿松管轄。</b></p><p class="ql-block"><b>?</b> ▽這張由在清朝海關任職的英國人許妥瑪(Thomas Francis Hughes)收藏的老照片,不能確定是不是由其本人拍攝。拍攝時間大約在1898-1900年之間。照片原題為<b>“站在九江拍攝長江上的礁石”</b>。</p> <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又名小姑山,“世俗轉孤為姑”,這個“姑”,不是指山體形似古代女子頭上的發髻,而是源自一個優美動人的愛情傳奇。</b></p><p class="ql-block"><b> 筆者出生于緊鄰小孤山的江中寶島“八寶洲”洲頭,兒時聽大人們“談白”,印象較深的關于小孤山的傳說和歷史事件,有“小姑嫁彭郎”、“小姑娘娘保平安”和“朱陳爭江山”等故事。</b></p><p class="ql-block"> ▽清代郵票上的小孤山(1861年中英訂立《九江租地約》后,九江英租界開埠。1894年初成立九江公務局書信館,當年6月1日開始,以九江地方題材或“九江”兩字作圖案,設計并印刷發行有著九江地方特色的九江商埠郵票〈稱“九江書信館郵票”或“九江口岸郵票”〉。這組郵票1套3枚:1枚為面值半分廬山圖案黃紙印紅色郵票,1枚為面值半分廬山圖案玫紅紙印黑色郵票;圖3即為1894年9月發行的面值一分小孤山圖案白紙印黑色郵票〈該票由九江中華印刷所著色土紙印刷,郵票尺寸24mm×28mm〉)。</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小姑與彭郎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b> “梳長生鶴發,妝不老峰頭”(也可讀成“梳妝長生不老鶴發峰頭”), 是小孤山峰頂梳妝亭上的一副對聯。自古以來,人們把小孤山和澎浪磯看作是美女俊男兩個美人,因此生發了彭郎和小姑的神話愛情故事。</b></p><p class="ql-block"><b> “小姑與彭郎”是彭澤縣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載曰:“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獨立,世俗轉孤為姑。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為彭郎,云彭郎者,小姑婿也?!碧K東坡曾在《題李思訓長江絕島圖》中寫道:“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b></p><p class="ql-block"> ▽江西民間文學叢書:《彭澤民間故事》(第一輯),彭澤縣文聯1987年9月版</p> <p class="ql-block"><b> 古《彭澤縣志》對小姑與彭郎亦多有記載。明清時期,“小姑與彭郎”的傳說內容變得更加充實豐盈,廣為流傳,并衍生出許多其他的故事,如《靈昭江嶼》、《御筆開河》等,使“小姑與彭郎”成為長江中下游兩岸民間傳說的“母體”。</b></p><p class="ql-block"><b> 談起“小姑與彭郎”這個長江邊的美麗傳說,老輩們總會說到:他們雙雙化成山,隔河相望;那河水,便是他們的淚水;那淚水,便是長江;那山,便是小姑和彭郎的化身小孤山和彭浪磯,一個雄峙江中,一個聳立江濱,兩人隔水對望,不知是舉手相送,還是重逢在即?</b></p><p class="ql-block"> ▽1910年,外國人拍攝的小孤山和彭浪磯</p> <p class="ql-block"><b> 長江奇峰小孤山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民間亦流傳著多個版本的小姑與彭郎的美麗纏綿的愛情故事。</b></p><p class="ql-block"><b> 相傳古代彭澤有一對青梅竹馬的青年男女,小伙子叫彭郎,姑娘叫小姑,他倆深深地愛戀著。然而,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一場兵災把他們沖散了,小姑流落四川峨眉山,迫于生活的壓力出家為尼,彭郎顛沛到廬山腳下打柴度日。雖然他們分幵了,可彼此一直牽掛著對方,彭郎時刻都在打聽小姑的下落。有一天,他砍柴路過一座道觀,偶爾得知小姑下落,便歷盡千辛萬苦,一路乞討來到峨眉,終得與小姑相會。</b></p><p class="ql-block"><b> 為了躲避嚴厲的師傅,兩人偷偷乘著師傅的寶傘逃奔家鄉。誰知寶傘剛飛抵彭澤境內的長江上空,就被狠心的師傅用飛劍將寶傘劈成兩半。小姑、彭郎各持半邊寶傘墜入江中,變成小孤山與澎浪磯。從此,小姑與彭郎被隔在狹窄的長江通道兩側,咫尺天涯,不能相會,只得隔江相望,脈脈含情,直到如今。于是,這一牛郎織女式的故事,便在人間久久流傳下來。</b></p><p class="ql-block"> ▽《彭澤民間故事》插圖:“小姑與彭郎”</p> <p class="ql-block"><b> 另有一種傳說:</b></p><p class="ql-block"><b> 小姑是宿松縣一位仙姿綽約窈窕嫵媚的村姑,彭郎是江西潯陽一個眉清目秀氣宇軒昂的漁郎。小姑在河邊洗衣時與打漁的彭郎相遇,彭郎劃船到小姑身邊,向她問家常。小姑告訴彭郎自己孤苦伶仃,沒有家人,頓時淚如雨下。彭郎聞之,感同身受,說了自己的身世,原來是同命相憐。從此兩人心心相印,情長意濃,不久,他倆跪在江邊,撮土為香,憑天為媒,依江作證,結成美滿夫妻。</b></p><p class="ql-block"><b> 夫妻倆在江邊搭起兩間草房住下,彭郎每天日出下江打魚,日落而歸;小姑在家紡紗織布,洗衣漿衫。他們還不時把精心積蓄起來的錢分送給周圍兄弟姐妹,處處受人夸贊,受人尊敬。</b></p><p class="ql-block"><b> 可誰知天公不作美,龍王為救小兒大怒,導致洪水泛濫,江邊無數人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兩人也被分隔長江兩岸。(又一說是因“土地神”妒嫉,向玉皇大帝誣告小姑和彭郎,玉帝聽了謊奏,不分青紅皂白,傳旨令天神將二人分禁于南北兩岸,永不得相聚。)</b></p><p class="ql-block"><b> 發誓生死不分離的兩人,無奈相繼殉情。小姑在北岸呼喚了七七四十九天“彭郎”無果,悲怒之下一頭鉆進了長江,化成小山;這小山碧峰獨立,挺拔秀麗,山上古樹翠竹蔥蔥郁郁,人們后來稱之為“小姑山”。而隔在長江南岸的彭郎,也站在江邊呼喚了九九八十一天“小姑、小姑!”其聲凄慘,催人淚下,可他既聽不到小姑的回答,也望不到小姑的倩影,只見江中突起一座小山,人說這就是小姑化成,于是他也一頭鉆進了長江,化成一石磯;這石磯宛若一人面朝江北,跪在江邊呼喊,后來人們就將這石磯叫做“彭郎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郎姑隔水棲,生死兩相依</p> <p class="ql-block"><b>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小姑與彭郎的凄美故事,打動了古往今來的無數人。梳妝亭后從石罅中生出已數百年的“長生樹”旁,那天橋上掛滿著的無數同心鎖,每一把都似在向人們無聲地傾訴著這個非常美麗的傳奇。</b></p> <p class="ql-block"><b> 那么,“小姑”和“彭郎”到底如何分開的呢?</b></p><p class="ql-block"><b> 據考證:小孤山開始形成于兩百萬年前第四紀冰川時期。位于長江兩側的小孤山與澎浪磯最早曾是連綿的同一座山,它伸入江心而形成石磯,這座三面環水的石磯,因受江水長期沖刷、剝蝕,逐漸被分成兩段,終于有一天,繞磯而過的江水便奪路直行,隔在江北的部分就是今日的小孤山,靠近江南岸邊的就形成了澎浪磯。</b></p><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原來靠近江心,由于泥沙淤積,江北岸邊的沖積平原逐年擴大,直逼小孤山。因此,到了枯水季節,江北岸邊的陸地就與小孤山連成一片,把它變為三面環水一面連接陸地的半島。如今的小孤山與唐代畫家李思訓《長江絕島圖》中所描繪的地理環境相比,已起了顯著的變化,但仍不失其挺拔的氣勢。</b></p><p class="ql-block"> ▽據說,這是小孤山的第一幅照片,由著名的英國攝影師威廉·桑德斯 (William Saunders) 拍攝于1870年</p> <p class="ql-block"><b> 以怪石屹立江中、頂風遏浪、驚濤澎湃而得名的澎浪磯,東西走向,海拔120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石磯原來傲然挺出在江南岸邊,依山傍水,地勢險要,為長江流域三大名磯之一。唐武后天授(690—691)年間,曾在石磯壁臺上建有龍寺,供奉小姑像和彭郎塑雕,明清兩代屢次修繕。石磯經長年江水侵蝕,磯頭越來越小,再加上長年采石,使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較之長江沿岸的城陵磯”、“燕子磯”、“采石磯”等名勝,澎浪磯已相形見絀了。</b></p><p class="ql-block"> (緊鄰小孤山的筆者故鄉八寶洲〈始稱蛾眉洲,后曾稱八寶洲、八保洲、江北鄉等,今棉船鎮〉,數百年前原是一片浩淼的江水,約在元、明時期才開始形成沖積沙洲,后來沙洲淤積逐漸擴大,至20世紀,已成為面積上百平方公里〈長16.8公里,寬6.5公里〉數萬人生息其上的江中寶島,真是“滄海桑田”啊?。?lt;/p><p class="ql-block"><b> 后人為了紀念小姑與彭郎,特在山、磯上各立寺廟(“小姑廟”〈啟秀寺〉、“龍寺”)以祀之。千百年來,大江兩側廟寺相望,鐘聲遙相呼應,仿佛小姑與彭郎在相互呼喊;江中浪花四濺,恰似小姑與彭郎的相思熱淚,滔滔不斷。</b></p> <p class="ql-block"><b>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在暢游小孤山后,興奮地嘆道:“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b></p><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雖然不高,但是非常有靈秀之氣。山上名勝眾多,在方圓不到1里的石山上,建有廟宇樓閣數十棟,它們依山而筑,重重疊疊,彼此相連,形成墻中有閣,閣中有樓,廟中有寺,寺中有塔的特殊建筑群樣式,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無絲毫擁擠、紊亂之感。</b></p> <p class="ql-block"><b> 有“江上蓬萊”之譽的小孤山,可謂無處不景,無景不奇。山門的匾額上,鐫有乾隆皇帝到江南微服私訪時留下的“靈昭江嶼”四個大字。登山的步道,從山門到山頂共有365級曲折陡峭的石階,最險峻的碧云梯段,令人有直沖云霄的感覺。香客游人沿階拾級而上,道兩旁雜樹掩映,修竹成林,山旁有龍角石,臨江陡峭;山中有龍耳洞,冬暖夏涼,深不可測;山頂有龍口,勢若仰天長嘯。沿途可覽一天門、彌陀閣、先月樓、送子塔、海神龕、元妃殿、界潮祠、碧云梯、臥羊石、觀濤石、瓊崖滴翠、御詩碑和廟藏文物以及眾多名士題詠的海門石刻等。“江上逢春望欲迷,直從云外得攀躋,丹邱未必人能到,珠樹唯應鶴可棲。”諸多古跡勝景,為神話般的小孤山籠上了撲朔迷離的色彩和光環。</b></p><p class="ql-block"> ▽安徽風光叢書:《小孤山》(黃山書社1985年12月版)</p> <p class="ql-block"><b> 山上的先月樓和小姑娘娘殿、觀音殿疊為三層。坐落于半山腰的啟秀寺,是小孤山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代</b>(禪宗馬祖道云游天下名山,行腳至星子縣的龔公山,宿松的靈隱山一帶傳授佛法,后以小孤秀過靈隱,便至此開山建廟,曰“啟秀寺”)<b>。寺內祀奉著小姑娘娘塑像,民間稱“小姑廟”。小姑廟歷來信徒眾多,神靈顯應,香火旺盛。很多游人來小孤山就是為了去娘娘廟燒香拜佛、祈福求簽。</b></p><p class="ql-block"><b> 峰頂相傳為小姑梳妝處的梳妝亭,乃眺望江景之最佳處。居高而望,萬景齊來。大江呼嘯,奔流足下,百舸爭流,頓豁心胸。小孤山倒映碧波之中,正是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山青似黛,水綠如藍,相映相襯,秀美之至;憑窗遠眺山光水色,云天沃野,恰似一幅清新別致的畫圖。</b></p><p class="ql-block"><b> “半檻煙波收楚越,一樽云雨看鯨鯢”,臨江對月,攬景問天,聯想發生在山上山下的一幕幕壯闊史劇、對面古邑陶公(淵明)采菊東籬、狄令(仁杰)建功彭澤,更令人感慨世事滄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1078年,北宋文學家、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徐州看到唐代畫家李思訓所作的《長江絕島圖》,畫面是大孤山(又稱鞋山,位于鄱陽湖中)和小孤山一帶山水。這幅出自名家的山水畫“筆格道勁,得湍漱潺緩,煙霞縹緲難寫之狀?!碧K軾被畫家高超、純熟的技巧所吸引,更為小孤山的神話故事深深打動,感慨萬分之際,揮毫題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蒼蒼,水茫茫, 大孤小孤江中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崖崩路絕猿鳥去, 惟有喬木參天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客舟何處來? 棹歌中流聲抑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沙平風軟望不到, 孤山久與船低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峨峨兩煙鬟, 曉鏡開新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b></p><p class="ql-block"><b> 這首詩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手法寫景,一幅山水長軸畫展現在人們眼前。有動有靜,把畫中景物寫得活靈活現,真乃繪聲繪色之筆;全詩以規勸“舟中賈客”以及“小姑嫁彭郎”的傳說作結尾,使這樣一首題畫詩作,妙趣橫生,余味無窮。</b></p><p class="ql-block"><b> 李思訓畫的這幅《長江絕島圖》今雖已失傳,但是通過蘇東坡的描述,還是可以想象出這幅作品的面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國時期的明信片《江西小孤山》</p> <p class="ql-block"><b> 明代文史學家王世貞《祭小孤神祠作》云:“小孤有神祠,亭亭大江中。行人俱賽祭,那得往來風?!?lt;/b></p><p class="ql-block"><b> 在歷史演進過程中,人們還賦予小孤山一種神秘的特殊意義:</b></p><p class="ql-block"><b> 啟秀寺小姑娘娘殿,供奉著小姑娘娘。中國東南沿海和東南亞諸國一帶信奉海神媽祖,長江人則信奉小姑娘娘,小姑娘娘就是江河的媽祖,是長江上的保護神(“娘娘”是長江中下游一帶對女姓神佛的敬稱;北宋時期改“啟秀寺”為“惠濟寺”,始祀媽祖,小姑娘娘其實就是孤山媽祖)。長江黃金水道往返船只每年第一次經過這個地方,都要拜(或在船上遙拜)小姑娘娘,以祈求仙姑保佑過往船只和人員進出平安。小孤山常年游客香客不斷,特別是古歷三月二十三日小姑娘娘誕辰這天,游人香客更是絡繹不絕地上山朝拜,以求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直到今天,小孤山景色仍不失陸游筆下的秀麗峭拔。小孤山上長期香火不絕,節假日尤盛。附近很多人每逢佳節一家老小都會去小孤山,拜一拜小姑娘娘,祈求平安順利。人們盡管每次去都帶有不同的心境,但看著滾滾東逝的無盡江水,一些負面情緒都可會隨波逐流,一去不返。</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 當人們乘船行駛江中,透過江上飄蕩的淡淡云氣望去,但見彭郎小姑含情脈脈,依江相傍;當登上小孤或彭磯峰頂,極目大江煙波浩渺,澎湃東流,胸中不由浮現出那流傳千古的名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有時候,筆者也慶幸自己能生長在長江邊,有這樣美麗的傳說在耳邊相伴,令人更相信生活的美好,對未來有更大的期許。</b></p><p class="ql-block"> ▽1956~1964年時的老賀卡:《九江小孤山》</p> <p class="ql-block"><b> 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禛在《即事》一詩中生動形象地寫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吳頭楚尾浪花粗, 終日彭郎對小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楊葉洲邊望煙火, 江南江北兩模糊。</b></p><p class="ql-block"><b>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彭澤縣在地名普查中認真考證了小孤山、澎浪磯地名的由來,并收集整理《小姑與彭郎》地名故事編入《彭澤民間故事》。2008年3月列入彭澤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列入九江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彭澤民間故事》之“小姑與彭郎”</p> <p class="ql-block"><b> 記得兒時每逢過年,大隊(村)或片(幾個生產小隊合為“片”)里便會搭起臨時戲臺,辛苦勞作了一年的鄉親們利用正月閑遐,組織業余愛好者(有時也外請劇團)演出黃梅戲,印象較深的曲目有“郎對花姐對花”(《打豬草》)、《夫妻觀燈》等,也有《天仙配》、“六月天下大雪”(《竇娥冤》)等折子戲,當然也少不了《小姑與彭郎》等本地文化特色的節目。有些鄉親雖然對所演部分內容耳述能詳,但仍樂此不疲,場場觀看,那種鄉情鄉親鄉思鄉愁之緒,也在這口口相傳的文化傳承中得到存續和弘揚。</b></p><p class="ql-block"> ▽視頻:黃梅戲《小姑與彭郎》選段(江西省彭澤縣黃梅戲劇團演出版)</p> <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高。宋代榜眼劉沆《小孤山》詩云“擎天有八柱,一柱此焉存”;清代雍正年間編撰的《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山川典》中,它與廬山、華山、昆侖山等名山大川并駕齊驅。古時,長江中下游的這一帶沒有準確的河道,小孤山周邊地區均屬廣袤的古彭蠡澤(彭澤縣名的由來);約在兩晉時代,流經這里的長江定型,小孤山等地屬江州;唐宋元明時期,今九江對面的小池口到小孤山一帶沿江地域(含小孤山)屬九江府;明清時期省級邊界劃分混亂,民國重新劃界后,小孤山明確劃屬安徽。</b></p><p class="ql-block">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第145卷中的“小孤山圖”。圖中的“蛾眉洲”(因該洲生成初期狀似蛾眉而得名),即是筆者故鄉八寶洲(因傳說是八個金元寶散落江中形成該洲而改名),洲上有小孤祠。明《三才圖會·小孤山圖考》云:“小孤山……其北下為娥眉洲,其洲如黛,為小孤祠。”</p> <p class="ql-block"><b> 原是長江之中一座石嶼的小孤山,秀峰聳立,地勢險要,與長江南岸的彭澤龍宮洞、湖口石鐘山、鄱陽湖大孤山(鞋山)以及九江的廬山遙相呼應,并與對岸的彭郎磯及馬當炮臺山形成犄角之勢;其水域為長江下游江面最窄江水最深處,故小孤山有“楚塞吳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b></p><p class="ql-block"><b> 《三國志》稱,吳將陳武曾屯兵柴桑(九江)至小孤山一帶,并在望江至宿松設雷池監,以防魏、蜀進犯?!稌x書》載,咸和二年(327)蘇峻為亂,進攻京都建康(南京),江州剌史溫嶠想率師東下救援,輔佐朝政的中書令庾亮推舉陶侃為盟主以平亂,并寫信制止溫嶠說:“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崩壮?,即小孤山至下游華陽等地的沿江地帶</b>(此為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出典處,古有雷水,由黃梅經宿松流至望江積而為池,由雷口入長江,故名“雷池”)<b>。南宋后,在小孤山設烽火磯和炮臺。明置小孤巡檢司,設關駐守。元代紅巾軍與余闕,明代朱元璋與陳友諒、王守仁與朱宸濠,清代彭玉麟與太平軍,均在此對壘交鋒,爭奪成敗。</b></p> <p class="ql-block"><b> 1912年10月,孫中山曾到長江彭澤段水域視察,之后他在《建國方略》中關于“整治揚子江”(長江)指出:“更有數處,須行削裁,而小孤山上游及糧洲(亦作良洲,即八寶洲)二處尤為重要”。</b></p><p class="ql-block"><b> 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毀小孤山炮臺狼狽逃竄,新四軍堅持在小孤山南北打擊日軍。由彭澤辰字號愛國青年商群組織“抗日十人團”等發展起來的新四軍第四支隊江北游擊縱隊一次戰斗勝利后,在小孤山石壁上題了“中華多難,遍地峰煙,我軍如斯,中流砥柱”十六個字。</b></p><p class="ql-block"> ▽日軍侵華期間印有多國文字的“軍事郵便”明信片:《楊子江風景.小姑山》(江西省彭澤縣)</p> <p class="ql-block"><b>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的西端首戰登陸地,也是選在了緊鄰小孤山的八寶洲。</b></p><p class="ql-block"> ▽當今地圖上的小孤山與澎浪磯(手機截屏),猶如江中之門,又像伸出的兩只鉗爪卡在長江兩岸,其間江窄水險,與下游(圖片上部)的水闊波平形成鮮明對照。圖片的右上部即為筆者故鄉八寶洲洲頭</p> <p class="ql-block"><b> 兒時聽大人間“談白”、“夸白”,有一個細節場景令我對小孤山水域充滿了敬畏。</b></p><p class="ql-block"><b> 流經鄱陽湖口以后,長江進入了下游,江面逐漸增寬,但到小孤山處突然收窄,致使該處上下游水位落差大,水流湍急,漩渦密布。若有落水者或漂流物隨波漂至該處,可能會被強烈的漩渦吸入深達十幾丈多的江底。據說,某年有個人不幸落水,遇到一長約兩三丈(7~10米)的樹干(不知是江中木排上散落的木料還是失事帆船的桅桿),他抱著這根“救命稻草”順流而下,豈知漂到小孤山水域時,陷入一個面積“有好幾間屋大”的漩渦,起初樹干沿漩渦周邊“打轉”,轉著轉著被漩至中心,導致樹干大頭沖下豎了起來,直立于江面。該人緊抱樹干爬至樹杪,樹插入江中漸漸下沉,眼看就要被吸入江底。正當千鈞一發之際,忽然“砰”地一聲巨響,樹干被不知什么力量從漩渦中向上彈出(大人們解釋說,是因為他以前拜過小姑娘娘,所以關鍵時刻娘娘顯靈相救),拋到遠離漩渦的地方,該人大難不死,僥幸逃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小孤山》</p> <p class="ql-block"><b> 當年剛聽這段話,深受震動,此后每次乘船進入這段水域,我都不由自主地特別留意周邊的漩渦情狀,但一直未見到過大過險的漩渦,可見這段“夸白”不過只是“夸張表白”而已。</b></p><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漩渦令人談渦色變,更令人感到驚心動魄的,是史上朱元璋陳友諒在這一帶江湖踏浪,爭奪江山的那場政治、軍事“漩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朱、陳“江、湖大戰”及朱元璋詩《宿小孤山》</b></p><p class="ql-block"><b> 兒時大人們講述的朱陳大戰具體細節,現已記不清了(參見下文“延伸閱讀”:《成王敗寇……》),但小孤山是朱元璋的福地這一結論印象深刻,尤其是后來讀有關小孤山的文史資料,感觸尤深。</b></p><p class="ql-block"><b> 以“布衣天子”著稱的朱元璋,奪得江山成為明朝開國皇帝以后,寫了一首《宿小孤山》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龍輿鳳駕出京都,百萬雄兵駐小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千林紅葉片時掃,萬里江山一夜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蕩蕩乾坤歸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梅花預報春消息,瑞氣紛紛何處無。</b></p><p class="ql-block"><b> 朱元璋這首堪稱最具魄力的帝王詩,寥寥數句,盡顯豪情與霸氣。當年初讀時,震撼之余也曾不解:小孤山這座高約20丈、圍僅1里許的石山,若說“草木百萬”尚可理解,但怎么能夠“駐”得“百萬雄兵”呢?后來,接觸了有關那場位列“改變中國一百個大戰役”之一的鄱陽湖大戰(中國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也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資料,方知小孤山對朱氏皇朝的標志意義。</b></p> <p class="ql-block"><b> 對朱元璋來說,小孤山是他的發跡之地,王興之地。當年他與陳友諒爭奪天下,在鄱陽湖和長江展開生死決戰,多次兵駐小孤山一帶。在這里他曾兵敗,差點戰死沙場;也正是在小孤山,他重整兵馬雪前恥,一戰定江山。</b></p><p class="ql-block"><b> 朱元璋出身寒微,放牛、行乞、出家做僧……,25歲前可說是一無所有。直到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起義,才一步步發展起來,最后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作為一位比較多產的“業余詩人”,他的詩作算不得精彩絕倫,但也稱得上音律和諧,流暢豪放。無論是《示僧》中的“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還是《詠菊》中的“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無不彰顯其不同凡響的帝王氣度。</b></p> <p class="ql-block"><b> 《宿小孤山》氣勢雄勁,一氣呵成,不僅寫出了他開創帝王基業的霸氣,更是表明了他欲成就千古一帝的決心:</b></p><p class="ql-block"><b> “龍輿鳳駕出京都,百萬雄兵駐小孤?!遍_篇展現的威武氣勢和帝王氣概,令人生畏。乘坐龍輿鳳駕,在文武百官、萬千百姓的夾道歡迎中,浩浩蕩蕩地離開了京城。路過小孤山,當年在此處日夜奮戰的情景立即浮現眼前。</b></p><p class="ql-block"><b> 1364年,朱元璋的“百萬雄兵”鎮守此處,蓄勢待發,準備決一勝負。他依托當年周瑜在桑落洲修建的九洲八卦陣,在小孤山附近布下重重埋伏,陳友諒誤入陣中,最后殞命江口。正是以此戰為基石,朱元璋才開創了明朝二百多年的功業。</b></p><p class="ql-block"><b> 從一介布衣到朝堂天子,朱元璋付出的艱辛與努力絕對不容小覷。“千林紅葉片時掃,萬里江山一夜枯”是何等氣勢?非有胸懷天下之志者所不能語也?!捌瑫r掃”、“一夜枯”比喻形象、用詞貼切,把朱元璋率雄師橫掃陳友諒軍隊和元朝殘余勢力表達得淋漓盡致,一夜之間,山河改貌,江山煥顏。</b></p><p class="ql-block"><b> “蕩蕩乾坤歸圣主,明明日月照皇圖?!被貞浲糅蛾柡獞鸬娜杖找挂梗褚唤y江河,主宰九州沉浮。丟失了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都重新回到了華夏兒女手中。萬里乾坤終歸圣主,日月同輝照耀著華夏每一片土地。</b></p><p class="ql-block"><b> “梅花預報春消息,瑞氣紛紛何處無?!比缃裨诖竺饕唤y盛世下的小孤山,陽光明媚,梅花報春,瑞氣紛呈,一派祥和。</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布衣天子駐小孤,戰罷江湖還京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砥柱中流安社稷,江山成就帝王詩。</b></p><p class="ql-block"><b> 人,擁有怎樣的格局,就擁有怎樣的命運。愿人們都能胸懷遠大,心有乾坤;腳踏實地,心想事成。</b></p> <p class="ql-block"><b> 小孤山之“孤”,是以其獨立不倚而得名;至于小者,是為區別鄱陽湖中的“大孤山”而言。雖然它既“小”又“孤”,但聲名遠播。相傳大禹治水,至此刻石記功;秦皇東巡,亦刻“中流砥柱”于石上。有關小孤山的史事詩文,在《水經注》等重要文獻均有記載。據史料,自“禹疏九江”始,有六朝皇帝(大禹、秦始皇、朱元璋、弘治、嘉靖、乾隆)曾來小孤山巡游。其中,明太祖朱元璋與小孤山的關系最為特殊,當年,他正是在這兩“孤”山水之間奮勇搏殺,奠定大明基業。</b></p><p class="ql-block"> ▽江、湖“倆姑”:長江中的小孤山與鄱陽湖中的大孤山</p> <p class="ql-block"><b> 關于朱元璋遇險小孤山、得仙人相助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b> 元末明初,朱元璋與陳友諒逐鹿中原,爭奪天下。朱元璋親率水師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和長江展開大戰。有一次戰斗失利,朱元璋率部下突圍,時值秋夜,風急浪高,船在江心打著旋轉,不辨方向,眼見戰船將要被江水吞沒。危急之中,忽然看見前方不遠處閃現出一對明亮的燈籠,朱元璋大喜,因為有燈必有人,有人必有岸,于是他率領眾人奮力向著燈光劃去。說來也怪,那燈光好像在前面引領朱元璋的戰船,越靠近它風力也逐漸變小,行著行著,只聽“喀嚓”一聲,船擱淺了,泊在小孤山邊。</b></p><p class="ql-block"><b> 脫離險境的朱元璋疲憊不堪,合衣而睡,似睡非睡之間,看見一位仙女告訴朱元璋:她閑居小孤靈嶼,剛才見朱元璋遇險,特使雙燈引領到此脫險。此后,朱元璋重新組織力量,卷土重來,最終打敗了陳友諒,建立了大明王朝。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有感于小孤山的靈性和那位仙女的救駕之功,就下旨命官府在小孤山為仙女建造廟宇,表彰功績,讓她永享人間香火。</b></p><p class="ql-block"><b> 現在,小孤山梳妝亭里還有一塊嘉靖26年刻有“圣旨”的石碑,倒置在亭內,美其名曰“圣旨到”!“圣旨碑”的碑座有人說是龜,有人說叫鰲,其實,它是叫赑屃。</b></p><p class="ql-block"><b> 朱元璋在小孤山遇仙得救的故事在不同版本的小孤山志中都有記載,不過細節之處略有不同罷了。這個故事的流傳,既為明朝的“正統”提供依據,也告訴人們,不僅民間信奉,官方也以自身經歷表明,小姑娘娘是江上的保護神。</b></p> <p class="ql-block"><b> 那么,在正史的記載中,朱元璋到沒到過小孤山呢?</b></p><p class="ql-block"><b> 據《明史》記載: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明太祖進剿陳友諒時曾夜宿小孤山。明洪武二(1369)年七月,朱元璋遣工部侍郎攜牲牢香酒等祭品至小孤山,并作《祭小孤山文》以祭奠此地神靈,封女神為“天妃圣母”(永樂、宣德等年間又多次祭山,封山神為“護國佑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妃”)。</b></p><p class="ql-block"><b> 由此可見,朱元璋確實與小孤山頗有淵源。正史中雖未記載朱元璋于小孤山遇仙之說,但此事一直在民間流傳甚廣,而朱元璋以帝王之尊,為何專門派中央政府官員到小孤山祭祀神靈呢?可見此傳說之緣起,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為了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有諸神助力,他與陳友諒爭天下時在小孤山遇仙人相助,就是神仙在順應天意,所以改朝換代建立朱明皇朝(朱元璋初定天下時建國號意在大中,既而祈天,乃得大明,又稱皇明)是天意注定的。也因此,后來明代歷朝皇帝多派官員來此祭山。</b></p><p class="ql-block"><b> 從實物來看,山上的古建磚瓦很有特點,每塊都飾有專紋,有的上面還專門刻字。如啟秀寺磚都刻有“啟秀寺”三字,其來歷是:朱陳大戰之初,由于朱元璋兵勢較弱,被陳友諒追趕、圍困,他逃上小孤山,躲避了這一難。為了感謝小孤山,他后來命人專門制磚,在山上建護國寺。嘉靖二十六(1547)年,敕別建天妃行宮,其磚瓦皆各地所獻,每片都刻有督造官的姓名。</b></p> <p class="ql-block"><b>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謝枋得《小孤山》詩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無涯駭眾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b></p><p class="ql-block"><b> 從大禹到秦始皇、朱元璋,從歷代名流、百姓“登江中孤嶼”觀“大孤小孤江中央”、嘆“信造化之尤物”、拜心中的“保護神”,千百年來,小孤山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詩句和美麗的傳說,同時也留下了昔日干戈錚錚的鏖戰痕跡。大江萬古奔流,小孤山自然、人文歷史畫卷雋永,這些痕跡不會隨歲月推移而消逝,將長存于世間。當人們登上小孤山頂,看到水闊天高,想起文史瑰寶,心中由衷地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恩于華夏歷史文明的生生不息,世代傳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延伸閱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成王敗寇:朱元璋陳友諒鄱陽湖、長江決戰</b>(文源:“歷史新知網”編發的《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故事》,有刪節;圖片選自網絡)</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群雄逐鹿,爭奪天下,各路興師之軍互相吞并,最后只剩下兩支勢均力敵的部隊:一支以陳友諒為首,占據以江州(九江)為中心的湖廣、江西等廣大區域,國號大漢;另一支以朱元璋為首,占據著以集慶(今南京)為中心的江蘇、安徽一帶地域,國號西吳。兩支隊伍為了爭奪天下,在長江中下游多次進行交戰。</p><p class="ql-block"> 元至正24年(1364)4月,陳友諒率60萬人馬乘艨艟巨艦圍攻洪都(南昌),朱元璋親率20萬軍隊前來解圍。陳友諒操轉船頭迎戰,兩軍相遇于鄱陽湖上的康郎山(亦稱抗浪山,原為鄱陽湖中一島嶼),一場震撼古今的鏖戰展開了。</p> <p class="ql-block"> 兩軍兵力懸殊。陳友諒兵多艦巨,他指揮的五千艘艨艟,船樓分上中下三層,中間置走馬棚,每層船樓的房艙如同大廳,船樓上下的人說話互相聽不見。船身鐵皮包裹,紅漆涂飾,遠遠看去,猶如一片紅色的城廓。朱元璋不僅人馬少40萬,而且戰船多是小舢板,聲勢不壯。</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率部在康郎山駐扎已畢,親率諸將觀察敵陣,見陳友諒戰艦首尾銜接,桅檣林立,冷笑一聲說:“陳友諒在軍事上犯了一個大錯誤,當年曹操在赤壁就吃了這個大虧,你們看,他們戰艦首尾相接,我若用火攻,頃刻之間,叫他們化為一片火海?!北妼⒍颊f主公言之有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朱元璋將隊伍分成11支小分隊,每船滿載火器弓駑,向三江口的漢軍發起攻擊。但朱元璋此戰失誤在于時值盛暑,風平浪息,沒有風助火威,縱用火攻也不能發揮作用;況且漢軍戰艦在山西南,須得東北風相助才能奏效,諸葛亮不能再世,此時哪來東北風呢?果然,開戰以后,兩軍膠著一起,不但火攻發揮不了作用,而且朱軍因船小,一直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特別是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比一般戰艦要大,白色桅桿非常醒目,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率船隊專攻這艘指揮船。漢軍鼓噪吶喊:“乘白桅船的是朱元璋呀!別跑了朱和尚!” 這一喊,漢軍的大小船只將朱元璋指揮的小分隊圍個水泄不通。大將常遇春、俞通海等人率領的船隊也被漢軍沖散了。朱元璋身邊只有左副指揮韓成和一些謀士及少量將士。</p> <p class="ql-block"> 韓成當機立斷,下令分隊各船,將備用的石灰包打開,用水調和,將各船桅桿刷白,白桿林立,分散了漢軍的注意力。兩軍混戰一陣,漢軍又一陣吶喊:“穿紅袍的是朱元璋,別跑了朱和尚!”漢船又向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圍攏。此時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被激浪推上了淺灘,無法開動,兵士下船,手推肩扛,無奈船體太大,推拉不動。眼看漢軍就要掩殺上來,朱元璋仰天長嘆:“真乃天亡我呀!”話音剛落,韓成將朱元璋拖進船倉,扒下紅袍,穿在自己身上,向朱元璋拱手道:“主公保重,韓成我去了!”韓成威風凜凜站在船頭,將陳友諒臭罵一頓,投水而死。這時,漢軍一片歡騰:“朱和尚死了,我們勝利了!”</p><p class="ql-block"> 漢軍大將張定邊正在船頭洋洋得意,不料吳軍大將常遇春從右邊殺上前來,一箭將他射傷。主將受傷,漢軍紛紛潰退,直到朱元璋重新站在船頭指揮時,漢軍才知剛才跳下去的是替死鬼。</p><p class="ql-block"> 盡管諸將拼死保住了朱元璋一條命,但吳軍死傷慘重。僅將官就死了30多員(朱登基以后,在康郎山建忠臣廟,塑供36位將軍神像。市郊新港鄉建有韓成廟,供韓成像,地方官府春秋二祭,此為后話)。</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退回康郎山后,漢軍尾后棄舟登山,象潮水般涌上山來,欲活捉朱元璋。此時,朱元璋已脫下紅袍,換上綠袍。漢軍中又一陣吶喊:“穿綠袍的是朱元璋,別跑了朱和尚!”</p><p class="ql-block"> 時值黃昏,朱元璋精疲力竭,躺在一棵古槐樹下喘息。漢軍的箭翎颯颯地從他耳邊射過。他迅速把綠袍脫下披在槐樹上,身穿卒服,混在亂軍中逃命。第二天,陳友諒派人到槐樹下想收拾朱元璋的尸首,只見一件綠袍被無數只箭釘在古槐上。陳命士兵將古槐砍去一截,以雪憤恨(朱元璋登基后則封這棵救命槐為“將軍槐”,民間稱為“槐樹將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鄱陽湖</p> <p class="ql-block"> 次日,朱元璋又出現在指揮船上,陳友諒大驚,不僅朱元璋未死,反傷了大將張定邊,不禁長嘆一聲:“常遇春一出,我軍將無能與之相敵也!”他的胞弟陳友仁大叫說:“哥哥,不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待小弟將常遇春捉來獻大哥!”</p><p class="ql-block"> 陳友仁親麾五百只艨艟巨艦圍攻常遇春。常遇春將船隊化整為零,分頭進擊,并派20名敢死隊分乘七只小船,船內裝滿硫磺、火藥、船頭尾置數位身戴盔甲的稻草人,快速向陳友仁船隊推進。陳友仁的戰艦太大,又以鐵索相連,加之時值秋季,湖水落淺,洲灘眾多,尾大不掉,行動不便,貌似排水倒海,實際處于被動挨打地步。當常遇春派出的七只小船向漢軍戰艦推進時,漢軍箭如飛蝗,稻草人安然不動,待小船靠近巨艦時,20名敢死隊員潛出水面,跳進船倉,將點燃的火把和硫磺、火藥向巨艦擲拋,霎時,陳友仁巨艦連環連成了一片火海。常遇春麾師掩殺,漢軍被焚死溺死不計其數。陳友仁亦被活活燒死,半個鄱陽湖被血水染紅。</p><p class="ql-block"> 船焚弟亡,陳友諒不勝悲悼,退??瞪剑瑘允夭怀觥:鰣髤擒娦袠忻茉和∑绽蓭ьI隨從來降。這個丁普郎原是陳友諒的部將,1360年朱元璋進軍江州路過小孤山時,他投奔朱元璋,參加了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怒道:“反復無常之人,要他何用,將他射死。”張定邊勸道“問明情況再殺不遲?!倍∑绽蛇M帳叩頭說:“臣死不足惜,有緊急軍情請陛下提防。水域天塹,硬攻不入,今夜常遇春將由梅溪嘴登陸,從后邊劫寨?!标愑颜彴胄虐胍桑H自部署兵力,向梅溪嘴包抄。二更時分,湖州葦叢中人影綽綽,鼓聲大作,似有伏軍。漢軍一陣吶喊殺將過去,葦中卻無一人,只有幾十面旗幟在葦中飄揚,陳友諒發覺中了疑兵計,正要退兵,忽然后營起火,朱元璋大隊人馬從磯山殺來,陳友諒又一次損兵折將,大傷元氣。</p><p class="ql-block"> ▽《皇明英烈傳》中有關鄱陽湖之戰插圖</p> <p class="ql-block"> 次日,朱元璋指揮艦隊強攻康山水寨,7只熊熊燃燒的船只象游龍般向漢軍巨艦沖去,當火藥船接近陳友諒的船隊時,風助火威,火仗風勢,烈焰騰空,湖水盡赤,陳友諒的巨艦成了一片火海,60萬人馬損失大半,不得不由康山退守鞋山(大孤山),又因缺少糧草,準備回到武昌,整飭人馬,伺機再戰。</p><p class="ql-block"> 當陳友諒率領殘兵敗將行至安徽省宿松縣的江口,見追兵漸遠,不禁長吁一口氣說:“劉基這牛鼻子老道倘若在此伏下一支隊伍,我們就完蛋了?!闭Z猶未了,一聲炮響,從小孤山一帶的蘆葦叢中駛出兩支船隊,朱元璋的兩位部將郭英和廖永忠持槍挺立船頭。已成驚弓之鳥的陳友諒嚇出一身冷汗,暗暗叫苦:“天亡我也!”當他從船艙內伸出頭來準備指揮百十號船突圍時,一支硬箭從他的左眼穿進,一直貫穿腦顱,當場斃命。張定邊拼死護著陳友諒的尸體和陳友諒的次子陳理,突破重圍,逃往武昌。至此,相持兩個多月的鄱陽湖水戰,以漢軍60萬人馬全軍覆沒,陳友諒中流矢身亡而告終。</p><p class="ql-block">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為了宣揚自己是真命天子,諸神相助,他在廬山建立了御碑亭、訪仙亭,重建了天池寺,編造了周顛隨軍相助于海口、赤腳僧人送藥至南京等神話傳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鄱陽湖中的大孤山(鞋山)</p> <p class="ql-block">鳴謝 部分歷史圖文素材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特向原作者和原發布者致謝!</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 《滾滾長江東逝水》(純音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孟津县|
自贡市|
平南县|
开封市|
浦江县|
南岸区|
墨玉县|
洛南县|
抚顺县|
清新县|
呼图壁县|
虹口区|
海林市|
中宁县|
安塞县|
历史|
句容市|
通州市|
石首市|
云梦县|
沁阳市|
竹山县|
营口市|
甘南县|
衡东县|
宝应县|
方山县|
巩留县|
白玉县|
太原市|
乌苏市|
余江县|
襄汾县|
佛坪县|
盐池县|
兴宁市|
唐海县|
桑植县|
麻江县|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