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吃過飯,步行不到五分鐘就來到了一座古村落——磡頭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磡頭村</span>位于海拔1350米的云嶺腳下的幽谷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稱“澗州”,也叫“云川”。這里山環水抱,景色精美絕倫。村子依山勢而建,周圍六山環抱,行走村中三步一道坎,五步一石階。據說,在有的村民家中,即便上床也得拾階而至。俗語道:磡頭磡,上床三檔磡。這便是“磡頭”村名的由來。</span></p> <p class="ql-block">該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據傳,當年“新安許氏”始祖第二十二世孫許泰來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便從離這里五里之地的云川大橋頭杏梅園下遷來,開基建祠,繁衍人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站在村外向里眺望,這里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白墻、黛瓦、馬頭墻,層次分明,線條流暢,錯落有致,和諧統一。然而,與許多商業化氣息濃郁的古村落不同,它原始而安靜,古樸而自然。只聞流水淙淙響,不見鄉鄰叫賣聲。漫步街頭,游人稀少,到處可見鄉民晾曬在門外的鞋子、衣服、干菜、新筍。時間到這里仿佛凝滯了,腳步也不由得慢下來,慢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發源于村南崇山峻嶺的云川溪,蜿蜒曲折,日夜奔騰,由南向北呈“S”形穿村而過。溪兩岸的兩條街道,名為“水街”,用花崗巖條石鋪成,是典型的徽州古道。街道隨溪流落差而設臺階,房屋沿街隨形就勢而建,村落依山傍水而成,兩邊的街道有許多巷弄,深邃綿長,曲徑通幽。</span></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古建筑90%為明清民國時期所建,歷史上曾經歷過好幾次特大洪災的洗禮,雖已顯得破舊,但卻保留下了原始民居特有的建筑風貌。</p> <p class="ql-block">磡頭村是以許姓為主要聚居人口的村落,村中許姓占到了90%。水街中央,建有許氏宗祠。許氏宗祠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其前進與后進已于“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改作小學教室,但主體建筑中進享堂仍完好健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許祠的中進享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占地面積約300多平方米,梁柱構架粗礦碩大,梁架間的雕飾精美絕倫,文化古韻極為濃郁。</p> <p class="ql-block">宗祠,一頭連接著家鄉,一頭連接著在外漂泊的游子。雖然這祠堂歷經數百年的風風雨雨,空地長出了荒草,窗欞落滿了灰塵,但它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凝聚中華民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是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許氏宗祠的前面是一座節婦坊。身型巨大,雕梁畫棟,建筑精美。<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嘉靖十六(1537)年,族人許金為祖母章氏守節撫孤奏旌其門,世宗朱厚囪恩準建立的。四柱三門五樓的石牌坊立于祠堂之前,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那么</span>這座節婦坊為什么要建在宗祠的前方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傳,許金自幼喪父,依母生活,常受族人冷眼。發跡后立誓,要讓族人從他母親的胯下走過。后來許金收義子胡宗憲,這位明朝抗倭名將便上書嘉靖皇帝,言許金祖母章氏守節五十八年,扶孤成人,其功可旌,其德可表。嘉靖帝遂命人在宗祠大門前為章氏立了牌坊,在宗祠主梁上刻了鳳,于是便出現了宗祠門立節婦坊的奇事。</p> <p class="ql-block">該坊坐東南朝西北,正中置有“恩榮”匾,禮部侍郎撰寫墓碑,吏部尚書撰寫墓表,可謂備極哀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徽州節婦烈婦非常之多,為什么會驚動這些大人物為磡頭一位節婦勞神費心?其實,許金本人也是一位樂善好施、熱心鄉里的紳士。據嘉慶《績溪縣志》記載,磡頭人許金,向朝廷奏表祖母節行。不僅如此,許金還建造祠堂捐獻田地作祠堂祭田,用來奉先祭祀。他還建立義塾,讓族人能夠進義塾讀書,做到有教無類。義塾是族里有錢人聘請塾師來教學,屬于免費教育。許金熱愛公益事業,修建橋梁,賑濟貧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許氏宗祠旁的聽泉樓亦是別致顯眼。</span>這是一座由數根木柱支撐臨河而建的單間二層過街樓閣,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底層兩面通衢,一面靠墻,鄰河一面構制美人靠,以供游人小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泉樓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后毀于水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咸豐年間(1859年)重建,縣令王峻題贈匾額。如今,匾額依然掛在樓上,樓角的四串風鈴,隨不同風向而發出不同音響,可以聽鈴聲而知天氣變化。夜晚登樓,能聽到樓底溪邊泉水汩汩而出,有如擊佩之聲。</span></p> <p class="ql-block">說到這里,我們還要提一位許氏后人,他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等功臣徐家朋烈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期間。為了迫使美國為首的聯軍盡快在停戰協議上簽字,1953年7月6日夜,徐家朋所在部隊組織了石硯洞北山反擊戰。那晚下著大雨,所在突擊排沿側翼向美軍主峰陣地發起攻擊。接近主峰時,美軍一暗堡突然開火,將部隊壓制在山腰間。當執行爆破任務的戰友犧牲后,他不待排長命令,主動抱起炸藥包,沖向敵暗堡。前進中雙腿被炸傷,他忍著傷痛,頑強爬抵暗堡,由于炸藥包被雨淋濕,爆破未能成功。他拖著傷腿繞暗堡爬行,尋找暗堡入口。在找不到入口的情況下,為爭取時間,毅然挺身撲向暗堡射孔,用胸膛堵住正在射擊的槍口,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進攻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后,志愿軍領導機關為許家朋追記特等功,并追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友邦也授予他“共和國英雄”稱號及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他是黃繼光式的戰士,他是許氏家族的英雄,他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p> <p class="ql-block">磡頭村的年輕人大多在外工作,只有節假日才會回到這里來。平時,這里只有老房子、水街和老人,構成原生態的古樸生活畫面,向人們描述著悠悠的歲月與鄉愁。</p> <p class="ql-block">一個多小時,我們已在古老的村落里轉了一個來回。我們要離開了,我們的心里卻還盤旋著那些古村落的老故事和英雄的感人事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嘉定区|
革吉县|
黄冈市|
阜宁县|
河北省|
旬邑县|
临海市|
改则县|
射阳县|
板桥市|
金华市|
建瓯市|
宁乡县|
沅江市|
安多县|
五家渠市|
正安县|
岱山县|
襄城县|
鄂温|
绥宁县|
宁晋县|
广德县|
南宁市|
鹿泉市|
汤原县|
绥宁县|
德庆县|
博湖县|
谷城县|
华坪县|
舒兰市|
龙南县|
家居|
连江县|
福鼎市|
万源市|
武川县|
榆社县|
巨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