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禾雀花</b></h1> <h3 style="text-align: left;"> <b>見過這種花嗎?估計南方朋友外,很少見過,是吧?這叫禾雀花。</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禾雀花,就是只有這兩種顏色</b></h3> <h3> <b>此前我對禾雀花也一無所知。在深圳溯溪馬料河,才算見識。此后在互聯網上查了查,才得知:</b></h3><h3><br></h3><h3></h3><h3> <b>禾雀花(拉丁學名: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又名白花油麻藤、花汕麻藤、雀兒花。 是國家二類保護植物,禾雀花為蝶形花科黎豆屬木質藤本植物。</b></h3><b><br></b> <b>禾雀花原產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南方地區均有栽培。 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節前后繁花似錦,吊掛成串猶 如禾雀花飛舞,頗具觀賞價值。</b> <h3> <b>鮮禾雀花味道甘甜可口,可作佐肴的時菜,還可伴肉類煮湯,煎炒均美味可口。</b><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曬干的禾雀花可以藥用,是一種降火清熱氣的佳品。</b><br></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b>莖可藥用,有強筋骨、通筋絡、補血之功效;種子含淀粉,有毒。</b><br></h1> <b> 互聯網上說,最宜于做公園、庭院等處的大型棚架、綠廊、綠亭、露地餐廳等的頂面綠化;適于墻垣、假山陽臺等處的垂直綠化或作護坡花木;也可用于山巖、疊石、林間配置,頗具自然野趣。頂面綠化時,前期應注意設立支架、人工綁扎以助其攀援。<br><br> 但是,我可能孤陋寡聞,在深圳市區公園,并沒有發現它們的蹤影。爬山時才發現。梧桐山上也有。</b> <h3> <b> 互聯網上,介紹廣東新會禾雀花的文字,感到不錯,略人之美,特轉過來,供有興趣的網友看看:</b><div><b><br></b></div><div><b> 新會棠下鎮樂溪村后小蓬萊山上(現已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的公坑寺(天成寺)有奇花,名“禾雀花”。其藤粗過人臂,攀纏于其他樹上,如掛秋千,如曬羅帶,蒼勁盤曲,蔓延公坑寺周圍三四十畝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掛于樹間,綿連不斷。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綠色小藤串連,酷似千萬只禾雀棲息于林中濃蔭下。花呈米黃色,有四瓣,花托似雀頭,并且有兩個如眼睛的黑點。正中向陽一瓣如雀背,側兩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花房內有一撮細長略彎的花蕊,人們稱之為“內臟”。若不經意碰損某一部分,傷痕即出現微量似血的液體,令人頓生憐憫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擱置兩小時后,即變成褐色,與真禾雀毛色一樣。每年清明前后,禾雀花開,如萬千只鳥棲息樹上,蔚為壯觀。<br><br></b> <b>禾雀花一般開花不結實,解放以來只有1961年結過豆莢。據老農說,禾雀花每30年結子一次。鮮花是鮮甜可口的時菜,曬干可作清涼藥品。<br><br></b> <b>據說,公坑的禾雀花是廣東禾雀花的發源地,有700年的歷史。古剎奇花,流傳不少神話故事。<br><br></b> <b>相傳明代有一位云游僧,云游到小蓬萊山,見這里翠林深幽,風景甚佳,就將一顆帶來的種子種在禪院前。種子發芽,生成藤蔓,長出酷似禾雀的花朵,成為傳統的最佳觀賞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緣于這棵禾雀花。<br><br></b> <b>又有傳說,一天,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云游到公坑寺,看見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飛到稻田里偷吃稻谷。農夫拿著掃帚從這邊趕,禾雀飛到那邊吃;從那邊趕,禾雀飛到這邊吃。農夫眼巴巴地看著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種出來的糧食,痛心疾首,呼天搶地。而頑皮的禾雀反而嘰嘰喳喳地嘲笑農夫無能,互相打鬧雀躍。鐵拐李見此情景,覺得這群禾雀太頑皮、太過分了,便隨手從山邊址下一條山藤,使出法術,把禾雀全捆綁住,一串一串的掛在樹上,只準它們在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后飛出來。從此,這里再沒有禾雀偷吃稻谷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種禾雀花。</b></div></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类乌齐县|
郸城县|
延川县|
涡阳县|
黄骅市|
瑞安市|
金坛市|
巴青县|
肃南|
湘乡市|
自治县|
栖霞市|
石首市|
莱州市|
大连市|
突泉县|
隆德县|
甘孜|
伊宁市|
水城县|
淅川县|
金寨县|
曲周县|
楚雄市|
大田县|
仪征市|
晋城|
曲麻莱县|
邛崃市|
文登市|
周至县|
即墨市|
乌拉特前旗|
高淳县|
彰化县|
南乐县|
文安县|
新龙县|
凤台县|
黔西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