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尋訪古金陵四十八景之“神樂仙都”

周英年

活動內容:尋訪古金陵四十八景之“神樂仙都”,欣賞神樂觀重要遺物。 集合時間:2023年4月15日,周六上午9:00。 <p class="ql-block">集合地點:石門坎西站。可坐公交車17、29、52、81、84、90、110路等到石門坎西站。</p> 衛星地圖中間東西走向的是光華路,紅色①②③④為光華路沿線四個公交站位置,名稱用黃色標注;紅色☆位置是集合地點。地圖下方是寧蕪鐵路,今后將改為地鐵S8號線。藍色線條是尋訪線路:冶修一路、觀門口巷、鑫園巷、石門坎社區、觀門口北村小區、石門坎站、天堂村站,步行大約2.5公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古金陵四十八景之“神樂仙都”</h3> “神樂仙都”在明清時期被選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先看看明清文人的眼中和筆下是怎么描繪神樂觀的。 <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籍狀元朱之蕃編寫《金陵四十景圖詠》,其中第二十景是“天壇勒騎”。書中描寫“在正陽門外三里,定鼎時郊天之所,繚垣之外馳道坦夷最堪驅騁。壇旁神樂觀喬松古柏,秀色撲人眉睫。蓋不遠城市別啟仙都者矣。與祖陵神烈山相聯絡,居人種梅甚多,每花時車馬雜沓,即雨雪亦不為之阻”。朱狀元為這一景命名為“天壇勒騎”,他說天壇和神樂觀在正陽門(今光華門)外大約有三里地,出了正陽門向南是寬闊的馳道最適合騎馬馳騁。天壇旁邊的神樂觀周圍松柏參天,鮮花盛開秀色撲人。這里距離都市宮殿不遠,卻又是一處仙都。這里與明孝陵、紫金山南北相望,這里種了很多梅樹,每到梅花開時人們坐車騎馬紛紛前來賞梅,就是雨雪天也擋不住。</p> 在“天壇勒騎”圖中左邊有正陽門和明城墻,下面繪制了天壇和神樂觀,上方畫了明孝陵和紫金山。他還為此景色題詩一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衢直達帝城東,</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輦路逶迤向法宮。</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可據鞍馳軟草,</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還同按轡玩芳叢。</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鬣分絲柳搖新綠,</div></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蹄帶余香踏落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醉似乘船歸較晚,</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垂鞭那用馭追風。</div> 在清末畫家徐上添編繪的《金陵四十八景》中,第三十八景是“神樂仙都”。題圖寫到:“觀在洪武門外,明太祖敕建,殿閣威嚴、樹木叢茂,四周粉垣環繞,西側栽松柏數株,直透霄漢。長夏避暑其中,亦復得少佳趣”。畫中神樂觀門口兩側有圍墻環繞,觀內高低錯落的建筑掩映在松柏叢中,真是夏季避暑勝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明初皇家祭祀樂隊駐地</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即開始陸續興建宮室廟社,其中在正陽門(今光華門)外東南一帶,建有規模宏大、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的"大祀壇"(天壇)和"山川壇"等,并附有一系列輔助建筑群,內中就有建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神樂觀",還設有犧牲所(圈養牛羊馬豬等專供祭祀用)、象房等建筑。 </div> 明太祖朱元璋以真武大帝為尊神,對道教十分尊崇,故以道士主持祭祀事宜,神樂管理機構亦交道士管理,故而稱“觀”。從古"明都城圖"中可以看出,神樂觀地處大祀壇與山川壇之間,其性質"為郊廟習樂之所",即專門為祭祀天地山川活動配套服務的音樂舞蹈機構,故名"神樂觀"。朱元璋很重視音樂,可算得上是個內行,作為音樂舞蹈機構的神樂觀,其規模與建制非常宏偉、非同一般。 當時南京共有大觀兩所,一個是朝天宮,另一個是神樂觀。大觀的下面還有許多中觀和小觀。雖說朝天宮是全國道教的管轄中心,又是南京宮觀的主要管理中心,但神樂觀卻不受其管轄。它直屬禮部太常寺,并設有正六品提點和正八品知觀負責掌管。神樂觀地盤也比朝天宮大得多,內有山門、大殿、畫廊、祠堂、食堂、倉庫、住房、提點公房等,道院147房,且亭臺樓閣林立。 神樂觀有樂工62人,歌工12人,引舞2人,協律郎1人。舞蹈分文武兩組,各有舞生62人,加上舞師2人,共130人。舞樂兩隊共達200多人。這些樂舞生,有著一套嚴格的挑選、培養、考核、淘汰和給養制度,成員都是少年出家、投師訓練,技藝高超的道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為北京天壇的祭天儀式表演</div><div>明清兩朝,每逢春秋兩季,皇帝親臨南郊祭祀,整個過程都有一整套隆重的禮樂相伴,以示對天地神靈的虔誠。除此以外,發生嚴重災荒及朝廷有重大事件而舉行祭祀活動時,也都是神樂觀樂隊出場演奏。洪武十八年(1385)的時候,全國旱情比較嚴重,太祖朱元璋命張宇初天師在“神樂仙都”之稱的神樂觀進行求雨祭祀活動,史載有應驗,不時即降大雨,太祖傳令對張宇初天師的禱雨有功獎賞。</div> 傳說"天降甘水,地出醴泉",井水自天來。醴泉是味道甘甜的泉水,也叫甘泉。明代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到天壇祭天時所用的凈水也稱為醴泉。永樂四年(1406)冬季,一日永樂皇帝在天壇登壇祭天,誠意感動天地。第二天天空出現祥云繚繞、鸞鶴飛舞景象。皇帝聞奏,立刻率百官駕幸“朝天宮”對天叩拜,愈發感動上蒼,這天夜晚天降甘露于鐘山,在神樂觀涌出了醴泉,從此以后這口醴泉井逢久旱不雨,井水仍始終不竭。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3、根據老地圖上地名尋訪神樂觀</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在明朝出版的圖書《洪武京城圖志》的“寺觀”一章中介紹了神樂觀:“在正陽門外大祀壇西。國朝所建,以居高道、為樂舞生者。凡祭祀,俾之行事”。在另一本明代圖書《金陵古今圖考》的"明都城圖"中可以看到,神樂觀地處大祀壇與山川壇之間。明清文人在古金陵四十八景中也寫了神樂觀在正陽門外三里,旁邊有天壇等文字。 </div> 自從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天壇和神樂觀等機構連同人員也一起遷走了。他下令在北京南郊建設了規模宏大的天壇,還有附屬建筑神樂署等。經過600多年的歷史風雨和戰爭破壞,南京的天壇和神樂觀的建筑已經灰飛煙滅,這塊地方也逐漸成為荒郊野外。 在清朝末期,1865年江寧府地圖上,洪武和正陽門外標注了祀壇故地、神樂觀和山川壇故地。正陽門(今光華門)外的一些老地名如:觀門口、天堂村、石門坎等都與神樂觀、天壇等歷史建筑相關。 據《江蘇省南京市地名錄》(1984年)記載,<b>天壇</b>以明朝大祀壇“天壇”得名,曾名“天堂”。<b>石門坎</b>以明朝大祀壇遺物石門坎得名。<b>觀門口</b>因位于神樂觀門前,故稱,曾名關門口。在城市建設中部分道路已經改名,如“石門坎”改成了“光華路”;“天壇”長期被南京人誤稱為“天堂”;“觀門口”被寫成“關門口”。 在1948年南京市地圖上,光華門、石門坎、神樂觀、關門口、天堂村和中和橋等地名位置標注的很清晰,地圖中的這條寧蕪鐵路目前還在。其中關門口1就是現在的關門口北村,關門口2是前幾年消失的觀門口巷。 新中國成立后,南京出版的地圖上還有這些老地名。在2004年南京市地圖上有光華門、關門口北村、石門坎和天壇新寓等名稱。 本次尋訪神樂觀線路:從集合地點冶修一路北端出發,向南行走,道路東側的“鑫園凱旋城”應該就是神樂觀遺址。再往前走原來是一條跨過鐵道的小路“觀門口巷”,現在已經被圍擋攔住了。向東轉彎進入鑫園巷,經過石門坎社區到達觀門口北村小區。順著小區外的小路向北走,來到光華路。 冶修一路兩側原來應該就是神樂觀遺址,后來是江蘇冶金機械廠,現在道路兩邊都已開發成商品房小區、商店和學校。 冶修一路向南走到頭是觀門口巷,這條路已經被堵死,以前豎立的路牌也沒有蹤跡。路右側是停車場,門口收費告示牌寫著“觀門口停車場”。左邊是新修的道路“鑫園巷”。 雖然跨越鐵路南北的觀門口巷,在前幾年的商品房開發中已經消失,不過在百度地圖上還能搜索到它的位置。在現在的居民小區還繼續以石門坎社區、觀門口北村小區、天壇新村、天壇新寓等命名。 進入鑫園巷向東走,經過石門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下坡后繼續前行,然后左轉這里是觀門口北村小區。 觀門口北村小區有幾幢六層樓房,這是小區大門。從小區門口的道路往北走,回到了光華路。 在光華路上朝東走,經過石門坎站,路邊是天壇新寓小區;繼續往前走是天壇村小區,到達天堂村公交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4、明朝神樂觀重要遺物欣賞</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當初神樂觀規模宏大、建筑眾多、環境幽深。在一百二十五年前,1898年江寧府城圖上在神樂觀位置標出了一口古井和石碑,可是如今準確地點已無處可尋,現存遺物極少。1982年文物普查中,在石門坎觀門口附近的江蘇冶金機械廠內(神樂觀遺址),發現了醴泉井六角井欄,還有一個醴泉井石碑和馱碑的赑屃。</div> 1985年南京市地圖上的省冶金機械廠,現在這里是鑫園凱旋城,門口道路叫冶修一路。神樂觀醴泉井雙龍雙鳳紋六角石井欄,該井欄呈六角鼓形,腹部微微凸出,井欄的石雕非常精美。 醴泉井六角石井欄的紋飾雕刻很有特色,首先六面井欄的每一面都有高浮雕紋飾,其中三面為雙龍紋、三面為雙鳳紋,間隔排列。其次雙龍雙鳳紋飾四周有圍框,框內有卷葉紋裝飾,線條優美流暢。第三龍紋與鳳紋細節刻畫栩栩如生,又各有不同。 第四從井口向下看,內部呈錐狀,上口較小,內部空間自口部向腹部延伸逐漸變大。第五井口處幾乎沒有尋常井欄所見的磨損痕跡,或許因為一來神樂觀井欄所用石料一定是上品石料很耐磨,二來此井水用來祭天,自然不需日日使用,磨損狀況則較輕。 總之神樂觀醴泉井欄是明代石刻精品,當屬南京最精美、最氣派的井欄。這個神樂觀醴泉井六角石井欄在朝天宮南京市博物館展示。 另一件神樂觀遺物是醴泉井石碑及碑座赑屃,現在保存在白馬公園內供游人參觀,白馬公園的名稱是白馬石刻藝術博物館。 醴泉石碑及碑座赑屃(讀音bì xì),醴泉石碑通高4.6米,寬1.14米,它的碑座赑屃高1.5米,長2.9米。 碑額有雙龍戲珠浮雕,精美生動,碑額篆刻“瑞應醴泉之碑”六個字,為明代翰林學士胡廣撰寫。碑文歷經六百余年風剝雨蝕,已經難以辨認。所幸在明朝葛寅亮所著的《金陵玄觀志》內收錄明右春坊右庶子胡廣,于永樂五年(1407年)正月十五日所撰寫的《奉敕撰瑞應醴泉碑》全文,為后人保留下重要的文史資料。 醴泉石碑的馱碑龜趺頭部保存尚好,脖頸修長、昂首向天而頗有威勢。右前爪尖端略有損毀,右后爪保存完好,甚至龜爪指節也清晰可見。碑身整體損毀嚴重,從側面看,雖然碑座和龜身之間已經使用水泥加固,碑身整體仍然呈微微向后傾斜狀。六百多年的古物斑駁,存留至今實屬不易。<div>大家可以到朝天宮南京市博物總館、白馬公園白馬石刻藝術博物館去欣賞這兩件明初南京神樂觀的重要遺物。<div>(以上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苑县| 两当县| 山东| 东光县| 莱芜市| 玉田县| 越西县| 白水县| 仲巴县| 河池市| 曲阜市| 石渠县| 云梦县| 凌海市| 长白| 华阴市| 宿州市| 东丽区| 荣昌县| 池州市| 和硕县| 邵阳县| 阳泉市| 贞丰县| 微山县| 五指山市| 松江区| 浪卡子县| 海伦市| 盐亭县| 鄂伦春自治旗| 中超| 招远市| 子长县| 咸阳市| 花莲市| 抚远县| 灵川县| 竹北市| 泉州市|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