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貢生、監生有何不同?如果選官,一般會授予什么職務?</p><p class="ql-block"> 清代文官出身被分為兩大類,一曰“正途”,一曰“異途”。按《清史稿》記載:“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歲、優貢生、蔭生出身者為正途,余為異途”。</p><p class="ql-block">科甲即科舉自不待言,但對于貢、監生,想必有很多讀者還不是那么清楚。御史特地梳理了史料,與各位分享貢、監生以及國子監的相關知識。</p><p class="ql-block">貢、監生的各種名目。</p><p class="ql-block">清入關后,修明北監為太學,稱國子監。在監的學生,被分貢生和監生。其中貢生分為六類,即:歲貢、恩貢、拔貢、優貢、副貢、例貢;監生分四類,即:恩監、蔭監、優監、例監。</p><p class="ql-block">1、歲貢。</p><p class="ql-block">“貢”顧名思義,就是地方向朝廷進貢的意思。歲貢是指各省按照規定的時間,選取府、州、縣的生員(秀才)入國子監讀書。注意,六類貢生中除了例貢以外,其出身皆為生員,故而有“五貢”之說。</p><p class="ql-block">歲貢含金量最高,選送的前提必須是廩生(享受國家補助的高級秀才),且選送的人數也極其有限。</p><p class="ql-block">清初時規定,府學每年送一人,州學每三年送二人,縣學每二年送一人,選送之歲貢需經過各省學政與地方長官層層把關,不得徇私舞弊。</p><p class="ql-block">2、恩貢。</p><p class="ql-block">恩貢與歲貢有相同之處,通常遇國家重大慶典,比如新皇登基、大婚、萬壽等,才會下旨在各省額外收取貢生,選取人數與歲貢相同。</p><p class="ql-block">恩貢的要求也很高,也是在廩生中選擇。只不過恩貢之廩生的資歷、食廩年份略低于歲貢,學政照例還要舉行考試,只有考取一等的廩生才有資格保送恩貢。</p><p class="ql-block">3、拔貢。</p><p class="ql-block">拔貢也稱“選貢”,順治初年由于國家缺乏人才,故而每年都會下旨在各省選拔優秀之生員送入國子監。選拔之條件也比較苛刻,必須是在一、二等生員中擇優錄取。</p><p class="ql-block">康熙時期,國家漸入正軌,科舉人才儲備充足,故而時選時不選,或二年或數年一選。</p><p class="ql-block">雍正五年規定,每六年選拔一次,人數不定,但基本上不會超過歲貢、恩貢的人數。事實上,這也是朝廷為了籠絡讀書人,作出的一種象征性的舉措。</p><p class="ql-block">4、副貢。</p><p class="ql-block">副貢最好理解,取名于鄉試“副榜”。按例,各省鄉試的錄取榜單分為正榜、副榜,中正榜者為舉人,中副榜者通俗地理解就是“半個舉人”。</p><p class="ql-block">按例,中副榜之增生、附生可以入國子監學習。增生地位僅次于廩生,不享受國家補助;附生也是生員,但沒有進入地方官學學習。</p><p class="ql-block">5、優貢。</p><p class="ql-block">優貢是指各省不拘廩生、增生、附生,只要是經過考試被認為是品行兼優者,各省學政即可保舉入監。但優貢也是有名額限制的,一個省只有三至五名的定額。</p><p class="ql-block">以上“五貢”,與科甲出身者并入“正途”。</p><p class="ql-block">6、例貢。</p><p class="ql-block">例貢即通過捐納入監者。但需要注意的是,例貢的身份既可以是廩生、增生、附生,也可以是沒有任何功名的白身,白身就是史料中通常提到的“俊秀”。例貢、例監稱為“異途”。</p><p class="ql-block">監生的種類。</p><p class="ql-block">監生不屬于進貢的范疇,是朝廷給八旗子弟、官員子弟的一種特殊照顧,總體分為四類。</p><p class="ql-block">1、恩監。</p><p class="ql-block">由八旗漢文之官學生,算學滿、漢結業生,皆可通過考試入國子監學習。此外,圣人后裔也可被選為恩監。</p><p class="ql-block">2、蔭監。</p><p class="ql-block">蔭監又分為恩蔭和難蔭。恩蔭是按照官員的品級送其子弟入監讀書者,恩蔭與蔭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蔭子是朝廷給予的一種極高獎勵,凡被蔭之子為嫡子且品級是固定的。</p><p class="ql-block">比如一品官蔭五品,二品官蔭六品,三品官蔭七品。而蔭監是在蔭子的基礎上追加的一種獎勵,只給監生的名分,至于能不能入仕并沒有明確的規定。</p><p class="ql-block">難蔭,即為國家死難官員可蔭子入監,勤事任滿而死者,也可蔭子入監。</p><p class="ql-block">3、優監。</p><p class="ql-block">優監的名字出現的比較晚,始于雍正朝,此前優監屬于優貢的范疇。雍正五年規定,凡是由附生入國子監者,改為優監。</p><p class="ql-block">4、例監。</p><p class="ql-block">例監是指由俊秀捐監生者,此類學生是國子監中地位最低的。例貢雖然也是捐納入監的,但至少有些人的出身是秀才,而例監則是清一色的白身,且他們大多是花錢捐個名聲而已,一般也不到國子監報到學習。</p><p class="ql-block">貢、監生的出路。</p><p class="ql-block">國子監是國家最高學府也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所以門檻很高。各省的選出的貢生,也不是全部都能進入這座最高學府的。</p><p class="ql-block">按例,貢、監生要被送到禮部,經過仔細審核并通過考試,才能真正入監學習。而那些沒有通過考核的貢生,則需要打回原籍以備下一次考試。</p><p class="ql-block">那么,國子監實際的招生人數是多少呢?</p><p class="ql-block">根據史料記載,國子監內的教室僅有六間,官方叫法是“六堂”,即率性堂、修道堂、誠心堂、正義堂、崇志堂、廣業堂。六堂僅有學生150名。</p><p class="ql-block">國子監外也有六間教室,為肄業生學習所用,共120名。內堂、外堂總計學生270名。</p><p class="ql-block">貢、監生學習三年期滿后,吏部要主持選拔考試,合格者進入銓選程序。清初時貢、監生可任命為州同、州判、縣丞、主簿、吏目等佐貳官。</p><p class="ql-block">雍正以后,大多用為教諭、訓導等教職。乾隆朝規定,歲貢、恩貢、拔貢、副貢、優貢生考取一等者以州同、二等者以州判、三等者以縣丞選用;恩監、蔭監、優監列一等者以主簿、二等者以吏目選用。如果是愿意就任教職者,聽其自便。</p><p class="ql-block">總體來看,貢生的出路比監生要好一些。不過這只是初次任職的情況,至于以后的晉升則不在此列。</p><p class="ql-block">事實上,清代的州縣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出身為貢、監生。以乾隆朝的情況來看,全國一千三百多個知縣中,進士占比56%、舉人、貢監生占比38%,剩余的為異途出身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淅川县|
呼和浩特市|
奇台县|
湖口县|
巫溪县|
弥渡县|
丰台区|
社旗县|
都昌县|
南召县|
即墨市|
习水县|
娱乐|
双鸭山市|
繁昌县|
北流市|
疏附县|
门头沟区|
新竹县|
五寨县|
青阳县|
衡南县|
伊宁县|
泸水县|
汉中市|
巩留县|
黔江区|
丹寨县|
富平县|
沅陵县|
通山县|
焦作市|
江西省|
集贤县|
繁峙县|
澄迈县|
龙里县|
南通市|
综艺|
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