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盧溝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964年,全國掀起學人民解放軍的運動,我所在的復興路小學,也聘請了一位姓竇的解放軍叔叔,做我們的校外輔導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竇叔叔是北京裝甲兵某部的政治部主任,他的部隊在北京西邊的延慶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好像是在1965年的春天吧,學校組織我們去竇叔叔的部隊參觀學習。公共汽車順長安街一直向西,穿過盧溝橋西北的一個又一個村莊,開始進入山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部隊就在山坳里的一塊平地上,大門兩旁整齊的站著解放軍叔叔,一起鼓掌歡迎我們這些祖國的未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還實行軍銜制,與其他軍人不同的是,他們除了“星杠”的軍銜外,所有軍人的領章上,都嵌有一個金色的坦克標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個多月后,劉少奇簽署了國家主席令,取消了延續十年的軍銜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六一兒童節,我們去學校上學,沿途看見的軍人,包括警察,全部換成綠色的軍裝和紅色的領章,這已經是題外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參觀了部隊的軍史館,參觀了戰士們的宿舍,參觀了坦克的訓練表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幼小的心靈里,極其羨慕這些衛國戍邊的裝甲兵叔叔們。我想,等我長大了,一定要像叔叔們那樣,當解放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五年后,成了叔叔的我,理想終于實現了。我報名去了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穿上軍裝,屯墾戍邊,當了七年的“莊稼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玩笑了,不必當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次去部隊參觀,印象最深的是實彈射擊,每個老師三發子彈,旁邊都有戰士在講解射擊要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結果,嘿嘿,結果全部脫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當年在兵團連隊打靶,三槍打了二十七環,那時年輕眼神好。射擊要領不就是那兩句嗎:屏住呼吸,三點一線,“啪”,它咋就會脫靶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回來時,公交車在盧溝橋頭停了下來,我們全部下車,蜂擁到盧溝橋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永定河水在橋下流淌,經北京的昆明湖、玉淵潭,再通過我們大院那條引水渠,注入北京四九城外的護城河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現在是保護起來了,我們小時候,盧溝橋還允許行人、車輛通過。那時節盧溝橋屬于遠郊,來往多是馬車,機動車很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橋兩邊護欄上的石獅子千姿百態,據說沒有一個重樣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宋老師指著橋頭問我們:誰知道這里曾經發生過什么?我們一臉茫然,都搖頭說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宋老師說:1937年7月7日,就在咱們站的這塊地方,日本駐屯軍向橋對面的中國守軍開火,八年抗戰就在這里爆發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還沒有十四年抗戰這個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啊,原來在這,我們身邊這些橋欄和腳下這些凸起的條石上,日本兵就在這里向中國軍人開槍,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就爆發在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包括我,我們全班,將抗日戰爭,定格在了盧溝橋頭,銘刻在了幼小的心靈深處。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六六年十月,我們家搬離了北京,臨走前,我和弟弟與這些昔日的小伙伴,在西單東方紅照相館拍照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些天,北京亂糟糟的,無政府主義泛濫,凡疑心是封、資、修的店名、路名都改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英國代辦處前的路改名反帝路,蘇聯大使館前的路改名反修路,還有什么興無路、滅資路,甚至還建議把北京市改名叫東方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些人還建議徹底更改交通規則,紅燈行,綠燈停,因為紅色代表前途光明,紅燈照亮了前進的方向?,F在想想,真是無知狂熱,真是無稽之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下方這張照片上,東方紅照相館的名字,也是新改的,幾天前還叫歐亞照相館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歐亞照相館是老字號了,1932年創辦的,那時候哪有什么東方紅照相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排這三位,我們當時都住在一棟樓。左邊的叫劉健,右邊的叫邱九君,前面是我和二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排中間這位,叫高玉華,1962年拍攝電影《小兵張嘎》,在北京各小學挑選“胖墩”的小演員,第一輪選中了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試了半天戲,導演說這孩子流鼻涕太臟了,因此慘遭淘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高玉華比我大兩歲,初中一年級。這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皮孩子,爸爸不讓我和他玩,怕我跟他學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一回他來家玩時,在窗戶后看到父親下班上樓了,他就打開我家的后窗,從二樓跳了下去,而且一點事也沒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劉健和邱九君是我當時最要好的朋友,我們從小就在一起,同在一個樓,同在一個學校,同在一個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劉健為人綿弱,從不招惹是非,他爸媽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重慶人。那時一起去上學,我每天都去他家等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這家伙吃飯慢,性子慢,干什么都慢,生活學習都邋里邋遢。唯獨有一點就是脾氣好,我和他從小沒打過一次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邱九君更是我的好朋友,九君為人及其仗義,完全是江湖義氣那一套,打架動武特別兇狠,我倆就曾經干過一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北京的小學還實行半日制,即半天在學校上課,半天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集體寫作業。我們一般是冬季輪流在各家,夏季在大院的樓頭樹蔭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學校專門派老師抽查,無故缺席或不按時完成作業的,當場批評,并匯報給班主任老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那天忘了是為什么,我倆干了起來,九君比我高半頭,我哪里是他的對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倆抱在一起,在地上滾成了泥猴,他狠狠的咬住了我的左臉不松口,我兩只手在他的臉上,上下左右的開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天上學,我臉中間的肉鼓成一塊紫疙瘩,兩邊排著一圈牙?。痪啪齽t成了花臉斑馬,滿臉是凝固了的血“嘎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同學們看著我倆,在偷偷的嘻笑。沒有不透風的墻,不知哪個多嘴的,早把這事告訴了宋老師和抽查我們學習小組的孫老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宋老師叫過我倆,問明了情況,點著腦門挨個訓斥了一頓。最后逼著我倆握手,各自向對方道歉才作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兩家的父母也沒太在意,畢竟各自有傷,又是多年要好的鐵哥們。其實,沒等傷疤痊愈,我倆就又重新交好,形影不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干仗后的第二天下午,孫老師她們來大院檢查我們學習小組的紀律,并挨個看我倆的臉,哈哈大笑。孫老師活潑開朗,和我姥姥特別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她指著我倆,對一起學習的同學說:狗和貓就是這么打架的,貓撕狗咬。他倆前世一個是狗,一個是貓。</b></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離開北京前,我和小伙伴們在西單東方紅照相館合影。前左:弟弟和我,后左:劉健、高玉華、邱九君。</p> <p class="ql-block">今年全家福,孫子八歲,像當年的我吧?照相那年我十三歲,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長得“抽吧”了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井市|
江口县|
乐业县|
绥德县|
龙海市|
汉阴县|
唐海县|
泽库县|
定安县|
合阳县|
高陵县|
南漳县|
宁国市|
柳州市|
抚顺市|
化德县|
东海县|
卓资县|
沂源县|
章丘市|
柘荣县|
宁海县|
司法|
安吉县|
阿合奇县|
广河县|
腾冲县|
娄底市|
德兴市|
灵璧县|
石家庄市|
嘉义县|
乐山市|
凌云县|
含山县|
拉萨市|
简阳市|
新干县|
阳高县|
罗甸县|
临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