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張遷碑》又名《張遷表頌》, 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東漢晚期佚名書法家書丹,東漢碑刻家孫興刻石而成的一件隸書書法作品。此碑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p> <p class="ql-block">《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法造詣高。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在眾多的漢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樸、厚重、典雅取勝,字里行間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間樸質之風,格調峻實穩重,堪稱神品。它起筆方折寬厚,轉角方圓兼備,運筆遒勁而曲折有力,落筆穩健,可謂是漢隸方筆系統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張遷碑》運筆以方筆為主,用筆逆鋒堅實,萬毫齊力,方圓兼備,沉著飽滿。橫畫兩端都見方,粗重渾厚,有萬鈞不屈之力,如“言”、“善”等字。書寫時萬毫齊力,行筆似有反力相阻,右端回鋒上提收筆,欲左先右,無往不收。“蠶頭雁尾”的橫畫寫法也一樣,起筆處重頓后,漸提行筆,正鋒而行,筆壯墨飽,收筆時頓筆后迅速上提,挺直凝重而有力。豎畫的用筆方法是落筆逆鋒向上,提筆調鋒起筆處方厚飽滿,再調筆鋒向下,豎鋒運筆,收筆時或輕或重頓后,提筆向上回收筆鋒,如“之”、“中”、“尚”等字。折畫是在橫畫收筆處將筆鋒上提,換向后在原處入紙行筆,轉折處方整斬截又自然,略呈外方內圓,或內外皆方,如“月”、“巾”等字的折畫。</p> <p class="ql-block">特別是此碑的撇畫比絕大多數知名的漢碑隸書都要豐富些,如“更”、“令”等字,其寫法下筆如同豎畫,藏鋒逆入,中鋒行筆順勢頓駐后逐漸上提后回收。撇畫是隸書中具有特色的筆畫,由于是向左方運筆,行時阻力大,力量強勁,圓轉道健,筆力暢達,如“命”字,部分字的豎鉤也可看作撇畫的一種,如“孝”字。撇畫的妙處在于收筆的變化,因輕重、長短、斜度的不同作相應處理,因此變化多姿。有的收筆回鋒圓渾,有的收筆方截,每一撇畫皆根據字形差異處理得恰到好處。</p> <p class="ql-block">捺畫也是此碑極為突出的筆畫,主要是平捺和斜捺。此碑捺畫寫得厚重而雄健,落筆取逆勢,調鋒后提筆行筆,用力勻稱至捺腳稍頓后提鋒,然后順勢宛轉而出,筆鋒在空中作收勢,給人一種樸拙但不刻板的感覺。如“吏”字的捺逆鋒起筆,在行筆過程中,逐漸用力漸行漸按,鋪毫向右下行筆,行至捺端,提筆右上輕出,捺腳似方似圓,力含其中“敦”字之捺雖不粗壯,但筆畫含力在內,雄強剛勁,深沉有力。捺畫落筆常作蠶頭狀,捺腳作雁尾狀,與他碑橫畫“蠶頭雁尾”之狀相合。</p> <p class="ql-block">《張遷碑》結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它完全去掉了雕飾的成分,一任天然,真可謂道法自然,渾然天成。字的各部分關系處理得非常生動,挪讓呼應,顧盼有情,憨態可掬。</p><p class="ql-block">在整體上雖扁方,整飭劃一,又因字立形,順其自然,險中求正,字體端莊樸茂,筆短意長,有些字突出主筆橫畫和捺畫,以盡其勢。全碑各字穩而不呆,動感強烈,動中求穩,穩中求變。神采奕然的體態特征在形體、筆畫的避讓、空間布白的處理、平正與險絕的錯落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看似簡單,實則妙趣橫生,有“險絕”后“復歸平正”之感。</p> <p class="ql-block">《張遷碑》章法不拘一格,生動活潑。漢代碑刻多有邊框方格,排列整齊,所以大部分漢碑字形大小一致,平均擺放,給人中規中矩的感覺。而《張遷碑》卻獨樹一幟,通篇取茂密之勢,但字間和行間都無嚴格的固定距離,疏與密適當,“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既嚴謹又空靈,疏處闊綽而不散漫,達到了疏與密的對立統一。同時,字形大小參差,正斜互用,疏密隨意,但整體上又相互呼應,左右顧盼,一派天真爛漫的景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觉县|
甘谷县|
马山县|
曲阳县|
安庆市|
神池县|
建宁县|
富平县|
江山市|
同德县|
沁水县|
封丘县|
那曲县|
嘉义市|
霍州市|
如皋市|
拉萨市|
康平县|
辽中县|
扎赉特旗|
南安市|
临邑县|
文昌市|
南川市|
高台县|
藁城市|
文安县|
曲阳县|
久治县|
尼玛县|
翁源县|
衡山县|
潍坊市|
宜兴市|
牙克石市|
满城县|
伊吾县|
大荔县|
南阳市|
泰顺县|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