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振風塔臨江而立,為長江流域規模最大、最高的七級浮屠,享有“萬里長江第一塔”和“過了安慶不說塔”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振風塔,坐落于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于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該塔除具有佛塔的功能外,還具有導航引渡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迎江寺山門</p> <p class="ql-block">振風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石結構,呈圓錐形體,自底向頂按比例縮小,高達60.86米,中國國內僅次于河北開元寺磚石塔。塔基直徑19.25米,臺基為須彌座式,高0.95米塔底周邊為廊,深3.33米,廊周邊有24根直徑0.35米的檐柱。底層塔身直徑為8·72米(以上各層依次遞減),壁厚3.87米,內室直徑4.85米,供奉一座5米高西方接引阿彌陀佛。</p> <p class="ql-block">振風塔登塔門</p> <p class="ql-block">頂為八角覆盆式藻井(以上各層頂藻井均為此式)。塔的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層有磚雕佛像600多尊,最多的四層有417尊。</p> <p class="ql-block">塔身嵌有碑刻52塊(其中三層有35塊)。</p> <p class="ql-block">一大:抗戰初期,日寇侵犯安慶時,安徽省圖書館文員潘石尚等將省志及文史館資料、書籍藏于振風塔內。直至抗戰勝利,日寇也未發覺。由此可見,振風塔之大。</p> <p class="ql-block">二高:振風塔高60.86米,居高遠眺,可見方圓十里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三妙:振風塔設計突出表現在塔門的安排上,振風塔從第三層開始層層有門,168級臺階盤旋而上,石階也盤旋相通,且變化多端,位置各異,時而由東而入內,時而由西而登臨。</p> <p class="ql-block">振風塔為七層寶塔,每一層都有自己對應的名稱。第一層:一方雄鎮,第二層:二水遙分,第三層:三極垂光,第四層:四大皆空,第五層:五妙境界,第六層:六朝遺勝,第七層:七級浮屠。</p> <p class="ql-block">在登塔路線的設計上,使用了獨特的迷津手法:一是在登塔的二層出口、三層入口,使用了脫節螺旋,所以游人往往到了二層,找不到三層的入口;二是在五層至六層,又巧妙地運用了反時針方向的螺旋踏跺,塔門迥異多變,游人十有九者迷津。二至六層塔室各有四門供游人遠眺,門外有回廊玉石欄桿環衛,可以循廊看塔,亦可憑欄極目。塔的最上一層無廊、無門,僅南面置一高位拱窗。在塔的第六層,有根直徑為0.45米的剎桿向上直通塔剎,剎桿底為一枕木(寬0.52米,厚0.30米),兩端伸入六層底部墻體。塔頂為八方體須彌座,上接半圓形覆缽和五個鐵球“相輪”及葫蘆寶瓶,用銅軸串起,構成塔剎,振風塔的建造奇特,與歷史佛塔的對比,即可反映其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濃厚的東方建筑風格。</p> <p class="ql-block">碑刻</p><p class="ql-block">碑刻共有3塊,第一塊位于振風塔第一層外墻的《竹莊吳中丞像贊》碑刻。另外兩塊,碑刻立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分別題有“九州鎖鑰”和“放大光明”字樣,位于塔身第一層的檐上。“這兩塊碑刻均為時任安徽布政使,代理安徽巡撫吳坤修所題。振風塔在歷次修繕后,大都會在第一層立碑以茲紀念。這三塊碑刻都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振風塔史上第三次修繕的“紀念碑”。“九州鎖鑰”表明了安慶戰略位置,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安慶形如船,振風塔是船頭的桅桿,“九州鎖鑰”置于振風塔,也表明了振風塔對于安慶的重要性。另外,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這次修塔離太平天國戰亂結束后不久,振風塔在這次戰亂中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吳坤修在修塔結束后題“放大光明”也是他對美好生活、和平安寧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佛像</p><p class="ql-block">塔內室直徑4.85米,塔的底層供奉一座5米高的“西方接引阿彌陀佛”,塔的二層供彌勒佛,三層供五方五佛,三、四、五層為八方體須彌座,有磚雕佛像六百多尊,最多的四層有417尊。塔身嵌有碑刻52塊。1993年5月,皖峰方丈重修,共復制磚佛像800多尊,石刻佛像160尊,加上明朝原存佛像共達1200余尊。</p> <p class="ql-block">壁畫</p><p class="ql-block">壁畫則位于塔內第三層八個塔門兩側的壁龕中,壁龕高1740mm,寬610mm,深310mm,龕內壁畫高1930mm。壁龕畫中神像面部飽滿,八字胡須,頭戴盔纓,脖系白色方巾,右肩紅色左衽長袍,左肩披鎧甲,腰系長帶,足踏毛絨戰靴。右手于前胸結手印,左手下持長腰帶。整幅壁畫有多處繪畫起稿定位線痕跡,壁畫顏色鮮艷,線條流暢。古畫的畫面是一位古代官員。壁畫的人物造型、面貌、衣著、繪畫手法等來看都具有明顯的明代風格,整個第三層每面均有兩處壁龕,共計十六幅壁畫。</p> <p class="ql-block">磚雕石雕</p><p class="ql-block">振風塔塔內用古磚壘砌空心八方形廳室,無塔心柱,有精致的磚雕花門、斗拱,迥異多變。塔外有兩尺高的白石雕欄環衛,塔身內外有彩色磚雕佛像六百余尊和多幅浮雕圖案,刻畫精致。</p> <p class="ql-block">振風塔除具有一大、二高、三妙的特征外,還具備導航引渡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振風塔的造型和結構基本上是集中國歷代佛塔建筑藝術之大成,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民族特色,并加以發展和提高。此塔設計精巧,造型別致,結構新穎,在中國佛塔中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p> <p class="ql-block">Ps:沒有取消視頻原聲,是為了反映當時的狀態,其中的講法很隨意,謬誤之處在所難免,請有心人不吝賜教,我們共同分享共同學習。</p> <p class="ql-block">安慶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此扎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此說雖然荒誕,但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后,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明清兩代,不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狀元趙文楷和書法大家鄧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數不勝數,以桐城籍文人為開創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拍攝于2023年3月17日,行程計劃內游覽振風塔,故有時間登上振風塔仔細端詳里里外外。登塔費20元,最頂層暫時關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巴县|
临夏市|
泰安市|
上饶市|
桑日县|
尼玛县|
潼关县|
安塞县|
香格里拉县|
龙州县|
雷山县|
曲阳县|
永靖县|
赞皇县|
昭苏县|
任丘市|
海城市|
锡林郭勒盟|
喀喇沁旗|
湟源县|
米脂县|
买车|
襄垣县|
满洲里市|
广西|
马公市|
前郭尔|
乌恰县|
蕉岭县|
静安区|
五家渠市|
武威市|
临沧市|
独山县|
高青县|
万荣县|
桃园市|
济南市|
房山区|
盐津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