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向為了新中國的建立而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致敬!</p> <p class="ql-block">路友于 李大釗 張揖蘭</p><p class="ql-block">路友于(1895—1927) 名汝悌,國民黨員。山東省諸城市路家道口村人。出身封建地主家庭。1911年入縣立高等小學堂。他少有壯志,一生為革命堅持斗爭。在縣立高等小學堂時,便剪發示志。辛亥年諸城獨立,與同學組織“歃血團”、“決死隊”響應。1927年4月6日與李大釗等被張作霖派兵捕于蘇聯大使館。他被捕后,在監獄和法庭上,面無懼色,據理斥敵,4月28日以“共產黨” 罪處以絞刑。昂首登上絞刑臺,慷慨就義。他的遺體葬于北京西山。</p><p class="ql-block">李大釗(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樂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畢業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李大釗同志一生的奮斗歷程,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緊密相連,同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歷史緊密相連,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歷史緊密相連 。</p><p class="ql-block">張揖蘭(1893—1927)出生在湖南醴陵縣西鄉一個沒落的書香之家。1927年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在北京著名的東交民巷不遠處的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正在進行一場秘密處決當時北京的著名進步人士活動,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李大釗先生。這次共秘密處決了二十位進步人士,而且是以非常殘忍的方式——絞刑,處決的這二十位進步人士,其中十九位為男性,只有一位女性,名叫張挹蘭,是當時婦女解放運動的代表人物,她也成為了與李大釗先生同赴絞刑架的唯一女性。</p> <p class="ql-block">惲代英(1895年8月12日-1931年4月29日),原籍江蘇武進,出生于湖北武昌。</p><p class="ql-block">惲代英是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教官。惲代英在學生時代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0年創辦利群書社,后又創辦共存社,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和馬克思主義。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上海大學教授,同年8月被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執委會候補委員、宣傳部主任,創辦和主編《中國青年》,它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遺著編為《惲代英文集》等。</p><p class="ql-block">1931年4月29日,惲代英被殺害于江蘇南京,年僅36歲。</p><p class="ql-block">2009年惲代英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陳延年(1898年8月 —1927年),又名遐延,安徽省懷寧縣在城鄉(今屬安慶市)人。革命烈士。陳獨秀長子。 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為中國解放革命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 。</p><p class="ql-block">1919年12月下旬,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摒棄原先信仰的無政府主義,轉而信仰馬克思主義。1922年6月,與趙世炎、周恩來一起創建旅歐共產主義組織——中國少年共產黨,并擔任宣傳部長。同年秋,加入法國共產黨。不久,經中共中央正式承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4年10月中共廣東區委秘書兼組織部長。不久,接替周恩來任中共廣東區委書記。1927年任中共江浙區委書記。 4月27日中共五大召開,陳延年當選為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 不久,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26日于上海被捕入獄,7月4日英勇就義。 一說,陳延年犧牲時間為1927年6月底。</p> <p class="ql-block">陳喬年(1902年9月2日—1928年6月6日) ,安徽懷寧人,陳獨秀次子,1919年底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發起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共旅歐支部領導成員之一。1923年4月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p><p class="ql-block">1924年回國,先后任中共北京地委組織部部長、北方區委組織部部長。1926年3月18日北方區委組織一萬多名群眾,聲討英美日等八國無理通牒中國的罪行。在陳喬年等北方區委領導人的帶領下,游行示威群眾向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門前行進,陳喬年被敵人刺刀刺傷胸口,在這種情況下,仍然組織群眾進行撤離。</p><p class="ql-block">1927年陳喬年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6月起任中共順直省委委員、中共中央代秘書長。大革命失敗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陳喬年出席會議,并對其父親陳獨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錯誤進行了嚴肅批評。會后,被黨中央調任湖北省委組織部部長;同年秋,又被調任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他秘密深入工廠、機關和學校,恢復被破壞的黨組織,重新聚集革命力量。</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16日中共江蘇省委機關遭到破壞,陳喬年被捕。1928年6月6日英勇就義,年僅26歲。</p> <p class="ql-block">王復生(1896年9月27日—1936年8月15日),名濡廷,字涵萬。出生于云南省祥云縣。1920年11月,李大釗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王復生是第一批入團的團員之一。1921年秋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36年6月,日軍在東北地區實行“大檢舉”、大搜捕,大肆逮捕抗日愛國人士,瘋狂鎮壓抗日力量,王復生不幸被日軍憲兵隊逮捕。1936年8月15日,王復生在齊齊哈爾北門外江壩被日軍殺害,時年40歲。</p> <p class="ql-block">王孝達 號昧泉,乳名壽生,1901年(清光緒27年)出生于云南祥云縣城內北街一個封建大家庭。1924年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為中共黨員。廣東潮梅地委改組,王孝達任團地委委員,宣傳部長。1927年4月在汕頭被捕,9月5日犧牲。</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初,“八一”南昌起義軍周恩來、葉挺、賀龍部(彭湃參加)來到廣東,同國民黨反動軍隊激戰后,直逼潮、汕;同時廣東東江海陸豐、潮安、揭陽、普寧、澄海等地農民自衛軍和汕頭工人武裝準備暴動,與南昌起義軍會師,痛擊國民黨反動軍隊。潮汕敵軍在革命浪潮席卷東江之時,如驚弓之鳥,準備逃竄;但兇殘的敵人還要作垂此掙扎,陰謀在撤退前,處決獄中的共產黨人。9月5日,汕頭監獄中七位共產黨員昂首挺胸,從容邁步,走向酒飯桌前,舉杯痛飲,易水悲歌,壯懷激烈。突然其中一一位面容清瘦、濃眉、日光炯炯、英氣勃勃的青年共產黨員干了最后一杯,滿腔怒火如火山噴發,猛一腳踢翻飯桌,與其他六位難友振臂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革命到底”“中國共產黨萬歲”他就是共產黨員王孝達。</p> <p class="ql-block">凌福順(1912-1936),化名鹿化虎,福建省周墩(今周寧)縣浦源鎮端源村人。</p><p class="ql-block">少年時代外出當學徒謀生。1931年進入周墩常備隊當兵,期間受革命思想影響,于1932年4月脫離常備隊參加地下革命組織。此后深入農村發動群眾組建革命武裝,1934年2月在周墩北門組建周墩游擊隊,任隊長。不顧自身安危,多次深入周墩常備隊策動士兵起義。193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周墩游擊隊改編為閩東游擊隊第十一支隊,任支隊長,組織發動周墩農民于當年10月舉行暴動,并配合閩東紅軍獨立師攻占周墩縣城。隨后,任周墩蘇維埃政府軍事委員。1935年4月任中共周墩縣委執行委員。同年8月,第十一支隊編入閩東紅軍獨立師,任周墩獨立營營長,率部轉戰周寧、壽寧、建甌、福安等地,屢建戰功,威震敵膽。</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5日,凌福順帶警衛班從建甌籌款返回周墩浦源偵察敵情時被敵保安團包圍。為掩護戰友,凌福順不顧安危,把敵人引向自己。彈盡時用最后一顆子彈射向自己,但未中要害負傷被捕。在被關押的20天里遭受種種酷刑的殘酷折磨,堅貞不屈。同年4月25日被敵人凌遲殺害,壯烈犧牲。犧牲前面對群眾大聲吶喊:“我凌福順會絕代,但是,革命永遠不會絕代!”</p> <p class="ql-block">溫濟厚(1903年-1928年5月),陜西省渭南市華縣華州鄉(今華州區華州街道辦)露澤院西村人。</p><p class="ql-block">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七里寺支部小學黨支部書記。1928年5月1日渭華起義爆發后,國民黨當局四處搜捕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5月5日晚,溫濟厚在七里寺小學緊急召開黨支部會議商討對策。由于叛徒告密,一群反動軍警突然撲進學校,溫濟厚不幸被逮捕。在華縣看守所,國民黨縣長和警察局局長親自審問溫濟厚,并施以嚴刑,吊起來抽打,甚至用烙鐵燒及全身。但溫濟厚堅貞不屈,英勇就義,為革命獻出了年僅25歲的寶貴生命。新中國成立后,溫濟厚被追認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張應春(1901-1927),原名蓉城,字應春、秋石,江蘇吳江人。1919年就讀于上海兩江女子體育師范學校,畢業后任廈門集美女師和松江景賢女中教師。</p><p class="ql-block">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兼婦女部部長,中共江浙區委婦女運動委員會委員及中國濟難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26年1月,作為江蘇省的婦女代表,參加了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6年3月創辦《吳江婦女》雜志并任主編。</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初,由于蔣介石叛變革命的面目已經非常清楚,革命形勢十分危急。4月9日,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和中共南京地委召開各革命團體負責人會議,決定10日上午舉行南京市民肅清反革命派大會。上午9時許,南京四五萬群眾集會,侯紹裘代表省黨部憤然譴責蔣介石唆使數百名流氓打手搗毀省、市黨部,拘捕總工會和省、市黨部負責人的反動罪行,要求釋放被捕同志,懲辦兇手。會后,組織群眾游行請愿時,遭到敵人殘酷鎮壓。當晚11時,中共南京地委會同國民黨省、市黨部的黨內負責同志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應變措施,被敵偵緝隊獲悉。11日凌晨2時,會議正在進行時,國民黨偵緝隊的便衣特務50余人突然包圍會場,侯紹裘、張應春、劉重民等10人不幸被捕。</p><p class="ql-block">被捕后的張應春在獄中英勇頑強,堅貞不屈。敵人嚴刑逼供,將她吊打一天一夜,數次昏死過去,又被冷水潑醒,只回答一句話“我是共產黨員”。兇惡的敵人惱羞成怒,將張應春裝入盛有石灰的麻袋,用刺刀活活戳死后,連夜秘密地拋入秦淮河中。張應春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辛銳(1918年~1941年) 巾幗英雄,原名樹荷,出生于山東濟南市章丘區。犧牲時任山東姊妹劇團團長。著名革命烈士陳明的妻子。</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日軍糾集5萬人馬,對沂蒙山區進行“掃蕩”。八路軍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奮力抗敵。山東分局直屬機關編為幾個大隊,憑借沂蒙山的有利地形,堅持游擊斗爭。辛銳率五大隊的一個分隊20多位女同志隨部隊轉移。11月30日,辛銳的丈夫、山東戰工會副主任陳明在大青山阻擊敵人時壯烈犧牲。同日,辛銳的分隊在貓頭山與日軍遭遇,為掩護同志們撤退,她小腹部中彈,緊接著兩個膝蓋骨受重傷,右膝蓋骨全部被打掉。當晚,她被抬到山東縱隊第二衛生所駐地一火紅峪村。</p><p class="ql-block">12月16日這天,二所同志把她接到火紅峪村聶鳳舉家,幫她洗澡,換衣服。12月17日,一股日軍突然來火紅峪一帶搜山。二所同志急忙到聶鳳舉家,抬著辛銳準備突圍。山路崎嶇,行走艱難,他們剛跑出150米,敵人就追上來了,機槍打得擔架附近的石頭直冒火花,辛銳見形勢危急,擔心二所同志抬著她會受更大損失,大喊:“放下我,你們快走!”抬擔架的同志堅決不肯。辛銳急了,厲聲命令:“我用手榴彈掩護你們突圍,要執行命令!”她朝敵人扔出第一顆手榴彈。二所同志忍痛放下她,趁硝煙向東南方向突了出去。鬼子發現了她:“女八路!女八路!抓活的。”辛銳咬緊牙關,一甩手扔出第二顆手榴彈。一個鬼子軍官沖上來,命令士兵捉活的。辛銳照著鬼子官的方向,又扔出第三顆手榴彈,鬼子軍官腰部流了血,他捂著腰,氣急敗壞地狂喊:“槍斃!槍斃!”辛銳正要回身拿最后一顆手榴彈,日軍一顆子彈,射進她的胸膛,辛銳倒下了。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流盡了最后一滴血。</p> <p class="ql-block">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錦,乳名霞 ,革命烈士 ,湖南長沙板倉人(現長沙縣開慧鎮),楊昌濟之女。1920年冬,楊開慧和毛澤東結婚,1921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p><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被軍閥密探發現,當晚凌晨80余人團團包圍了楊開慧的家。她被逮捕時,連同8歲的兒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她先被關在國民黨的“清鄉司令部”,怕有人劫獄,又轉移到長沙陸軍監獄。 面對窮兇極惡的國民黨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里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敵人逼問她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系,除非海枯石爛!” </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于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 一個多月后,噩耗傳到瑞金。毛澤東極度悲傷,強抑內心悲痛,揮筆致函楊老夫人及楊開慧的親屬,沉痛地表示:“開慧之死,百身莫贖”,并寄款為楊開慧修墓立碑。 </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毛澤東仍常懷念楊開慧。1957年,他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對女子的稱呼本應用“嬌”字,當年推薦楊昌濟去北京大學任教的章士釗曾請教毛澤東“驕楊”當作何解,毛澤東則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p> <p class="ql-block">趙一曼(1905年10月25日-1936年8月2日,女,漢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稱李姐。 四川省宜賓縣白花鎮人(今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白花鎮)。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讀于莫斯科中山大學。</p><p class="ql-block">趙一曼1935年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在與日寇的斗爭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義。趙一曼留有詩篇《濱江述懷》,其故里宜賓有“趙一曼紀念館”,相關電影有《趙一曼》《我的母親趙一曼》等。</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激昂遺書</p><p class="ql-block">趙一曼在慷慨就義之時,留下了對兒子的期盼:“母親對于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p> <p class="ql-block">周文雍(1905-1928),1905年出生于廣東開平,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廣東區委工委委員、廣州工人糾察隊總隊長、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部長兼市委工委書記等職。1928年初,因叛徒出賣,周文雍與陳鐵軍同時被敵人逮捕。</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6日下午,兩人被押往廣州東郊的紅花崗刑場。一路上,兩人沿途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行刑前,他們決定將深埋在心底的愛情公布于眾,并莊嚴宣布結婚。刑場上,兩人并肩屹立,英勇就義。刑場成為禮堂,反動派的槍聲成為他們結婚的禮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鐵軍(1904一1928),原名陳燮君,廣東省佛山市人。192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中共中山大學支部委員、中共兩廣區委婦女委員和廣東婦女解放協會秘書長。1927年根據黨組織安排,與周文雍假扮夫妻,租用一處房子,建立地下聯絡機關。1928年與周文雍同時被捕犧牲。 </p><p class="ql-block">2009年,陳鐵軍與周文雍同時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單。</p> <p class="ql-block">錢振標(1896~1928),又名錢正表。</p><p class="ql-block">1927年,錢振標與中共中央派到江蘇恢復工作的王若飛接上關系,擔任臨時省委委員。為貫徹“八七”會議精神,組織秋收起義,以農運特派員名義,化名高啟根,回澄與陳叔璇、蔣云等中共黨員會合。</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10日,中共江陰縣委成立,任縣委書記,組建農民革命軍,兼任總司令,于11月15日、12月21日領導江陰、后塍兩次農民暴動。1928年1月,在周莊耿家住基召開中共江陰縣第一次黨員代表會議,產生新的縣委,并成立江陰紅軍。錢振標將農運中涌現出的優秀骨干蔣云、茅學勤、朱松壽等充實到縣委領導機構,自己主要負責軍事領導。2月,去滬購買武器彈藥,被閘北巡捕房發覺拘留。時秦義貞以蘭州中外大藥房采辦身份轉移到上海,經他及時營救,錢振標獲釋。3月30日,第三次后塍農民暴動失敗,4月他在周莊農村舉辦黨訓班,訓練黨員紅軍干部。8月,任京滬特委軍委書記兼江陰縣委書記。10月18日下午,在常州大成旅館參加京滬特委會議時被捕。</p><p class="ql-block">在江陰牢房,國民黨右派姜洪、勵實中學美籍校長沈文蔚想敘“舊誼”勸降,他說:“別來游說了,我對于共產主義信仰至死不變!”11月25日下午,在君山南麓陸家墳場英勇就義。臨刑前寫下“草地斜陽,潔白而純潔的羔羊,不絕地跳躍,不絕地徜徉,歸鄉何處,斷頭臺上”的詩句。</p> <p class="ql-block">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p><p class="ql-block">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任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后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p><p class="ql-block">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于位于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壯烈犧牲于歌樂山電臺嵐埡刑場,犧牲時年僅29歲。</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江竹筠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單。</p><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江竹筠在成都生下與彭詠梧的獨子彭云。1947年11月底江竹筠去信請求譚正倫到重慶照顧年幼的彭云。1948年2月,譚正倫來到了重慶,此后扶養彭云長大成人。江竹筠的兒子彭云后定居美國,為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 江竹筠的孫子彭壯壯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到中國發展。</p> <p class="ql-block">何寶真(1926年-1952年12月),女,山東省鄆城縣雙橋鎮人。</p><p class="ql-block">生前為東北軍區十六陸軍醫院護理員。1952年12月在吉林省臨江縣犧牲。</p> <p class="ql-block">郭綱琳是黨的優秀女戰士、共青團的好干部。</p><p class="ql-block">1929年,郭綱琳入上海中國公學讀書,參加左翼文學研究會。1932年,學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上海青年學生抗日救國運動的核心,郭綱琳是學生中出色的活動分子。后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先后擔任共青團江蘇省委內部交通、共青團上海滬西區委書記。1934年初調任上海閘北區團委書記。同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被關押在南京老虎橋監獄。1937年7月犧牲。</p> <p class="ql-block">關英(1910-1938),中共早期黨員。革命烈士。曾任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p><p class="ql-block">1910年出生于江蘇省無錫。早年在上海紗廠做童工。1929年5月參加革命。</p><p class="ql-block">關英上海工人出身,是王明的親信,但是他到了根據地之后,徹底背離了王明那一套,盡自己的能力為根據地減少了損失。</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方志敏被俘。11月,國民黨四省剿總頒布第二期清剿計劃,又一次叫囂三個月內要把蘇區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一舉肅清。省委決定將閩浙贛省委改稱為皖浙贛省委。省委機關與獨立團跳出包圍圈到婺源的鄣公山一帶安營扎寨再圖發展,留下楊文翰游擊大隊繼續在原地堅持游擊戰爭,拖住進剿的敵人。致此,關英和楊文翰分開了。獨立團在繳獲的報紙里得到了“西安事變”的消息。隨后打下了一個縣城,從俘虜的國民黨縣長那里得到了確認。大家認為形勢將會有變化,放松了警惕。</p><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卻玩起“北和南剿”的花招來。他一方面接受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另一方面卻加快“清剿”南方紅軍游擊隊的步伐。1937年2月中旬,當獨立團行進在浙江開化地區,就遭到國民黨正規軍14個團的包圍。經過激烈戰斗,因敵眾我寡,獨立團主力被敵打散,政委劉毓標在戰斗中負傷被俘,團長熊剛僅帶領一支50余人的隊伍沖出包圍,省委書記關英正在犯病,戰斗打響以后,警衛員發現已被敵重重包圍,只好連拖帶拉架著攜帶大量經費的關英沖出包圍圈。此時回游擊區的路全被敵人,關英等人只好改名換姓,流落在玉山一帶,省委工作也因此而停止。關英的上海口音很濃,身上又帶了一些省委活動經費,為避免敵人的懷疑和糾纏,他干脆以上海客商的名義在鄉下開了一個榨油坊,兩個警衛員扮成伙計,關英一方面做榨油生意,一方面打聽中央的消息。</p><p class="ql-block">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國共兩黨再次攜手。直到1938年4月下旬,關英從國民黨的大量報紙中證實,國共兩黨已開始第二次合作,南方紅軍游擊隊已陸續改編為新四軍并開赴抗日前線。于是他變賣了油坊,到南昌尋找黨組織。</p><p class="ql-block">在南昌,關英遇到了黃道,從他那里得知,已經有兩批前去向楊文翰傳達統一戰線政策和改編命令的人員被他錯殺。作為楊文翰的老頂頭上司,關英接受了前去傳達命令的任務。作為盤纏,黃道給了關英一些錢。去的路上,國民黨的縣長區長得知來的是共產黨的高官,宣傳戰線的,請他吃了飯,送了馬,又給找了向導。到了一個山村,關英宣傳統一戰線政策,游擊隊的內線把情況報告了楊文翰。楊文瀚認為關英已經叛變,但不能確定,遂設計把關英騙上山來。關英不疑,便上了山,去見他的老部下。還沒見到,警衛員的槍就被楊文瀚派人給下了。</p><p class="ql-block">見面之后,楊文瀚宴請關英。關英告訴他應接受安排,包括下山改編,和饒守坤的部隊會師,讓楊文瀚自己和關英一起去南昌。楊文瀚便懷疑關英是叛徒,不相信國共合作,要把200多人的隊伍拉過來一起討論。這時候又出了一個意外。關英身體不好,這次到南昌來之后,沒有停留就到楊文瀚這里來了。他也許認為,作為老上級傳達一次命令,不會太長時間,可以趕回南昌再治病。可是,楊文瀚非要關英在山上多住幾天,關英是非要走,一下子拖了三天。楊文瀚自認關英是叛徒,要騙他下山投降國民黨,還把關英捆了起來,上了大刑。關英真急了,自己死了事小,完不成任務麻煩大了,不僅是一支200多人的隊伍的生死存亡,還給國民黨留下了新四軍破壞抗戰的把柄。關英疼的滿頭大汗還在斥責楊文瀚,說他違背黨的指示,與黨鬧獨立,已經不配稱為黨員了。</p><p class="ql-block">楊文瀚勃然大怒,即將關英殺害,時間為1938年4月。后楊文瀚仍拒不接受改編,不承認國共合作。楊文瀚繼續孤軍奮戰,打擊國民黨的部隊,打土豪,攻炮樓。1943年因叛徒出賣被國民黨軍俘虜,半年后被槍殺。</p><p class="ql-block">關英和楊文瀚后均被追認為革命烈士。</p> <p class="ql-block">馮文秀,(1915--1942),抗日烈士,益縣都(現青州市廟子鎮)長秋村人,漢族,女。她于1915年10月13日出生,自幼在家庭成員革命思想的熏陶下,聰明機智,上進心強,是當地第一個剪短發、不纏足并上演讀書的女孩子。</p><p class="ql-block">1937年她跟隨二哥馮毅之到濟南報考中學,因抗日戰爭爆發上學未成。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村黨支部成員。1939年任村抗日婦女救國會會長,積極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組織婦女為八路軍紡線織布做軍衣、籌軍糧、救護傷員、保管軍用物資。同年正月的一天,她約人將藏在自己地窖里受潮的兩箱子彈搬出來曬,剛把子彈擺好,村外就響起了槍聲。 她們不顧個人安危,迅速將子彈收拾好藏到地窖里,又把窖口偽裝好,才從后窗跳到另一家,使子彈沒受損失。 1940年。馮毅之就任益都縣縣長兼縣大隊隊長,他把籌措到的50支大槍交給馮文秀保管。她組織幾個骨干幾次轉移,把槍分散藏在較秘密的地方,并派暗哨看護,直到馮毅之將槍取走。 翌年,馮文秀組織20余人的婦女擔架隊隨軍轉戰淄河流域,麥收時,她隨縣大隊駐防土灣村,敵人來掃蕩,她裝扮成農婦在麥場上邊勞動邊將兩名未及時撤走的縣工作人員用麥穗蓋起來,掩護了革命同志。</p><p class="ql-block">1942年春,八路軍彈藥奇缺,益都縣大隊通過地下關系,從偽軍手里買了500發子彈,馮文秀與他人化裝成走親戚的婦女進入敵據點,機智地將子彈藏在敵人不喜歡吃的菜團子里,安全地帶了出來。同年秋后,馮文秀隨其父轉移到馬鞍山,她既照料護理傷病員,又教傷病員唱歌、識字,成了他們的文化教員。11月10日,在馬鞍山戰斗中因敵眾我寡,槍彈殆盡,她與戰友們擲石塊與敵激戰,馮文秀寧死不當俘虜,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以身殉國。</p> <p class="ql-block">成本華(1914—1938),女,安徽省和縣人。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侵入安徽省和縣,和縣人民奮起抵抗,成本華指揮戰斗,最終被日本侵略軍俘獲,她寧死不屈,視死如歸,被殘忍殺害。犧牲時年僅24歲。</p><p class="ql-block">她被捕后歷經酷刑,被處決前面露微笑,被稱為“最美抗日女兵”。1938年的5月20日,由日本朝日新聞社出版發行的《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16輯上有一張成本華的照片。畫報中,成本華站在一幢木質老房子前,4個日本兵圍在她身邊,從不同角度打量著她。現場還有兩名中國人,一位老者身穿深色長衫,雙手攏在袖中,一個高大的小伙子近距離看著成本華。圖旁的日文注釋為:“和縣城門上抓到的唯一敵軍士兵、女俘虜成本華,她的腰帶上帶有‘中國女童子軍’字樣,這名抗日頑固分子沒有吐露絲毫軍事機密。”(圖片詳見:《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16輯) </p><p class="ql-block">與刊登第一張照片的畫報僅一天之隔,1938年5月21日,《支那事變畫報》第28輯中出現了成本華的第二張照片。成本華的表情和雙手交叉的姿勢,與前一張相比,如出一轍。她身后,一堵磚墻前,4個日本士兵齊坐在一張長條凳上,有人手拄著軍刀,有人嘴里悠閑地吐著煙霧。圖下的日文注釋為:“昭和13年4月,在中國戰場上俘獲的中國軍隊女戰士成本華,24歲,對于我軍的刑訊,她始終面露微笑毫無懼色,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國家。”(圖片詳見:《支那事變畫報》臨時增刊第28輯) </p><p class="ql-block">直到1967年4月5日和1979年8月25日,《日本的戰歷》畫報,再次刊登2張照片,注釋中都稱贊她是“不自白、不投降的抗日女英雄”。這都是當時的歷史紀錄。</p><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日本朋友又查到1940年日本陸軍第六師團編輯的《第六師團轉戰實話》中,入侵和縣的上等兵東齊明,詳細記載1938年4月24日《和縣含山巢縣占領》回憶中,有“進入和縣,我們第一次見到了女戰士戰死的景象。她的年紀有二十二三歲的樣子,袖章上有《中國女童軍》的字樣。”東齊明的日記,印證了成本華被殺害的場面。</p> <p class="ql-block">劉胡蘭(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女,漢族, 原名劉富蘭 ,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云周西村人。</p><p class="ql-block">著名的革命先烈,優秀共產黨員。1947年1月12日,國民黨閻錫山軍和地主武裝“復仇自衛隊”包圍了云周西村,將群眾趕到場地上,劉胡蘭因叛徒出賣被捕。在敵人威脅面前,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敵人問她:“你給八路做過什么工作?”劉胡蘭大聲說:“我什么都做過!”“你為啥要參加共產黨?”“因為共產黨為窮人辦事。”敵人惱羞成怒:“你小小年紀好嘴硬啊!你就不怕死?”劉胡蘭斬釘截鐵地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殘忍的敵人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群眾用鍘刀殺害。劉胡蘭毫無懼色,從容走向鍘刀,壯烈犧牲,尚未滿15周歲。 </p><p class="ql-block">毛主席知道后非常傷心,專門為劉胡蘭題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她也是唯一三代領導人均為其題字的英雄。</p><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林進杰(1930年2月-1949年7月),男,廣東省陽東人。</p><p class="ql-block">生前為武工隊隊長。1949年7月在程村犧牲。</p> <p class="ql-block">烈士排名不分先后,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刪除。</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和田县|
卓资县|
上饶市|
德清县|
乐都县|
兴义市|
方山县|
西宁市|
嘉禾县|
开鲁县|
宁安市|
文昌市|
隆化县|
安溪县|
襄樊市|
石棉县|
科技|
兴化市|
荆州市|
米易县|
大荔县|
搜索|
石楼县|
绥芬河市|
罗江县|
驻马店市|
临澧县|
封开县|
平邑县|
孝昌县|
建始县|
会宁县|
莫力|
阳泉市|
扎鲁特旗|
汉阴县|
垦利县|
涡阳县|
凉城县|
宝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