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楣故居新生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4月3日,北京西城區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簽約儀式暨首批活化利用項目新市區泰安里啟幕儀式在泰安里文化藝術中心舉辦。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解冰,北京魯迅博物館黨委書記李游,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副主任、機關服務中心主任陳紅,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市申遺辦專職副主任褚建好,首規委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處長申玉彪,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東偉,北京銀行行長助理、公司業務總監戴煒,北京銀行北京分行行長唐一鳴,宜興市副市長張毅出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為該區第二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單位之一,宜興市城建文旅集團與西城區文化和旅游局現場簽約,拿下了宜興會館的運營權。</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西城區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簽約</p> <p class="ql-block">西城區校尉營胡同四十四號宜興會館即周家楣故居</p> <p class="ql-block">宜興國山周氏【立本堂】第十六世周家楣</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楣,字云生、又字季光、號小棠,江蘇宜興縣人。宜興國山周氏云靄立本堂第十六世孫。父愛棠,諱蔭南,道光辛卯(公元1831年)科,順天鄉試經魁,海州直隸州學正。妣潘氏。道光十四年甲午(公元1834)七月初六日,家楣出生於宜興西橫街潘氏宅,卽外婆家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楣自幼穎悟,讀書過目成誦。十五歲貴為秀才、十八歲中舉人,咸豐九年貢士復試一等、朝考一等第九名、賜進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元年,散館改禮部主事。薦擢員外郎郎中,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記名御史。光緒年間歷任,補太仆寺少卿。命充四川鄉試正考官。擢大理寺少卿。授順天府府尹兼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上行走。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授順天府府尹。充本科鄉試監臨。署禮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署戶部右侍郎。署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授通政使。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吏部左侍郎。光緒十二年三月,病請開缺,夏四月二十九日申時卒,亨年五十又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要生平政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家楣所處的年代,正是 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弱國無外交”。周家楣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上,不過激,不遷就,即堅持原則,又有靈活性。為恭親王 奕?、 李鴻章等人所器重。他堅持原則,妥善解決四川教案紛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治帝親政,西方列強為是否“跪拜”中國皇帝,引起“朝儀風波”。周家楣作“遇禮考”,西方使節可分開覲見,可鞠躬,不跪拜。這受到中西雙方贊同,并編成法令施行,風波得以平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家楣接見外國使臣,總是從容不迫,言出有理,常使各國使節為之心悅誠服。周家楣為維護主權,在與日本、俄國、德國的有關外交事件交涉中,他都堅持國格、堅持原則、盡力挽回。周家楣為國操勞,嘔心瀝血,常說“國家御侮、責在自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賑災救民革除弊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周家楣在順天府尹任職期間以鞏固國基,改善民生為己任。劾污吏,練捕盜營,親決 獄訟,設通州、良鄉官車局、近畿教養義塾、善堂、留養局,增貢院號舍,擴金臺書院,制孔廟祭器、樂器。及再任,益有興革,郡中一切皆治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任上,救災施賑,百廢俱興,政績斐然。他疏浚河道,以工代賑。他大力興辦教育事業,補充義塾經費,僅回民義塾就增設了6所。并盡力普及文化教育,還創修順天府志書,修繕“ 金臺書院”重修講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光緒九年(1883年),順天府境內,霪雨河溢,河堤決口,房屋倒塌,災民遍野。周家楣在北京菜市口爛縵胡同開辦廣仁堂,收養10歲以下孤兒讀書學藝,又在琉璃廠沙土園胡同開辦廣育堂,收養10歲以下孤女。周家楣費盡心力多方籌集到賑災銀93萬余兩、錢21萬余文、糧食26萬余石、棉衣5萬余件,恤饑困。明年春,大舉工賑,濬京南鳳河,京東北運河,武清、寶坻兩減河、宛平龐谷莊百二十村溝洫。通州、涿州、霸州、保定堤壩決口,分助直、魯工賑皆鉅萬。僉謂京畿救荒之政,為百年所未有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修成《順天府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地區的行政區劃,在元代為大都路,在明、清兩代為順天府,在民國初期為京兆地方。這四個歷史階段的時間跨度長達600余年,但是官府辦公的衙署卻一直沿用著同一座院落,即今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西北側的東公街與西公街之間的地段,在那里至今仍留有昔日的順天府大堂。清朝的順天府,管轄著大興縣、宛平縣、通州、涿州等24個州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家楣升任府尹以后,就啟動了《順天府志》的修纂工作。此前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發起修纂《畿輔通志》,需要參閱直隸全省各府、州、縣的地方志書,卻發現唯獨順天府沒有志書。周家楣奏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準,成立了《順天府志》修纂局,由李鴻章撥發官銀9000兩作為啟動經費,由時任京官的張之洞擔任總纂,起草了志書門類條例大綱,聘請了翰林院和各部許多有學問的官員擔任分纂。翰林院編修官孫繆荃接任總纂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了光緒十一年(1885年),《順天府志》終于修纂完稿,這時周家楣已經解職順天府府尹,調任通政使司的通政使,但是他繼續為經費不足未能雕版付印的書稿而操勞,最終請求李鴻章再發官銀4000兩,才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印刷成書。《順天府志》共有130卷,350萬字,分列京師志、地理志、河渠志、食貨志、經政志、故事志、官師志、人物志、藝文志、金石志10大門類,全面記述了北京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坊巷的歷史和現狀,至今仍為研究北京的必讀之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市崇文區東曉市街的金臺小學,前身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成的順天府首善義學,乾隆十五年(1750年)擴建為金臺書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光緒五年(1879年)周家楣到金臺書院視察時,看到房屋年久失修,沒有課堂,學生們隨處散坐在屋檐下讀書寫字。周家楣請人估算,維修擴建書院工程需銀萬兩左右,當時朝廷財政衰敗難以撥款,周家楣率先捐銀一千兩,又多方募捐一萬四千余兩,使書院工程得以開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臺書院已經完工,新建了大堂、課堂、廚房、馬棚等房屋64間,添置了桌椅,還有結余銀五千余兩存入當鋪收取利息,用于補助學生的“膏火費”。鑒于金臺書院一直沒有藏書,周家楣還咨請南方各省官辦書局,將出版的每種新書各贊助一部,為書院成立了圖書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謂貢院,就是向國家貢獻人才的科舉考場,所以科舉又稱“貢舉”,禮部會試和順天府鄉試,均在這座貢院舉行。貢院里供考生答卷的單人房間稱為“號房”,號房排成密集的行列,每排都用《千字文》里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等文字依次編序,每間再用數字編號。平常人們所說的“天字第一號”,即出自貢院號房的序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朝乾隆時期擴建的貢院,號房數量有9961間,可是到了光緒八年(1882年),順天府鄉試考生多達16000人,因此府尹周家楣再次擴建了貢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據順天府尹周家楣生平政績,上諭:周家楣兩任順天府府尹,遇事整頓,善政頗多,辦理災振,復能多方籌措不遺余力,實惠在民所有。周家楣生平政績著,準其宣付史館立傳。旋奉旨在順天府地方建立專祠。</span></p> <p class="ql-block">4月3日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解冰致辭</p> <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市申遺辦專職副主任褚建好致辭</p> <p class="ql-block">北京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劉東偉致辭</p> <p class="ql-block">文物活化利用簽署合作</p> <p class="ql-block">文物活化利用簽署合作</p> <p class="ql-block">貢院擴建圖</p> <p class="ql-block">新建書院圖</p> <p class="ql-block">清代貢院</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西区|
彰武县|
营口市|
汝阳县|
隆回县|
通许县|
陆河县|
鸡泽县|
满城县|
淳安县|
连州市|
潮安县|
平泉县|
余江县|
成都市|
广宁县|
循化|
大同县|
金寨县|
尚义县|
江城|
黄陵县|
嘉善县|
桐柏县|
齐齐哈尔市|
石阡县|
广丰县|
延安市|
监利县|
通化县|
康定县|
松原市|
辰溪县|
宜章县|
唐山市|
西昌市|
安图县|
临江市|
金山区|
方城县|
丰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