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3.15-27疫后開放,春暖花開之際,沈陽徒步網(wǎng)首發(fā)安徽印象之旅。十幾天里在煙花三月的江南,登了大山(天柱山、九華山、黃山)爬小山(木坑竹海、敬亭山、采石磯、瑯琊山),西遞宏村、三河古鎮(zhèn)、徽州古城、龍川古鎮(zhèn)…成了登山休整的間歇景點兒??用小橋流水的煙雨江南串聯(lián)起雄偉壯觀的名山古剎,走的那叫一個酣暢淋漓!這里照片和文字都無法表達旅途中的美好感受-那些經(jīng)歷過的陰晴雨霧,回頭看,沒有了雨和霧,就沒有那些非人間的驚喜!感恩一切??????</p><p class="ql-block">同行的驢友:東北虎、青竹、真水無香、無言、眾友、悟心依然、白姐、小草、竹心、別致、紅蠟燭、獨來獨往、夏天雪、守備七師、清水、竹、小芳、金子、逍遙、心語、七彩虹、凈心、娟娟、勁風、嘉賓、大圣、朋友、林大姐、玲瓏、玉明、七六七</p> <p class="ql-block">1,李鴻章故居:</p><p class="ql-block">參觀李鴻章故居</p><p class="ql-block">作者 東北虎</p><p class="ql-block">廬州猶記半街長,</p><p class="ql-block">一代風流賦史章。</p><p class="ql-block">功過是非咱莫論,</p><p class="ql-block">如今可有李中堂?</p><p class="ql-block">這是此行的第一站,出合肥站合影,直奔地處合肥市商業(yè)街的李鴻章故居。</p><p class="ql-block">李鴻章晚清軍政重臣,1823年生于合肥,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901年卒于北京,后歸葬合肥。李鴻章家族住宅視模宏大,時稱“李府半片街”,現(xiàn)李鴻章故居僅為其一部分,是典型的江淮地區(qū)晚清民居建筑。布局含理,雕樑畫棟,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院由南高北依次為門廳、前廳、中廳(福壽堂)、走馬樓(因供李氏家倦居住,稱“小姐樓”)東院為淮軍展館,陳列有:《近代洋務自強之路--晚清重臣李鴻章》、《李鴻章墨寶》、《李鴻章與招商局》、《淮軍與近代國防》等展覽。</p> <p class="ql-block">2 古逍遙津</p><p class="ql-block"> 夜游逍遙津</p><p class="ql-block"> 東北虎</p><p class="ql-block">肥水悠悠自向東,</p><p class="ql-block">消遙津渡又花紅。</p><p class="ql-block">英雄多少隨潮逝,</p><p class="ql-block">只有張遼仍挽弓。</p><p class="ql-block">當晚住合肥商業(yè)街附近的酒店,解決晚餐并順便游覽了古逍遙津,正值桃花盛開,綠柳依依。大東北人看的如癡如醉,初識夢里徽州。</p> <p class="ql-block">3張遼墓</p><p class="ql-block">逛古逍遙津,大半是因為張遼墓在這里,</p><p class="ql-block">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后人。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后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厲盡坎坷。呂布敗亡后.張遼歸屬曹操。此后,立下眾多顯赫的功勛。曾長期鎮(zhèn)守合肥。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zhàn),張遼率領八百將士沖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沖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差點活捉孫權。經(jīng)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p><p class="ql-block">張遼為歷代所推崇,為古今十四大名將之一。</p> <p class="ql-block">4 包公園</p><p class="ql-block"> 謁包公園</p><p class="ql-block"> 東北虎</p><p class="ql-block">春雨瀟瀟落舊居,</p><p class="ql-block">高風岳立不言虛。</p><p class="ql-block">包河七孔無絲藕,</p><p class="ql-block">今日猶思鐵面魚。</p><p class="ql-block">包公園,簡稱包園,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qū)蕪湖路72號,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園林。</p><p class="ql-block">包公園占地34.5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5公頃,總體布局為開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風閣、浮莊等景點組成。是一座位于市中心好大的一座花園式園林。其中包公祠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宋,太平天國時盡毀,李鴻章個人出銀6000兩重修;包公墓建國后發(fā)掘考證,遷移至此,新建墓園及陳列館;清風閣及浮莊為上世紀末所建。</p> <p class="ql-block">清風閣:清風閣景區(qū)是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而建的大型仿宋建筑群。主體建筑清風閣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層,登頂可俯瞰城市風光及整個包公園的秀麗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徽名人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qū),從遠古、秦、漢、唐、宋、元、明、清到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匯聚了八百多位安徽名人及特色文化風采。</p><p class="ql-block">除了安徽籍的名人外,在安徽留下重要足跡的人物也有展出。有巢氏、姜子牙、曹操、包拯、朱元璋、李鴻章、陳獨秀…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安徽名人館內集中“亮相”。</p> <p class="ql-block">6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p><p class="ql-block">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坐落在名人館對面,兩館之間是巨寬闊的廣場。主體建筑風格獨特,體現(xiàn)的是水與戰(zhàn)艦的主題,巨大的館身像兩艘雄偉戰(zhàn)艦并排行駛在水面,向前直指南方的長江。整個館體地面南北長107米、寬39米,艦首跨度35米、懸挑高度44米[2];館身以49°角向前傾斜,象征1949年渡江戰(zhàn)役勝利。不身臨其境,照片從哪個角度都無法完整表達。</p><p class="ql-block">站在紀念館門前,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建筑就是勝利塔。塔高99米,以“九九八一”的寓意代表“八一”軍隊的勝利;整體建筑從空中俯瞰呈五角星的形狀,矗立在巢湖岸邊,仿佛巨型戰(zhàn)艦的桅桿。勝利塔是一座紀念塔,也是巢湖岸邊的燈塔,指引船只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塔與館的中間廣場上矗立著一座群雕-“五前委”雕塑。為全銅鑄制,從左到右依次為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p> <p class="ql-block">7 三河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游三河古鎮(zhèn)</p><p class="ql-block"> 東北虎</p><p class="ql-block">飛檐翹角老城斜,</p><p class="ql-block">玉砌雕欄碧水紗。</p><p class="ql-block">處處廊橋懷舊月,</p><p class="ql-block">香煎米餃透千家。</p><p class="ql-block">三河古鎮(zhèn),古名鵲渚、鵲尾(渚)、鵲岸,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交界處。</p><p class="ql-block">三河古鎮(zhèn)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因泥沙淤積,漸成陸地。南北朝后期稱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鎮(zhèn)。</p><p class="ql-block">三河古鎮(zhèn)有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在境內匯合,經(jīng)新河向東流約15公里入巢湖。鎮(zhèn)內有古城墻、古炮臺、太平軍指揮部舊址、英王府、一人巷、萬年臺、李府糧倉、鶴廬、劉同興隆莊等歷史遺跡,是廬劇的發(fā)源地。三河古鎮(zhèn)古建筑文化是南北兩方綜合的產(chǎn)物,現(xiàn)保存有體現(xiàn)明清至民國時期歷史風貌的獨特建筑。街區(qū)內的文物、古建筑、古街道等歷史遺存是研究三河發(fā)展史、皖中建筑史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7-1.六尺巷</p><p class="ql-block">訪六尺巷遇封閉維修</p><p class="ql-block">東北虎</p><p class="ql-block">到訪桐城只為墻,</p><p class="ql-block">真容未見又何妨。</p><p class="ql-block">心中若有張英意,</p><p class="ql-block">堪比當年秦始皇。</p><p class="ql-block">三河古鎮(zhèn)往潛山的路上特意拐了個彎,到訪桐城著名的六尺巷。不巧,封閉維修。徒步人越障踏泥,終得窺見。</p><p class="ql-block">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p><p class="ql-block">“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墻詩”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書于后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其后鄰人見狀,亦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p> <p class="ql-block">8古南岳-天柱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柱山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早在漢武帝時就封為“南岳”,歷代都有人文活動。其位于</span>安慶市潛山市西部山地,又名潛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簡稱“皖”由此而來)、萬歲山、萬山等。為大別山山脈東延的一個組成部分(或稱余脈)。其主峰天柱峰海拔為1489.8米。呈現(xiàn)出奇峰、怪石、幽洞、峽谷等自然景觀,以雄、奇、靈、秀而著稱于世。天柱山內植被繁茂,享有“空氣維他命”美稱的負氧離子是國家最高的Ⅰ級標準的三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題天柱峰》一詩中贊美:“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云雷。</p><p class="ql-block">天柱山擁有全國唯一、全球揭露面積最大、暴露最深的超高壓變質帶,尤其以崩塌堆壘地貌景觀而被地質學家譽為世界上最美的花崗巖地貌,又被稱做“地球的泄密者”。文學家形容其為“山峰叢林”和“石頭宮殿”。2011年9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成為世界地質公園。</p><p class="ql-block">我們很多人魂牽夢繞去黃山,卻被天柱山所震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安慶-清末民初古建筑遺址</p> <p class="ql-block">10.安慶-太平天國英王府遺址</p> <p class="ql-block">11安慶-陳延年讀書舊址</p> <p class="ql-block">12安慶-迎江寺</p><p class="ql-block">安慶迎江寺位于安慶東門外,瀕臨長江,占地3萬余平方米,始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歷代均有整修。</p><p class="ql-block">迎江寺兩大特色:1.大鐵錨。迎江寺”匾額下大門兩側各置鐵錨一個,重約3噸,這是該寺有別于其他寺廟的獨特之處。據(jù)民間傳說,安慶地形如船,塔為桅桿,若不以錨鎮(zhèn)固,安慶城將隨江東去,故而設之。</p><p class="ql-block">2.振風塔,有萬里長江第一塔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范熊二烈士專祠</p> <p class="ql-block">振風塔</p> <p class="ql-block">13嚴鳳英紀念館</p><p class="ql-block">嚴鳳英紀念館又稱黃梅閣。位于安徽省安慶市菱湖公園湖中半島。1986年建,以紀念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p> <p class="ql-block">14獨秀園</p><p class="ql-block">獨秀園是以陳獨秀墓為核心的大型人文景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十里鋪鄉(xiāng)林業(yè)村境內。</p><p class="ql-block">陳獨秀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爭議,也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物,是《新青年》的主編,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中共一至五屆總書記。</p> <p class="ql-block">15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池州市青陽縣境內,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傳說因唐朝李白《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為“九華山”。相傳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佛教認為地藏菩薩是“大孝”和“大愿”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九華山自山麓至天臺峰,名剎古寺林立,文物古跡眾多,尚存化城寺、月身寶殿、慧居寺、百歲宮等古剎78座,佛像1500余尊,藏有明萬歷皇帝頒賜的圣旨、藏經(jīng)及其它玉印、法器等文物1300余件。</p><p class="ql-block">我們大多數(shù)人一路敬畏游覽化成寺、月身殿、百歲宮等寺院,過地藏洞,登頂天臺峰,拜謁天臺寺。少數(shù)人登頂花臺,一覽自然風光。</p> <p class="ql-block">九華山自然風光拾零</p> <p class="ql-block">九華山的建筑掠影</p> <p class="ql-block">九華山月身殿</p> <p class="ql-block">大殿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16.木坑竹海</p><p class="ql-block">木坑竹海位于黃山黟縣塔川東南1.5公里,距宏村4公里。小眾化景點,適合打卡拍照。漫山的竹林,郁郁蔥蔥,游客不多,非常安靜,讓人心曠神怡。是臥虎藏龍竹林打斗地的拍攝地。木坑以竹海而著名,地處桃源山村東大門,為黃山入黟第一寨。清雨薄霧中,我們玩兒的十分開心,是此行的又一個驚喜。</p> <p class="ql-block">17.宏村:古稱弘村、七俠鎮(zhèn),黃山市黟縣轄鎮(zhèn),位于黟縣東北部。</p><p class="ql-block"> 宏村鎮(zhèn)有“一襲煙雨罩江南,兩袖清風論古今”之稱,是徽文化的集中發(fā)祥地和古徽商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現(xiàn)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我們在濛濛春雨中走馬觀花的沿圳水逆流而上,躑躅于汪氏祠堂,為傳說中的女主人的善良、才華與遠見唏噓不已,在她的畫像前留下敬佩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18西遞;別稱西溪、西川,隸屬于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始建于北宋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素有中國古代和現(xiàn)代歷史的銜接點、明清古民居博物館、桃花源里人家、古民居建筑的藝術寶庫等美譽。是“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p><p class="ql-block">宏村遇雨,大家有些畏難,嘟囔著西遞和宏村景色應該差不多,就不去了吧!木坑竹海和西遞的票是聯(lián)兒票,錢都花出去了,還是去吧!去了驚呼:不虛此行!共同的感覺,西遞比宏村好玩兒,游客也沒有宏村那么擁擠。</p> <p class="ql-block">西遞村后山坡有一觀景臺,站在小亭里俯瞰西遞村全景,美的讓人沉醉。</p> <p class="ql-block">西遞鎮(zhèn)擁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西遞古村落,西遞古村落的整體布局、環(huán)境建筑風格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全村有14-19世紀祠堂3幢、牌坊1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224幢(其中124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徽派建筑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墻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宮。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筑為木結構、磚墻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筑色調樸素淡雅,體現(xiàn)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huán)境營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p><p class="ql-block">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雨中像鏡面一樣的青石板鋪就的巷路。</p> <p class="ql-block">19.黃山</p><p class="ql-block">名聞遐邇,蜚聲海內外。“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以其“五絕”的奇景和博大的徽文化蜚聲海內外,被譽為“天下第一奇山”,這里不贅述。我們31人以頑強的毅力,游覽了不一樣的黃山。</p> <p class="ql-block">怪石、奇松、峰林飄浮在云海中,可領略“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光明頂,黃山第二高峰海拔1860米,比最高峰蓮花峰1864米低4米,蓮花峰高,光明頂平,天都峰險。我們走的光明頂。</p> <p class="ql-block">20.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古稱新安郡。位于黃山市歙縣徽城鎮(zhèn),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著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p><p class="ql-block">城內景區(qū)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覆蓋了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y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fā)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span></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國四大古城之一。</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不收門票,但府衙和城墻收門票。</p><p class="ql-block">另,古城新建的博物館也不錯??</p>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府衙的演出,</p><p class="ql-block">視頻錄制:清水</p> <p class="ql-block">21.新安江山水畫廊</p><p class="ql-block">新安江發(fā)源于黃山,全長159公里。新安江山水畫廊風景區(qū)位于黃山市歙縣深渡鎮(zhèn),景區(qū)以中國獨特的徽文化與自然風光、古村落的結合著稱。兩岸生態(tài)環(huán)境呈現(xiàn)“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水中魚”立體生態(tài)格局,徽派古民居點綴在青山綠水之間,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新安江穿行而過,似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故稱之為新安江百里畫廊。</p> <p class="ql-block">22.陽產(chǎn)土樓</p><p class="ql-block">徽州陽產(chǎn)土樓建筑群,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其坐落在安徽省歙縣深渡鎮(zhèn)千島湖黃金旅游線上。</p> <p class="ql-block">陽產(chǎn)村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山寨,房子以土樓為主,土樓群是陽產(chǎn)村最大的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密密麻麻,一幢接一幢。均以青石砌磅為地基,再建土樓,土樓與土樓之間有石板或石板臺階或青石鋪地。無論是每一座單體土樓,還是整個村落的土樓群,它都有一種鄉(xiāng)土的美感,體現(xiàn)出獨特的畫境美、意境美、雄渾美、氣勢美。土樓群依山就勢、千姿百態(tài)、布局合理、錯落有致,體現(xiàn)了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山區(qū)民居建筑特色,構成了神奇、古樸、壯觀、美麗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23.龍川</p><p class="ql-block">龍川景區(qū)位于宣城市績溪縣龍川村,yu依山傍水,歷史悠久、地靈人杰。景區(qū)內有源河北來南流的登源河和穿村而過的龍川溪,村落似船形,有如龍舟出海之勢,堪稱風水寶地1。景區(qū)內有徽派建筑三雕藝術精品:胡氏宗祠、奕世尚書坊和徽商胡炳衡宅。其中,胡氏宗祠內保存的木雕“四和圖”成為和諧社會的象征;奕世尚書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間,是徽派石雕的代表作。此外,景區(qū)還有龍山胡氏宗祠,素有“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族藝術殿堂”之美稱,1988年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24.新四軍司令部舊址、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新四軍史料陳列館。</p><p class="ql-block">司令部舊址(種墨園)位于涇縣云嶺,建于清末,宅院由三進四十七個房問和一座花園組成,整體結構呈船型,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軍長葉挺、副參謀長周子昆、國際友人史沫特菜、作曲家任光夫婦等都曾在此居住、辦公。1939年春,周恩來同志視察云嶺軍部時,曾下榻在“種墨園〞內。司令部參謀處于1939年下半年也從‘〞大夫第〞遷至此屋廳堂。</p><p class="ql-block">皖南事變烈士陵園位于涇縣城西2公里處的水西山南麓,依山傍水,松柏掩映,環(huán)境優(yōu)美,為紀念“皖南事變”中殉難的新四軍將士所建。新四軍史料陳列館與其相鄰,</p> <p class="ql-block">25.謝眺樓與開元塔</p><p class="ql-block">謝眺樓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謝眺樓),坐落在宣城市宣州區(qū)。謝脁-南北朝時門閥名士,曾擔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陽山修建一樓,稱“高齋”。唐代時,為紀念謝朓,因而重建此樓,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稱北望樓,或作北樓。人稱謝朓樓、謝公樓。</p> <p class="ql-block">26.敬亭山與廣教寺雙塔</p><p class="ql-block">敬亭山位于宣城市北郊,水陽江畔,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易名敬亭山。有“江南詩山”美譽。</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敬亭山只為李太白??體會一下“李謝詩魂今在否?”</p><p class="ql-block">獨坐敬亭山(李白)</p><p class="ql-block">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p><p class="ql-block">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廣教寺雙塔:廣教寺雙塔,亦稱敬亭雙塔,位于敬亭山南麓。經(jīng)考證雙塔始建于北宋紹圣3年(公元1096年),雙塔東西對峙,相距26.9米,形制相同,均為平面方形的仿木樓閣式磚塔。雙塔為一對并肩比立、獨特罕見的方形古塔,廣教寺已經(jīng)盡毀,只剩房基和寺院的高臺,當?shù)匚谋2块T已做清理和保護并有考證鑒定的年代說明。雙塔的實體雖然多有殘破,雖經(jīng)修繕,但因無雙塔原始資料,塔剎無法復建。正因如此,雙塔仍保留了北宋建造時的原貌。禍兮福所倚??</p><p class="ql-block">廣教寺雙塔,是一組較為獨特的古建筑。其外觀仍仿照唐代方形樓閣的形式,內部結構和細部以磚代木做成、枋、斗拱等,輔以半木結構,既沿襲了唐代的風格,又具有濃厚的宋代建筑特征。在中國現(xiàn)存宋塔實物上,沿用唐式四方形平面的僅此一例,具有極其珍貴的藝術、科研、歷史、價值,亦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同時,廣教寺雙塔是中國可登臨雙塔的最早實例,也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和歷史發(fā)展的一個較重要的實物。它的建筑構造也為中國它類建筑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27.采石磯</p><p class="ql-block">上午敬亭山,下午采石磯。一天走了兩萬五千多步的山路,只為那位詩詞中的李白!走過才發(fā)現(xiàn),好詩還需要好素材啊!敬亭山和采石磯這兩個現(xiàn)代的小眾景點深藏著大美山水。</p><p class="ql-block">采石磯又名牛渚磯,位于馬鞍山市西南的翠螺山麓,與城陵磯、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而采石磯以其險峻山勢、綺麗風光、眾多古跡為三磯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譽。我們馬不停蹄的在采石磯內游覽翠螺灣、太白樓、謫仙園、林散之藝術館、三元洞、萬竹塢,登上三臺閣,俯瞰萬里長江及兩岸盛開的金色油菜花和翠綠的冬小麥,以敬仰之情參觀李白紀念館,完成了追逐太白詩仙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28.瑯琊山</p><p class="ql-block">瑯琊山位于滁州市瑯琊區(qū)西郊,享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皖東明珠”之美譽。瑯琊山以其山水之美,更因有千古名篇《醉翁亭記》和瑯琊寺、醉翁亭等名勝古跡而傳譽古今。自宋代以來,瑯琊山一直是皖東有名的歷史勝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我們行程的最后一站。重點游覽了醉翁亭、瑯琊寺、瑯琊閣。</span></p> <p class="ql-block">瑯琊山古稱摩陀嶺,唐大歷六年(771年),滁州刺史李幼卿搜奇探勝,聽聞傳說瑯邪王司馬伷曾率兵駐此,因名,又稱瑯邪山。后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p> <p class="ql-block">感謝領隊東北虎先生賦詩,感謝清水、勁風、白姐、小草、眾友、獨來獨往、夏天雪等同伴提供部分照片和視頻,本人因身體原因,大多止步于核心景區(qū)而望頂峰興嘆!</p><p class="ql-block">如同行伙伴有喜歡的照片或文字,煩請發(fā)給我,編入回憶,與大家分享,先致謝意??</p> <p class="ql-block">最后以一個悟字結束記述,同時同樣的旅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感悟,喜歡的就是好的。唯獨對這十幾天的回憶是我們31個人共同的完整的財富,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沈陽徒步網(wǎng)發(fā)布的印象安徽活動帖節(jié)選:“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三月不來皖東南你就辜負了美妙的春天。是時候了,疫情過后,一起去安徽逛逛。</p><p class="ql-block">安徽大地,有黃山之瑰麗,九華之靈秀,皖江之浩淼,淮水之濤濤,引得一大批文人墨客為之傾倒。讓我們迎著三月春風,一起體驗皖西大別山的的偉岸雄奇怪,盡覽皖南徽州的秀美風光,暢游在皖東的山水文化之中。</p><p class="ql-block">【簡約行程】</p><p class="ql-block">第一天(15日)~沈陽北站T244~17:10發(fā)車</p><p class="ql-block">第二天(16日)~13:17到合肥~包公園、李鴻章故居~住合肥</p><p class="ql-block">第三天(17日)~安徽名人館~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三河古鎮(zhèn)~住潛山</p><p class="ql-block">第四天(18日)~潛山~天柱山~住安慶</p><p class="ql-block">第五天(19日)~安慶古城(迎江寺、陳獨秀、嚴鳳英紀念館等)~住九華山</p><p class="ql-block">第六天(20日)~九華山~住黃山湯口</p><p class="ql-block">第七天(21日)~黃山~住湯口</p><p class="ql-block">第八天(22日)~湯口~宏村~木坑竹海~西遞~徽州古城</p><p class="ql-block">第九天(23日)~徽州~新安江山水畫廊~陽產(chǎn)土樓~績溪龍川</p><p class="ql-block">第十天(24日)~績溪~新四軍軍部舊址~涇縣皖南事變紀念館~敬亭山~住宣州</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天(25日)~宣州~馬鞍山采石磯~住滁州</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天(26日)~滁州瑯琊山~滁州送站Z366次17:17發(fā)車</p><p class="ql-block">第十三天(27日)~9.31沈陽北站</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孜县|
波密县|
高平市|
双柏县|
娱乐|
忻城县|
眉山市|
北宁市|
徐水县|
罗山县|
金塔县|
田阳县|
巴彦淖尔市|
景谷|
辽宁省|
张家港市|
加查县|
开原市|
利津县|
澄江县|
唐山市|
九台市|
永城市|
武鸣县|
福泉市|
通道|
武安市|
台安县|
卢龙县|
塔城市|
南开区|
洮南市|
宝应县|
潮州市|
顺昌县|
洮南市|
凌源市|
高平市|
通州区|
新巴尔虎左旗|
普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