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們這一輩<br />和共和國同年歲,<br />有父母老小兄弟姐妹…<br /><br />我們這一輩<br />和共和國同年歲<br />上山練過腿下鄉練過背…<br /><br />我們這一輩<br />和共和國同年歲<br />學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br />酸甜苦辣釀的酒<br />不知喝了多少杯…<br /><br />我們這一輩<br />和共和國同年歲<br />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費…<br />真正地嘗到了做人的滋味…<br /><br />我們這一輩<br />和共和國同年歲<br />吃盡了苦頭創造了財富<br />今天仍然人生無悔……</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r /></font></h3><h3>照片由河南省開封市原第十五中學老三屆同學提供。</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下鄉到河南省尉氏縣十八里公社前滹沱大隊的知青們</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河南省開封市第一批響應國家號召下鄉的各個學校的老三屆學生名單。特別要記住開封市第十五中學的82名勇敢的同學。(資料由李小玲同學提供)</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我們一定要特別記住這些第一批下鄉的開封市第十五中學老三屆同學,在不知命運如何、前途如何、生活如何的情況下義無反顧的告別父母,離開自己長大的城市,到一個陌生的鄉村開始一場新的生活。成了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勇士。(資料由李小玲同學提供)</font></h3> <p>這是后來的弟妹們才享有的待遇,開封市老三屆除了參軍入伍,極個別特殊家庭和殘疾人員除外,基本全部下鄉。</p> <h3>一群單純的像清澈泉水一樣的孩子,在震天鑼鼓聲中帶著簡陋的行李、臉盆、網兜,坐著解放卡車奔赴一個個陌生的鄉村知青點。橫幅標語下是我母校開封市第十五中學熟悉的同學們。(楊月華同學提供照片)</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震天的鑼鼓聲中,一輛輛大卡車把一群群興奮不已、不喑世事的孩子載往陌生的鄉村。</font></h3> <p class="ql-block"> 僅僅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學生聽從毛主席指揮,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青春像一首歌(闊巧蓮同學提供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風華正茂的少女時代(闊巧蓮提供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豆蔻年華,青蔥歲月</font></h3> <h3>當年,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們也曾經是帥哥(韓水仙同學提供照片)</h3> <h3>那一年,清純如水的開封市第十五中學三年一班女生(韓水仙同學提供照片)</h3> <h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那年,每個初中甚至小學文化程度的孩子都會發出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壯語。</h3> <h3>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幾乎成了全社會的共識,那時候基本每個家庭都有最少一個孩子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后期每個家庭可以留一個孩子在父母身邊。</h3> <h3>紅帽徽,紅袖章。文革初起開封市第十五中學的同學,那時候,把紐扣大小的毛主席像章別在綠軍帽上當帽徽是最時髦的。( 韓水仙同學提供照片)</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不愛紅妝愛武裝,綠軍裝是當年最美的時裝。(李春仙同學提供照片)</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再回去看看曾經住過的草屋,九十年代開封市第十五中學下鄉到開封尉氏縣前滹沱村看望老鄉。(靳軍成同學提供照片)</font></h3> <h3>在曾經共同睡過大鋪炕的茅草屋前再留個影,九十年代下鄉到開封尉氏縣前滹沱村的十五中知青看望第二故鄉。身后的茅草屋就是我們曾經住過的集體宿舍。(靳軍成同學提供照片)</h3> <h3>2014.10.14開封市原十五中學下鄉到尉氏縣前滹沱村的老知青和當年帶隊干部著名劇作家杜政遠夫婦再一次踏上看望前滹沱那片流過熱汗的土地。</h3> <h3>原大隊干部兼知青新建隊隊長侯鐵成遠遠出村熱情迎接當年知青和帶隊干部著名劇作家杜政遠。</h3> <p class="ql-block">"春鳳還這么年輕"。原知青新建隊鐵成隊長握著劉春鳳的手說。</p> <h3>走在四十多年前揮灑熱汗的鄉道上,如今已經是柏油路面了。</h3> <h3>鄧其云、梅守志、索建中、劉春鳳、李小玲、李秋蕾依然步伐矯健豪邁。</h3> <h3>在鐵成老隊長的院子里擺個POSE。杜巧云、劉喜梅、李艷君、李秋蕾、劉春鳳、李小玲、吳秀蓮、張淑芳、李桂英、李玉香</h3> <h3>聆聽鐵成老隊長講述前滹沱這些年的變化。</h3> <h3>再次在剛下鄉住過的茅草房原址前留個影。</h3> <h3>這是在流過無數熱汗的原臨時分給知青新建隊四十畝大田地頭公路邊上留的影。</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六八屆六班同學旅游聚會。(李玉清同學提供照片)</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六八屆六班集體游覽山西晉城王莽嶺聚會(李玉清同學提供照片)</h3> <h3>參加開封市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原十五中學的同學們(李小玲提供照片)</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老三屆同學部分同學聚會(李小玲同學提供照片)</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老三屆部分同學看望音樂老師劉瑩(李小玲同學提供照片)</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六七屆三班部分同學看望語文老師安靜川(王平安同學提供照片)</h3> <h3>2015.10.17開封市原十五中學下鄉到尉氏縣前滹沱村的部分同學汴京公園聚會(李小玲同學提供照片)</h3> <h3>開封市下鄉到尉氏縣前滹沱村青年新建隊的部分同學聚會開杯暢飲。</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老三屆部分同學看望劉瑩老師</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六七屆同學索建中、張慶良、章予生、孫得文</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六七屆同學李青、索建中、張慶良</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楊月華同學和著名劇作家、前滹沱帶隊下鄉干部杜政遠夫婦</h3> <h3>當年一同下鄉到尉氏縣前滹沱村的鐵姑娘楊穗華教授帶領十五中部分老三屆同學參觀由她創辦的鄭州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前排左二是楊穗華教授(楊月華同學提供照片)</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老三屆部分同學參觀易斯頓美術學院(楊月華同學提供照片)</h3> <h3>部分開封市原十五中學老三屆同學參觀鄭州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楊月華同學提供照片)</h3> <h3>易斯頓美術學院合影留念,前排正中間為易斯頓美術學院創始人曾經下鄉到尉氏縣前滹沱村的楊穗華教授(楊月華同學提供照片)</h3> <h3>同學情深,鄭大易斯頓學院校園留影(楊月華同學提供照片)</h3> <h3>原尉氏縣前滹沱村村大隊長兼新建隊隊長侯鐵成、新建隊第一任婦女隊長杜巧云和前滹沱村民。</h3> <h3>冉曉省和李美君在鄭州易斯頓美術學院校園</h3> <h3>當年的開封市原十五中學足球隊</h3> <h3>老當益壯</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老三屆六七屆二年三班部分同學看望當年的蘇美蘭老師</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張慶良、靳軍成、張淑芳、馬玉順、侯鐵成、和當年前滹沱支部書記趙新力</h3> <h3>開封市原十五中學六七屆二年二班部分同學聚會合影留念</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峰县|
洪雅县|
都匀市|
台江县|
龙海市|
吴江市|
马龙县|
江源县|
广南县|
舒兰市|
乐业县|
广西|
广丰县|
米脂县|
东丰县|
黑山县|
绥宁县|
广安市|
宣威市|
梁河县|
仁寿县|
兴城市|
新建县|
兴山县|
罗甸县|
西昌市|
敦煌市|
玛纳斯县|
富民县|
福贡县|
个旧市|
瓮安县|
灵台县|
伊金霍洛旗|
灵寿县|
静乐县|
靖江市|
姜堰市|
乐平市|
包头市|
汤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