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土木堡與懷來故城(長城文化體驗188)

寧肅

土木堡,是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的一個古堡,坐落于內(nèi)外長城之間,明時屬宣鎮(zhèn)懷隆道東路懷來城,與榆林堡和雞鳴堡并稱“京北三大堡”,乃宣鎮(zhèn)長城防御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懷來城,指原懷來縣城,即懷來故城,曾經(jīng)是著名的軍事要塞,為明宣鎮(zhèn)懷隆道治,有“北門鎖鑰”之稱。<br>  土木堡與懷來故城一游,純屬偶然。春分之際的戶外活動本是南山聯(lián)墩收尾,但因故未遂,領(lǐng)隊臨機改作就近逛古城。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便有了土木堡與懷來故城的游歷。<br><br><b>1、一個滿是石碑的小院</b><br> 早知土木堡,也知土木之變,久有拜謁之心,但一直未能成行。所以,一進土木堡街,便有欣喜之感。先是農(nóng)民大集,那些小吃與果蔬,那些鄉(xiāng)音與古韻,親切得“不要不要的”。穿街過巷,我們的首要目標是顯忠祠。在街上看到這座正脊硬山房時,便駐足端詳良久。笨人所關(guān)注的,是他那絕對漂亮而幾近完好的鈴鐺排山與博縫磚,以及耳房留在正房山墻上的清晰印記,還沒意識到他的身份將帶來的驚喜。<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 顯忠祠正殿東山墻</h3> 當我們走進上寫紅字“顯忠祠”、右掛“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牌子的月亮門后,發(fā)現(xiàn)正門落鎖。領(lǐng)隊去聯(lián)系鑰匙,笨人便先打量這個滿是石碑的小院。先是迎面的“重修顯忠祠記”功德碑和“憑吊顯忠祠”的詞碑,再是北門兩側(cè)忠諫公鮑輝和忠簡公王佐的紀念碑。石碑都是近年新作,卻有落著景泰、成化的年號,此為不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 顯忠祠一道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 顯忠祠功德碑</h3> 此院無房,只有北向三階踏步上的對開紅漆大門,卻有著民國風(fēng)的西式門樓。后來才知,原顯忠祠確有兩道山門,都是面北向南。其中,第一道的匾額乃“顯忠祠”金字大匾,為明憲宗御筆。門兩側(cè)有木制楹聯(lián)“一代忠真光祖俎,千秋氣節(jié)壯山河”。很想親睹,但只能遺憾。其原址已被占用,大匾及楹聯(lián)不知去處,今面西而設(shè)的月亮門實屬無奈之舉。等看門老鄉(xiāng)把門鎖打開,發(fā)現(xiàn)第二道分正門和側(cè)門。據(jù)說,正門只有公祭才開,平時只走東西側(cè)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 顯忠祠二道門</h3> 進二道門,內(nèi)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正面大殿三間為歷史遺存,乃正脊筒瓦屋頂,青磚硬山墻、六梁前廊式建筑。朱紅色隔扇大門,四扇只開兩側(cè)。再兩側(cè),檻墻上為隔扇窗,均作關(guān)閉。抱柱木制楹聯(lián)“故老尚余哀,兵潰不堪論往事;諸公應(yīng)自慰,君存何必問微軀”。中間匾額,“顯忠祠”三字署名“石漢”。不知這石漢是否傳說中的明鎮(zhèn)朔大將軍石亨之子的“十全青天”之“石公”?據(jù)有關(guān)資料,此殿面闊八米,進深六米,頂高7.5米。現(xiàn)殿內(nèi)基本空置,只正面供桌,現(xiàn)無香火。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 顯忠祠正殿大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 顯忠祠正殿楹聯(lián)</h3> 殿內(nèi)北墻上掛有“土木顯忠祠原貌圖”,可知原山門兩道、東西廂房各三間、東西配殿各兩間,均為正脊硬山殿式建筑。現(xiàn)正殿兩側(cè)耳房的配殿不存,東西廂房為新建,兩山門改為月亮門與西洋門,與古祠的數(shù)百年歷史明顯不搭。而且,現(xiàn)院內(nèi)的東西廂房明顯內(nèi)移,嚴重影響了整個院落空間尤其是正殿視線。笨人以為,文物及至歷史建筑的復(fù)建乃至遷建,應(yīng)保持起碼接近當初的營造規(guī)制與風(fēng)格。建議有關(guān)部門:擴拆周邊民居,恢復(fù)顯忠祠的本來面目與空間格局,按原制式、原材料、原工藝和原地址重建東西廂房與東西配殿以及兩道山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 土木顯忠祠原貌圖</h3> 墻上還有“顯忠祠簡介”,“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太師也先率軍大舉入侵。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不顧百官勸阻,偕王振并官軍御駕親征。由于倉促上陣,當八月十四日戰(zhàn)敗退至土木城時,追兵趕到,四面圍攻并切斷水源。十五日,也先用假議和之計誘使明軍移營后撤。趁混亂之機,也先率兵擊潰明軍,致使英宗皇帝被俘,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數(shù)十名官宦殉難,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九日,郕王朱祁鈺即皇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翌年為景泰元年(1450)。為祭宣府、土木陣亡將士,葬其遺骸,景泰初建顯忠祠,于祠內(nèi)豎神位,祀殉難諸臣,計六十六尊牌位。景泰八年(1457),南宮奪門,英宗復(fù)位,景泰帝代宗被削皇位,兵部尚書于謙蒙怨。天順九年(1465),憲宗朱見深即位,平反怨案,恢復(fù)代宗皇帝尊號,為于謙昭雪。憲宗命懷來重修顯忠祠,立碑紀事。祠成之日,憲宗親自撰寫碑文,題寫祠匾。后顯忠祠年久倒塌,又遭火災(zāi)燒殘將盡。明萬歷年間,懷隆兵備道胡思伸主持重修顯忠祠,祠堂高大而壯觀。清初,祠堂被戰(zhàn)火燒毀。康熙五十六年(1717),口北道徐炯重修,撰寫碑文,說明牌位失散原因。民國初年,當?shù)匕傩沼志栀Y修繕。馮玉祥將軍任張家口督辦時,曾瞻仰了顯忠祠。”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 土木之戰(zhàn)作戰(zhàn)線路示意圖</h3> 讀罷簡介,不由想起京城的智化寺。那座英宗皇帝敕賜的寺廟,竟是太監(jiān)王振的家廟。這兩位,正是土木之變的主角。一位昏君,一位奸臣。這位奸臣本一介太監(jiān),但“司禮監(jiān)總管宮中宦官事務(wù)”,關(guān)鍵還“司禮監(jiān)提督東廠等特務(wù)機構(gòu)”,乃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正是奸臣能當?shù)昧嘶实鄣募摇⒆龅昧嘶实鄣闹鳎砸粋€太監(jiān)就指揮并葬送了大明五十萬大軍。有資料說,實為二十萬,而號稱五十萬。可是后來,英宗在京城智化寺為王振豎碑立傳旌忠祠,憲宗也于宣府土木敕賜顯忠祠祭祀殉難的重臣與大將。這對父子倆皇帝,竟唱起了對臺戲。對立的還有王振在土木的死法,一說護衛(wèi)大將軍樊忠“吾為天下誅此賊”而以錘擊斃,二說是“拔刀自刎”而為國盡忠。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9 太監(jiān)王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0 明英宗朱祁鎮(zhèn)</h3> 雖說智化寺也命運多舛,但比顯忠祠還好些吧。相對智化寺的高大上,顯忠祠要簡陋得多,別說智化寺的廡殿了,連歇山、懸山都不是,配殿都是耳房規(guī)制,連正殿里的牌位都是墨寫的。其實,神位原是木牌,只是早被戰(zhàn)火燒毀,后來改為墨寫了。經(jīng)官府和百姓修繕的顯忠祠,幾番被毀幾度重修,修來修去到目前,卻是規(guī)模縮小、材質(zhì)降低、工藝不堪。還好,能看清正殿的五架梁、柱礎(chǔ)的覆盆式、磚墻的粗淌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1 顯忠祠正殿靈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2 顯忠祠正殿木架梁</h3> 能訴說那段歷史的,除了顯忠祠還有幾通殘碑,多為后人對土木之變的感慨之詞。如東廊心墻上,有清乾隆年間禮部尚書吉林德保謁詩“軍行當日出倉皇,遺恨千秋此戰(zhàn)場。碧血至今沉朔漠,丹心終古護群王。垂堂誤入奸閹計,勒鼎遙留詞客傷。昭代春秋隆祀典,滿庭生氣溢馨香。” 但院內(nèi)最早的碑,據(jù)說是明萬歷九年(1581)萬世德的《出塞曲四首》。如果說前者偏重祭奠之情,后者則更加客觀地表達了戰(zhàn)事之悲,“塞門春去草芊芊,青蹕何由駐九天。”“莫道冒頓無情者,猶自嵩呼德漢恩。”“胡笳四合夕陽殘,無數(shù)貂裘擁漢官。”一個小小的土木堡,就因為一位昏君、一個奸宦、一場戰(zhàn)事,“一戰(zhàn)”成名,留名明史,并成為國家焦點和歷史拐點。這場戰(zhàn)事之后,明朝勢力由盛轉(zhuǎn)衰,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3 顯忠祠正殿廊心墻碑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4 顯忠祠院內(nèi)碑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5 顯忠祠西廂展品</h3> 顯忠祠記載了歷史,但歷史太過豐富而深邃。關(guān)于土木之變,我們有必要走出顯忠祠,去看看古戰(zhàn)場吧。<br><br><b>2、半圈土得掉渣兒的堡墻</b><br> 土木堡,就是令大明王朝蒙羞的古戰(zhàn)場。據(jù)史料,“唐初,高開道據(jù)懷戎時所置。”遼金時,名為“統(tǒng)幕”,是將帥設(shè)大帳處。宣府一帶,口音直硬生澀,“統(tǒng)幕”便先成“土幕”后為“土木”。元代陳孚有詩《統(tǒng)幕鎮(zhèn)濤》,“千里茫茫草色青,亂塵飛逐馬蹄生,不知何代開軍府,猶有當年統(tǒng)幕名。”看來,早在元時,土木便已開“軍府”。而且,“南鎮(zhèn)媯水流域,北鎖懷(來)赤(城)交通,西扼漠北要道,東當京畿門戶”的土木堡,堪稱“沖要之所”,向為兵家必爭之地。<br> 土木堡,平面大致船形,堡墻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寬約500米,墻高6米左右。《懷來縣志》載,“明景泰五年(1454)復(fù)修,筑土木城堡。隆慶三年(1569),磚甃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周三百五十七丈。池深七尺,闊一丈八尺。”由此可知,大規(guī)模加固城墻,是在土木之變后五年,明朝對土木地位重視空前。甃,井壁也。磚甃,此指磚砌城池。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原土筑磚包的城堡,現(xiàn)只存南墻和東墻,且只剩土墻。<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6 土木古建筑分布圖</h3> 走街串巷,很難看到大段的堡墻。高大的夯土墻芯被密密麻麻的民居簇擁著,也遮擋著。大部分墻體,已被當作農(nóng)家的院墻,堆放著各種雜物,甚至是大堆的玉米。每每走近,便是村民自家的宅院相隔。不好意思敲門,卻有一位老哥熱情相邀進院,大家終于有了零距離接觸堡墻的機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7 土木堡農(nóng)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8 土木堡老墻下的玉米堆</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19 土木堡南墻</h3> 眼前的古堡老磚幾近扒盡,尚余夯土墻芯,還被幾百年的日曬雨淋,風(fēng)化得掉土渣兒。但土墻高大威武,雖赤裸身軀,仍屹立數(shù)百年;雖身高有所降低,形象已然蒼老,但雄風(fēng)猶在。那一道道的夯土印記,便是他的皺褶,還滲著汗;那一道道的裂隙,便是他的刀傷,還流著血;那一處處缺口,便是他的彈洞,還透著風(fēng)……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0 土木堡城墻夯土層</h3> 這些,足以令人敬仰!該敬仰的,還有這里的村民,是他們保護了老墻。在此想說,不要太苛求這些駐城守堡老兵的后代。能讓這些夯土墻芯保留下來,就要感謝他們!而且,這座古堡的包磚被扒,并非我們聽說的村民拆來蓋房砌院。據(jù)說,當年懷來的老縣城規(guī)劃入水,要在沙城新建。于是,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下令,先拆堡內(nèi)廟宇,后扒磚墻。這個鍋,土木老鄉(xiāng)不能背。<br> 那老哥還說,“堡子有城門呢,就在隊部那邊。”后來看圖,才知南門為正,名“祈寧門”;另有東門“迎恩門”,西門“沛澤門”,甚至還有小西門、小北門呢。老鄉(xiāng)還告訴我們,去東門看看吧,別的全沒了。<br>  于是,由南墻外繞東墻,路邊的土木村影壁后面就是東門。其實,就是土墻上的缺口。缺口兩側(cè),各有墩臺,南側(cè)的還土得掉渣兒呢,北側(cè)的已水泥包裹,立面呈梯形的敵樓狀。大概是為缺口讓出足夠的行車空間,南立面下半部變得直切,顯得怪異。其東立面,刻有“土木堡古城遺址”字樣,大概這是這座古堡的名片,我以為大可不必。有墩臺腳下的“明長城—土木城堡”文堡碑足矣,何必弄個假的冒充真的。本來,真的已很有魅力,結(jié)果弄個假的惹來爭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1 土木堡東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2 土木堡東門墩</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3 土木堡城文堡碑</h3> <b>3、一些尚且挺立的老屋</b><br> 由東門進堡,好好逛逛吧。從土木古建筑分布圖可知,土木堡廟宇眾多,除顯忠祠外,還有泰山廟、真武廟、城隍廟、老爺廟、文呂廟、五道廟、七神廟、二郎廟、三官廟、龍王廟、馬神廟、玉皇閣、三清宮、華嚴寺和天主教堂等,還有一座燈盞樓呢。可是,這些大多無存,只好就近觀觀老房子了。<br> 隊友都是上些歲數(shù)的人,看見老物件就覺得親。很多就是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嘛,老家的早沒了,這里卻還有,便喚醒了心底那久違了的故鄉(xiāng)情愫。盡管有的塌了,有的破了,有的爛了,但他們還在,起碼可供人緬懷嘛。存在,就是硬道理。尤其是原汁原味的存在,最是硬道理。<br> 比如,臨街的倒座房,竟然面南開著大尺度的玻璃窗,明晃晃的還住著人。比如,面北的小門樓,門楣上有簪子,盡管沒刻字。比如,門樓的走馬板,左右兩塊組合,盡管沒繪畫;門腿子上的盤頭很完整,盡管戧檐磚沒雕琢,但荷葉墩有雕花,特別是混梟連體雕鑿更生動,這在京城的老房子極罕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4 土木堡老房前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5 土木堡老宅大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6 土木堡老宅墀頭</h3> 尤其是老宅子的一字影壁,是晉北察南一帶常見的鑲貼于正對門的那種帶磚帽子的磚仿木假式影壁。雖影壁芯不事雕飾,只是六角磚砌,但其他部位多有精妙可觀。請看,屋頂?shù)募偈秸挂约扳忚K排山的勾頭滴水瓦;下為磚檐,是那種磚仿木的磚飛椽;再下是帶撞頭的墻身,撞頭面寬一磚,加劇了影壁芯的鑲嵌感;接地的基座似為簡化須彌式,束腰以立磚相接。一大看點是上接磚檐的大枋子,兩端有城磚剔出的荷花箍頭,極為精美。作為裝飾柱的邊柱,由磚接成,雕有對聯(lián),上聯(lián)很清晰,“道在圣傳修在己”,推測下聯(lián)為“善由人積福由天”;橫批“迎禧接福”,則在大枋子中央。其祥瑞之氣,不以言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7 土木堡老宅影壁</h3> 還有,那多有殘斷的正脊,已經(jīng)朽爛的椽與瓦,翻修過的磚代木后檐椽,圖案大為簡化的木窗欞,以及相當普遍的磚雕,總也看不夠。即使是近現(xiàn)代的建筑也有些歷史的痕跡,還沒有抹去,笨人也想銘記。比如那些革命標語,還有舊戲臺,在默默地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過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8 土木堡老宅正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29 土木堡老宅的椽與瓦</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0 土木堡老宅磚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1 土木堡老宅窗欞</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2 土木堡老宅磚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3 土木堡老宅后墻標語</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4 土木堡戲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5 土木堡東門外影壁</h3> <b>4、一處不為人知的古戰(zhàn)場</b><br> 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的,還有村北那座五間六柱的高大牌坊。牌坊前有拉煤的大車阻擋,煤塵將地面乃至牌坊污染。我們只能近前觀看,這才發(fā)現(xiàn)牌坊已顯斑駁,但梁枋之間的望板上“明代土木之變遺址”的金色大字觸目驚心,背面則有“記史訓(xùn)強國洗辱”。在此,隊友一番斷句后認為,“記史訓(xùn),強國、洗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6 土木村北牌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7 土木村北牌坊(局部)</h3> 據(jù)說,牌坊后面山包上的小亭子,便是當年英宗皇帝被俘處。登高遠望,土木這方天地不免詭異。后人怎么能看懂,當年堂堂五十萬(一說二十萬)明軍,還是以京師三大營為主的精銳,居然在自己家門口被兵力遠不如己的瓦剌軍全殲于這彈丸之地。真是宋有靖康之恥,明有土木之羞啊。可以想見,當年的此地,就是屠宰場一般,血流成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8 土木之變遺址</h3> 李賢《天順日錄》:“明日于土木駐營。宣府報至,遣成國公率五萬兵迎之。勇而無謀,冒入鷂兒嶺,胡寇于山兩翼邀阻夾攻,殺之殆盡,遂乘勝至土木。明日巳時,合圍大營,不敢行也。八月十五日,將午,人馬一二日不飲水,渴極,掘井至二丈,深無泉。寇見不行,退圍。速傳令臺營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復(fù)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營中,積疊如山。幸而胡人貪得利,不專于殺,二十余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余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于此舉者,胡人亦自謂出于望外,況乘輿為其所獲,其偶然哉?”以至于,土木之戰(zhàn)一個多月后,宣化總兵楊洪報,“于土木拾所遺軍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頂,甲一百二十余領(lǐng),圓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銃二萬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萬支,大炮八百個”。這些,還只是瓦剌軍沒運走的一部分。老夫心想,“兵力是人家的若干倍,卻被全殲啦,這打的什么仗呢?又有神槍又有炮,你可是放啊!”算了,走吧!一想就生氣!<br><br><b>5、三座免費贈送的烽火臺</b><br> 本來今天就兩站,但在兩站之間,領(lǐng)隊又免費贈送了三座烽火臺。先是村東就有一座,不到200米。這就是土木堡烽火臺,即懷來69號烽火臺;其臺體黃土夯砌,風(fēng)化嚴重;底近正方,邊長均14米左右;殘高3米余,剖面呈梯形。其周邊有直切之痕,疑曾被取土破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39 土木堡烽火臺</h3> 再是距土木一公里的奚家堡烽火臺,即懷來68號烽火臺,地處國道旁邊,南側(cè)矗高壓電塔,北側(cè)有電線橫穿。其底呈矩形,東西近11米、南北9米余、殘高6米多;也為黃土夯砌,土質(zhì)粗糙,有小石子裸露;夯層明顯,約十公分。疑當年有包砌,現(xiàn)已無存,臺頂建筑缺失。簡單記錄,走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0 奚家堡烽火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1 奚家堡烽火臺文保碑</h3> 又一公里,下車順鄉(xiāng)村路北行約500米,果園相圍的高大威猛的土墩就是石虎窯烽火臺,即懷來67號烽火臺。其底也為矩形,東西10米余、南北約12米、殘高9米多。此臺也由黃土夯砌,夯層明顯,約二十公分。其四周有護墻,形成墩院,也如臺體平面一般方正,構(gòu)成“回字”格局。頂部有標樁,上刻“破標違法”、“八一年制”字樣。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2 石虎窯烽火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3 石虎窯烽火臺墩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4 石虎窯烽火臺夯土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5 石虎窯烽火臺標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6 石家窯的老樹</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7 石家窯的小孩</h3> <b>6、一首沉沒于水底的悲歌</b><br> 下午兩點,終于到達臥牛山前,我們要到訪的是懷來故城。據(jù)史料載,懷來先稱“沮陽”,見于《漢書?地理志》,從秦一直沿用至南北朝。按說,沮為水部,水北為陽,《康熙字典》里有“涓沮小流”一說。但城南有沮水并無定論,但有一河名為“浴水”。懷來又稱“懷戎”,始見于北齊,一直延用至遼。據(jù)《辭海》,“懷”有安撫之意;戎為中原對西北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以“懷戎”命名,有“安撫少數(shù)民族,消除敵對”之意。據(jù)《遼書?地理志》,“太祖改懷戎為懷來”,去掉輕視少數(shù)民族的“戎”字,換取“來”字。也有傳說,“明初,劉伯溫修建北京城時出關(guān)考察,見此地山勢、河流頗具風(fēng)水,于是在此建城,取名‘懷來’”。<br> 懷來故城,始建于唐代,并設(shè)清夷軍。“長安二年(702),媯州治移清夷軍城。后媯州為奚王所占,改稱可汗州。遼時,太祖仍襲可汗州,改懷戎為懷來。遼太宗年間(927—947)懷來城為西京道大同府,奉圣州下轄可汗州清平軍懷來縣,為州、縣治所在。明初,遷民于關(guān)內(nèi),州縣俱廢。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懷來守御千戶所;永樂十五年(1417)改為懷來左衛(wèi),十六年(1418)改為懷來衛(wèi),直屬后軍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六月改屬萬全都指揮使司,歸東路管轄。作為宣鎮(zhèn)東路的衛(wèi)所,懷來城轄沙城堡城、土木堡城、榆林堡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改懷來衛(wèi)為懷來縣,下轄沙城堡城、新保安城、土木堡城、礬山堡城、榆林堡城。”<br> 懷來故城北依臥牛山,南臨媯水河,西通晉蒙,東達京津,自古就是軍事要地,素有“京畿名鎮(zhèn)”、“北門鎖鑰”之稱。《懷來縣志》載,“懷來雖區(qū)區(qū)百里,而西屏宣鎮(zhèn),東蔽居庸,北當槍竿、滴水崖之沖,南護白羊、鎮(zhèn)邊城之險,前代列戍屯兵,視為重鎮(zhèn)”。又說:“宣鎮(zhèn)扼要之區(qū)不在鎮(zhèn)城,而在懷來。”<br> 《宣大山西三鎮(zhèn)圖說》載,“本城即古媯川,蓋縣治也。洪武初年依元舊城修筑,永樂二十年展北面,半倚高岡,正統(tǒng)、景泰繼包磚石,嘉靖四十五年加高,連女墻通高三丈五尺,周七里。西關(guān)故土筑,萬歷十四年亦磚包焉,共周八里三百七十四步二尺。本城適當東路之中,東昌鎮(zhèn)、橫嶺相表里,捍外衛(wèi)內(nèi)胥賴之。內(nèi)駐扎懷隆道及游擊、管糧通判,原設(shè)有守備,懷來、延慶右二衛(wèi),除游兵外,守備所領(lǐng)見在官軍一千三百二十三員名,馬二百二十七匹,止管火路墩三十八座。”<br> 據(jù)說,“城垣上筑城樓三座,角樓三座,鋪舍28座,敵樓26座,垛口985個。” 東、南、西三座城門,各有甕城拱衛(wèi),東門“明靖”,南門“迎恩”,西門“永安”。另,城墻外側(cè)建有壕溝,深、闊各一丈。且“城內(nèi)街衢井然,屋舍整齊。有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中間是十字街。街心有四個木制結(jié)構(gòu)牌坊,雕梁畫柱,氣宇軒昂。連接主街的巷道有田家巷、武廟巷、三元街、小新街、東岳廟巷、城隍廟街、四眼井巷、兩眼井巷、草場街、大悲寺巷、大學(xué)巷、通府巷、慶壽寺街、張老巷、小馬戰(zhàn)、順城街、觀音堂巷、舊守府巷、西關(guān)大街等。南大街建有雄偉壯觀的縣衙建筑群,是按照明代縣衙的規(guī)制修造的,占地約20多畝。東牛角山上建有泰山廟,據(jù)縣志載:‘四月十八,傾城仕女詣東門外小山,上泰山行宮進香’,‘宮殿樓閣六七尺,金碧輝煌,窮工極巧,更制旌旗儀仗,高照錦益,金鼓簫笙’。”只讀這些文字,便有畫面生成,可知當時盛況。<br>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8 懷來城示意圖,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h3> 當年的懷來故城,依山傍水,建筑奇特。東郊雨霽、西巖月落、南山疊翠、北嶺凌云、三橋晚釣、古寺晨鐘、渾河白浪、佛峪溫泉,號稱“懷來八景”。元代揭奚斯有詩“落日開平路,懷來古縣城,數(shù)家惟土屋,萬乘有行宮。雪擁關(guān)山壯,塵隨驛馬輕,長橋人并立,還愛此河清。” 這樣一座詩情畫意的古城,幾百年來,多經(jīng)戰(zhàn)事,但均未遭到嚴重破壞,至1949年城垣完好。但建國后,因修建官廳水庫而沉于水下,化作沉沒于水底的悲歌,隨風(fēng)浪嗚咽。現(xiàn)只余殘存的部分城墻,尚且挺立于水庫西岸,沿山梁蜿蜒,記載著歷史的變遷。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49 懷來城一角,圖片源于網(wǎng)絡(luò)</h3> <b>7、一部穿越時空的老電影</b><br> 未及上山,殘墻就如有魂魄一般引領(lǐng)著我們前行。北坡上山,風(fēng)勢漸強,不及午餐的隊友卻要發(fā)力沖頂。老墻在望、平湖在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0 仰望故城殘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1 登上臥牛山</h3> 當湖水超越了山梁,當老墻沖入水面,有隊友喊“西海岸,西海岸”,笨人心說的乃“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此時,心入迷境,一切茫然。于是,情緒決堤,胡言亂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2 老墻沖入水面</h3> 當臥牛脊分兩半,陰陽便沒了界線。當土墻與湖水爭艷,季節(jié)與花卉也都靠邊去站。當你面朝大海,即使沒有花開,也有詩意自來。的確,眼前的景觀不是一個美字可言,也不存在誰的感覺更準。突然想起土木影壁上的“撞頭”,這撞頭而來的美景有種強勁的張力,沖擊你的胸膛,砰砰作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3 臥牛脊分兩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4 土墻與湖水爭艷</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5 面朝大海</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6 拍照的隊友</h3> 還有比殘墻更美的幕嗎?走上了這里,你就是幕布上的樹。還有比湖岸更美的路嗎?走上了這里,你就是最幸福的驢。山水一色里的行走自帶光環(huán),無論逆光、順光還是側(cè)光,都有唯美的畫面呈現(xiàn),在眼里也在心里。有時候,緬懷也是旅程,也是修行,只可慢步,不必發(fā)聲。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7 殘墻是最美的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8 湖岸是最美的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59 山水行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0 老墻上的緬懷</h3> 眼前的殘墻斷壁,多為夯土砌就,不時裸露的磚瓦則昭示著曾經(jīng)的輝煌,還有強壯。眼前的城墻老了,筋脈裸現(xiàn),傷痕難掩,甚至?xí)r續(xù)時斷。 但她愿把我們摟在懷里,溫暖安然;可有時也把你拋上浪尖,心驚膽顫。老墻可以是懷抱,老墻可以是依靠,但過多的溫暖與扶持,早晚是毒藥。這就是老人,知道該讓你何時上山,還有下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1 老墻的弧線</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2 老墻的洞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3 殘存的磚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4 城墻的環(huán)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5 墻與山層疊</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6 山與水相接</h3> 眼前的湖光山色與老墻相映,明快而滄桑,壯麗而悲涼。這里是生產(chǎn)電影的基地,曾經(jīng)走來諸多的明星。我們不是演員,更不是明星,甚至連觀眾也不是。我們只是驢,隨心所欲,但卻與你偶遇。于是,我們也留影,但留影只是瞬間,行走才是命運。不過,任何的前行都有必要,及時的回眸。回望的驚喜,往往超越前瞻,成為你最出彩的一筆,銘于心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7 留影瞬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8 前行畫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69 回首來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0 前瞻終點</h3> 古今可以縱穿,真假可以糾纏。真的已然走遠,假的近在眼前。挽求真的無力,排斥假的沒戲。電影基地的布景,可以承載炮聲隆隆,但不可避免的穿幫,就像打在祖宗的臉上,啪啪作響,還要讓觀眾鼓掌……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1 原汁原味的老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2 刻意打扮的戰(zhàn)場</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3 假窯洞與真老墻</h3> 還是下山走吧,一不小心回望,發(fā)現(xiàn)了期待的肖像。您說這是匹駱駝,還是一頭牛呢?關(guān)于臥牛山,景區(qū)的說法是“形似臥牛”“橫臥在一碧如玉的官廳湖面,猶如一頭雄健的巨牛,脖子伏在岸邊為半島,頭伸向水中成為一個小島,三面環(huán)水。”笨人心想,這要看哪個方位呢?臥牛山,三十年前來,那次是奔水里,但不知水底有城。此番再來,笨人專來尋墻,也不知墻有多長。可是無論如何尋覓,也找不了城與墻的聯(lián)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4 駱駝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5 臥牛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6 水中的牛頭</h3> 最后感謝兔哥,給尋來了“南口戰(zhàn)役前敵總指揮所舊址”。此為老夫幾年來的一謎,就這么讓兔哥給破了。南山垣收尾不成,但額外收獲頗豐,便想吃魚祝賀,門口又撿了西撥子烽火臺一座。瞧這事弄的,都不好意思多說。索性放開干吧,吃魚無關(guān)老莫!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7 邊走邊踅摸</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8 南口戰(zhàn)役前敵總指揮所紀念碑(正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79 南口戰(zhàn)役前敵總指揮所紀念碑(背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0 西撥子烽火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1 西撥子長城文堡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圖82 鐵鍋魚</h3> 參考資料:<br> 《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匯編》,薄音湖編輯點校,內(nèi)蒙古大學(xué)出版社,2015年5月第一版<br>  《明長城宣府鎮(zhèn)防御體系與軍事聚落》,楊申茂等,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连市| 马山县| 巴林左旗| 南宁市| 永定县| 韩城市| 雅江县| 通州区| 竹溪县| 宜良县| 永年县| 砀山县| 新田县| 勐海县| 兴隆县| 南通市| 上蔡县| 普兰县| 文化| 农安县| 南召县| 重庆市| 竹北市| 商水县| 新安县| 鄢陵县| 马鞍山市| 胶南市| 高密市| 诸暨市| 上饶市| 青阳县| 南昌县| 大丰市| 杭锦旗| 景宁| 临夏市| 瑞丽市| 商水县| 朝阳市| 柏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