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品發表了半個小時,收到美篇《我們都愛下廚房》主持人</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樂婆婆老師</b><b style="font-size:20px;">的溫馨提示:老師好,這個圖片模糊,可以去掉。我看到這個信息后,立即將那個圖片更換了,而后再重新審視一遍作品。當我返回這個美篇時,就看到紅紅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精 選</b><b style="font-size:20px;">”兩個字。那個圖片直接影響美篇的加精與否,我真是萬分感謝樂婆婆老師了。作為美篇主持人,每天日理萬機,怎能顧得上私信于我?她為了圈內成員的成長與進步,為了廣大美友能欣賞到高質量的作品,而大公無私。這種做法彰顯出一個主持人的認真與負責,風范與品格,權釋了“主持人”這個無尚的榮譽,我在這里再一次感謝主持人樂婆婆老師。我只??認真做飯,虛心學習,精心編輯,為美食行業添磚加瓦,才能無愧于美食領域的一個成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攪團”顧名思義,是一種通過攪打使面粉或面糊成熟、凝固為團的一種美食。“攪團”,突出一個“攪”字。俗話說:</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攪團要好,攪上三百六十攪</b><b style="font-size:20px;">”!喲,這個數字嚇人呢,360攪把人累壞了。沒那么夸張,做多人吃的攪團雖說累人,但,是幾人輪流攪,做三四個人的攪團,也不怎么累。現在,開攪團店的,是用機器攪的,省事多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過去,娘家四代人住在一個屋檐下。曾記得家里最多17個人,我們子妹11人,再加上父親母親,爺爺奶奶,還有大嫂和大侄兒,共17人。做一次攪團,可謂聲勢浩大,場景狀觀。打攪團,是一項力氣活和技術活:燒一大鍋(口徑3尺)沸水,兩個人站在鍋邊,一人往鍋里均勻地撒面,一人雙手緊握一根長搟杖不停地在鍋中用力地朝一個方向攪,邊撒邊攪,邊攪邊撒,逐漸使鍋內的面糊攪成一個巨大的漩渦!這個漩渦勻稱、晶亮、細膩,呈稠糊狀,這就是攪團的雛形。攪面糊是要氣力的,我清楚的記得:每次做攪團,我媽媽是總指揮,一邊負責往鍋里撒面,一邊掌握面糊的稠稀和火侯的大小, 我大哥經常是打攪團的主力。因為婦女們臂力不夠,面團攪不動、攪不勻,影響攪團的質量和口感。就是男人打攪團,也要累出一身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家經常利用下雨或下雪等極端天氣做攪團吃,這樣不耽誤農活又有人打攪團。有時打攪團是男女搭配或全家上陣,那場面是非常的壯觀而“唯美”:夫妻兩人站在熱氣騰騰的鍋邊,一邊攪面,一邊撒面。面粉在空中紛紛揚揚,如雪花飄落;攪面的人揮動著搟杖,在鍋中畫著優美的弧線,兩人配合嫻熟而默契。若是全家人上陣,那就更火了:一人攪面,家人圍鍋而站,依次往鍋里揚面,面粉紛飛,與霧氣相融,構成了一幅頗富詩意的勞動場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打攪團的方法是往沸水里撒生的面粉,不停地撒,不停地攪。還有一種方法是把面粉加清水和成面糊,然后倒入沸水里不停地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小時候吃過媽媽做的蕎面攪團,那時盡管油水少,也覺??非常好吃。那是媽媽的味道,那是兒時的記憶。時隔40多年了,再也沒有吃過攪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了,總覺得攪團是過時的食物,是填飽肚皮的食物而已。八零后的小伙伴根本沒有聽說過“攪團”這個名詞,在他們的腦海里,只有細米細面,大魚大肉,山珍海味。于是呼男女胖子比比皆是。所以,一些人又開始注意養生和減肥。逐漸接觸粗糧,如小米,玉米??,高梁,豆類等。喝小米粥,打豆漿喝,蒸糙米飯吃……可是,還有不少頑固派根本瞧不起什么粗糧,更不想吃粗糧,依然如故地我行我素。比如蕎面也是一種粗糧,用蕎面糝子可以打蕎面涼粉吃,用蕎面面粉和成面團??以壓蕎面饸饹吃,和成稀糊做蕎面煎餅吃,還可以做蕎面攪團吃。攪攪團比較麻煩,所以,很少有人攪攪團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想回味一下兒時的味道,早就想做攪團吃,想償試一了下打攪團的過程。今天終于下定決心了,昨天就上網搜了幾個打攪團的視頻,發現不同地區的風俗不同,攪團的用料也不同。攪團起源于陜西,甘肅,關中等地區。根據主要用料的不同,分為蕎面攪團、玉米攪團和洋芋攪團。其中蕎面攪團就是我們陜北的特色小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美食視頻往往是一看就會,一做就費。看著容易做著難,或者是看著激動,下來不動。要想享受美食,必須要有一雙勤勞的雙手,必須要親自償試做一做攪團,才能掌握面糊的稠稀與生熟,掌握火侯的大小與時間的長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我攪的蕎面攪團,我可以驕傲地告訴大家 : 我平生第一次打攪團,盡然做成功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俗話說: 熟死的攪團也生著了。這句話說明攪團不容易熟,費事攪。可是,口感告訴我: 攪團定性熟了。慢火長時間地攪,熬,不信不的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有一個俗語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要黏,勾子擰圓!”講的就是攪團制作的訣竅!將面糊在開水中不斷攪拌,直至光滑黏稠。攪團要好吃,必須要多攪,反復攪,不停地攪,撅著屁股攪,讓你的渾身動起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攪團入口后,滑潤爽適,綿軟如涼粉,入口即化,噴香撲鼻,勾人饞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需食材 : 面粉,蕎面,芡面,食鹽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一小碗普通面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盆中分別倒入一小碗蕎面和一小碗面粉,少加一點食鹽,增加韌性,我準備的大約是3人的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蕎面面有些陳舊,所以加了對半普通面粉,兩小勺芡面,都是為了增加攪團的韌性和口感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兩小勺芡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少量多次地加入冷水,用筷子沿一個方向攪拌 。攪成像下面這樣較稠而細膩的的面糊,靜置一會兒,讓一些沒有溶解的顆粒慢慢化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面糊靜置時間炸辣子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盤中分別是蔥未,蒜末,辣椒面,干辣椒,黑芝麻(沒有白芝麻,用黑芝麻代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把備好的料都放入一個小點的盆子里,再倒入半勺食鹽,一點胡椒粉,然后澆入滾燙的熱油,激發岀它們的香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后再分別倒入一小勺味極鮮,一小勺蠔油攪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懶??調酸湯,就在辣子油里加入適量香醋和涼開水攪勻即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切一把蒜苗碎(沒有買回來韭菜,就用蒜苗代替),撒點食鹽腌一會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還準備了雞精,味精,松鮮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調一盆兒酸湯: 小盆中放入適量食鹽,味精,雞精,松鮮鮮,香油,倒入涼晾的開水和適量的陳醋,最后撒入腌好的蒜苗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面糊靜置了一會兒,里面的顆粒應該溶化了,再沿原來的方向攪拌一陣子。感覺面糊稠的話,再加入適量清水,再攪拌成比較稀的面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面糊和好了,開始打攪團。開火。在高壓鍋底部和四周刷一層油,倒入和面糊體積差不多的清水(面糊已經很稀了,鍋里的清水不能倒太多),大火??燒開后調小火。一手端起裝面糊的盆子慢慢往鍋里倒,使面糊呈線狀。一手用筷子不停地轉圈兒攪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繼續保持小火??, 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面糊越來越濃稠,用筷子已經攪不動了。這時就起用祖傳搟面杖,用它攪面糊既省力又省時。利用它的大頭快速旋轉所產生的貫性,可以帶動周圍大面積的面糊跟著旋轉,既可以防粘鍋,又可以加速面糊的成熟時間。始終沿一個方向攪,攪,攪,轉,轉,轉。一把手攪困了再換另一把手,歇一歇,再攪再轉。就這樣面糊在旋轉中變的越黏稠越勁道越光滑。用搟仗挑起一點面糊,半天也掉不下來就基本熟了。為了驗證面糊是否熟了,舀一點面糊倒入碟子里涼一會兒,嘗一嘗就知道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時蓋蓋燜兩分鐘,揭蓋后看到上面有許多皺折,就證明攪團成功了,關火出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把攪團舀在一個大盤子里,讓它涼一涼,凝固一下,口感更勁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后再用小勺一塊一塊地勺在碗里,先倒入調好的辣子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再倒入酸湯,這碗油光閃亮的攪團,誘惑到你了嗎?反正,我是饞久了。今天終于吃到了自己親手做的久違的攪團,雖然打攪團的胳膊發酸發困,但,是自己想做的事情,累也無所謂,權當鍛煉身體吧。八十幾歲的婆婆邊吃邊說: 她只做過一次攪團,還生著了,再也沒有做過。她是不好意思表揚我,而說她曾經做過生的攪團,其實是從側面表揚了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個人吃過攪團后,還剩這么一小盆。入冰箱冷藏,第二天更好吃,即涼拌攪團。涼爽開胃,清淡軟綿,暄香入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蕎面與白面“兩面”合一,即粗糧與細糧搭配,做出來的攪團,再配上辣子油和酸湯,油光閃爍,湯色艷麗,看著、聞著都有食欲。口感特殊,味道醇香,營養豐富,吃慣了雞鴨魚肉的現代人吃一次攪團,真有一種別開生面的感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媳婦說 : 好吃!好吃!你炸的這碗辣子油更香了。說著又舀了一塊兒吃起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個突發奇想: 你猜是什么?估計你一時半會猜不到。讓我來告訴你: 我想開個《陜北攪團小吃》店,請你告訴我成嗎?</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江县|
波密县|
七台河市|
岳阳县|
清河县|
盐津县|
吉水县|
信宜市|
金秀|
蓝山县|
乐都县|
塘沽区|
洞头县|
南城县|
竹山县|
团风县|
随州市|
于都县|
郎溪县|
尤溪县|
莱阳市|
武邑县|
肃宁县|
特克斯县|
连南|
石阡县|
达州市|
麻城市|
福建省|
汉寿县|
鄂尔多斯市|
贵阳市|
陆川县|
丹阳市|
三穗县|
定陶县|
纳雍县|
靖宇县|
阳信县|
吴桥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