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張遷碑》全稱為《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東東平縣。現陳列于山東泰山岱廟碑廊。碑高2.92米,寬1.07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碑主人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蕩陰(今河南湯陰縣)令。故吏韋萌等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紀之。碑陰三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錢人題名和錢數。碑陽隸書15行,滿行42字,共567字,字徑3.5厘米。碑陰刻立碑官吏41人銜名及出資錢數,共3列41行323字,隸書,字徑3.5厘米。額篆書“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2行12字,字徑9.5厘米。書體意在篆隸之間又能有意曲屈,似漢印之繆篆。12字分兩行而無列,布局緊密大小錯落,渾然一體,或挪讓、或盤曲、或長短、剛健有力,實為額中之妙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詞旨淳古,隸書樸茂,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蠶不并頭,雁不雙設,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是雕刻、書法藝術的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早著錄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瑯》。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疑其為后為摹刻。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刻碑書風樸茂端直,非漢人不能為,再加上自然剝落的痕跡,更非人為,碑為原刻。1973年出土的《鮮于璜碑》與此碑風格相近,而《鮮于璜碑》早《張遷碑》21年,二者均為漢隸中方筆之典型。</p> <p class="ql-block">書法臨習:海上漁夫</p><p class="ql-block">作品拍照:海上漁夫</p><p class="ql-block">美篇編輯:海上漁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水|
施甸县|
密云县|
沭阳县|
湄潭县|
陇川县|
务川|
武威市|
墨玉县|
晴隆县|
湄潭县|
蓬安县|
德州市|
淮滨县|
武宁县|
内黄县|
茶陵县|
盘锦市|
如皋市|
清水河县|
安国市|
琼结县|
连州市|
郑州市|
肃宁县|
雷山县|
辉南县|
福海县|
南乐县|
泊头市|
晴隆县|
香河县|
株洲市|
彭阳县|
衡阳市|
甘德县|
东至县|
定边县|
余姚市|
商城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