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書是作者武志紅早年在主持《廣州日報》健康心理專欄時的內(nèi)容合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近看心理學(xué)方面的書比較多,發(fā)現(xiàn)許多遇上種種心理疾病的人,其發(fā)病原因大多數(shù)與家庭有關(guā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家,常被我們用最詩情畫意的語言描繪成玫瑰色的港灣。但實際上,家既是愛的最主要傳遞者,也是恨的最主要傳遞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書中指出家分兩個,一個是我們與父母的原生家庭,一個是我們與配偶和孩子的新家。愛和恨是通過我們與原生家庭的關(guān)系模式,傳遞到了我們與配偶、孩子的新家的關(guān)系模式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孩子在六歲前,父母或其他主要撫養(yǎng)者的形象會被孩子內(nèi)化成為“內(nèi)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則會被內(nèi)化為“內(nèi)在的小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一個人的人格基礎(chǔ)是在六歲前形成的。所謂人格就是“內(nèi)在的父母”與“內(nèi)在的小孩”的關(guān)系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它不僅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智模式,也決定了心理健康程度。我們會將這個內(nèi)在的關(guān)系模式投射到我們與其他人、社會乃至與世界的關(guān)系上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說,如果父母真愛孩子,就要給孩子內(nèi)心種下一個良好的關(guān)系模式,讓孩子的“內(nèi)在小孩”和“內(nèi)在父母”這個關(guān)系模式和諧而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基本的原則是愛和自由。即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愛。另一方面,父母要給孩子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孩子在六歲前,其自發(fā)行為都沒有受到壓制,那么這個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心智模式非常健全、極富創(chuàng)造力和自主能力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書中列舉了許多活生生的案例,對我觸動非常大,“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專業(yè)的心理學(xué)原理和概念在作者筆下變得那么淺顯生動,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深層次問題讓我大開眼界,受益頗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溺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溺愛的外在表現(xiàn)是對孩子百依百順,但究其原因,是父母將自己“內(nèi)在小孩”投射到來現(xiàn)實的孩子身上,無節(jié)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節(jié)制地滿足自己,因為“內(nèi)在小孩”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nèi)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當父母溺愛孩子的時候,他們很容易忽視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長的需要。溺愛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不長大,一輩子都做他們的“內(nèi)在小孩”被投射的對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溺愛的父母是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被披上了“一切為了孩子”的外衣,變得仿佛無可指責(z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溝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的溝通是健康家庭的標志,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和不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假如孩子心中有了不滿,但又卻又被禁止表達,那么他們就會發(fā)展出一些特殊的表達方式來,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的做錯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別生氣,結(jié)果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攻擊,斥責(zé)甚至打罵他。這樣看上去是父母攻擊了孩子,但實際上是孩子內(nèi)心深處在故意惹父母生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好的方法是適當放手,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不要打著溝通的名義,迫使孩子必須進行交流,因為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希望有一個隱秘的空間。如果孩子沒有秘密,那么孩子永遠就不能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選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這個不斷自我選擇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也即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太多的父母有太強的控制欲望,他們不尊重孩子的這種生理欲求,不顧一切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頭上,強迫孩子按照他們的意志生活。然而不管父母的控制欲望有多么強烈,控制能力有多么強大,孩子的這種生命欲求不會消失,他會以各種理想不到的方式表達出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就是父母強迫讓孩子學(xué)好,而孩子偏偏要學(xué)壞。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這叫逆反或叛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是卻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孩子這樣做,不是因為學(xué)壞對他有多么吸引力,而只是為了與父母強加在自己身上的未來一直抗衡,只是為了表明我還是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書寫于2007年,作者說,在2006年“心理·健康”版做了很多沉重的話題,這些話題都發(fā)生在親密關(guān)系之中,是用錯了愛的名義。</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些沉重的話題看似典型而奇異,但實際上就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是我們?nèi)粘W钊菀着龅降膯栴},作者將這些問題歸為六個愛的謊言。其中,“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被排在了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是顛覆我認知的一個觀念。在我的觀念中,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說,許許多多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件,都是以愛的名義虐待孩子,或者不屑于借用愛的名義直接虐待孩子的父母實在太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對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的孩子也特別多。假如一個人沒有什么理由殘忍虐待甚至殺害他人,那么基本可以斷定這個人曾被殘忍虐待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多人控制不住自己,冷酷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和兒女或者殘忍地對待社會的其他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無法直面自己有一個“壞父親”或“壞母親”的事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的社會講究孝道,即使父母虐待了自己,我們也要認為父母是對的。但是這種理性上的接受不能遏制住他情感上的仇恨,但父母是不能恨的,所以他們把這種仇恨轉(zhuǎn)嫁到配偶、兒女或者其他人身上,這種轉(zhuǎn)嫁機制是很多惡性的基礎(ch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愛和母愛是偉大的,這是整個人類不斷繁衍并傳遞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渠道。但是遠不是說一個人有了孩子就自動成了好父母,真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懶惰的邏輯,是父母們?yōu)樽约洪_脫的最佳借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婆媳關(guān)系</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排在了六個謊言之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聽上去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關(guān)系,但卻忽視了本質(zhì),是婆婆,媳婦和兒子的三角關(guān)系,這個三角關(guān)系的核心是兒子,而不是婆婆和媳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心理學(xué)界普遍認為中國人的俄狄浦斯情節(jié)嚴重,中國傳統(tǒng)家庭失衡的親子關(guān)系是核心,夫妻關(guān)系是配角,母子關(guān)系重于夫妻關(guān)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媽媽而言,假如兒子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情感寄托,丈夫最多排在第二位,那么兒子一旦結(jié)婚,就意味著做媽媽的是將失去自己最重要的情感寄托,這種巨大的喪失,恐怕沒有誰愿意接受,不甘之下,婆婆免不了開展一場和兒媳的爭奪戰(zhàn)。</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假如大家庭尊重小家庭的獨立性,并且公公婆婆彼此相愛,他們的夫妻關(guān)系重于親子關(guān)系,那么婆媳關(guān)系就不會成為問題。因為婆婆失去的只是生命中第二重要的人,都是可以承受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角關(guān)系中核心的兒子,是調(diào)節(jié)婆媳關(guān)系的最佳人選。如果不想自己的家庭四分五裂,就當負起責(zé)任來,積極的去調(diào)節(jié)母親和妻子的關(guān)系,而不是去逃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你是長輩,也請記住孩子不是你的最愛,配偶才是你最重要的愛人。</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东县|
营口市|
正安县|
额敏县|
赫章县|
杨浦区|
申扎县|
玉环县|
石屏县|
故城县|
政和县|
南宁市|
姚安县|
潍坊市|
双峰县|
丘北县|
中卫市|
思茅市|
沅江市|
板桥市|
肃宁县|
曲沃县|
密山市|
利辛县|
古田县|
南丰县|
平阴县|
长子县|
固安县|
措美县|
武定县|
万年县|
张家川|
米林县|
蓬安县|
湖北省|
泉州市|
襄汾县|
清镇市|
新郑市|
淳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