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黑鸛</p> <p class="ql-block"> 黑鸛(學名:Ciconia nigra):是一種體態優美,體色鮮明,活動敏捷,性情機警的大型涉禽。成鳥的體長為1-1.2米,體重2-3千克;嘴長而粗壯,頭、頸、腳均甚長,嘴和腳紅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為純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線下,可以映出變幻多種顏色。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以魚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動物。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溪流附近,有沿用舊巢的習性。繁殖期4-7月,營巢于偏僻和人類干擾小的地方。黑鸛大多數是遷徙鳥類,只有在西班牙為留鳥,僅有少數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非洲西部越冬,此外在南非繁殖的種群也不遷徙,僅在繁殖期后向周圍地區擴散游蕩。 是白俄羅斯的國鳥。</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現身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濕地。</p><p class="ql-block"> 黑鸛兩性相似。成鳥嘴長而直,基部較粗,往先端逐漸變細。鼻孔小,呈裂縫狀。第2和第4枚初級飛羽外翈有缺刻。尾較圓,尾羽12枚。腳甚長,脛下部裸出,前趾基部間具蹼,爪鈍而短。頭、頸、上體和上胸黑色,頸具輝亮的綠色光澤。背、肩和翅具紫色和青銅色光澤,胸亦有紫色和綠色光澤。前頸下部羽毛延長,形成相當蓬松的頸領,而且在求偶期間和四周溫度較低時能豎直起來。下胸、腹、兩脅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或黑色,嘴紅色,尖端較淡,眼周裸露皮膚和腳亦為紅色。</p><p class="ql-block"> 幼鳥頭、頸和上胸褐色,頸和上胸具棕褐色斑點,上體包括兩翅和尾黑褐色,具綠色和紫色光澤,翅覆羽、肩羽、次級飛羽、三級飛羽和尾羽具淡皮黃褐色斑點,下胸、腹、兩脅和尾下覆羽白色,胸和腹部中央微沾棕色,嘴、腳褐灰色或橙紅色。</p><p class="ql-block"> 黑鸛是一種遷徙鳥,但在西班牙大部分留居,僅少數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到西非越冬;在南非繁殖的種群也不遷徙,僅在繁殖期后向四周擴散,主要做局部的高度運動;繁殖在歐洲的種群,幾乎全部遷到非洲越冬,其中少數在西歐繁殖的種群主要經直布羅陀海峽到西非;在西古北區和東歐繁殖的種群主要穿過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地中海東端遷往非洲越冬;在西亞繁殖的種群主要遷到印度越冬;而在俄羅斯東部和中國繁殖的種群,主要遷到中國長江以南越冬;遷徙時常成10余只至20多只的小群。主要在白天遷徙。遷徙飛行主要靠兩翼鼓動飛翔,有時也利用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秋季在中國主要在9月下旬至10月初開始南遷,春季多在3月初至3月末到達繁殖地;在歐洲秋季多在8月末至10月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春季在3-5月到達繁殖地。習性性孤獨,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水邊淺水處或沼澤地上,有時也成小群活動和飛翔。白天活動,晚上多成群棲息在水邊沙灘或水中沙洲上。不善鳴叫,活動時悄然無聲。性機警而膽小,聽覺、視覺均很發達,當人還離得很遠時就凌空飛起,故人難于接近。在地面起飛時需要先在地面奔跑一段距離,用力扇動兩翅,待獲得一定上升力后才能飛起,善飛行,能在濃密的樹枝間飛翔前進,飛翔時頭頸向前伸直,兩腳并攏,遠遠伸出于尾后。兩翅扇動緩慢有力,平均每分鐘兩翅扇動159次,比白鸛每分鐘鼓動170次還慢。黑鸛不僅能鼓翼飛行,也能像白鸛一樣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空中翱翔和盤旋,頭可以左右擺動觀察地面。在地上行走時跨步較大,步履輕盈。休息時常單腳或雙腳站立于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縮脖成駝背狀。(拍于汾河濕地保護區)</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瓯市|
潜江市|
千阳县|
织金县|
青浦区|
神农架林区|
五台县|
金门县|
凤凰县|
遵义市|
镇原县|
平度市|
枣庄市|
古田县|
丰城市|
垦利县|
瓦房店市|
阿鲁科尔沁旗|
奇台县|
抚顺市|
民县|
收藏|
泗洪县|
石台县|
远安县|
上高县|
沐川县|
方正县|
榆中县|
曲靖市|
高邮市|
北安市|
泗洪县|
社会|
龙门县|
新竹县|
调兵山市|
运城市|
临洮县|
加查县|
临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