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長洲島位于廣州東緣,是珠江上的一個江心島,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使這里成為令世人矚目的地方和廣州的旅游勝地。</p> <p class="ql-block">廣州黃埔長洲島</p><p class="ql-block">1.自然風光</p><p class="ql-block">長洲是江心島,綠色覆蓋率甚高,尤似海上盆景,島上河道縱橫,除本島外還有娥媚沙、洪圣沙、白兔沙及大吉沙等沙洲,這些沙洲低矮平坦,水涌縱橫,嶺南水鄉特色濃郁。中山公園、圣堂山公園、環島長堤、釣魚臺度假村等都是休閑的好去處。</p><p class="ql-block">2.近現代革命和軍事史遺跡</p><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東征烈士墓、中山紀念碑,辛亥革命歷史紀念館、北伐紀念碑、教思亭、黃埔公園舊址、濟深公園舊址、袖海亭、白兔崗炮臺、白鶴崗炮臺、大坡地炮臺、蝴蝶崗炮臺、新西崗炮臺和舊西崗炮臺、黃埔青少年軍校。是不可多得污紅色革命歷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長洲輪船渡口碼頭</p> <p class="ql-block">三月,長洲島的清早,晨曦灑照樹林,霞光萬道。江風陣陣,帶來春風沐浴的清涼。下車后,步履忽怱,去領略中山公園景況,觀賞公園大自然風光,湖中鳥島,白鷺、沙鷗喧嘩飛翔。湖光山色,荷塘翠綠,花香四溢,令人心曠神貽。</p><p class="ql-block">今日長洲島之行,主要是去參觀辛亥革命歷史紀念館和黃埔軍校舊址,瞻仰革命先行者為創造新中國而奮斗的艱辛歷程!緬懷先驅們的光輝歲月,聆聽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海何古水閘遺址</p> <p class="ql-block">第一輯</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紀紀念館</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紀念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金洲北路563號,于2011年10月開放,是為了紀念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活動而建的專題紀念館,占地面積5.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19億元人民幣。辛亥革命紀念館設有開辟共和新紀元——辛亥革命主題展和辛亥革命時期的廣東名人展兩個基本展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紀念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廣州市優秀黨員教育基地、廣東省和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辛亥革命紀念館交流點)、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基地。</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p><p class="ql-block">1911年中國爆發的民主革命</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p> <p class="ql-block">屹立在博物館中的孫中山偉像</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p><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p><p class="ql-block">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并成為西醫醫師。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p><p class="ql-block">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后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癥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p> <p class="ql-block">宋慶齡</p><p class="ql-block">孫中山夫人、著名政治家</p><p class="ql-block">宋慶齡(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國家名譽主席,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p><p class="ql-block">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堅強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奮斗,始終堅定地和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而殫精竭力,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并享有崇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因病在北京寓所逝世。</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宋慶齡夫婦</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宋慶齡夫婦</p> <p class="ql-block">1912年元旦</p><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p> <p class="ql-block">聯俄聯共,扶助農工!</p> <p class="ql-block">廖仲愷</p><p class="ql-block">(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漢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窯前村人(今屬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祖籍廣東梅縣程江鎮。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政治家、社會活動家。</p><p class="ql-block">廖仲愷是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總長、中華民國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的摯友。</p><p class="ql-block">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國舊金山,后赴日留學,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父親因病去世后,同母親回國,1925年8月20日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刺殺身亡。</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p><p class="ql-block">廖仲愷夫人(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女,原名諫,又名瑞諫,別號雙清樓主。廣東南海人,生于香港。</p><p class="ql-block">何香凝是中國國民黨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動家、女權運動先驅,畫壇杰出的美術家、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的夫人。何香凝是共產黨人的老戰友,是同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的典范。[42]新中國成立后,擔任第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72年9月1日,因病救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4歲。</p> <p class="ql-block">胡漢民</p><p class="ql-block">(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幼名衍鸛,后改名衍鴻。字展堂,晚號不匱室主?!皾h民”是他在《民報》上發表文章時所用的筆名,還有辨奸、去非、民意等筆名。廣東廣州府番禺縣人,祖籍江西廬陵縣延福鄉青山村。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中國國民黨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中舉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赴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9月加入中國同盟會,任《民報》主編,從此成為孫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孫中山逝世后主持編寫了《總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臨時政府、中華革命黨、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府及南京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曾任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主席,中國國民黨主席。著作有《不匱室詩鈔》《胡漢民自傳》《胡漢民自傳續篇》等。</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月12日突發腦溢血病逝于廣州,享年57歲。為紀念胡漢民的貢獻,國民政府于廣州市設立漢民路(今北京路);在臺灣,高雄市及新北市中和區亦有漢民路。</p> <p class="ql-block">胡漢文在牛車水大舞上演講</p> <p class="ql-block">陳獨秀</p><p class="ql-block">(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陳慶同,陳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發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運動的</p><p class="ql-block">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p><p class="ql-block">一,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領導人。</p><p class="ql-block">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進行建黨活動。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局書記。1925年領導五卅運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由于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發展為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并在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黨和人民不能組織有效抵抗,使革命遭到失敗。于1927年,在中共“八七”會議上被撤消總書記職務。其后,他堅持城市為中心的國民會議運動和工人運動,反對農村武裝斗爭,建立托派組織。1929年11月,被開除出中國共產黨。后在上海建立托派組織“無產者社”,出版《無產者》刊物,宣傳托派觀點??箲鸨l后,擁護國共合作和國民黨領導抗日,與托派中央決裂。1938年,被王明、康生誣陷為日本間諜。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p> <p class="ql-block">陳獨秀的一生,是悲哀而又失敗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朱德</p><p class="ql-block">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p><p class="ql-block">(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p> <p class="ql-block">徐特立先生——毛澤東的老師</p> <p class="ql-block">革命者商議大事</p> <p class="ql-block">北閥戰爭進行時</p> <p class="ql-block">為中華民族奮斗終生!</p> <p class="ql-block">革命者英勇就義!</p> <p class="ql-block">義勇軍進行曲譜</p> <p class="ql-block">國民時期的民俗服裝</p> <p class="ql-block">朱慶瀾</p><p class="ql-block">字子橋、子樵、紫橋(1874一1941),原籍浙江紹興錢清鎮秦望村,出生于山東濟南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p><p class="ql-block">朱慶瀾還是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命名者。1968年獲韓國建國勛章。</p><p class="ql-block">朱慶瀾將軍民國5年7月,受段祺瑞任命為廣東省長。民國翌年7月,任廣東新軍司令。張勛復辟時,朱將軍首先通電聲討,響應孫中山“護法”主張,電請來粵主持大計。7月17日,孫中山率起義海軍及部分國會議員抵粵,備受歡迎與支持,并從省長警衛軍中撥出二十營改編為護法軍。段祺瑞對此大為不滿,為逼走慶瀾,遂不得不離開廣東。后寓居上海。</p> <p class="ql-block">深受南粵人民擁戴的省長</p> <p class="ql-block">袁世凱剪辮</p> <p class="ql-block">文物</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臨終前十七天,即1925年2月24日,知道自己病已不治,預立了三份遺囑,這三份遺囑是《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前兩份遺囑由孫中山口授,汪精衛筆錄。《致蘇聯遺書》則是由孫中山以英語口授,他的蘇聯顧問米哈伊爾·馬爾科維奇·鮑羅廷等筆錄。孫中山口授遺囑時,在場的宋子文、孫科、孔祥熙、邵元沖、吳稚暉、戴恩賽、何香凝、鄒魯、戴季陶等人都作為證明人在遺囑上簽了字。孫中山本來也要簽字的,但是,因為聽見宋慶齡在鄰室悲泣,他不忍心讓宋慶齡傷心,這天就沒在遺囑上簽字。直到3月11日凌晨一時,他自知在世不久,才在遺囑上補簽上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p><p class="ql-block">遺囑全文</p><p class="ql-block">“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p><p class="ql-block">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p> <p class="ql-block">瞻仰辛亥革命歷史紀念館實錄</p> <p class="ql-block">紅色之旅第二輯</p><p class="ql-block">參觀廣州黃埔軍校</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軍事學校,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在廣州東郊的黃埔建立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通稱黃埔軍校。這是一所國共合作的革命軍事學校。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廖仲愷任校黨代表,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惲代英、蕭楚女、熊雄、聶榮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經先后在這個學校擔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為當時的革命軍隊培養了大批骨干。</p> <p class="ql-block">革命者來——</p><p class="ql-block">“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p><p class="ql-block">革命者誓言,后繼來者,</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銘記史命!</p> <p class="ql-block">參觀第一展館——黃埔軍校史跡</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大元帥總統</p> <p class="ql-block">廣州黃埔軍校創始人——孫中山先生</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官學校訓詞</p><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舉行開學典禮上,??偫韺O中山親筆手書《黃埔軍官學校訓詞》:</p><p class="ql-block">三民主義,吾黨所宗,</p><p class="ql-block">以建民國,以進大同,</p><p class="ql-block">咨爾多士,為民前鋒。</p><p class="ql-block">夙夜匪懈,主義是從,</p><p class="ql-block">矢勤矢勇,必信必忠,</p><p class="ql-block">一心一德,貫徹始終。</p><p class="ql-block">此訓詞由胡漢民、戴季陶、廖仲愷、邵元沖4人撰文。1929年1月10日定為國民黨黨歌,1930年3月24日暫定為中華民國國歌,1937年6月21日由國民政府正式公布為國歌。</p> <p class="ql-block">歷史資料</p><p class="ql-block">蔣介石、廖仲凱等,陪同孫中山先生檢閱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官兵</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p><p class="ql-block">歷史檔案圖片</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特委任蔣介石為陸軍軍官學校校長</p> <p class="ql-block">總理室</p> <p class="ql-block">校長室</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孫中山任命蔣中正為校長,此為校長辦公和小憩之處。</p> <p class="ql-block">校長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校長會客廳</p> <p class="ql-block">教練部</p><p class="ql-block">主任李濟琛</p> <p class="ql-block">李濟深</p><p class="ql-block">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原副主席</p><p class="ql-block">李濟深(1885年11月6日-1959年10月9日),字任潮,原名李濟琛。廣西梧州市龍圩區人。黃埔軍校副校長;原國民黨高級將領。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要創始人,領導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早年畢業于北京陸軍大學。曾留學日本。歷任粵軍第一師參謀長、師長,西江善后督辦、黃埔軍校教練部主任。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北伐戰爭期間,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廣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9],留守廣州。1927年曾參與蔣介石的反共活動。1933年聯合十九路軍蔡廷鍇等在福建組織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一致抗日的號召,反對國民黨政府反共政策。</p><p class="ql-block">1948年就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10月9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4歲。</p> <p class="ql-block">首任校本部辦主任</p><p class="ql-block">林振雄將軍是孫中山任命的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籌備委員,參與軍校初創時期教學與訓練,曾任廣州黃埔軍校管理部主任、教育長,主持廣州黃埔本校結束事宜,對于民國時期軍校及軍事教育與訓練諸多擘劃有所建樹</p> <p class="ql-block">林振雄(1888~1964),祖籍廣東興寧縣,定居惠州橋東上塘街。1906~1908年在虎門講武堂和河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09年至1910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與蔣介石同學。留學期間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貒笤紊穷^新軍標統,辛亥革命期間率部屬響應孫中山號召起義反正。1912年1月任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下屬團長。1916~1921年在云南講武堂任騎兵科長、講武堂教官,后升為騎兵少將。1922~1924年任粵軍海軍處長、虎門要塞司令。</p> <p class="ql-block">軍校誓詞</p><p class="ql-block">盡忠革命職務,服從本黨命令。</p><p class="ql-block">實行三民主義,無間始終死生。</p><p class="ql-block">遵守五權寵法,只知奮斗犧牲。</p><p class="ql-block">努力人類平等,不計成敗利鈍。</p><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十三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周恩來鄧穎超夫歸</p><p class="ql-block">周恩來曾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辦公室</p> <p class="ql-block">興師北伐</p><p class="ql-block">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先遣隊自廣東、廣西出師北伐。黃埔軍校已經畢業的前四期學生,分別編入北伐軍的種部隊,從中路、東路參加北伐戰爭;第五期的部分入伍生也參加了北</p><p class="ql-block">伐。黃埔軍校的教官、學生為打敗北洋軍閥,取得北伐戰爭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八大蓋槍</p> <p class="ql-block">學員寢室</p> <p class="ql-block">校長會客廳</p> <p class="ql-block">歡平桶</p><p class="ql-block">軍校創辦初期,校內沒有自來水。管理部每日雇請若干名挑夫從江邊挑水倒入大水桶內,以供使用。由于同時可作消防用水,故又稱為太平桶,在每進房前配置若干個。</p> <p class="ql-block">學校儲水用的大木桶,又叫歡平桶(太平桶2米高×1米寬)</p> <p class="ql-block">學員王煦畢業證書</p> <p class="ql-block">革命歷程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抗戰勝利后,1946年3月1日,軍事三人小組(國共雙萬代表張群、周恩來、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到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視察時,周恩來同中共軍事將領合影。左起:聶榮臻、周恩來、葉劍英、蔡樹潘、賀龍、蕭克。蕭克,湖南嘉禾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192廠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p> <p class="ql-block">“西安事變”,國共合作,暫停內戰,一致抗日。</p> <p class="ql-block">謝晉元</p><p class="ql-block">抗日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謝晉元(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字中民,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人,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p><p class="ql-block">謝晉元被譽為梅州蕉嶺“抗日三英杰”之一、中國抗日英雄,他在淞滬會戰中率“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鼓舞了人民的抗戰熱情,被國民政府授予抗戰最高榮譽獎章“青天白日勛章”(第69號)。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被叛徒殺害。(居中者謝晉元將軍)</p> <p class="ql-block">謝晉元簡歷</p> <p class="ql-block">學員何紹榮的畢業證書</p> <p class="ql-block">左權將軍夫婦</p> <p class="ql-block">學員寢室</p> <p class="ql-block">歷屆校友于北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彭德懷(中間敬禮者)、劉伯承(右二)、左權(右三,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等在晉東南檢閱部隊。</p> <p class="ql-block">左權妻兒</p> <p class="ql-block">第37軍95師師長羅奇(廣西容縣人,第一期學員,左)</p> <p class="ql-block">洪水,越南人,中共黨員,第四期學員</p> <p class="ql-block">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p><p class="ql-block">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p><p class="ql-block">-毛澤東《抗大三周年紀念》</p><p class="ql-block">1936年,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在延安正式成立,次年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為各抗日根據地培養、輸送了大批軍政干部。圖為抗大教育長、副校長羅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共黨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六期學生)在"抗大"紀念會上。</p> <p class="ql-block">1942年組建遠征軍</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在長洲島上的平崗、蝴蝶崗等地開辦分駐地,第四期政治科學生曾駐扎在蝴蝶崗炮臺。圖為蝴蝶崗駐地外景。</p> <p class="ql-block">平型關大捷</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中的戰斗之一</p><p class="ql-block">平型關大捷(又稱平型關戰斗、平型關伏擊戰),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p><p class="ql-block">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面戰場的防御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回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p> <p class="ql-block">平型關大捷時</p><p class="ql-block">第115師師長林彪</p> <p class="ql-block">1937年,平型關戰斗前,第115師連以上干部動員會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依兰县|
晋江市|
新闻|
嘉黎县|
凉山|
新昌县|
平阳县|
西充县|
福建省|
漳州市|
泰州市|
定西市|
济源市|
万山特区|
同江市|
山丹县|
慈利县|
越西县|
分宜县|
进贤县|
修水县|
柳林县|
靖安县|
沁源县|
湖南省|
盐边县|
红河县|
玉山县|
上高县|
伊金霍洛旗|
文水县|
建阳市|
张家界市|
明溪县|
马龙县|
阳曲县|
宾阳县|
万安县|
波密县|
阳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