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向往果洛,向往果洛草原的旖旎風光;向往阿尼瑪卿雪山,向往雪山的神奇雄洪。</p><p class="ql-block"> 這份渴盼是來自心底的,因為,我始終對草原、對雪山充滿了渴望,那里有高山牧場,那里有雪山凈土,那里有夢想的遠方。</p><p class="ql-block"> 高原三月還在一片混沌之中,乍暖還寒,不是有春雪親吻大地。3月13日,縣政協組織安排,我和縣黨史辦祁文汝主任,遠赴果洛,感受春日果洛草原蕭瑟之氣的同時,采訪原馬元彪副省長曾經的同事,并查找部分檔案史料,完成為首位土族副省長寫本文集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早上8時,我們吃過早飯,從威遠古鎮出發,沿著當年馬元彪先生革命工作之路西行,向著西部曠野,向著草原牧區,追尋格薩爾王的故事,踏訪那個激情年代一個土族漢子的革命追求和不屈的奮斗之路。</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互助涼風習習,昨日一場春雪浸潤土鄉大地,雪映鼓樓,威遠街道清亮透徹,鼓樓風鈴搖曳著訴說土族兒女的心聲,疫情后的土鄉已經蘇醒,蠢蠢欲動,生機勃勃。土鄉兒女的心路就像西行之路綿長無垠。</p><p class="ql-block"> 這是疫情后,我第一次出遠門,2023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雙春年,公元2023年,公歷平年,共365天,52周。全年為壬寅年臘月初十~癸卯年十一月十九)1月1日~1月21日為壬寅年(虎年);1月22日~12月31日為癸卯年(兔年),閏二月(小),共384天。由于該年閏月,所以在農歷的1年里有2個立春。故稱為雙春年。民間有金兔年之說,滿是祥瑞。離開互助一個小時后我們經省城西寧翻越拉脊山到有青海小江南之稱的貴德縣,從這里將西行,奔赴果洛。貴德黃河依然清冽,滔滔不絕。黃河谷地春播已近尾聲。冬小麥已返青,郁郁蔥蔥。高原春來早,和煦的陽光暖暖地照耀著黃河兩岸,田野孕育著早春的生機。</p><p class="ql-block"> 江南風光好,春和景明,但我們沒有停竭,沿著227國道在黃河谷地間穿行。連綿的山路,曲曲折折的道路,讓我生在高原長在高原的人對生命感到敬畏。貧瘠的土地,荒涼的地貌,生命依然在挺拔。那怕一棵草,一寸土也是我們生存下去的理由。山的高聳是生命的高度,大地的胸懷是闊大的胸襟。往上,往西,路的盡頭是希望的遠方。</p> <p class="ql-block"> 盤坡而上的公路,轉過了一個彎又一個彎,海拔也在不斷提升,我們離地線越來越近,離天越來越近。10.50分過貴南過馬營鎮,雖是路過,但可以看到小鎮規模不小,城鎮服務設施齊全。鎮周圍都是規劃修建的新村定居點,整齊劃一。這在牧區是不多見的。可見,脫貧攻堅和精準扶貧工作成效之大。過馬營,藏語意為“多泉之川”,因境內多泉得名。同行的祁主任告訴我們,過馬營是共產黨員開展工作最早的地區之一。1943年2月青海湟中籍共產黨員寇從善受中央指示在過馬營、魯倉(今貴南縣)開展工作,1945 年5月被馬步芳爪牙抓捕,嚴刑拷打落下終身殘疾。他是最早在藏區開展工作的青海籍黨員。過馬營有著紅色記憶,如今這里是鎮政府所在地,小鎮街區縱橫交錯,條塊式布局,街區西北邊、西南邊是牧民新村,一排排新式牧民院落整齊劃一,色彩艷麗。村巷間幡旗迎風,車輛往來;人語互答,雞犬相聞,一幅異域圖畫的人間煙火。</p><p class="ql-block"> 柏油公路如黑色的絲帶在草叢中向前伸展,車輛在絲帶上飛馳,云朵飛快地在頭頂劃過,靜謐的草原有了動感。今天400多公里的路程,我們5個多小時就可以趕到,但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這是不可想象的。黨史資料記載,1952年2月,為和平解放果洛,西北局建立了中央果洛工作委員會和西北軍政委員會果洛工作團,扎喜旺徐任工作團團長,馬萬里任工作團副團長。1952年7月1日,果洛工委、果洛工作團和騎兵支隊的全體同志,攜帶著糧食、裝備等,從高原古城西寧浩浩蕩蕩出發,踏上了光榮而艱苦的征程。隊伍走的就是我們今天走的路線,當時腳下無路,過河無橋,高原缺氧,步履維艱。隊伍三渡黃河,困難重重。8月4日,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行軍,工作團到達果洛腹地——達日縣查郎寺。我們一日跨過了一月。草原啊草原,這里有著這么多傳奇的故事,怎不能讓人向往。</p><p class="ql-block"> 車輪滾滾,我們疾馳在茫茫草原,中午時分到達同德縣河北鄉。經過石藏寺大峽谷,高聳的丹霞山在兩岸壁立萬仞。草原深處險峻的山峰,長長的河流,成片的原始森林,秀色的丹霞地貌和遠古的地質地貌,加上翱翔的雄鷹,組成一幅動態的風景畫,我們是畫中仰望藍天的行人。途中,祁主任告訴我們,馬元彪于1953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調到果洛工作。在果洛擔任過團州委副書記、中共果洛州委常委和副州長。他先后在達日、瑪沁工作14年,工作期間他常年深人牧業生產第一線,帶領群眾改變生產條件,滅鼠種草、圍欄草場、修棚打圈,引導牧民定點定居,推廣畜牧業生產技術。因草原上交通不便,路途遙遠,馬元彪經常騎馬下鄉,有時在牧業點一待就是三四個月,甚至八九個月。在果洛的 21年中,馬元彪積極參加剿匪反封建工作,并擔任平息武裝叛亂副總指揮,和解放軍密切配合,殲滅和肅清了全部武裝叛亂分子,穩固了新生的政權,還得草原一片安寧。可以說,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草原。斯人已去,今天,我們將沿著他的足跡,尋訪他曾經的故事,往昔歲月一幕幕帶給我的除了驚嘆還有深深的思考,那一代人在那樣的條件下義無反顧地工作,無私的付出,他們的心里始終裝著人民。而我們面對一丁點困難就會退縮,就會放棄,就會怨天尤人,我們缺的就是他們那樣的奮斗精神和頑強不屈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 下午2點我們到達拉加鎮。瑪沁縣委書記牛得海熱情接待了我們。牛書記也是一名土族干部,在互助成長,組織上選調他到果洛達日縣、瑪沁縣擔任縣委書記,他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受到黨中央表彰。他是一個實干家,可以說,同為土族干部,他的工作將沿著馬元彪工作的足跡繼續前行,草原各族群眾給予他厚望。我們在拉加吃了藏式午餐,酥油奶茶、青稞糌粑、大塊牛肉,草原兒女的深情盡在一杯杯濃香的奶茶中。飯后,牛書記帶我們參觀了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拉加寺。</p><p class="ql-block"> 寺內解說人員向我們詳細解說了拉加寺的建設情況和文物保護情況。拉加寺位于瑪沁縣拉加鎮黃河北岸阿尼群貢山下,離瑪沁縣城67公里。寺院全稱為“拉加甘丹扎西迥尼夏祝達杰林”,意為“善吉祥源地修興盛洲”。因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筆親賜“嘉祥寺”匾額,故漢語亦稱“嘉祥寺”,藏語為“燦拉林”。屬藏傳佛教格魯派,是黃河上游谷地著名的格魯派大寺,系西藏拉薩色拉寺屬寺。寺院總占地面積53760畝,有大小經堂5座,佛殿12座,囊欠14院,僧舍361所。寺院的主要建筑由大經堂、密宗院、醫學院、時輪院、釋迦殿、香薩活佛府邸等組成,布局嚴謹,錯落有致,融藏漢建筑藝術為一體的建筑群落,多為清代建筑。建筑氣勢恢宏,規模宏大,獨具民族特色。寺藏主要文物有清代班禪大師和章嘉國師賜給香薩法令等27件,寺內壁畫、佛像雕塑等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在這里能深切感受滿滿的歷史感和厚重的文化傳承。</p><p class="ql-block"> 拉加寺背靠貢山,俯瞰黃河,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關愛地看著他的孩子,歷史的滄桑,草原的興衰都從他眼中流過,百年來他靜靜地護佑著他的子民。黃河自巴顏喀拉而來,經瑪多流出青海到甘肅,以掉頭返回果洛,在拉加拐了個灣向著東方滾滾而去,仿如出嫁的姑娘戀戀不舍回到娘家,看了爹娘一眼,又掉頭東去,灑下一路的淚水。</p> <p class="ql-block"> 在拉加峽谷正在興建黃河上游裝機最大的水電站,瑪爾擋水電站。牛書記帶領我們一行深入電站火熱的施工工地,又深入地下查看電站裝機情況。果洛各地仍是雪花飄飄的時節,但為了趕工期,電站施工工地如火如荼,工地的工人不但要超強度施工,還要同高寒缺氧做斗爭,我不由得深深感嘆,勞動光榮,勞動者偉大。當地負責人向我們介紹了電站建設情況,他說根據計劃,將于年內截流第一組發電機組投入運行。 </p><p class="ql-block"> 根據介紹得知,瑪爾擋水電站是國家能源集團投資,葛洲壩集團承建的國家大型重點能源項目。投資達223億,電站壩址選擇在果洛州瑪沁縣拉加鎮上游峽谷出口0.7km處,是龍羊峽以上黃河干流湖口至爾多河段規劃的第九座梯級電站,電站總裝機容量220萬千瓦,庫容14.82億立方米,年平均發電量73.04億千瓦時。瑪爾擋水電站作為國家和青海省重點能源項目,是“西電東送”和“青電入豫”骨干電源點,也是黃河上游在建的高海拔、大裝機水電工程。高峽出平湖,電站建成后不但能發電,還具有防洪、調節地方氣候性能,將惠及果洛、海南、黃南三地牧民群眾。我們期盼國家重點大型工程能造福當地群眾。</p> <p class="ql-block"> 走出機械轟鳴的工地,我們急行趕往瑪沁縣。馬元彪在這里工作了7年之久,應該有他工作的記錄,我們需要查訪、核實。拉加到瑪沁有60多公里山路,我們翻越黑土山來到草原腹地,果洛州政府所在地瑪沁縣城已是傍晚時分,入駐政府招待所,大家急忙量了一下血壓,同是青海人,從互助到海拔更高的瑪沁,大家都有不適感,好在都沒有嚴重的高原反應,在做了一番準備后我們就投入到緊張的采訪調查工作中。我們的工作得到果洛州委、州政府、州政協、州老干部局,瑪沁縣委、縣政協,達日縣委、縣政協的大力支持,部門領導不但熱情接待了我們,還配合我們查閱檔案史料,查尋馬元彪書記曾經的老領導、老干部、老同事,陪同走訪、座談,了解一些細節信息,無微不至,我們在暖暖的關懷中深切感悟草原各極領導的為民情懷。因年代久遠,一些檔案史料無法查找,但每和當地工作人員座談,他們對曾經的老領導有口皆碑,都說他是一個一心為民的好干部,優秀的共產黨員。一個比較明確的事實是,馬元彪在果洛工作期間踏遍了果洛的山山水水,常常騎馬下鄉,有時在牧業點一待就是三四個月,瑪沁縣下大武鄉是全縣最偏遠,道路最難走的一個鄉,因交通不便好多下鄉干部都望而卻步,而馬元彪不顧阻撓,自己騎馬下鄉,他是第一個到下大武鄉的縣委書記,對此當地牧民深有感觸,說他是牧民最親的書記。行走在街頭,我們能深切感受到群眾對一名好干部的愛戴,他們是熱切的,只要你為老百姓辦了實事,老百姓永遠記著你,他們的口中就能感受到一個共產黨員的情懷。雖然時光已遠去,但一個勤政為民的干部永遠留在他們心中。草原遼闊,雪山巍峨,雄鷹翱翔,草原兒女是黨的好兒女,是雪山永遠的子民。</p> <p class="ql-block"> 去往達日縣的早晨,天空下起了雪,已是陽春三月,但在草原三月飄雪是正常不過的事。路途中只見草原披上了銀裝,白茫茫一片,草原更加空曠遼遠。達日縣是果洛和平解放和建政的地方,1952年,由扎西旺徐同志和馬萬里同志帶領的果洛工作團從古城西寧出發,翻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難,三渡黃河,歷時一個多月,到達果洛腹地,把革命火種播撒到了果洛大地,在吉邁河畔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由此開啟了果洛和平解放的新紀元。駐足第一面紅旗升起的地方,我心潮澎湃,在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的果洛地區,冬季氣溫常在零下三十攝氏度,當時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根據黨史記載,馬萬里帶領的工作團在查朗寺附近駐扎,一年四季沒有新鮮蔬菜,主要吃牛羊肉和干菜。第一年冬天,全團人員住的都是單布帳篷,早晨起床時,被子上結了冰,臉上結了霜。第二年全團人員打草皮,挖地坑,蓋草皮房,住草皮房。在建政紀念碑旁我們看見曾經的草皮房,滿是悲壯。在雪山腳下,在草皮房內,他們靠著頑強的毅力完成了艱苦卓絕的建政工作,給果洛、給草原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如今,在吉邁河畔,果洛建政紀念碑高高聳立,紀念碑主雕塑是一名解放軍和一位牧民相互攜手、共同高舉一面五星紅旗,象征團結、和平、奮進;主雕左右是兩面紅旗副雕,上面有果洛各界人士迎接工作團和歡慶建政場面的情景,在主雕下方橫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的“果洛建政紀念碑”字樣,是達日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青草地,果洛第一面紅旗升起的草原,是格薩爾文化發祥和傳承的地方,蘊含著豐富的紅色資源與厚重的文化內涵,是“三江源”核心保護區和“中華水塔”重要涵養地,生態地位突出,如今這片馬元彪曾經工作和奉獻青春的地方正在走向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之路,我們有理由相信,果洛草原的明天會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采訪工作即將結束,曾經的故人已經遠去,但留在我們心頭的是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堅強、無私與奉獻,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頑強奮斗,才有了草原今日之美好,草原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園,是母親河的源頭,是幸福之源,我們需要更好的呵護她,讓草原造福各族兒女。返程之路匆忙而迫切,因為我們需要盡快記錄下在草原的所感、所想,需要把心中的感懷傳遞給身邊的人,青青的草原,美麗的草原在等待著每一個愛她的人。</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泾川县|
武冈市|
新绛县|
皋兰县|
应用必备|
资溪县|
琼结县|
九江市|
读书|
鲁山县|
南乐县|
北辰区|
长岭县|
驻马店市|
阿勒泰市|
苍山县|
吴忠市|
磐石市|
依安县|
广东省|
满洲里市|
红安县|
英德市|
临清市|
离岛区|
武定县|
星子县|
昌吉市|
西城区|
江西省|
晋州市|
安图县|
望奎县|
聂拉木县|
朔州市|
沅陵县|
南木林县|
荣昌县|
略阳县|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