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在陽光下幸福的成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獻給沈陽軍區八一學校建校7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馬學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人可能早已經忘記,當年教他(她)的小學老師是誰?有的老師也許不曾記得,他(她)教過的學生都有誰?生活中簡簡單單的師生關系,有誰還能一生相守,幾十年不變,一直保持著情同母子般的親密關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沈陽軍區八一二校(現126中學)64級2班的師生,就存在這樣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師生關系,相依相存,已經固守了59年,一直保持著牢不可破的師生情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陽軍區原八一二校 現在是沈陽第126中學</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沈陽軍區八一二校(126中學)64級2班師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年輕漂亮的張老師</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是59年前的記憶,有一群幼兒園里的小稚童初出茅廬,開始上學了,正式成為一年級的小豆包。他們是原沈陽軍區大院的孩子們,從上學即日起,便來到了軍區的八一二校。這群孩子,都是軍區首長和政治部機關的干部子女。雖說他們的父輩們身居要職,各個都是經歷過戰爭年代的將士。但孩子們在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下,性格開朗,樸實無華,以平等的人生態度,在大院里和諧共處。在學校,孩子們與老師也結下了深厚的牢不可破的固守情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9月1日,新學期開始了,在一年級的二班,年輕漂亮的張淑賢老師迎來了30多名剛剛入學的新生。這批新生看到張老師以后,便有一種天然自覺的親切感,老師太漂亮了!雖然那時候不以貌取人,但這種親切的印象令同學們久久不忘。</p><p class="ql-block"> 當年的張老師,是一位剛剛20出頭的年輕姑娘,59年過去了,同學們依然不會忘記見到老師的第一印象。纖細而中等身材,橢圓形的臉龐,密而長的睫毛下忽閃著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濃而黑的眉毛,慈祥的面容,亮而粗的兩條大辮甩在腦后。多年后,同學們回憶對老師當年的印象時說,那時候不興貼假睫毛,否則我們一定會認為老師貼了假睫毛。</p><p class="ql-block"> 這位年輕漂亮的張老師,對同學們和藹可親,總是帶著慈祥與關愛的笑容,不久便與同學們結成了慈母般的師生關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張老師有一顆淳樸干凈之心</b></p><p class="ql-block"> 20世紀60年代,人講的是思想覺悟。同學們說:“張老師特別善于幫助學生”。班里的同學有什么困難,不用找張老師說,都能被細心的張老師發現,并主動幫助。無論是高級干部的孩子、還是普通干部的子女,她都會一視同仁,不搞偏愛,更不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下菜碟。誰爸爸的官大、誰家有什么勢力、誰家有用、進行選擇性地幫助。在同學們的眼中,張老師是一位有責任心的好老師。她愛學生,視如己出,沒有半點的不良動機和自己的私心雜念。</p><p class="ql-block"> 當年,張老師年輕漂亮,剛剛結婚,她與愛人是兩地生活。她在沈陽市內的八一二校教書;她愛人是位軍人,在距離市區十幾里地的一所部隊院校工作。班里學生的家長,有軍區首長的孩子,有軍區政治部領導的孩子,還有軍區干部部門的子女。但凡她有一點私心雜念,找哪位學生的家長說句話,誰都能幫助她,把她的愛人從郊區調進軍區機關或市內的部隊工作。但張老師沒有這樣做,也沒有向任何學生的家長開口求辦事。她的愛人一直在遠離市區的部隊院校工作,一直到轉業回地方工作,從來沒有找過任何一位學生的家長。她以一名普通教師的身份,在學校兢兢業業,盡職盡責,教育管理好自己的每一位學生。</p><p class="ql-block"> 班里有一名學生的父親在軍區干部部工作,只要張老師開口說句話,他的愛人百分之百能調進市內的部隊上班。張老師不但沒有這樣做,還主動幫助這名學生進行補課。這名同學的數學成績不理想,放學之后,張老師把學生單獨領到自己的家里,不厭其煩,專門輔導這名學生,提高她的數學成績。</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老師給學生補課,是教師份內的責任和義務,分文不取,這是那時候老師教書育人的思想境界。后來,這名學生成為部隊的軍官,是遼寧省毛澤東書法學會、遼寧省老年書畫研究會、北京市豐臺區書法研究會等會員,書法作品11次在省內參展、獲獎、選入書法集錦書刊。</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沈陽軍區八一學校建校60周年64級2班師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陽八一二校64級2班師生入學51周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陽八一二校64級2班師生2016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她用愛幫助每一位學生</b></p><p class="ql-block"> 在八一小學,給部隊的孩子當老師,不僅要關注學生,還要關注孩子的家庭。部隊工作的特點,不管是首長還是機關干部外出執行任務和工作的時間多,有下部隊的,也有在外地工作的。一年365天,有的很少在家,有的家長根本就不在家。</p><p class="ql-block"> 有些軍區首長,因為工作需要,常年在外,好幾年都不在家,沒有時間關照孩子。這樣的學生往往是一個人上學,或者是住校學習生活。</p><p class="ql-block"> 曉林同學,父母被派往國外做外交工作,家里只有14歲的她和一個9歲的弟弟,由一位阿姨照顧生活。在學校,張老師便把曉林同學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備至。從學習到生活,還關注著她在成長期間的思想進步。曉林同學說:“父母不在身邊好幾年,在張老師的關照下,我沒有感覺到自己缺失父母的關愛,反而感到很溫暖,老師在學習、生活、心理、教育上都做到了關心體貼”。</p><p class="ql-block"> 由于 曉林同學得到了張老師的關愛,也為她的父母解決了后顧之憂,外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是中國外交工作做得最為出色和友好的國家之一,毛主席曾高度贊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她父親不僅是軍隊優秀的將帥之才,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大使。</p><p class="ql-block"> 黃麗麗同學,小時候在八一二校上學,爸爸遠在科爾沁腹地的基地工作,媽媽在北京工作,她像一只“漂流瓶”,獨自在沈陽上學。張老師不僅管麗麗同學的學習,還管著她的生活,她缺什么?老師幫助什么?張老師在她的身上也是操碎了心,甚至連學習考試用的鋼筆,都提前給她準備好。</p><p class="ql-block"> 王瑾同學家離八一二校比較遠,她在學校住校學習。每周一上學,周六放學回家。由于她父親常年帶著部隊在外地搞國防工程建設無暇顧及家,她母親只得每次上學時給她兩毛錢自己坐公交車回家。在學校一個星期,連玩帶跑,經常把回家的車費丟了。每到周六,張老師看到她不回家仍然在操場上玩的時候,就問她:“是不是沒有車費了?”然后,從自己兜里掏出錢來,讓王瑾同學趕快回家。</p><p class="ql-block"> 1970年,沈陽軍區八一二校與地方學校合并,改名126中學,學校從小學一下變成九年一貫制教育的學校。由于兩校合并,學校班級重組,打破部隊孩子與地方子女的界限,重新分配班級。重新分班,學習好的學生、聽話的學生,老師們都搶著要。有的學生淘氣不好管,其它班級的老師就不愛要。張老師對校長說:“誰不要的學生我都要”。后來,別的班級不要的學生,有的老師認為不聽話的學生,分到了張老師的班級,在張老師的調教下,不但聽話,學習還有很大的進步。很多老師納悶,張淑賢老師是怎么管的?我們管不了的學生,到她那里怎么都聽話了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陽軍區八一二校64級2班學生看望張淑賢老師留念(前左二為張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張老師教育部隊孩子不搞歧視 </b></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教育管理學生,是比較全面的教育管理。八一二校與地方學校合并以后,班里分來一批地方子女。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好一點,有的家庭比較貧困。這些學生,有學習好的,也有學習不好的。不管家庭條件如何,學生的學習成績怎樣,張老師都是一視同仁地關心他們。地方家庭的學生剛進張老師的班級,由于師生關系生疏,與部隊家庭的同學相比較,有一些失落感。而部隊家庭的孩子,天生有一種父輩們的榮譽帶來的優越感,并且比較單純,無憂無慮,頭腦簡單。面對班里新的學生成分,為做好剛進班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張老師逐一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帶動班級同學之間的團結。</p><p class="ql-block"> 班里有位工人的孩子叫曹立新,學習很好,但與部隊的孩子相比較,有些自卑心理,平時不愛說話,總是低著頭走路。為了融洽部隊子女與地方孩子的同學關系,張老師在進行家訪的時候,有意識地帶著部隊家庭的學生,與她一道進行家訪,并利用家訪的機會,教育部隊的孩子,要同情弱者,幫助同學,建立團結,密切同學之間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這件事都過去多少年了,每當談起張老師的教育方式, 曉林、鄭力、劉莉、王瑾、黃麗麗等同學,仍然記憶猶新,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有的同學說,至今我們能同情弱者,融洽師生關系,與張老師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p><p class="ql-block">同學們回憶,到地方同學的家一看,心靈確實受到了深刻的震撼。有的同學父親上班,母親有病常年臥床。她們不僅上學,回家后還要做飯、洗衣做家務。有的家庭人口多,擁擠在筒子樓一間陰暗的小屋里,真是難以想象的困難。</p><p class="ql-block"> 學習好的同學,張老師關心,品行不受大家歡迎的同學,張老師也不嫌棄,照樣與其他同學一樣看待,處以善心,進行家訪,關愛成長。</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這樣做,就是要告訴同學們,同學之間的關系是平等,不要誰看不起誰,不要誰排斥誰,不要誰欺負誰。做人,要學會一視同仁;處事,要學會一碗水端平;要相互關心,相互愛護。經過她的傳幫帶,班里的風氣很正,不管是部隊的孩子,還是地方的子女,不管誰的家庭地位有多高,不管誰的家庭經濟條件怎么樣,大家都是同學,互相尊重,互相幫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張淑賢老師和她的學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張老師身邊的寵兒</b></p><p class="ql-block"> 有位烈士的子女叫鄭力,50年前,她父親因為參加一次國防科研的武器試驗,因突發事件而不幸壯烈犧牲,鄭力同學成為了烈士的子女。當時,鄭力同學僅有13歲。少年便痛失爸爸的心情可想而知。她已經懂事了,有些事情在她幼小的心靈中記憶尤為深刻。失去了父親,這件事對她的打擊很大。</p><p class="ql-block"> 面對父親的犧牲,鄭力同學心情異常沉重,不知所措。張老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為了幫助鄭力同學盡快走出失去父親的心理陰影,學校放假張老師被學校派到農村工作隊,她把鄭力帶在身邊,從學習到生活給予全面的愛護。她還帶著王劍虹、李立文、曹軍等班干部,幾次到鄭力同學的家里,看望她,安撫她。給她講道理,勸慰鄭力同學要有堅強的毅力,好好學習,長大要向父親那樣,做國家的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說:“你爸爸是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他很光榮,比泰山還重”。鄭力同學慢慢走出了陰影,化悲痛為力量,懂得了父親犧牲的光榮。她以父親為榜樣,參軍以后,積極進步,成為解放軍某醫學科學院生物醫藥信息中心的主任。</p><p class="ql-block"> 父母不在身邊的部隊子女,張老師沒少幫助過。孫乃賢同學的父母,都是援藏的部隊軍醫,他們去條件十分艱苦的西藏支邊,孫乃賢同學只能自己住校學習和生活。對這樣的同學,張老師逢年過節,擔心學生孤獨,便把她請到自己家里,與自己的家人共度佳節。</p><p class="ql-block"> 當年受過張老師教育和恩寵的學生,多少年以后,都不忘他們在八一二校上學時的張淑賢老師。他們長大以后,雖然都參加了工作,在社會上和軍內外,已經有了好多朋友和戰友,但對張老師的恩情一天也沒有忘記,并對張老師的教育非常感激。他們評價張老師:“是愛學生如子”,管張老師叫“老師媽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同學們利用春節看望張老師 ,張老師宴請自己的學生。</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淘氣大王成為“王牌軍”中連長和指導員</b></p><p class="ql-block"> 男孩子小時候,誰都避免不了淘氣的天性。但有的淘得比較大,有的是蔫淘,這與性格有關。丁楊同學在張老師這個班算是比較淘氣的一位,但他敢做敢為,班里的男同學都稱他為“大王”和“司令”。</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同學們在一起玩球,球滾落到井里,忘著烏黑的井口誰都不敢下去撈,丁楊卻自告奮勇跳下去撈球,結果球被扔了上去,上面的同學拿走玩去了,不管井下的丁楊。等同學們想起他時,已經是晚巴晌兒。幾位同學用繩子把井下的丁楊拽了上來,只見丁楊手里拿著一顆部隊訓練用的紙手榴彈,大喊一聲:“繳槍不殺”!同學們嚇得立刻四處逃散。</p><p class="ql-block"> 還有一回,丁楊把一位同學搞到的雷管像埋地雷一樣埋到煤堆里,拿出了游擊隊員打伏擊的勁頭拉響了雷管,劇烈的爆炸聲,把正在午休的軍區首長從床上震到地上,政治部家屬院的玻璃無一幸免全部震碎,他爸爸無奈,只好把家里的積蓄全部拿出來,挨家挨戶地給重新安裝玻璃。</p><p class="ql-block"> 這樣一位孩子在張老師的調教下,變得聽話,知道進步和努力。畢業后下過鄉,當過兵,并在我軍號稱“王牌部隊”的39集團軍116師347團的鋼7連任排長,鐵8連當連長。</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支英雄的連隊,流淌著紅軍的血脈,在戰爭年代立過戰功的連隊。事情也巧了,當年在這支英雄部隊8連任連長的是丁楊同學,而在兄弟連任指導員的盧威同學也是張老師的“愛將”學生。同學加戰友,同在一支英雄的部隊。</p><p class="ql-block"> 丁楊同學在部隊進步很快,最后晉升為副師職大校軍官。盧威同學在公安系統晉升為二級警監。這是張老師引為自豪的一件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鋼七連閱兵隊伍基準兵是丁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張老師的學生丁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張老師與連長丁楊(右)指導員盧威(左)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桃李芬芳滿天下</b></p><p class="ql-block"> 在張老師這個班級,軍隊干部子女的學生長大以后,都很成氣候。有軍隊的高級知識分子和科研人員,像曉林、鄭力等同學;有部隊的高中級軍官,丁楊、馬學文;有雙學科博士王劍虹;有大學的教授老師王玲、高麗麗;有省醫院的科技人才尖子,劉放同學是遼寧省腫瘤醫院的一把刀,號稱“劉一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稱號;有大學的宣傳部長彭沁;有商業精英李立文、孫乃賢、張黎麗、孫力偉;有文人編輯,盧威、王瑾、黃河、羅維維;有知識分子鄒軍軍、律師王元元、中國醫科大學的營養師潘榮榮、北京某醫院的醫師黃麗麗;有國有大企業黨辦主任李偉;政府部門、事業企業單位的處長張毅、曹軍、李欣、葛魯寧等等(如有拉下的同學請原諒,排名不分先后)。</p><p class="ql-block"> 凡此同學,這些當年張老師的學生,沒有一個不對她感恩戴德的。說起張老師,大家都豎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進入成年以后,又經歷了種種不同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但誰也沒有忘記這位從小學到中學,一直陪伴教育他們的張淑賢老師。</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張老師像一面鏡子傳承華夏傳統美德</b></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提到張老師,對她的評價非常高。說她多才多藝,雖然是教語文的老師,但文體活動也很在行。</p><p class="ql-block"> 教語文,不僅僅是簡單地教學生們識字,還讓同學們開動腦筋去琢磨這個字的結構和含義?王瑾同學說:“老師在教我們大蒜的蒜字怎么寫時,就啟發我們總結蒜字的順口溜”。有的同學受到啟發便說:“二小二小,頭上長草”,同學們輕松記住了復雜的“蒜”字。在講解攀登的“攀”時,用同樣的辦法啟發學生,有的同學便動腦筋說:“用一只大手努力向上攀登,遇到了一片枝枝杈杈的森林”,大手,上面的林字,非常形象生動。這種教學方法使同學們養成了良好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張老師的教育和影響下,這個班級出現了好幾位文字能力強的學生。像鄭力同學,主編了《SARS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醫藥衛生科技查新教程》等。還擔任過《醫師報》社總編辦主任等職;盧威同學,曾經擔任過沈陽軍區《前進報》社的編輯職務,也有專著;王瑾同學,參加工作以后,在沈陽城市金融學會做編輯工作,退休以后,仍然堅持為社會傳播正能量,是《雄獅勁旅子弟兵》網刊的編輯;羅維維同學,曾經是《沈陽日報》社的專欄主編。</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不僅教書育人,在班級的文體工作也盡力培養學生。她以自己的才藝,在班級排練舞蹈《我們是勇敢的小空軍》獲得學校的獎勵;學校召開體育競賽運動會,他們班在同年級組也都是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特別注重對學生們的德育教育,對家庭比較優越的學生,不放松每一次教育的機會。當年在教育上提倡學工、學農、學軍,學校有時候會安排下鄉參加農業生產勞動,與貧下中農在一起生活,她利用這些機會對同學們進行德育和思想品質教育。</p><p class="ql-block"> 曉林同學的父母不在身邊,在國外工作。家里的阿姨不讓她參加鄉下的生活和勞動鍛煉。張老師便親自到曉林同學的家里,反復做阿姨的思想工作,給她講下鄉對學生思想品質教育的影響和重要性,最終做通了阿姨的思想工作。下鄉期間,張老師特意安排年齡大一點的同學和曉林一起住在老鄉家里,相互照顧,相互幫助,使曉林同學得到了鍛煉機會。</p><p class="ql-block"> 與曉林同學有過接觸的人,感受極深。她思想正派,為人謙遜,行事低調,生活樸素,不擺闊氣。雖然出身將門之家,但沒有一點架子。自己是軍內知名醫院的高級知識分子,高級人才。但她平易近人,說話和氣,衣著簡潔,身上沒有一件高級名牌的服飾,和普通人是一樣一樣的,甚至比普通人還簡樸。在她身上,折射出家庭教養的美德和老師言傳身教的影子。她既是國防現代化的科技人才,又是華夏傳統美德的繼承人,十分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鄭力同學說,張老師不僅對我們進行文化教育,還注重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經常利用寒暑假帶學生們到農村去,參加勞動,接受農村的艱苦教育,讓同學們體驗農村的勞動生活,適應社會勞動與工作需要,同情和關心命運不同人的生活疾苦。</p><p class="ql-block"> 1975年,張老師班級的同學們畢業了,大部分同學相應號召:“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同學們打起背包,有的去了內蒙插隊;有的去了盤錦種地;還有的在附近的農村下鄉勞動,成為那個時代的下鄉知識青年。</p><p class="ql-block"> 同學們很快就適應了農村生活,并且干的很出色。一位軍區首長的孩子叫成兵,下鄉第三年,便被當地農村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張老師的學生,沒有一個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貪圖安逸,都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p><p class="ql-block"> 她關心學生,言傳身教,讓同學們在德、智、體、勤、勞等方面全面發展。長此以往,張老師在同學們眼中,就像一面潔凈的鏡子,永遠都是熠熠發光,照亮同學們的理想前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張老師和她的學生們同慶國慶七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張老師教的學生擅長文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至今她們還在一起唱歌跳舞</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張老師身邊始終圍繞著她的學生們</b></p><p class="ql-block"> 當年張老師教過的學生,都已經過了花甲之年,相繼退休離開了各自的工作崗位,張老師也已經86歲。但張老師的精神與身體一直不錯,老師與同學們一直保持著緊密的來往與聯系。</p><p class="ql-block"> 每年她們都利用春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和老師的生日,看望并陪伴這位當年他們共同愛戴的張老師。張老師也不辭辛苦,經常在自己的家里,宴請自己培養教育出來的學生們。</p><p class="ql-block"> 在沈陽的同學和老師不離不棄,遠在外地的同學也與老師聯系不斷。在外地的給張老師郵寄禮物,有的利用假期回來探望,遠在大連的同學高麗麗,還專門邀請老師和同學們去大連旅游聚會。</p><p class="ql-block"> 在國外工作的同學也是如此,王劍虹、張欣欣、王青青、羅維維、關誼、黃河,只要她們從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俄羅斯回到沈陽,必定要看望張老師。</p><p class="ql-block"> 在沈陽的同學就更不用說了,丁楊、張毅、鄒軍軍、白森林、孫洪剛、李欣、孫立偉、顧錦生、張黎麗等同學,逢年必到。</p><p class="ql-block"> 2022年的春季到來,張老師像母親一樣,再次把沈陽的同學們請到自己的家做客。師生共敘將近60年不變的友情。同學們說:“我們小時候上學,老師對我們那么好,我們不會忘記的”。張老師也動情地說:“我得感謝同學們,這些年有你們的照顧和陪伴,我才能高高興興的長壽,沒有你們,我也可能沒有今天”。</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說的也是實話,老師晚年之時,也遇到了一些家庭變故。愛人患肺癌,在北京軍區總醫院工作的曉林同學給予醫療上的指導治療;愛人去世以后,高麗麗同學專程從大連趕來,日夜陪伴黯然傷心的張老師;丁楊、李偉、張毅等同學幫助老師料理后事;這些感人的畫面如何不讓張老師感激而動情。</p><p class="ql-block"> 俗話說:“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好人有好報”。當年張老師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體現著她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善舉和善意,極大影響著自己的學生,她言傳身教,使自己的學生終生受益。老師的善舉,學生們懂得感恩與回報。</p><p class="ql-block">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張老師雖然不是“家長”,但她的作為和影響,在這批同學們的眼中,就像自己的“家長”。如今班里絕大多數同學的父母已經離世,但是,每一位同學每年在自己生日之時都能收到張老師的溫馨祝福。這就是張老師和自己的學生,超越半個多世紀牢不可破的師生情誼,當年原沈陽軍區八一二校64級2班溢滿固守59年的師生之情。</p><p class="ql-block"> 張老師對她給予學生們的關愛和教育淡淡地說:“有些工作是很正常的,是自己應該做的,現在想起來做得很不夠,至今我常常做夢和同學們在一起有多么幸福和快樂,有時做開好班會的夢,做一個好老師好班主任一直是我的夢想,如有來世我一定還要當老師,我實在是熱愛這項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86歲的張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今張老師已經86歲 她的學生也已經60多歲了 她們依然保持非常好的師生關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4年7月同學們與張老師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新春佳節同學們看望張老師和張叔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連的同學們與張老師依依惜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7年是學生們的甲子之年,張老師和張叔叔為她的學生們集體慶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青和關誼分別從英國和意大利回國看望恩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64級2班的同學們與張老師保持了59年永恒不變的師生情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沈陽軍區八一二校的干部子女們與張淑賢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祝愿張老師健康長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永葆青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您的學生們最大的心愿!</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石渠县|
彭阳县|
天全县|
潞西市|
灌南县|
三江|
高密市|
漾濞|
海伦市|
沅陵县|
河曲县|
南康市|
大渡口区|
元氏县|
福清市|
封丘县|
若尔盖县|
云林县|
锡林郭勒盟|
夏河县|
嵊州市|
鹤壁市|
广汉市|
济宁市|
白朗县|
玛多县|
邢台县|
万全县|
康保县|
斗六市|
昆明市|
新丰县|
马山县|
鹤壁市|
卓资县|
阳东县|
蓝山县|
当涂县|
东乌珠穆沁旗|
开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