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鹮嘴鷸</b>(學名:Ibidorhyncha struthersii)體長40厘米,是一種灰、黑及白色鷸。識別特征為腿及嘴紅色,嘴長且下彎。一道黑白色的橫帶將灰色的上胸與其白色的下部隔開。翼下白色,翼上中心具大片白色斑。幼鳥上體具皮黃色鱗狀紋,黑色斑紋不甚清楚,腿及嘴近粉色。</p><p class="ql-block">棲于海拔1700-4400米間多石頭、流速快的河流。炫耀時姿勢下蹲,頭前伸,黑色頂冠的后部聳起。主要食蠕蟲、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吃小魚、蝦、軟體動物。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卵3-4枚,雌雄輪流孵卵。 分布于中國、中亞,喜馬拉雅山地區國家至印度阿薩姆。</p> <p class="ql-block"><b>體型特征:</b>鹮嘴鷸夏羽額、頭頂、臉、頦和喉全為黑色,呈連成一塊的黑斑狀,四周圍以窄的白色邊緣。后頸、頸側、前頸和上胸藍灰色。胸具一寬闊的黑色橫帶;在黑色胸帶和上胸的灰色之間又有一道較窄的白色胸帶,黑色胸帶下的其余下體概為白色。背、肩等整個上體灰褐色。翅上飛羽黑褐色,內側具白斑;內側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基部白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塊白斑。內側飛羽灰褐色。大覆羽和初級覆羽暗褐色。中覆羽、小覆羽灰褐色。翅緣白色。尾上覆羽暗褐色,羽表面微沾灰色。尾羽煙灰色,具細狹的灰黑色波浪形橫斑和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外側尾弭外卿白色,具寬的黑色橫斑。冬羽和夏羽相似。但臉微具不清晰的白色羽尖。</p> <p class="ql-block"><b>生活習性:</b>留鳥及垂直性遷移的候鳥。常單獨或成3-5只的小群出入于河流兩岸的礫石灘和沙灘上活動和覓食。有時也涉水到齊腹深的水中,將頭和頸都伸入水中覓食。性機警,稍有聲響,即蹲下不動,直到危險臨近時,才沿礫石間曲折小徑急速走開或起飛逃走。</p> <p class="ql-block">主要食蠕蟲、蜈蚣以及蜉蝣目、毛翅目、等翅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也吃小魚、蝦、軟體動物。常單獨或成2-3只的小群在河邊礫石灘上,用長而彎曲的嘴在礫石縫中探覓食物,或將嘴傾斜地伸入洞穴中掏捕食物。有時也在地面或水面直接啄食,有時甚至涉水到齊腹深的水中,將頭和頸也沉入水中,用長而彎曲的嘴探捕水底食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温|
铜山县|
南丰县|
三原县|
临沭县|
合江县|
秭归县|
永安市|
玉田县|
九江县|
青铜峡市|
揭西县|
浦江县|
贵定县|
启东市|
江油市|
孙吴县|
淮滨县|
高台县|
台中县|
额尔古纳市|
丘北县|
石林|
黄山市|
宁远县|
瓦房店市|
长阳|
阿拉善右旗|
廊坊市|
德清县|
龙游县|
瑞金市|
邹平县|
延津县|
南雄市|
宜宾市|
华亭县|
利辛县|
丽水市|
澜沧|
桓仁|